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护理干预对孕妇产后抑郁症的防治效果

产前护理干预对孕妇产后抑郁症的防治效果

1齐齐哈尔市红十字中心血站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2齐齐哈尔市碾子山人民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目的:分析产前护理干预对于防治孕妇产后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4例产妇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产前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仅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爱丁堡产后抑郁自评量表(EPDS)评价两组孕妇产后抑郁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EPDS评分阳性率。结果:研究组中1例患者EPDS评分阳性,对照组中11例患者EPDS评分阳性,研究组患者EPDS评分阳性率(2.4%)明显低于对照组(26.2%),两组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孕妇的产前护理干预可有效防治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降低孕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孕妇;产前护理干预;产后抑郁症;防治效果

产后抑郁症主要指的是孕妇产褥期间表现出抑郁症状,比如沮丧、焦虑、激惹、担忧等[1],这样不利于孕妇及胎儿的健康发展,不仅会危害到孕妇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导致婴儿出现行为障碍、性格障碍、情感障碍以及认知能力障碍等。孕妇出现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包括多个方面,比如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其中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社会因素。实际上想要有效预防孕妇产后抑郁症,最关键的是做好孕妇的心理护理,从产前开始抓起[2]。为了进一步探讨分析加强孕妇产前护理干预防治孕妇产后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84例孕妇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以及在此基础上加强产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具体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入选对象选自2013年1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分娩的84例孕妇,将患有脑部疾病、家族精神疾病史以及其他躯体性疾病患者排除。现将我院84例孕妇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2例,研究组中孕妇年龄42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27.3±7.1)岁;文化学历水平:初中及以下学历者4例,高中学历者20例,大学18例。对照组中孕妇年龄41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27.1±6.8)岁;文化学历水平:初中及以下学历者5例,高中学历者19例,大学18例。两组孕妇的年龄、文化学历水平等各方面资料并没有很大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可比价值较高。

1.2方法

对照组孕妇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产前进行常规检查以及指导,产后医护人员应该随访探视,密切监测产妇的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进行处理。研究组孕妇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产前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情况如下:

1.2.1健康教育。采用多种宣传手段向孕妇传授孕期饮食、孕期生理现象以及孕期保健的相关健康知识,使孕妇可以正确了解孕期出现各种生理现象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掌握正确、有效的防治方法。同时,医护人员应该多和孕妇交流、沟通,多了解产妇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不愉快的事情,向产妇详细讲解如何消除自身的负面情绪,并且协助产妇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使孕妇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1.2.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该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加强产妇的心理护理,多和产妇交流、沟通,取得产妇的信任,每周可以进行两次交谈或者讨论,每次半小时。护士也应该耐心的倾听产妇的主诉和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好的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以及实际病情,并且科学、合理的评估产妇的不良情绪,尽可能消除产妇的负面情绪。

1.2.3认知行为干预。经过认知行为干预可以使产妇及其家属对产后抑郁症有一个正确、深入的认识,更好的了解情绪、症状和应激之前的内在关系,指导产妇可以及时找出不良想法、行为以及感觉,帮助产妇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时纠正自己的个性和行为,使产妇可以理智、乐观的看待问题。

1.2.4社会与家庭的支持。应该鼓励产妇同事、家属以及同事多和产妇交流、沟通,而且在交流过程中多为产妇提供精神支持、物质支持,也应该注意尽可能不要刺激产妇,为产妇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而且,产妇和亲朋好友交流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她们勇敢的宣泄出自己的不良情绪,接受其他人的帮助。

1.3疗效判定标准

通过爱丁堡产后抑郁自评量表(EPDS)评价两组孕妇产后抑郁情况,若评分大于或等于13分,说明阳性,也就可以判定为产后抑郁症;若评分小于等于12分,说明阴性,没有患有产后抑郁症。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的统计学处理软件为SPSS20.0,通过(X±S)代表两组计量数据,采用t进行检验,通过%表示两组计数数据,采用X2进行检验,统计学意义采用P<0.05表示。

2.结果

研究组中1例患者EPDS评分阳性,对照组中11例患者EPDS评分阳性,研究组患者EPDS评分阳性率(2.4%)明显低于对照组(26.2%),两组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下表1所示。

3.讨论

根据相关学者研究报道表明[3],神经内分泌变化、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产后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孕妇妊娠后会大大增加黄体酮以及雌激素分泌量,一旦开始分娩后会慢慢减少,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孕妇高级脑部活动,加上婴儿健康、感情以及家庭状况等因素很容易导致产后抑郁症。本次研究表明,研究组孕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产前护理干预措施,产后抑郁症发生率相对于对照组降低了23.8%,这和以往大多数学者研究报道基本相符[4]。加强产妇产前护理干预,主要是强调产妇围产期保健,全面、客观的评估孕妇的健康状况以及心理状况,对产妇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详细解答产妇的任何疑问,进而有效缓解产妇的心理压力。护士应该多关注那些具有高危因素产妇,平时多给予产妇一些关心和帮助,使产妇可以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应对、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进而及时消除产妇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

综上所述,加强孕妇的产前护理干预可有效防治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降低孕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宝娟.产前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防治作用探讨[J].医学信息,2014,09(12):385-386.

[2]何可.自理理论在护理产前子痫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6(10):2376-2377.

[3]李华.妇产科护理中孕期健康教育的临床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5(7):1667-1668.

[4]赵雪红.产妇产前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08(7):1666-1667.

标签:;  ;  ;  

产前护理干预对孕妇产后抑郁症的防治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