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佳:决策的“垃圾桶”模型论文

珞佳:决策的“垃圾桶”模型论文

1972年,美国学者科恩、马奇和奥尔森发表了论文《组织选择的垃圾桶模式》,正式提出了“垃圾桶”决策模型。虽然用了“垃圾桶”这个很生活化的比喻,但其本身却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理论模型。

理性决策理论认为,政策过程是一种逻辑的、理性的、按步骤进行的活动,决策是依据“问题界定—方案研制—方案优选”这样的步骤来进行的。但这种理性决策的前提是,决策者知道所有可能采取的方案,知道每个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有能力选择最有效且经济的方案。然而在政策实践中,由于人们对知识、对信息的把握和处理能力有限,理性决策显然也存在局限性。

与理性决策不同,科恩等人提出的决策垃圾桶模型关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非理性”的因素,并认为,问题、偏好与解决方案之间并没有一致的逻辑推演关系,因此组织的决策程序并不是沿着“问题—方案—决策”这种直线式的思考路线进行的,而是一种相对“组织化的无序”状态。

实验室建设是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开展所必须的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对学生最直接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实验室的建设应与旅游企业的发展需要相统一,具有现实性、先进性、应用性,实验设施设备要全面系统,能够符合教学要求。

这种状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模糊偏好。决策者对解决问题的偏好缺乏一致和明确的界定,比如,多名决策者对问题的理解不一致,或者决策者的偏好会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第二,不明技术。参与决策的成员往往只知道与自身职责相关的业务,对整个组织的运作没有全面的认识,因此,在参与涉及整体的决策过程时,对达成目标的手段或方法并不清楚。第三,流动参与。组织决策像一个舞台,在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人参与进来。即使是同一个政策议题,人们的参与也因时、因地而异,显现出流动性参与的特点。

科恩等人认为,在关于某一个问题的决策机会到来之时,政策之窗会提供一个“垃圾桶”,来自组织内部所有信息都被倾倒进垃圾桶,从而让问题、参与者和解决方案等因素有机会碰撞在一起,通过在“垃圾桶”中配对,从而产生决策。也就是说,组织决策是各种因素混合交叉的结果。

决策的垃圾桶模型认为,在这种“组织化的无序”状态下,问题、解决方案、参与者和决策机会这四大源流会独立地进入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又受到净能量承载量、进入结构、决策结构和能量分布这四个变量的影响。四大源流经过四大变量的筛选、汇聚,最后产生决策结果。

实际上,这个决策模型强调的是决策过程中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在他们看来,做出一个决定是一个相对模糊和不可预测的过程,有什么样的政策产出,取决于“垃圾桶”摆放的位置,取决于当下会产生什么样的“垃圾”,取决于可获得的“垃圾桶”的混合,也取决与“垃圾”被收集和移走的速度。从这个角度看,垃圾桶模型否认了理性决策所追求的完全理性目标。

2018年9月27日,中国奶业20强(D20)峰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召开。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在峰会上作主旨演讲。他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和全国奶业振兴工作推进会精神,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高奶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更好适应消费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加快实现奶业全面振兴。

决策的垃圾桶模型的意义在于,它将政策分析嵌入到了组织分析与制度分析之中,提供了一个视野广阔的分析框架。此外,从政策制定实践的角度,提供了一个容纳各种方案、意见的更大的空间。这个模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决策有其复杂性,有众多因素会影响“完美决策”的做出,因此,既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做出选择,又要承认决策的局限所在。策

近年来,威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坚决贯彻“四个最严”和“四有两责”要求,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通过“全域覆盖、全程监管、全民共建”的创建模式,全力推进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双城联创”。

责任编辑:李佳婧

标签:;  ;  ;  ;  ;  ;  ;  ;  ;  

珞佳:决策的“垃圾桶”模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