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和浩特市政协扶贫工作成效显着(论文文献综述)
段宏利[1](2021)在《新发展理念视阈下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佳媛[2](2021)在《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政治话语是政治传播内容触达受众的重要中介,主流媒体如何通过话语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新时代民族工作全局。本研究以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通过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梳理改革开放至今《内蒙古日报》在“多元一体”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建构时采取的话语和话语策略特征,厘清不同政治语境下话语特征共性与个性,梳理一贯的话语策略在新时代的挑战,讨论治理语境下主流媒体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发现,政治语境与政治话语存在制约与体现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政治语境的变迁,政府话语主体定位和平等的报道视角一脉相承。内容首发渠道、报道体裁、内容形式与时俱进。话语因时而变,从强调“个性”到“共性”,从强调政治认同互信转变为强调文化认同共生,在当前阶段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民族地区主流媒体一脉相承的科层制传播模式待完善反馈机制,首发渠道的受众匹配度、话语呈现方式的渠道融合度尚不太显着,文化认同待凸显,话语与受众关联度待提升,需要树立政治沟通观念,促进沟通机制融合、沟通渠道融合和沟通话语融合。
高静[3](2020)在《呼和浩特市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改革问题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职业高级中学为例》文中提出中等职业教育的现实价值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意义尤其重大,不但在解决学生就学和就业方面有较大作用,同时对地区的经济建设可以提供具备更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而就目前呼和浩特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与其应有的建设程度和作用发挥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这些发展与需求间的差距问题的根本改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地区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与地区未来发展的预期,从整体上进行系统改革和全面调整,进而达到所应具备的办学能力。本研究主要针对呼和浩特市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涉及的一系列具体问题,从生源、教学、就业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究。研究选择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职业高级中学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等方式,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相关影响因素和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并结合和林格尔县职业高级中学的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改革对策,最终形成本文的结论。
段智浩[4](2020)在《内蒙古纪委监委“三务”公开工作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动式治理是一种具有鲜明本土色彩的治理方式,作为制度治理失效后的补充,这种治理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治理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转型时期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各部门各地区对运动式治理的运用日渐增多。2018年监察体制改革之后,内蒙古纪委监委开始推行“三务”公开专项治理,旨在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地区权力运行透明度,净化基层政治生态。“三务”公开是指党务、政务、村务公开,这一专项治理在自治区纪委监委的推动下持续了两年,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基于对呼和浩特市“三务”公开工作的实证研究,从运动式治理的角度出发,研究“三务”公开运动式治理的在实践中遇到的困境,并通过分析其产生原因为完善“三务”公开治理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
呼和浩特市财政局[5](2020)在《关于呼和浩特市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文中指出各位代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交本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一、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2019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困难矛盾增多的严峻复杂形势,全市政府及?
李辰[6](2019)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在内蒙古的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是涉及民族生存、发展和各种相关利益的社会矛盾,对民族问题处理得当与否关系着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定和边防巩固。民族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多民族国家高度重视并采取适当途径解决此类问题。当然,由于各国历史习俗、民族构成、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其解决民族问题的途径与成效各有不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区域治理古已有之。因俗而治、羁縻统治很大程度上是中央王朝针对多民族国家的状况而实行的有效管辖政策。在重视和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方面,中国共产党重视这一历史上客观存在的制度历史和它的积极功能,形成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1947年正式建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合理推行民族政策,把民族自治的构想融入到单一制国家结构内,从而保证了国家具有制度上的包容性,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权益提供了有效保障,并且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整个社会形成了各民族互相帮助、携手共进的和谐局面,有效调解了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然而,“3·14”和“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让很多身居内地的人首次感受到我国是一个面临较为严峻“民族问题”的国家。当民族问题与“疆独”、“藏独”等民族分裂活动或宗教极端主义联合起来时,就变成了影响我国繁荣安定与各民族友好往来的巨大威胁。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在72年的发展历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事业蓬勃发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打下了牢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当然需要看到的是,制度的设计不可能是完美的,在运行过程中制度也会出现“磨损”,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一系列相关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基本政治制度,它在内蒙古的运行实效如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制度的设计初衷与实际运行效果有偏离情况发生?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又该如何调整?本论文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实践为主题,着重阐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事业的推进作用,并据此分析了阻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作用的因素以及改进的措施。全文共分为引言、正文以及结语三大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共有五章。第一章运用了历史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形成与变迁的理论,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点论述了历史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形成的基本观点、路径依赖机制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民族治理方式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原则及取得成就等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轨迹。以关键时间节点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实施的进程分为1947年前、1947年至1956年、1957年至1977年和1978年以后4个阶段分别加以阐述。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主要分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功能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实现程度。笔者运用了开展社会调查时得到的一手资料以及其他内容详实的统计数据,为本章的论述提供了事实注脚。第四章主要论述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发挥效果的阻滞因素,从民族法制体系不完善、权力界限不够清晰、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转型期民族关系复杂化以及公民素质不高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对如何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健康运行提出了对策建议。重点从完善制度设计、理顺权力关系、大力发展经济、巩固和发展和谐民族关系以及培育公民文化等五个方面,对不断创新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本论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规范性研究与经验性研究相结合,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形成、变迁的理论来阐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的实践问题,并且积极回应时代关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何海明[7](2019)在《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报告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作了历史性的新概括。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创举,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结合中央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不难推测,不平衡、不充分的理论和现实所指,都包含了城乡发展、三次产业发展、农民作为一种职业在社会职业类型中的弱势现状等基本内容。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如期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局面的现实所需。处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地区建设,由于历史原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经济起步较晚、民族宗教问题交织等多重原因,应该说是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的“难中之难、困中之困”,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推进效果,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全国乡村振兴实现的“成色”和实效,加快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已是迫在眉睫。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个崭新的提法和重大的课题,自2017年10月17日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出以来,历经了一年多时间,国内学者的研究虽然已渐成规模,但囿于提出时间、推进实践等先天局限,在国内尚未形成系统完备的理论研究;同时,在将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区情与乡村振兴推进过程相结合的角度来考量的,则少之又少。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全区乡村振兴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既有良好的乡村发展基础,又理应为全区乃至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做出率先示范。从地理位置上讲,地处俄蒙交界、东西连接的重要节点上,是“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边缘,处于区内区外的直接“交换”区;从边疆民族地区上讲,既是边疆民族地区起步晚、底子薄、条件弱的缩影,而是边疆民族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写照。选取呼和浩特市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既能够深入具体,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文章以呼和浩特市为理论切入点,以小见大,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理论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乡村振兴理论具有较大的充实和完善意义。着力探索呼和浩特市乃至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为其他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内容。首先,本文从宏观上,对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意义进行介绍,对国内外乡村建设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评述,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党的十九大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其次,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求、目标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呼和浩特市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情况以及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等,并分析探索发现呼和浩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总结出经济条件差、致富渠道狭窄、人才待遇低、干部资金等监管不到位等,这些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绕不开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乡村振兴实施的重点、难点。再次,在梳理发现呼和浩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电子文档等方式,查找国内外乡村建设经验和启示。国内选取江苏、浙江、吉林、广西等地多个典型先进村发展经验;国外选择美国、日本和法英的新农村运动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吸取先进经验。最后,在吸取国内外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目标和呼和浩特当前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提出实施路径: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深度衔接,筑牢发展基础;紧紧抓住乡村经济发展,夯实物质根基;大力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干事热情;牢牢抓住党的组织建设,强化组织保障;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一体推进,助力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管总的指挥棒和试金石,奋力推动农村地区“五位一体”建设推进,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李恒[8](2019)在《内蒙古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持续深入,社会治理的主体结构逐渐转变,传统社会中被视作管理对象的社会组织、公民等开始转变角色,政府也从传统范畴中实施具体管理的单一主体向现代治理中提供决策的幕后主体转变。其中,社会组织作为重要的治理主体,其相较于行政机关能更加灵活解决社会问题,逐渐成为促进政社协同共治的重要平台,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进社会治理进程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结合新时代社会治理体制要求,创新社会治理形式,重视社会组织主体功能发挥,着力推进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会治理。基于此,内蒙古广大社会组织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参与城乡社区建设、参与冲突纠纷化解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推进了公共服务水平和基层自治能力提升、促进了社会资源整合和社会和谐稳定。但是内蒙古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中,还存在着参与社会治理的广度与深度有限、参与社会治理的专业水平较低、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不合理、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基础薄弱等主要问题,这与内蒙古社会组织总体数量少、规模小且分布不均匀、社会组织体制机制不健全、社会组织独立性缺乏、社会组织公信力不足以及社会组织法治保障不充分等原因直接相关,阻碍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向纵深发展。因此,在总结分析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经验的基础之上,明确内蒙古自治区今后要充分完善宣传引领、合作创新、沟通激励、规范自律、法治监管等方式手段,优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从而推进内蒙古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进程,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李扬[9](2019)在《《内蒙古日报》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分析》文中提出“脱贫攻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体现。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党媒对于“脱贫攻坚”这一重大主题报道也有了新变化、新态势。做好脱贫攻坚主题报道是党媒职责所在。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在实践上,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场”,在宣传上,是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的重要阵地。《内蒙古日报》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党报,考察其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具有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通过对“十九大”以来《内蒙古日报》“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的梳理和分析,呈现出脱贫攻坚主题报道持续时间长,数量多,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等宏观特征。更从报道议题、报道形态、报道版面、写作特征四个方面重点分析《内蒙古日报》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的具体特征,发现存在报道议题分布不均,报道角度不够丰富,报道版面不够精致,写作模式相对固化等问题。进而提出立足“党性与人民性”,做好报道策划,提高报道引导力;在融媒时代守正创新,提高报道影响力;着眼于基层一线,提高报道公信力;打造精品党报,提高报道影响力等提高“四力”的策略,为省级党报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提供借鉴。
冯志峰[10](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二、呼和浩特市政协扶贫工作成效显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和浩特市政协扶贫工作成效显着(论文提纲范文)
(2)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思路 |
(二)创新之处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1.政治传播研究综述 |
2.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样本选取与类目建构 |
1.样本选取 |
2.类目建构 |
一、改革开放至今主流媒体“多元一体”民族和国家认同的话语特征分析 |
(一)一脉相承的政府话语主体和平等报道视角 |
1.关注政府政策动向,转引权威声音 |
2.报道视角平等客观,近景镜头拉进距离 |
3.多元素叙事再现,和谐一体互动 |
(二)与时俱进的首发渠道、报道体裁和内容形式 |
1.首发渠道:逐渐重视线上渠道 |
2.报道体裁:偏好消息报道,偶见新意互动 |
3.内容形式:侧重文字灌输,多模态尚不显着 |
(三)话语导向因时而变:从多元到共性,从政治认同到文化共生 |
1.1978-1990年国家认同发展期:社会生活改善,政治认同互信 |
2.1991-2013年国家认同充实期:文化认同凸显,受助者变为互助者 |
3.2014年至今国家认同巩固期:厘清多元一体,铸牢五个认同 |
(四)典型案例分析 |
二、新时代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策略分析 |
(一)科层制传播模式待完善反馈机制 |
(二)渠道与受众匹配度、话语渠道融合度尚不显着 |
(三)文化认同待凸显,与受众关联度待提升 |
三、把握政治沟通规律,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
(一)沟通机制融合:打造多层次交流平台 |
(二)沟通渠道融合:官方与自媒体联动,传播主体多元化 |
(三)沟通话语融合:“滴灌式”讲故事,多模态直观呈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学位论文 |
(三)期刊 |
附录1:1978-2021年1月31日《内蒙古日报》关于“多元一体”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报道 |
致谢 |
(3)呼和浩特市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改革问题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职业高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有助于推动社会全面建设 |
1.1.2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有利于学生就业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情况 |
1.3.2 国内研究情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中等职业教育 |
2.1.2 经济欠发达地区 |
2.1.3 教育改革 |
2.2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相关理论 |
2.2.1 课堂教学改革 |
2.2.2 双元教育理论 |
3 呼和浩特市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
3.1 和林格尔县职业高级中学简介 |
3.2 呼和浩特市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
3.2.1 呼和浩特市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做法 |
3.2.2 呼和浩特市县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化办学现状 |
3.3 改革经费和扶持政策难以充分保障 |
3.3.1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所需经费筹措困难 |
3.3.2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相关扶持政策落实效果难以保证 |
3.4 师资队伍难以满足改革需要 |
3.4.1 师资数量与需要还存在差距 |
3.4.2 师资队伍质量难以根本保障 |
3.5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缺乏实践经验 |
3.5.1 对改革风险准备不足 |
3.5.2 对改革的实施成本控制不力 |
3.6 培养模式不够健全 |
3.6.1 培养模式缺乏改革应有的课程模板 |
3.6.2 相关职能部门的教学改革指导作用不具备实践意义 |
4 呼和特浩市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对策措施 |
4.1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在社会经济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 |
4.1.1 加大投资融资力度 |
4.1.2 确保经费保障机制得到有效落实 |
4.2 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双师型队伍建设 |
4.2.1 强化师资队伍人员数量上的充分保障 |
4.2.2 加大双师型队伍系统化建设投入 |
4.3 强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 |
4.3.1 改革招生工作 |
4.3.2 改革专业针对性设置 |
4.3.3 改革培养监管机制 |
4.4 健全中等职业教育以强化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 |
4.4.1 树立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模范 |
4.4.2 加大政府职能部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指导能力建设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内蒙古纪委监委“三务”公开工作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村务公开 |
二、政务公开 |
三、党务公开 |
四、运动式治理 |
五、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一节 “三务”公开 |
一、村务公开 |
二、政务公开 |
三、党务公开 |
第二节 运动式治理 |
一、运动式治理的内涵 |
二、运动式治理的特征 |
第二章 “三务”公开的运动式治理 |
第一节 “三务”公开运动式治理的触发 |
一、现实因素 |
二、主观因素 |
第二节 “三务”公开运动式治理的启动 |
一、动员路径 |
二、工作周期 |
第三节 “三务”公开运动式治理的执行 |
一、科层联动 |
二、全面动员 |
三、强制手段 |
第四节 “阳光三务”信息化平台 |
一、平台简介 |
二、建设过程 |
第五节 基层的应对—W村“三务”公开实践 |
第六节 典型案例分析 |
一、集体资产处置案例 |
二、虚报冒领补贴案例 |
三、土地经营流转案例 |
四、房产征拆补偿案例 |
五、涉嫌职务侵占案例 |
六、案例分析 |
第三章 “三务”公开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三务”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一、工作体系不够完整 |
二、“越位”与“缺位”并存 |
三、缺乏有效监督 |
四、群众参与度较低 |
五、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 |
六、形式主义,脱离实际 |
第二节 “三务”公开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治理主体与治理目标不相匹配 |
二、官僚体制固有缺陷 |
三、纪委监委的双重领导体制 |
四、纪委监委自身职能定位不准 |
五、政策的一统性 |
六、思想意识不到位 |
第四章 内蒙古“三务”公开工作完善路径 |
第一节 制度建设 |
一、完善制度体系,促进常规治理 |
二、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
第二节 主体建设 |
一、推进运动式治理与常规治理融合 |
二、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 |
三、构建多元主体治理体系 |
第三节 手段与平台建设 |
一、加强“三务”公开栏建设 |
二、建立健全“三务”公开信息化平台 |
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在内蒙古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四、基本框架 |
五、相关理论 |
第一章 民族区域自治:中国民族治理的制度创新 |
第一节 制度的形成与变迁 |
一、历史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形成的理论基础 |
二、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形成观” |
三、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 |
第二节 中国民族区域治理方式的发展 |
一、古代中原王朝“夷夏之辨”思想下的民族区域治理 |
二、“民族主义”观念冲击下的近代民族区域治理 |
三、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区域治理政策的探索 |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构成要素 |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成就 |
一、路径依赖机制影响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取得的成就 |
第二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的区域治理制度遗产(1947 年前) |
一、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构成与民族关系 |
二、清朝与民国对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政策 |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内蒙古民族自治运动 |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初步建立(1947-1956年) |
一、自治政府成立初期对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 |
二、内蒙古全区域统一自治的实现 |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在曲折中前进(1957-1977 年) |
一、全面左倾与否定民族政策 |
二、二十年工作成就与教训 |
第四节 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的跨越前进(1978 年后) |
一、拨乱反正 |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全面发展 |
第三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的制度功效 |
第一节 政治建设功能的实现程度 |
一、内蒙古各民族政治地位平等 |
二、内蒙古自治机关自治权得到保障 |
三、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不断提升 |
四、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有所提高 |
第二节 经济建设功能的实现程度 |
一、内蒙古经济政策的演变 |
二、内蒙古现实经济状况 |
三、内蒙古经济增长效益评价 |
第三节 文化建设功能的实现程度 |
一、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
二、民族文化产业势头良好 |
第四节 社会建设功能的实现程度 |
一、构建起和谐民族关系 |
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良好 |
第五节 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实现程度 |
一、内蒙古生态环境特点 |
二、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
第四章 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效的因素 |
第一节 民族法制体系不完善 |
一、我国民族法制体系的建构过程 |
二、我国民族法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权力界限不够清晰 |
一、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关系 |
二、民族自治地方党委与自治机关的权力关系 |
第三节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
一、内蒙古的财政状况 |
二、内蒙古的财政赤字与财政补贴 |
第四节 社会转型期民族关系复杂化 |
一、社会转型对民族问题的影响 |
二、民族政策与社会环境错位 |
第五节 公民素质不高 |
一、政治文化素质待提升 |
二、政治参与程度待提升 |
三、基层干部文化素质待提升 |
第五章 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康运行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制度设计,加强民族法制体系建设 |
一、健全民族法制体系 |
二、健全民族法制监督机制与违法制裁机制 |
第二节 理顺权力关系,落实自治机关自治权 |
一、理顺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关系 |
二、理顺民族自治地方的党政关系 |
第三节 大力发展经济,夯实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 |
一、加大国家扶持力度 |
二、提高内蒙古自身发展能力 |
第四节 巩固发展和谐民族关系,改善制度实施的社会条件 |
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观念 |
二、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社会认同 |
三、建立健全民族关系调控机制 |
第五节 培育公民文化,提高政治社会化 |
一、增强政治认同 |
二、扩大政治参与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阐释 |
(一)乡村振兴战略 |
(二)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界定 |
(三)社会治理理论 |
(四)现代化理论 |
二、呼和浩特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分析 |
(一)呼和浩特地区基本情况概述 |
(二)呼和浩特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设定、发展定位和制度设计 |
1.目标设定 |
2.发展定位 |
3.制度设计 |
(三)呼和浩特地区乡村振兴取得的成绩 |
1.推进精准扶贫,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
2.优化经营结构,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
3.生态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风文明程度显着改善 |
4.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乡村治理得到完善 |
三、推进呼和浩特地区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推进呼和浩特地区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
1.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 |
2.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
3.现代金融在农牧民群体中存在发展困境 |
4.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
5.部分地区产业发展较为艰难 |
6.农村地区信息梗阻依然存在 |
(二)推进呼和浩特地区乡村振兴存在问题的原因 |
1.干部队伍作用发挥不充分 |
2.基层监管机制不健全 |
3.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不足 |
4.基层矛盾纠纷突出 |
四、国内外可资借鉴的先进经验 |
(一)国内先进经验与启示 |
1.国内先进经验 |
2.国内经验的启示 |
(二)国外先进经验与启示 |
1.国外先进经验 |
2.国外经验的启示 |
五、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 |
(一)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深度衔接,筑牢发展基础 |
1.抓好精准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协调联动 |
2.探索规划新的乡村建设图景 |
3.充分发挥边疆民族地区富裕群体作用 |
(二)紧紧抓住乡村经济发展,夯实物质根基 |
1.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
2.壮大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 |
3.加大农业技术支持与产业扶持力度 |
4.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 |
(三)大力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干事热情 |
1.充分尊重农牧民主体地位 |
2.提高乡村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
3.全过程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 |
(四)牢牢抓住党的组织建设,强化组织保障 |
1.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 |
2.提升班子成员专业素质 |
3.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 |
(五)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一体推进,助力乡村振兴 |
1.找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平衡点 |
2.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内蒙古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阐释 |
(一)相关概念 |
1.社会组织 |
2.社会治理 |
3.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
(二)理论阐释 |
1.协同治理理论 |
2.多中心治理理论 |
3.社会资本理论 |
(三)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分析 |
1.社会组织是有效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驱动器” |
2.社会组织是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的“孵化器” |
3.社会组织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供给员” |
4.社会组织是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的“安全阀” |
二、内蒙古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 |
(一)内蒙古社会组织发展概况 |
1.内蒙古社会组织总体建设情况 |
2.内蒙古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建设的举措 |
(二)内蒙古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状况及成效 |
1.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促进了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
2.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促进了社会资源整合 |
3.参与城乡社区建设,促进了基层社会自治能力提升 |
4.参与矛盾纠纷化解,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
三、内蒙古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内蒙古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
1.参与社会治理的广度与深度有限 |
2.参与社会治理的专业水平较低 |
3.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不合理 |
4.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基础薄弱 |
(二)内蒙古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1.社会组织数量少且分布不均匀 |
2.社会组织体制机制不健全 |
3.社会组织缺乏独立性 |
4.社会组织公信力不足 |
5.社会组织法治保障不充分 |
四、国内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启示 |
(一)国外经验借鉴:建立以社会组织为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
1.培育创建: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能力 |
2.法律创制:构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相关的法律规范体系 |
3.合作创新:创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协作支持方式 |
(二)国内经验借鉴:大力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
1.培育引导:保障社会组织治理主体地位 |
2.政策引领: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
3.创新引流: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新经验 |
(三)启示思考:国内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借鉴 |
1.理念共识:深化对社会组织治理主体地位认同 |
2.培育共建:提升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能力 |
3.协同共治:充分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 |
五、完善内蒙古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 |
(一)宣传与引领:内蒙古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念先导 |
1.加强社会治理理念宣传,深化社会组织的治理主体认定 |
2.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党建引领作用 |
(二)合作与创新:内蒙古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总体思路 |
1.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纵深发展,构建政社长效合作机制 |
2.创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依法创新性治理 |
(三)沟通与激励:内蒙古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实现机制 |
1.构筑便捷的沟通协调机制,推进政社互助互信 |
2.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热情 |
(四)规范与自律:内蒙古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自身保障 |
1.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内部治理制度,规范社会组织自身建设 |
2.推进社会组织自律诚信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和吸纳机制 |
(五)法治与监管:内蒙古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 |
1.加强社会组织法治建设,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法律保障 |
2.健全综合监管评估体系,夯实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资本存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内蒙古日报》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现状综述 |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
一、《内蒙古日报》“脱贫攻坚”主题报道概述 |
(一)报道内容丰富 |
(二)报道数量较大 |
(三)报道范围广泛 |
(四)报道形式多样 |
二、《内蒙古日报》“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特征分析 |
(一)报道议题特征 |
1.聚焦精准帮扶措施 |
2.体现脱贫攻坚成就 |
3.反映脱贫攻坚问题 |
(二)报道形态特征 |
1.典型报道与系列报道结合 |
2.集中报道与日常报道结合 |
3.文字报道与图片报道结合 |
(三)报道版面特征 |
1.版面分布灵活 |
2.版面位置典型 |
3.善用专版专刊 |
(四)报道写作特征 |
1.表达方式多样 |
2.叙事方式灵活 |
3.修辞方式丰富 |
三、《内蒙古日报》脱贫攻坚主题报道问题分析 |
(一)报道议题分布不均 |
1.“特殊贫困人口脱贫”议题较少 |
2.“非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议题较少 |
3.“扶志”“扶智”议题深度阐释较少 |
(二)报道角度不够丰富 |
1.与其他主题宣传结合较少 |
2.与多元社会主体结合较少 |
3.对贫困发生的原因追问较少 |
(三)报道版面不够精致 |
1.视觉设计较为传统 |
2.图片质量参差不齐 |
3.版面制作不够精细 |
(四)写作模式相对固化 |
1.篇章结构固化 |
2.话语风格固化 |
3.标题制作固化 |
四、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策略分析 |
(一)做好主题策划把握核心议题提高报道引导力 |
1.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策划 |
2.以宣传工作导向设置议题 |
3.以新闻传播规律组织报道 |
(二)树立融媒意识坚持守正创新提高报道传播力 |
1.认清融媒现状因势而谋 |
2.形成融合矩阵顺势而为 |
3.探索平台协作应势而变 |
(三)立足地区实际深入一线采写提高报道公信力 |
1.发掘好故事树立脱贫攻坚典型 |
2.发现真问题发挥舆论监督职责 |
3.发挥好作用完成记者职责使命 |
(四)提高专业能力打造精品党报提高报道影响力 |
1.激发活力建立人才队伍 |
2.质效并重做好内容供给 |
3.精品党报探索纸媒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
(一)现实问题聚焦 |
(二)问题研究意义 |
(三)问题研究价值 |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呼和浩特市政协扶贫工作成效显着(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发展理念视阈下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研究[D]. 段宏利. 内蒙古大学, 2021
- [2]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D]. 王佳媛.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呼和浩特市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改革问题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职业高级中学为例[D]. 高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内蒙古纪委监委“三务”公开工作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D]. 段智浩.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关于呼和浩特市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N]. 呼和浩特市财政局. 呼和浩特日报(汉), 2020
-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在内蒙古的实践[D]. 李辰.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D]. 何海明.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8]内蒙古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研究[D]. 李恒.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9]《内蒙古日报》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分析[D]. 李扬.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10]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标签:社会组织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