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机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包括凸板、底板、滚轮、固定杆、前连杆、后连杆、前插杆、后插杆、前挂绳、后挂绳、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还包括前支杆、后支杆、前连接杆、后连接杆、第一弹簧、第二弹簧、支撑板、按板、操作杆和弧形刹车片;还包括左插板、右插板、左挡块和右挡块,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可提高对滚轮的制动效果,减少滚轮在底板上滚动,提高使用安全性;可提高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的稳定性,减少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自底板上脱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包括凸板(1)、底板(2)、滚轮(3)、固定杆(4)、前连杆(5)、后连杆、前插杆(6)、后插杆、前挂绳(7)、后挂绳、左移动块(8)和右移动块,凸板(1)底面与底板(2)顶面中央区域连接,滚轮(3)外侧壁中央区域设置有与凸板(1)相对应的环形凹槽,固定杆(4)穿过滚轮(3)前面中央区域,前连杆(5)顶端和后连杆顶端和后连杆顶端分别与固定杆(4)底面前半区域和后半区域连接,底板(2)前面和后面左右方向分别设置有第一矩形凹槽和第二矩形凹槽,前插杆(6)后端和后插杆前端分别插入第一矩形凹槽和第二矩形凹槽内,前插杆(6)前端和后插杆后端分别与前连杆(5)后侧壁下半区域和后连杆前侧壁下半区域连接,前挂绳(7)和后挂绳分别悬挂于固定杆(4)外侧壁前半区域和后半区域,左移动块(8)底面中央区域和右移动块底面中央区域分别设置有与凸板(1)相对应的第三矩形凹槽和第四矩形凹槽,左移动块(8)和右移动块分别套在凸板(1)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支杆(9)、后支杆、前连接杆(10)、后连接杆、第一弹簧(11)、第二弹簧(12)、支撑板(13)、按板(14)、操作杆(15)和弧形刹车片(16),所述前支杆(9)底端和后支杆底端分别与固定杆(4)顶面前半区域和后半区域连接,前支杆(9)顶端和后支杆顶端分别与前连接杆(10)底面前半区域和后连接杆底面后半区域连接,前连接杆(10)后端和后连接杆前端分别与支撑板(13)前面中央区域和后面中央区域连接,所述第一弹簧(11)底端和第二弹簧(12)底端分别与支撑板(13)顶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连接,第一弹簧(11)顶端和第二弹簧(12)顶端分别与按板(14)底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连接,所述操作杆(15)底端与弧形刹车片(16)顶面中央区域连接,操作杆(15)顶端穿过支撑板(13)底面中央区域与按板(14)底面中央区域连接;还包括左插板(17)、右插板、左挡块(18)和右挡块,所述底板(2)顶面中央区域横向设置有多组第五矩形凹槽,凸板(1)顶面中央区域与多组第五矩形凹槽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多组第一矩形孔,左移动块(8)顶面中央区域和右移动块顶面中央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二矩形孔和第三矩形孔,所述左插板(17)底端和右插板底端分别穿过第二矩形孔和第三矩形孔,左插板(17)底端穿过最左侧壁一组第一矩形孔并插入最左侧一组第五矩形凹槽,右插板底端穿过最右侧一组第一矩形孔并插入最右侧一组第五矩形凹槽,所述左插板(17)顶端和右插板顶端分别与左挡块(18)底端和右挡块底端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包括凸板(1)、底板(2)、滚轮(3)、固定杆(4)、前连杆(5)、后连杆、前插杆(6)、后插杆、前挂绳(7)、后挂绳、左移动块(8)和右移动块,凸板(1)底面与底板(2)顶面中央区域连接,滚轮(3)外侧壁中央区域设置有与凸板(1)相对应的环形凹槽,固定杆(4)穿过滚轮(3)前面中央区域,前连杆(5)顶端和后连杆顶端和后连杆顶端分别与固定杆(4)底面前半区域和后半区域连接,底板(2)前面和后面左右方向分别设置有第一矩形凹槽和第二矩形凹槽,前插杆(6)后端和后插杆前端分别插入第一矩形凹槽和第二矩形凹槽内,前插杆(6)前端和后插杆后端分别与前连杆(5)后侧壁下半区域和后连杆前侧壁下半区域连接,前挂绳(7)和后挂绳分别悬挂于固定杆(4)外侧壁前半区域和后半区域,左移动块(8)底面中央区域和右移动块底面中央区域分别设置有与凸板(1)相对应的第三矩形凹槽和第四矩形凹槽,左移动块(8)和右移动块分别套在凸板(1)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支杆(9)、后支杆、前连接杆(10)、后连接杆、第一弹簧(11)、第二弹簧(12)、支撑板(13)、按板(14)、操作杆(15)和弧形刹车片(16),所述前支杆(9)底端和后支杆底端分别与固定杆(4)顶面前半区域和后半区域连接,前支杆(9)顶端和后支杆顶端分别与前连接杆(10)底面前半区域和后连接杆底面后半区域连接,前连接杆(10)后端和后连接杆前端分别与支撑板(13)前面中央区域和后面中央区域连接,所述第一弹簧(11)底端和第二弹簧(12)底端分别与支撑板(13)顶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连接,第一弹簧(11)顶端和第二弹簧(12)顶端分别与按板(14)底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连接,所述操作杆(15)底端与弧形刹车片(16)顶面中央区域连接,操作杆(15)顶端穿过支撑板(13)底面中央区域与按板(14)底面中央区域连接;还包括左插板(17)、右插板、左挡块(18)和右挡块,所述底板(2)顶面中央区域横向设置有多组第五矩形凹槽,凸板(1)顶面中央区域与多组第五矩形凹槽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多组第一矩形孔,左移动块(8)顶面中央区域和右移动块顶面中央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二矩形孔和第三矩形孔,所述左插板(17)底端和右插板底端分别穿过第二矩形孔和第三矩形孔,左插板(17)底端穿过最左侧壁一组第一矩形孔并插入最左侧一组第五矩形凹槽,右插板底端穿过最右侧一组第一矩形孔并插入最右侧一组第五矩形凹槽,所述左插板(17)顶端和右插板顶端分别与左挡块(18)底端和右挡块底端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支板(19)、右支板、左挡板(20)和右挡板,所述左支板(19)底端和右支板底端分别与支撑板(13)顶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连接,左支板(19)顶端和右支板顶端分别与左挡板(20)底面左半区域和右挡板底面右半区域连接,左挡板(20)底面和右挡板底面分别与按板(14)顶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推杆(21)、右推杆、左限位板(22)和右限位板,所述左推杆(21)右端和右推杆左端分别穿过左支板(19)左侧壁中央区域和右支板右侧壁中央区域,左推杆(21)右端和右推杆左端分别与左限位板(22)左侧壁中央区域和右限位板左侧壁中央区域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防滑垫(23)和右防滑垫,所述左防滑垫(23)顶面和右防滑垫顶面分别与左限位板(22)底面和右限位板底面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橡胶套(24)和右橡胶套,所述左橡胶套(24)和右橡胶套内侧壁分别包裹在左推杆(21)和右推杆外侧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弹簧(25)和第四弹簧(26),所述第三弹簧(25)顶端和第四弹簧(26)顶端分别与支撑板(13)底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连接,第三弹簧(25)底端和第四弹簧(26)底端分别与弧形刹车片(16)顶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把手(27)和右把手,所述左把手(27)顶端和右把手顶端分别与左推杆(21)底面左半区域和右推杆底面右半区域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把手套(28)和右把手套,左把手套(28)和右把手套分别包裹在左把手(27)和右把手外侧壁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机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是一种在起重机抬起货物后,将轨道上的滚动轮制动并使其保持静止,减少大风吹动滚轮在轨道上继续滚动的装置,其在起重机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包括凸板、底板、滚轮、固定杆、前连杆、后连杆、前插杆、后插杆、前挂绳、后挂绳、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凸板底面与底板顶面中央区域连接,滚轮外侧壁中央区域设置有与凸板相对应的环形凹槽,固定杆穿过滚轮前面中央区域,前连杆顶端和后连杆顶端和后连杆顶端分别与固定杆底面前半区域和后半区域连接,底板前面和后面左右方向分别设置有第一矩形凹槽和第二矩形凹槽,前插杆后端和后插杆前端分别插入第一矩形凹槽和第二矩形凹槽内,前插杆前端和后插杆后端分别与前连杆后侧壁下半区域和后连杆前侧壁下半区域连接,前挂绳和后挂绳分别悬挂于固定杆外侧壁前半区域和后半区域,左移动块底面中央区域和右移动块底面中央区域分别设置有与凸板相对应的第三矩形凹槽和第四矩形凹槽,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分别套在凸板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现有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使用时,将货物分别挂在前挂绳和后挂绳底端,驱动装置带动滚轮沿凸板在底板上滑动,当货物移动至适宜位置时,将驱动装置断电,使得滚轮停止,此时向右推动左移动块,同时向左移动右移动块,使得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均在凸板上滑动,当做移动块右端和右移动块左端分别与滚轮左侧壁和右侧壁接触时,停止移动组移动块和右移动块,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分别从左右两侧将滚轮挡住即可;现有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使用中发现,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对滚轮的制动效果较差,当风力较大时,滚轮仍会沿凸板在底板上滚动,甚至发生脱轨,酿成事故,使用安全性较差;当外界风力较大时,滚轮会推动左移动块向左移动,导致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掉落,使用稳定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提高对滚轮的制动效果,减少滚轮在底板上滚动,提高使用安全性;可提高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的稳定性,减少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自底板上脱落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包括凸板、底板、滚轮、固定杆、前连杆、后连杆、前插杆、后插杆、前挂绳、后挂绳、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凸板底面与底板顶面中央区域连接,滚轮外侧壁中央区域设置有与凸板相对应的环形凹槽,固定杆穿过滚轮前面中央区域,前连杆顶端和后连杆顶端和后连杆顶端分别与固定杆底面前半区域和后半区域连接,底板前面和后面左右方向分别设置有第一矩形凹槽和第二矩形凹槽,前插杆后端和后插杆前端分别插入第一矩形凹槽和第二矩形凹槽内,前插杆前端和后插杆后端分别与前连杆后侧壁下半区域和后连杆前侧壁下半区域连接,前挂绳和后挂绳分别悬挂于固定杆外侧壁前半区域和后半区域,左移动块底面中央区域和右移动块底面中央区域分别设置有与凸板相对应的第三矩形凹槽和第四矩形凹槽,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分别套在凸板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还包括前支杆、后支杆、前连接杆、后连接杆、第一弹簧、第二弹簧、支撑板、按板、操作杆和弧形刹车片,所述前支杆底端和后支杆底端分别与固定杆顶面前半区域和后半区域连接,前支杆顶端和后支杆顶端分别与前连接杆底面前半区域和后连接杆底面后半区域连接,前连接杆后端和后连接杆前端分别与支撑板前面中央区域和后面中央区域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底端和第二弹簧底端分别与支撑板顶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连接,第一弹簧顶端和第二弹簧顶端分别与按板底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连接,所述操作杆底端与弧形刹车片顶面中央区域连接,操作杆顶端穿过支撑板底面中央区域与按板底面中央区域连接;还包括左插板、右插板、左挡块和右挡块,所述底板顶面中央区域横向设置有多组第五矩形凹槽,凸板顶面中央区域与多组第五矩形凹槽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多组第一矩形孔,左移动块顶面中央区域和右移动块顶面中央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二矩形孔和第三矩形孔,所述左插板底端和右插板底端分别穿过第二矩形孔和第三矩形孔,左插板底端穿过最左侧壁一组第一矩形孔并插入最左侧一组第五矩形凹槽,右插板底端穿过最右侧一组第一矩形孔并插入最右侧一组第五矩形凹槽,所述左插板顶端和右插板顶端分别与左挡块底端和右挡块底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还包括左支板、右支板、左挡板和右挡板,所述左支板底端和右支板底端分别与支撑板顶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连接,左支板顶端和右支板顶端分别与左挡板底面左半区域和右挡板底面右半区域连接,左挡板底面和右挡板底面分别与按板顶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还包括左推杆、右推杆、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所述左推杆右端和右推杆左端分别穿过左支板左侧壁中央区域和右支板右侧壁中央区域,左推杆右端和右推杆左端分别与左限位板左侧壁中央区域和右限位板左侧壁中央区域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还包括左防滑垫和右防滑垫,所述左防滑垫顶面和右防滑垫顶面分别与左限位板底面和右限位板底面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还包括左橡胶套和右橡胶套,所述左橡胶套和右橡胶套内侧壁分别包裹在左推杆和右推杆外侧壁。
本实用新型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还包括第三弹簧和第四弹簧,所述第三弹簧顶端和第四弹簧顶端分别与支撑板底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连接,第三弹簧底端和第四弹簧底端分别与弧形刹车片顶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还包括左把手和右把手,所述左把手顶端和右把手顶端分别与左推杆底面左半区域和右推杆底面右半区域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还包括左把手套和右把手套,所述左把手套和右把手套分别包裹在左把手和右把手外侧壁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将货物分别挂在前挂绳和后挂绳底端,驱动装置带动滚轮沿凸板在底板上滑动,当货物移动至适宜位置时,将驱动装置断电,使得滚轮停止,然后启动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向下按压按板,按板向下移动时,将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向下按压,在按板向下移动的同时,按板带动操作杆向下移动,从而带动弧形刹车片向下移动直至弧形刹车片底面与滚轮顶面紧密接触,当外界风力较大并吹动滚轮在底板上具有移动趋势时,弧形刹车片底面与滚轮顶面产生摩擦力,弧形刹车片给滚轮足够大的摩擦力而使得滚轮停止滚动,减少滚轮受风力影响而在底板上滚动,提高使用安全性;此时向右推动左移动块,同时向左移动右移动块,使得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均在凸板上滑动,当做移动块右端和右移动块左端分别与滚轮左侧壁和右侧壁接触时,停止移动组移动块和右移动块,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分别从左右两侧将滚轮挡住,此时将左插板和右插板分别穿过第二矩形孔和第三矩形孔,左插板底端穿过滚轮左侧对应位置的一组第一矩形孔并插入对应位置的一组第五矩形凹槽,右插板底端穿过滚轮右侧对应位置的一组第一矩形孔并插入对应位置的一组第五矩形凹槽内即可,将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固定在滚轮左右两侧,减少滚轮在底板及凸板上滚动,减少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自底板上脱落,提高使用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凸板、底板、滚轮、固定杆、前连杆、前插杆、前挂绳、前支杆、前连接杆、前连接杆、第一弹簧、支撑板、按板和操作杆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1、凸板;2、底板;3、滚轮;4、固定杆;5、前连杆;6、前插杆;7、前挂绳;8、左移动块;9、前支杆;10、前连接杆;11、第一弹簧;12、第二弹簧;13、支撑板;14、按板;15、操作杆;16、弧形刹车片;17、左插板;18、左挡块;19、左支板;20、左挡板;21、推杆;22、左限位板;23、左防滑垫;24、左橡胶套;25、第三弹簧;26、第四弹簧;27、左把手;28、左把手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包括凸板1、底板2、滚轮3、固定杆4、前连杆5、后连杆、前插杆6、后插杆、前挂绳7、后挂绳、左移动块8和右移动块,凸板1底面与底板2顶面中央区域连接,滚轮3外侧壁中央区域设置有与凸板1相对应的环形凹槽,固定杆4穿过滚轮3前面中央区域,前连杆5顶端和后连杆顶端和后连杆顶端分别与固定杆4底面前半区域和后半区域连接,底板2前面和后面左右方向分别设置有第一矩形凹槽和第二矩形凹槽,前插杆6后端和后插杆前端分别插入第一矩形凹槽和第二矩形凹槽内,前插杆6前端和后插杆后端分别与前连杆5后侧壁下半区域和后连杆前侧壁下半区域连接,前挂绳7和后挂绳分别悬挂于固定杆4外侧壁前半区域和后半区域,左移动块8底面中央区域和右移动块底面中央区域分别设置有与凸板1相对应的第三矩形凹槽和第四矩形凹槽,左移动块8和右移动块分别套在凸板1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还包括前支杆9、后支杆、前连接杆10、后连接杆、第一弹簧11、第二弹簧12、支撑板13、按板14、操作杆15和弧形刹车片16,前支杆9底端和后支杆底端分别与固定杆4顶面前半区域和后半区域连接,前支杆9顶端和后支杆顶端分别与前连接杆10底面前半区域和后连接杆底面后半区域连接,前连接杆10后端和后连接杆前端分别与支撑板13前面中央区域和后面中央区域连接,第一弹簧11底端和第二弹簧12底端分别与支撑板13顶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连接,第一弹簧11顶端和第二弹簧12顶端分别与按板14底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连接,操作杆15底端与弧形刹车片16顶面中央区域连接,操作杆15顶端穿过支撑板13底面中央区域与按板14底面中央区域连接;还包括左插板17、右插板、左挡块18和右挡块,底板2顶面中央区域横向设置有多组第五矩形凹槽,凸板1顶面中央区域与多组第五矩形凹槽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多组第一矩形孔,左移动块8顶面中央区域和右移动块顶面中央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二矩形孔和第三矩形孔,左插板17底端和右插板底端分别穿过第二矩形孔和第三矩形孔,左插板17底端穿过最左侧壁一组第一矩形孔并插入最左侧一组第五矩形凹槽,右插板底端穿过最右侧一组第一矩形孔并插入最右侧一组第五矩形凹槽,左插板17顶端和右插板顶端分别与左挡块18底端和右挡块底端连接;将货物分别挂在前挂绳和后挂绳底端,驱动装置带动滚轮沿凸板在底板上滑动,当货物移动至适宜位置时,将驱动装置断电,使得滚轮停止,然后启动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向下按压按板,按板向下移动时,将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向下按压,在按板向下移动的同时,按板带动操作杆向下移动,从而带动弧形刹车片向下移动直至弧形刹车片底面与滚轮顶面紧密接触,当外界风力较大并吹动滚轮在底板上具有移动趋势时,弧形刹车片底面与滚轮顶面产生摩擦力,弧形刹车片给滚轮足够大的摩擦力而使得滚轮停止滚动,减少滚轮受风力影响而在底板上滚动,提高使用安全性;此时向右推动左移动块,同时向左移动右移动块,使得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均在凸板上滑动,当做移动块右端和右移动块左端分别与滚轮左侧壁和右侧壁接触时,停止移动组移动块和右移动块,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分别从左右两侧将滚轮挡住,此时将左插板和右插板分别穿过第二矩形孔和第三矩形孔,左插板底端穿过滚轮左侧对应位置的一组第一矩形孔并插入对应位置的一组第五矩形凹槽,右插板底端穿过滚轮右侧对应位置的一组第一矩形孔并插入对应位置的一组第五矩形凹槽内即可,将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固定在滚轮左右两侧,减少滚轮在底板及凸板上滚动,减少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自底板上脱落,提高使用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还包括左支板19、右支板、左挡板20和右挡板,左支板19底端和右支板底端分别与支撑板13顶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连接,左支板19顶端和右支板顶端分别与左挡板20底面左半区域和右挡板底面右半区域连接,左挡板20底面和右挡板底面分别与按板14顶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接触;左挡板和右挡板分别从左右两侧将按板挡住,减少按板晃动,提高按板的使用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还包括左推杆21、右推杆、左限位板22和右限位板,左推杆21右端和右推杆左端分别穿过左支板19左侧壁中央区域和右支板右侧壁中央区域,左推杆21右端和右推杆左端分别与左限位板22左侧壁中央区域和右限位板左侧壁中央区域连接;当驱动装置向下按压按板时,向右推动左推杆,向左推动有推杆,使得左限位块底面和右限位块底面分别与按板顶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接触,将按板固定,此时将驱动装置断电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还包括左防滑垫23和右防滑垫,左防滑垫23顶面和右防滑垫顶面分别与左限位板22底面和右限位板底面连接;左防滑垫和右防滑垫增大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与按板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使用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还包括左橡胶套24和右橡胶套,左橡胶套24和右橡胶套内侧壁分别包裹在左推杆21和右推杆外侧壁;左橡胶套和右橡胶套减少左推杆和右推杆分别在左支板和右支板上滑动,提高使用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还包括第三弹簧25和第四弹簧26,第三弹簧25顶端和第四弹簧26顶端分别与支撑板13底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连接,第三弹簧25底端和第四弹簧26底端分别与弧形刹车片16顶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连接;第三弹簧和第四弹簧对弧形刹车片起到缓冲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还包括左把手27和右把手,左把手27顶端和右把手顶端分别与左推杆21底面左半区域和右推杆底面右半区域连接;可通过左把手和右把手推动左推杆和右推杆,提高使用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还包括左把手套28和右把手套,左把手套28和右把手套分别包裹在左把手27和右把手外侧壁上;在通过左把手和右把手推动左推杆和右推杆时,左把手套和右把手套对双手起到缓冲作用,方便推动左推杆和右推杆。
本实用新型的轨行式起重机抗风制动安全保护装置,其在工作时,将货物分别挂在前挂绳和后挂绳底端,驱动装置带动滚轮沿凸板在底板上滑动,当货物移动至适宜位置时,将驱动装置断电,使得滚轮停止,然后启动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向下按压按板,按板向下移动时,将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向下按压,在按板向下移动的同时,按板带动操作杆向下移动,从而带动弧形刹车片向下移动直至弧形刹车片底面与滚轮顶面紧密接触,当外界风力较大并吹动滚轮在底板上具有移动趋势时,弧形刹车片底面与滚轮顶面产生摩擦力,弧形刹车片给滚轮足够大的摩擦力而使得滚轮停止滚动,减少滚轮受风力影响而在底板上滚动,提高使用安全性;此时向右推动左移动块,同时向左移动右移动块,使得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均在凸板上滑动,当做移动块右端和右移动块左端分别与滚轮左侧壁和右侧壁接触时,停止移动组移动块和右移动块,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分别从左右两侧将滚轮挡住,此时将左插板和右插板分别穿过第二矩形孔和第三矩形孔,左插板底端穿过滚轮左侧对应位置的一组第一矩形孔并插入对应位置的一组第五矩形凹槽,右插板底端穿过滚轮右侧对应位置的一组第一矩形孔并插入对应位置的一组第五矩形凹槽内即可,将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固定在滚轮左右两侧,减少滚轮在底板及凸板上滚动,减少左移动块和右移动块自底板上脱落,提高使用稳定性;左挡板和右挡板分别从左右两侧将按板挡住,减少按板晃动,提高按板的使用稳定性;当驱动装置向下按压按板时,向右推动左推杆,向左推动有推杆,使得左限位块底面和右限位块底面分别与按板顶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接触,将按板固定,此时将驱动装置断电即可;左防滑垫和右防滑垫增大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与按板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使用稳定性;左橡胶套和右橡胶套减少左推杆和右推杆分别在左支板和右支板上滑动,提高使用稳定性;第三弹簧和第四弹簧对弧形刹车片起到缓冲作用;可通过左把手和右把手推动左推杆和右推杆,提高使用实用性;在通过左把手和右把手推动左推杆和右推杆时,左把手套和右把手套对双手起到缓冲作用,方便推动左推杆和右推杆。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9202.6
申请日:2019-01-1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4(南京)
授权编号:CN209468046U
授权时间:20191008
主分类号:B66C 9/18
专利分类号:B66C9/18
范畴分类:32F;32G;
申请人:南京德比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南京德比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0015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建宁路263号第四层
发明人:杨小栋;杨霖达
第一发明人:杨小栋
当前权利人:南京德比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