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国传统,范式,传统,理论,中国,和而不同,语义。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庄乐[1](2019)在《从纽马克翻译理论看《美丽乡愁—中国传统村落》的汉英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内涵。随着文化交流的愈加频繁,此类文本的翻译需求也在增长。由于此类文本承载着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建筑知识,其英译具有一定难度。但目前相关译作数量较少,专门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的翻译研究也为数不多。纽马克将文本类型划分为六个类别,其中叁个主要类别是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纽马克在根据语言功能对文本做了叁种分类后,提出叁种文本类型适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适用于表达型文本的翻译,而交际翻译适用于信息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的翻译。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并非完全对立,在同一文本中根据不同部分的翻译需求可将二者结合使用。本文以《美丽乡愁:中国传统村落》第八章为文本进行翻译实践。该文本具有知识性、专业性和文学性特征,包含大量的建筑和文化信息。因此,本文兼具表达和信息功能。在纽马克理论的指导下,语义翻译策略适用于自由短语、拟人化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保持自由短语的结构,用直译法还原拟人化修辞,用音译加注法对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交际翻译策略在处理长句、标题、成语、术语、古籍和民歌方面更合适,对长句进行拆分和组合,使用意译法翻译标题和成语,用加注法对术语进行处理,翻译古籍和民歌时使用释义法。(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1)
詹鑫鑫[2](2019)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及其特点——以话语权与中国特色翻译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中国译论史,中国译论自古以来成就颇丰。然而,与西方译论比较,虽历史悠久,但在理论系统的构建方面远远不及。中国优秀的译论历史并不比西方的差,但是我们却在理论构建方面一再借用人家的理论,中国译论却没有话语权可言。针对这些,亟待建立一门独立的中国特色翻译学,从而确立中国的翻译理论话语权。而在此过程中,中国特色翻译理论需要"和而不同",建立"和谐共生"的翻译思想。(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07期)
代芳芳[3](2018)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戏曲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本文介绍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翻译现状和时代需求,探讨了目前戏曲翻译面临的困难,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提出中国传统戏曲翻译应遵循文化传真原则,以期保留戏曲文化的真实面貌。(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8年04期)
杨丹[4](2017)在《从中国传统译论史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非互相矛盾。本文将从中国翻译史上的四个翻译大潮中涌现的翻译名家们中列举少数,论证翻译实践对于翻译理论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并呼吁业界翻译研究者们应当更好的落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不只是空想理论,纸上谈兵。(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杨雯昕[5](2016)在《“中庸”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影响——以“信达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信达雅"为例,简要论述了"中庸"思想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影响,呼吁在西方翻译理论频频出新之时,中国译界也要推陈出新,尝试与各学科结合,从不同角度研究翻译,创造出新的翻译理论。(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6年24期)
陈沛超[6](2015)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佛学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佛学本是"异质"的外来户,历经时代的变迁而成为"本土"的璀璨瑰宝。作为一门宗教,其宗旨与传教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翻译活动的发展;作为一门哲学,其思维逻辑与表现形式对翻译的表达与翻译标准的评定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佛经翻译中,传统译论逐渐孕育并发展成熟,它从形式、内容、思维逻辑等多方面吸收了佛学理念的滋养。(本文来源于《安顺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赵志华[7](2015)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SWOT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译论既是现代译论建设的理论资源,又是其发展的立足点,是关系到翻译学建设的根本问题。将SWOT分析这一经济学方法借用到翻译领域,尝试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优势和劣势及其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做一全面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做为译学建设的一种努力。(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5年09期)
姜燕[8](2015)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范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Kaiser-Cooke于二十一世纪之初首次提出并确立了"翻译(学)范式"的基本概念,"翻译范式"研究近年以来已引起了中西方翻译学界的关注。尽管中国翻译传统研究中并无"翻译范式"之说,但"翻译范式"却是始终客观存在于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之中的。对我国传统的翻译研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的传统翻译研究范式主要有哲学范式、语文学范式和美学范式。(本文来源于《陇东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柯子刊[9](2014)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界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界定立足于"中国"、"传统"二词,并不局限于中国境内的传统翻译理论,它强调的不是翻译理论的国别属性,而是翻译理论的文化属性、理论基础,且具有历史发展继承性、稳定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作为中国固有学术成果,其本身也属于国学的一部分。鉴别某一翻译理论是否属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不以研究时间、地点为标准,而主要依据其在学缘上是否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因承性,在学理上是否与国学思想保持一致性。(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4年11期)
刘翠娟[10](2014)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随着女权主义的进步而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增多,传统的女性翻译理论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需要结合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方式来进行,使翻译作品更具有中国韵味,降低读者的理解难度。女性翻译理论的发展能够拓展人们的视野,同时也丰富了当代翻译理论,为翻译者提供更多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渠道。通过与中国传统译论的结合,可以让作品更加中国化,促进我国女性主义的理论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女性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进行研究,从而为我国翻译理论注入更为新鲜的血液,使我国女性翻译理论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学术研究)》期刊2014年10期)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纵观中国译论史,中国译论自古以来成就颇丰。然而,与西方译论比较,虽历史悠久,但在理论系统的构建方面远远不及。中国优秀的译论历史并不比西方的差,但是我们却在理论构建方面一再借用人家的理论,中国译论却没有话语权可言。针对这些,亟待建立一门独立的中国特色翻译学,从而确立中国的翻译理论话语权。而在此过程中,中国特色翻译理论需要"和而不同",建立"和谐共生"的翻译思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庄乐.从纽马克翻译理论看《美丽乡愁—中国传统村落》的汉英翻译[D].北京交通大学.2019
[2].詹鑫鑫.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及其特点——以话语权与中国特色翻译学为例[J].长江丛刊.2019
[3].代芳芳.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戏曲翻译[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
[4].杨丹.从中国传统译论史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
[5].杨雯昕.“中庸”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影响——以“信达雅”为例[J].西部皮革.2016
[6].陈沛超.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佛学渊源[J].安顺学院学报.2015
[7].赵志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SWOT分析[J].社科纵横.2015
[8].姜燕.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范式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5
[9].柯子刊.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界定[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
[10].刘翠娟.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