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器人用充电装置,其包括安装组件、销轴、电源端子和第一弹性件;安装组件包括固定板、调节板和第二弹性件,调节板的一端与固定板转动连接,第二弹性件位于调节板的另一端与固定板之间;销轴安装于安装组件上,电源端子套设于销轴上,电源端子能够绕销轴转动和\/或相对于销轴倾斜,第一弹性件设置于电源端子与安装组件之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器人用充电装置,当机器人的充电端子靠近电源端子进行充电时,第一弹性件被压缩,在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电源端子能够绕销轴转动和\/或倾斜,从而使得电源端子与充电端子良好贴合,充电装置的灵活性更好,充电效果更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机器人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组件(10),其包括固定板(11)、调节板(12)和第二弹性件(13),所述调节板(12)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板(1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13)位于所述调节板(12)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板(11)之间;销轴(20),其设置于所述调节板(12)上;电源端子(30),其套设于所述销轴(20)上,所述电源端子(30)能够绕所述销轴(20)转动和\/或相对于所述销轴(20)倾斜;第一弹性件(40),其设置于所述电源端子(30)与所述安装组件(10)之间。
设计方案
1.一种机器人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组件(10),其包括固定板(11)、调节板(12)和第二弹性件(13),所述调节板(12)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板(1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13)位于所述调节板(12)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板(11)之间;
销轴(20),其设置于所述调节板(12)上;
电源端子(30),其套设于所述销轴(20)上,所述电源端子(30)能够绕所述销轴(20)转动和\/或相对于所述销轴(20)倾斜;
第一弹性件(40),其设置于所述电源端子(30)与所述安装组件(10)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板(12)通过导向杆(14)与所述固定板(11)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13)套设于所述导向杆(14)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板(12)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连接板(121)和第一安装板(122),所述第一连接板(121)与所述固定板(11)转动连接,所述销轴(20)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2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组件(10)还包括安装架(15),所述安装架(15)设置于所述调节板(12)上,所述安装架(15)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安装板(151),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151)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板(152)连接,所述销轴(20)的两端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151)上,所述电源端子(30)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15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器人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组件(10)还包括第三安装板(16),所述安装架(15)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板(16)上,所述第三安装板(16)设置于所述调节板(12)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机器人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端子(30)的两端与所述安装组件(10)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弹性件(40)。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机器人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端子(30)上开设有供所述销轴(20)穿过的通孔(31);所述通孔(31)为长条孔,或者所述通孔(31)为圆形孔,所述圆形孔的直径大于所述销轴(20)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机器人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板(12)上设置有防护罩(50),所述防护罩(50)上开设有供所述电源端子(30)穿出的避让孔。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机器人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处于未工作状态时,所述电源端子(30)与所述销轴(20)垂直。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器人用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动导引运输车)等物流机器人广泛应用在高端生产制造环境中。为了提高效率,保证物料的供应及时,就必须有足够的电量支撑AGV去完成系统分配的任务,这就要求AGV在检测到电量较低的时候能够得到及时自动充电。现有的AGV充电装置多为触点固定或者是插接结构,因受限于AGV本身的尺寸及控制精度,使充电触点不能很好接触,充电效果不好,影响AGV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灵活性高、充电效果好的机器人用充电装置。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机器人用充电装置,包括:
安装组件,其包括固定板、调节板和第二弹性件,所述调节板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调节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板之间;
销轴,其安装于所述安装组件上;
电源端子,其套设于所述销轴上,所述电源端子能够绕所述销轴转动和\/或相对于所述销轴倾斜;
第一弹性件,其设置于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安装组件之间。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板通过导向杆与所述固定板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导向杆上。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板具有呈夹角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销轴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设置于所述调节板上,所述安装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安装板,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销轴的两端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电源端子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第三安装板,所述安装架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板上,所述第三安装板设置于所述调节板上。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端子的两端与所述安装组件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弹性件。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端子上开设有供所述销轴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为长条孔,或者所述通孔为圆形孔,所述圆形孔的直径大于所述销轴的直径。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板上设置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上开设有供所述电源端子穿出的通孔。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装置处于未工作状态时,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销轴垂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器人用充电装置,当机器人的充电端子靠近电源端子进行充电时,第一弹性件被压缩,在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电源端子能够绕销轴转动和\/或倾斜,从而使得电源端子与充电端子良好贴合,充电装置的灵活性更好,充电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机器人用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机器人用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机器人用充电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机器人用充电装置去除部分结构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安装组件;20、销轴;30、电源端子;40、第一弹性件;50、防护罩;
11、固定板;12、调节板;13、第二弹性件;14、导向杆;15、安装架;16、第三安装板;17、螺母;18、限位板;
121、第一连接板;122、第一安装板;151、第二安装板;152、第二连接板;
31、通孔;
51、避让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机器人用充电装置,其可以但不局限为应用于AGV等物流机器人的充电。如图1至图4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机器人用充电装置包括安装组件10、销轴20、电源端子30和第一弹性件40。其中销轴20安装于安装组件10上,电源端子30套设于销轴20上,电源端子30能够绕销轴20转动和相对于销轴20倾斜(即如图4中,以销轴20为轴线左右转动或者相对于销轴20上下摆动),在充电装置处于未工作状态时,电源端子30与销轴20大致垂直。第一弹性件40设置于电源端子30与安装组件10之间且用于在机器人充电时沿靠近机器人的方向给电源端子30提供弹力。第一弹性件40可以但不局限为弹簧。
可以理解的是,电源端子30的数量通常为两个,一个是正极端子、一个是负极端子。电源端子30的形状可以但不局限为板状或者块状。电源端子30的材质可以但不局限为铜等导电性好的材料。可以是电源端子30全部由导电材料制成,也可以是仅电源端子30的用于与机器人接触的部分由导电材料制成。电源端子30绕销轴20转动和相对于销轴20倾斜的方式不限,可选的,电源端子30上开设有供销轴20穿过的通孔31,通孔31为长条孔。或者,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长条孔改设为圆形孔或者其他任何形状的通孔,能够保证通孔31的直径大于销轴20的直径,从而使得电源端子30相对于销轴20运动即可。为了进一步保证电源端子30与充电端子良好接触,电源端子30的两端与安装组件10之间均设置有第一弹性件40。
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机器人用充电装置,当机器人的充电端子靠近电源端子30进行充电时,第一弹性件40被压缩,在第一弹性件40的弹力作用下电源端子30能够绕销轴20转动和\/或倾斜,从而使得电源端子30与充电端子良好贴合,充电装置的灵活性更好,充电效果更好。
安装组件10的结构不限,能够安装销轴20和电源端子30等即可。但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源端子30的灵活性以与充电端子良好接触,可选的,安装组件10包括固定板11、调节板12和第二弹性件13,销轴20设置于调节板12上,调节板12可活动地连接于固定板11上,第二弹性件13设置于调节板12和固定板11之间且第二弹性件13用于在机器人充电时沿靠近机器人的方向给调节板12提供弹力。可以理解的是,销轴20位于调节板12靠近待充电的机器人的一侧上。
当机器人的充电端子靠近电源端子30进行充电时,第二弹性件13被压缩,在第二弹性件13的弹力作用下,调节板12和电源端子30能够相对于固定板11前后移动,从而弥补机器人充电时前后位置尺寸的偏差,进一步保证了充电效果,且减缓机器人对于充电装置的冲击碰撞,充电装置的使用寿命更长。
可选的,如图3和图4所示,调节板12的一端与固定板11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第二弹性件13位于调节板12的另一端与固定板11之间。第二弹性件13可以但不局限为弹簧。调节板12的一端与固定板11转动连接,调节板12与固定板11之间是刚性连接,结构的稳定性更高。
可选的,调节板12具有呈夹角设置的第一连接板121和第一安装板122,第一连接板121与固定板11转动连接,销轴20安装于第一安装板122上。其中,第一连接板121靠近第一安装板122的一端相对于其另一端向靠近机器人的方向倾斜。在处于未充电状态时,第一安装板122与固定板11可以但不局限为大致平行。
第二弹性件13的安装方式不限,可选的,调节板12通过导向杆14与固定板11活动连接,第二弹性件13套设于导向杆14上。可选的,导向杆14活动穿设于固定板11和调节板12上,导向杆1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件。限位件可以但不局限为螺母17。可以理解的是,调节板12上的供导向杆14穿过的导向孔的宽度应大于导向杆14的直径,以使得调节板12能够相对于固定板11转动。导向杆14的数量可根据具体需要设置,本具体实施方式中,以导向杆14的数量为两个为例进行介绍。可选的,两个导向杆14均穿设于限位板18上,限位板18位于固定板11背对调节板12的一侧,限位板18上的供导向杆14穿过的限位孔的直径小于第二弹性件13的直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导向杆14的数量改设为一个或者两个以上。
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导向杆14固定安装于固定板11上。需要说明的是,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令调节板12的两端分别通过导向杆14和\/或导轨等导向结构实现前后移动,但是这些实施方式中,对形位公差和尺寸公差要求较高,相应的生产加工成本会提高很多。
可选的,安装组件10还包括安装架15,安装架15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安装板151,两个第二安装板151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板152连接,销轴20的两端分别安装于两个第二安装板151上,电源端子30位于两个第二安装板151之间。第二连接板152用于与调节板12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第二安装板151间的间距应大于电源端子30的厚度,从而使得电源端子30能够相对于销轴20上下摆动。
可选的,安装组件10还包括第三安装板16,安装架15设置于第三安装板16上,第三安装板16设置于调节板12上,从而能够同时进行电源端子30与第三安装板16间的组装及调节板12与固定板11间的组装,再将第三安装板16组装于调节板12上,提高生产效率。其中,安装架15与调节板12之间可以但不局限为通过螺钉连接。第三安装板16与调节板12之间可以但不局限为通过螺钉连接、卡接等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连接。可选的,第一弹性件40的两端分别配合于电源端子30上和第三安装板16上。第一弹性件40的端部可以通过粘结等方式固定连接于电源端子30上和\/或第三安装板16上,也可以仅仅是第一弹性件40的端部活动配合于电源端子30上和\/或第三安装板16上的容纳槽中。
可选的,调节板12上设置有防护罩50,防护罩50上开设有供电源端子30穿出的避让孔。
以下再次简要介绍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机器人用充电装置的使用方法:
机器人向靠近充电装置方向运动直至机器人抵接电源端子30,第一弹性件40和第二弹性件13被压缩,调节板12可以通过第二弹性件13相对于固定板11转动,从而调节电源端子30的位置,以弥补机器人充电时前后位置尺寸的偏差,电源端子30能够在第一弹性件40的作用下相对于销轴20左右转动和\/或上下摆动,从而使得电源端子30与充电端子良好贴合。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1227942.8
申请日:2019-08-0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1(上海)
授权编号:CN209358000U
授权时间:20190906
主分类号:H01R 13/631
专利分类号:H01R13/631
范畴分类:38E;
申请人:瓴道(上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瓴道(上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郭守敬路498号8幢19号楼3层
发明人:田增名;董文举;陈俊钦
第一发明人:田增名
当前权利人:瓴道(上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胡彬
代理机构:11332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机器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