导读:本文包含了维新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思想,道教,今文,中国近代,士绅,戊戌变法,君主立宪。
维新思想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韩利珍[1](2019)在《黄群维新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群是近代苏、浙、沪维新圈的核心人物之一,是维新思想的倡导者。黄群维新思想主要体现在法律思想、经济思想、国民意识、宗教思想四个方面,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主要凸显在四个方面:与时俱进,敢为人先;重视法律建设,依法治国;重视商业道德,义利并重发展商业;重视国民信仰建设。(本文来源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星[2](2019)在《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与维新思想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康有为今文经学"通经致用"的特质是近代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面对汹涌而至的东传科学,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最严峻的挑战。康有为对近代中国的设计,不管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制度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清末民初,康有为今文经学思想的嬗变经历着痛苦的挣扎与艰难的抉择,可以窥见近代中国维新变法的时代必然性,其"经世致用"的价值指向也促成了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刘洋[3](2019)在《晚清温籍士绅维新思想及其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时期,受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封闭的中国国门被迫打开。随着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以及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冲击,为强国图存,维新思潮应运而生。此时的温州,以黄庆澄为代表的温籍士绅开始积极响应这场声势浩大的维新运动。他们既是维新思想的坚定支持者,也是积极实践者。本文拟以黄庆澄为代表的温籍士绅为研究对象,以较系统地探析温籍士绅在晚清大变局下的维新思想及其实践。1876年,随着《烟台条约》签订,温州正式开埠通商,商品经济得到发展。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涌入,越来越多的温州人得以接触西洋文明。而注重事功、求实致用的永嘉学术思想亦影响着温州士人。温州虽偏居浙南一隅,却于晚清出现了许多具有维新思想的开明士绅,如:变法自强的陈虬、辩证中西的黄绍箕、倡导民主的宋恕、兴学实业并重的孙诒让、办学育人的金晦、更定官制的徐定超以及强民兴商的陈黻宸等。他们积极从事维新宣传,足迹遍及北京、上海、浙江、湖北、广州等多个省市,成为温州地区维新思潮的先行者。在这些晚清温籍士绅中,黄庆澄的维新思想独具特色,包括:补偏救弊之政治思想、聚通足国之经济思想、推崇实用之教育思想、强军主战之军事思想、兼收并蓄之史学思想等多个方面。具有融会性、务实性、矛盾性和超越性等特征。黄庆澄参与的维新活动较多,大致可归纳为:东游日本、着书治学、创办报刊和为师兴教等。和其他温籍士绅相比,他的思想形成稍晚,在实践上多关注寒门子弟,而整体上则是疏于宋恕与陈虬、近于孙诒让和金晦。以黄庆澄为代表的温籍士绅们的维新思想和实践,激发了人们家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地方风气得到了很大开化,推动着温州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虽然黄庆澄等温籍士绅分属于不同阶层,但皆以推进地方维新为主,对普通民众也有较为正确的认知。然而,这些温籍士绅仍将维护封建统治作为根本追求,使得他们的变法维新具有一定的妥协性和局限性,终被近代革命新思潮所取代。(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9-05-01)
胡冬宁,陈先贵[4](2019)在《文化转向视角下维新思想与清末小说翻译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翻译在清末的盛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与维新思想的传播有着密切关系。把清末小说翻译家及其翻译作品置于晚清文化背景之中进行研究,从文化转向视角出发,使用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阐释了维新思想与清末小说翻译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9年03期)
金航[5](2018)在《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对维新思想传播的助推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维新运动深入,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兴起,政论性报刊发展迅速,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兴办报刊,将其作为鼓吹变法的重要宣传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启蒙民智的作用,从而助维推新思想的传播。(本文来源于《文存阅刊》期刊2018年20期)
王帅[6](2018)在《黄遵宪维新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维新思想发源于鸦片战争后,兴起于洋务运动之中,在戊戌运动中蓬勃发展,最终消亡在民国建立之后。维新思想介于洋务派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之间,主张通过政体改良的方式,在不推翻清王朝前提下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清末维新派中,黄遵宪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黄遵宪是晚清时期我国知名维新改革家、新派诗人、外交官员。黄遵宪多年担任驻外官员期间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家状况,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了西方各国政治体制,目睹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较于封建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受到了分权制衡和民权法治思想影响,开始形成效仿英、日进行政体变革的思想主张。他编着图书宣传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盛况,引导国人追求政治进步和政治文明;在戊戌维新时期,黄遵宪作为湖南维新派官员,与巡抚陈宝箴一同积极响应变法,将地方自治与法治理论融入到改革措施之中,积极组织创办时务学堂作为启迪民智的重要场所,设计创办南学会与保卫局提升民众民权意识,在维新变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在充分吸收借鉴现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将黄遵宪维新思想分为四章进行介绍。在第一章深入考察黄遵宪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轨迹,探究黄遵宪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认真梳理思想发展脉络;第二章针对黄遵宪维新思想叁方面内容:君主立宪政体思想、法治革新和地方自治理论进行重点论述,分层次对维新思想内容、特点、机构设计进行阐述,发现思想中特色内容;第叁章分析黄遵宪政治思想产生的影响和存在的局限性,探究黄遵宪政治思想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思想最终没有实现的原因;最后第四章发掘对当今政治发展具有的启示价值,在批判中吸收对当前政治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6-10)
常攀登[7](2017)在《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局限》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一些有识之士突破了"器物"的限制,出现了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派主张进行政治变革,实行君主立宪,振兴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的思想言论,在当时起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夏教师》期刊2017年17期)
常秀亭[8](2017)在《维新思想与天足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女子缠足的陋习是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逐渐加深的产物,长期以来给中国女性的身心带来了严重的创伤,成为了我国古代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随之而来西方的文化也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以及中国内部的社会危机,使得女子缠足的陋习越来越凸显。其中维派人士对天足运动的深刻认识,实行一系列放足运动,有利于加快妇女解放的历程。(本文来源于《宿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赵华[9](2017)在《巨变时代的一位思想家与实干家》一文中研究指出去年6月,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了董凌锋博士的新着《宋育仁维新思想研究》(以下简称《宋书》),是他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梳理史料,继续深耕的结果。这部专着的完成既体现出他对宋育仁思想研究的逐步深入,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血肉丰满的近代中国维新思想家的成长历程。也许(本文来源于《自贡日报》期刊2017-06-25)
汪桂平[10](2017)在《清末民国高道葛月潭的维新思想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葛月潭是清末民国年间的着名道士,沈阳斗姥宫住持,沈阳太清宫方丈,关东道教总分会会长。葛月潭生活在中国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在西方文化传入以及"庙产兴学"大潮的冲击下,道教的生存遭受严重威胁。葛方丈作为道门领袖,敢于直面危机,积极思考,不断探索,顺时应势,形成了自己的应对策略和维新主张,并躬行实践,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带领东北道教走上了相对平稳和局部繁荣的发展之路。葛月潭的道教思想和实践活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坚守传统,加强道教经典戒律的学习和道门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又与时俱进,关注时局,成立现代型的道教组织,维护道教界的权益,并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扩大道教的社会影响。(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维新思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康有为今文经学"通经致用"的特质是近代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面对汹涌而至的东传科学,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最严峻的挑战。康有为对近代中国的设计,不管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制度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清末民初,康有为今文经学思想的嬗变经历着痛苦的挣扎与艰难的抉择,可以窥见近代中国维新变法的时代必然性,其"经世致用"的价值指向也促成了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维新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韩利珍.黄群维新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2].刘星.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与维新思想的形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刘洋.晚清温籍士绅维新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温州大学.2019
[4].胡冬宁,陈先贵.文化转向视角下维新思想与清末小说翻译的关系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
[5].金航.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对维新思想传播的助推作用[J].文存阅刊.2018
[6].王帅.黄遵宪维新思想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
[7].常攀登.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局限[J].华夏教师.2017
[8].常秀亭.维新思想与天足运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
[9].赵华.巨变时代的一位思想家与实干家[N].自贡日报.2017
[10].汪桂平.清末民国高道葛月潭的维新思想与实践[J].宗教学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