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轻钢龙骨领域,公开了一种龙骨吊顶,包括吊杆、与吊杆相连的主龙骨、与主龙骨卡接的副龙骨、设置在副龙骨两端的侧龙骨,所述的主龙骨包括截面为U形的主体,所述的主体的两侧面的底部均对称设有小锚状卡位和大锚状卡位,所述的主体的顶面的两侧设有沿主体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所述的副龙骨的剖面为U字形的上端开放的结构且副龙骨的上部两侧设有向开放部延伸的折边,所述的小锚状卡位,或大锚状卡位,或相邻的小锚状卡位和大锚状卡位,或相邻的两个小锚状卡位卡入开放部内。该吊顶通用性好,能够适应不同规格的副龙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龙骨吊顶,包括吊杆、与吊杆相连的主龙骨、与主龙骨卡接的副龙骨、设置在副龙骨两端的侧龙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龙骨包括截面为U形的主体,所述的主体的两侧面的底部均对称设有小锚状卡位和大锚状卡位,所述的主体的顶面的两侧设有沿主体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所述的副龙骨的剖面为U字形的上端开放的结构且副龙骨的上部两侧设有向开放部延伸的折边,所述的小锚状卡位,或大锚状卡位,或相邻的小锚状卡位和大锚状卡位,或相邻的两个小锚状卡位卡入开放部内。
设计方案
1.一种龙骨吊顶,包括吊杆、与吊杆相连的主龙骨、与主龙骨卡接的副龙骨、设置在副龙骨两端的侧龙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龙骨包括截面为U形的主体,所述的主体的两侧面的底部均对称设有小锚状卡位和大锚状卡位,所述的主体的顶面的两侧设有沿主体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所述的副龙骨的剖面为U字形的上端开放的结构且副龙骨的上部两侧设有向开放部延伸的折边,所述的小锚状卡位,或大锚状卡位,或相邻的小锚状卡位和大锚状卡位,或相邻的两个小锚状卡位卡入开放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龙骨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筋、小锚状卡位、大锚状卡位、主体为一体式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龙骨吊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大锚状卡位之间设置两个小锚状卡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龙骨吊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小锚状卡位之间的最大间距为X;相邻的大锚状卡位和小锚状卡位之间的间距为Y;Y比X大1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龙骨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的顶面的中央交替设有第一圆孔和第一腰形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龙骨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圆孔和第二腰形孔;每相邻两个第二腰形孔之间分布四个第二圆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龙骨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的侧面上还设有位于大锚状卡位的第三圆孔;所述的第三圆孔高于大锚状卡位且低于第二圆孔。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龙骨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的两侧面从上而下间距逐渐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龙骨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龙骨为开口朝向副龙骨的U字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龙骨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龙骨由上折板、下折板和侧板组成,所述的上折板的宽度小于下折板的宽度。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轻钢龙骨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龙骨吊顶。
背景技术
CN 201610490508.3公开了一种轻钢龙骨吊顶,其包括吊杆、与吊杆固定主龙骨、与主龙骨插接固定的副龙骨及与副龙骨固定的吊顶板;其中,主龙骨为截面呈“U”形条状板,于“U”形开口的两侧等间距的设有凹糟,相邻的凹糟之间设置有船锚形挂钩;副龙骨的截面为“U”形,于“U”形开口方向的两侧分别成型有向其中线方向的折边,折边的自由端分别成型有向“U”形开口方向底部的折弯部。
该方案的主龙骨在受到较大的力的情况下容易变形。
CN 200520061822.7公开了一种天花吊顶龙骨吊顶,包括截面为U形的主体,主体的两侧有序设有用于吊挂副龙骨的大锚状卡位和用于装饰的小锚状卡位,主体的顶部设有吊杆孔,一端设有装配的凹槽,在主体顶部一端的凹槽内设有插孔,在另一端设有插钩。
参考该方案的图6和图7可以看到,其凹槽是设计在连接端部的位置,其主要是用于和相邻的主龙骨连接,并且还可以发现,其端部设置的条形孔即插孔是为了和插钩连接的。并且我们通过文件记载可以得知,其小锚状卡位用于装饰,大锚状卡位用于挂副龙骨。其是交替布置的。
其缺点还是在于主龙骨在受到较大的力的情况下容易变形。
因此,基于上述技术,有必要进一步改进,提高龙骨吊顶的规格通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龙骨吊顶,该吊顶通用性好,能够适应不同规格的副龙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龙骨吊顶,包括吊杆、与吊杆相连的主龙骨、与主龙骨卡接的副龙骨、设置在副龙骨两端的侧龙骨,所述的主龙骨包括截面为U形的主体,所述的主体的两侧面的底部均对称设有小锚状卡位和大锚状卡位,所述的主体的顶面的两侧设有沿主体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所述的副龙骨的剖面为U字形的上端开放的结构且副龙骨的上部两侧设有向开放部延伸的折边,所述的小锚状卡位,或大锚状卡位,或相邻的小锚状卡位和大锚状卡位,或相邻的两个小锚状卡位卡入开放部内。
在上述的龙骨吊顶中,所述的加强筋、小锚状卡位、大锚状卡位、主体为一体式结构。
在上述的龙骨吊顶中,相邻两个大锚状卡位之间设置两个小锚状卡位。
在上述的龙骨吊顶中,相邻的两个小锚状卡位之间的最大间距为X;相邻的大锚状卡位和小锚状卡位之间的间距为Y;Y比X大10mm。
在上述的龙骨吊顶中,所述的主体的顶面的中央交替设有第一圆孔和第一腰形孔。
在上述的龙骨吊顶中,所述的主体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圆孔和第二腰形孔;每相邻两个第二腰形孔之间分布四个第二圆孔。
在上述的龙骨吊顶中,所述的主体的侧面上还设有位于大锚状卡位的第三圆孔;所述的第三圆孔高于大锚状卡位且低于第二圆孔。
在上述的龙骨吊顶中,所述的主体的两侧面从上而下间距逐渐增大。
在上述的龙骨吊顶中,所述的侧龙骨为开口朝向副龙骨的U字形结构。
在上述的龙骨吊顶中,所述的侧龙骨由上折板、下折板和侧板组成,所述的上折板的宽度小于下折板的宽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主龙骨具有小锚状卡位和大锚状卡位,可以根据副龙骨的开口的宽度选择合适的卡入方式,假设相邻的两个小锚状卡位之间的最大间距为50mm,相邻的大锚状卡位和小锚状卡位之间的间距为60mm,小锚状卡位的宽度为10mm,大锚状卡位的宽度为20mm,那么可以卡入多种不同规格的副龙骨,具体来说,副龙骨的宽度可以为20mm、10mm、50mm、60mm。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龙骨吊顶上的吊顶板上的重量分布,可以适时的布置不同规格的副龙骨,以提高整体的龙骨吊顶的支撑强度。
所提出的主龙骨通过加强筋可以提高主体的顶面的抗拉强度,在长时间使用以及在受到较大拉伸重力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结构不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主龙骨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主龙骨和副龙骨配合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3,一种龙骨吊顶,包括吊杆1、与吊杆1相连的主龙骨2、与主龙骨2卡接的副龙骨3、设置在副龙骨3两端的侧龙骨4,所述的主龙骨2包括截面为U形的主体21,所述的主体21的两侧面的底部均对称设有小锚状卡位22和大锚状卡位23,所述的主体21的顶面的两侧设有沿主体21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24;所述的副龙骨3的剖面为U字形的上端开放的结构且副龙骨3的上部两侧设有向开放部延伸的折边31,所述的小锚状卡位22,或大锚状卡位23,或相邻的小锚状卡位22和大锚状卡位23,或相邻的两个小锚状卡位22卡入开放部内。
本实施例的主龙骨2具有小锚状卡位22和大锚状卡位23,可以根据副龙骨3的开口的宽度选择合适的卡入方式,假设相邻的两个小锚状卡位22之间的最大间距为50mm,相邻的大锚状卡位23和小锚状卡位22之间的间距为60mm,小锚状卡位22的宽度为10mm,大锚状卡位23的宽度为20mm,那么可以卡入多种不同规格的副龙骨3,具体来说,副龙骨3的宽度可以为20mm、10mm、50mm、60mm。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龙骨吊顶上的吊顶板上的重量分布,可以适时的布置不同规格的副龙骨3,以提高整体的龙骨吊顶的支撑强度。
在安装过程中,先将主龙骨2与副龙骨3进行组装,然后将吊杆1安装到主龙骨2上,将侧龙骨4卡到副龙骨3的两端,侧龙骨4上可以选择开设一些用于供螺栓通过的孔,这样当侧龙骨4需要和外设的墙壁连接时,可以通过螺栓将侧龙骨4固定在墙壁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加强筋24、小锚状卡位22、大锚状卡位23、主体21为一体式结构,相邻两个大锚状卡位23之间设置两个小锚状卡位22,相邻的两个小锚状卡位22之间的最大间距为X;相邻的大锚状卡位23和小锚状卡位22之间的间距为Y;Y比X大10mm。实际应用中,大锚状卡位23和小锚状卡位22是属于交替布置还是以1:2或1:3的比例进行分配,需要根据实际的客户需求和施工的实际场地决定。
从安装便捷性和调整便捷性的角度来说,所述的主体21的顶面的中央交替设有第一圆孔25和第一腰形孔26。第一腰型孔是用于调整吊杆1的安装位置,如果无需调整安装位置,吊杆1可直接安装到第一圆孔25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主体21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圆孔27和第二腰形孔28;每相邻两个第二腰形孔28之间分布四个第二圆孔27,所述的主体21的侧面上还设有位于大锚状卡位23的第三圆孔29;所述的第三圆孔29高于大锚状卡位23且低于第二圆孔27。第二圆孔27和第二腰形孔28一方面是用于减重一方面是用于提高强度,而第三圆孔29的主要朱勇是用于提高大锚状卡位23的整体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主体21的两侧面从上而下间距逐渐增大,所述的侧龙骨4为开口朝向副龙骨3的U字形结构,所述的侧龙骨4由上折板41、下折板42和侧板43组成,所述的上折板41的宽度小于下折板42的宽度。
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范围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2063.3
申请日:2019-01-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779994U
授权时间:20191213
主分类号:E04B9/00
专利分类号:E04B9/00;E04B9/06;E04B9/12;E04B9/18
范畴分类:36C;36D;
申请人:惠州海加绿色建筑集成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惠州海加绿色建筑集成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6127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工业区
发明人:陶燕华;孙海昭;张文昌
第一发明人:陶燕华
当前权利人:惠州海加绿色建筑集成有限公司
代理人:龚元元
代理机构:44467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市科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67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