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叁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溴代十二烷,微波合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
叁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霞,顾瑾,郑成[1](2009)在《微波合成新型叁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性能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溴代十二烷和五甲基二乙烯叁胺为原料,用微波辐射合成了新型叁联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探索了合成低聚表面活性剂的新途径,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在98℃下,以正丙醇为溶剂,叔胺与溴代十二烷的mol比为2∶5;反应8min结束。并对产物进行了化学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表征,测定了产物水溶液的CMC值为0.06mmol/L及最低表面张力为38.4mN/m。(本文来源于《光谱实验室》期刊2009年03期)
陈丹丹,许虎君,赵伟[2](2007)在《叁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复配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环氧氯丙烷、叔胺、甘油为主要原料,水为溶剂,经过开环、季铵化反应,合成了新型叁联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Ⅲ-12-4),得率为86.9%。采用质谱和元素分析测试技术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证明所得产物即为目标产物。通过采用DCA-315型表面张力及动态接触角分析仪对表面张力的测定研究了其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体系的表面化学性质,稳态荧光探针法考察了微极性变化,还得到了胶束聚集数。结果表明,复配体系与单一体系相比,具有更低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降低表面张力的效能,表现出协同效应。当n(Ⅲ-12-4)∶n(SDS)=3∶7时,复配体系的临界表面张力(γcmc)和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16.95mN/m和1.33×10-5mol/L,并且胶束聚集数只有SDS的1/6,混合胶束结构紧密,微极性降低。(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07年10期)
李进升,方波,姜舟,江体乾,蒋芳[3](2005)在《新型叁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环氧树脂和十六叔胺为原料,合成了新型叁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探索了合成低聚表面活性剂的新途径,并对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对合成的产物进行了化学分析、红外光谱及电喷雾电离质谱分析,证明所得产物为目标产物。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50°C下十六叔胺与环氧树脂物质的量配比为3∶1,将环氧树脂滴加到十六叔胺中,反应7h结束。(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4期)
叁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环氧氯丙烷、叔胺、甘油为主要原料,水为溶剂,经过开环、季铵化反应,合成了新型叁联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Ⅲ-12-4),得率为86.9%。采用质谱和元素分析测试技术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证明所得产物即为目标产物。通过采用DCA-315型表面张力及动态接触角分析仪对表面张力的测定研究了其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体系的表面化学性质,稳态荧光探针法考察了微极性变化,还得到了胶束聚集数。结果表明,复配体系与单一体系相比,具有更低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降低表面张力的效能,表现出协同效应。当n(Ⅲ-12-4)∶n(SDS)=3∶7时,复配体系的临界表面张力(γcmc)和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16.95mN/m和1.33×10-5mol/L,并且胶束聚集数只有SDS的1/6,混合胶束结构紧密,微极性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叁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论文参考文献
[1].李俊霞,顾瑾,郑成.微波合成新型叁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性能测定[J].光谱实验室.2009
[2].陈丹丹,许虎君,赵伟.叁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复配性能[J].应用化学.2007
[3].李进升,方波,姜舟,江体乾,蒋芳.新型叁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