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工作记忆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老年人,言语蚀失,工作记忆模型,研究
工作记忆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秦尧[1](2018)在《工作记忆模型理论视角下的老年人言语交际蚀失现象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老年群体成为社会的主流群体之一。现今,老龄化社会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总趋势。而如何健康和科学的管理好老年人资源,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更好的追求社会进步。但是,伴随着身体机能的老化,老年群体普遍存在身体机能障碍,认知功能退化和心理问题,这对于健康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言语交际方面。因此,本文研究在工作记忆理论视角下的老年人言语交际蚀失现象。为了科学系统的研究老年人的言语蚀失现象,本文将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以及叁个言语交际相关的实验来探索在工作记忆理论下,老年人的言语交际蚀失现象。我们分别对于老年人的言语重复现象、记忆力减退、听力退化、音速和音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实证研究。为了增强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对于483位老人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并通过SPSS得出结论。本文的最后,探查了对于老年人的伦理关怀的相关方面和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相结合。首先,老年人言语交际能力蚀失现象是言语交际沟通过程的基础研究。本研究的研究视角符合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价值。同时,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本研究也为研究老年人言语交际能力蚀失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其次,基于工作记忆理论视角下的老年人言语交际蚀失现象是研究大脑认知变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学术史上,无论是大脑结构的划分还是大脑认知功能的探索,通过区分语言、大脑和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大脑是非常重要的。言语交际功能是大脑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衰老和认知功能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老年人言语交际能力损失的研究是揭示整个生命周期中大脑变化的一种创造性方法。最后,对言语交际侵蚀的研究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和重要的社会效益。对于言语交际能力和工作记忆能力蚀失现象的研究,将促进人文进步,建立和完善语言沟通的渠道,帮助老年人享受社会服务,同时有利于老年人资源的再利用。这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基本人口老龄化战略之一,带来了一系列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黄曼冰[2](2015)在《论Baddeley工作记忆模型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作记忆是指一种执行认知任务时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贮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工作记忆模型大致经历了叁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中央执行系统、语音环和视觉空间模板组成的最初的工作记忆叁成分模型;第二阶段是工作记忆叁成分模型的发展;第叁阶段是有新增的系统——情景缓冲器加入的工作记忆四成分模型。(本文来源于《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王晓璐[3](2014)在《基于工作记忆模型的脑力疲劳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在如军事作业人员、驾驶员、外科手术医师、值夜班者等人群中,脑力疲劳的发生比例也随之增加。而严重的脑力疲劳会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脑力疲劳的检测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为疲劳预警提供依据,帮助后续疲劳对抗措施的有序进行,从而减轻甚至消除脑力疲劳带来的危害。本论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工作记忆任务(N-back)实验,将原本单一考察某一方面记忆的N-back划分为同时调用空间、颜色、形状记忆的新实验,并根据被试者训练情况调节负荷强度,从而更有效的诱发被试者脑力疲劳;在实验的同时,记录被试者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和N-back实验结果数据,并加入被试疲劳量表的填写;根据采集到的样本,对数据进行处理,筛选导联及特征,最终建立脑力疲劳预测回归模型;通过对脑电数据进行连续量化标注,比较了使用不同脑力疲劳程度标注建立的脑力疲劳模型优劣;此外,验证了脑力疲劳模型的跨时间、跨个体预测的正确性;并针对脑力疲劳标注不统一的现象,探讨脑力疲劳融合标注的效果。得到的主要结论有:以拟合优度检验为判据,使用搜索技术结合交叉验证筛选用于脑力疲劳预测模型的导联和特征,可建立脑力疲劳预测的回归模型;在对样本进行标注时,使用等效实验时长比等效正确率效果更好,前者最终建立的脑力疲劳预测回归模型其R2能达到0.9以上,脑电特征对脑力疲劳程度的解释性较强;对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建立的预测回归模型具有一定的跨时间、跨个体正确性,且不具有性别差异,但模型并不十分稳定,仍需要进行时间校正、个体校正,以及优化脑力疲劳的标注;对脑力疲劳融合标注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可使用等效正确率比值结合等效实验时长融合标注脑力疲劳程度。(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12-01)
张威[4](2012)在《同声传译工作记忆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借鉴相关学科理论、依托口译实证数据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同声传译环境下工作记忆资源的运作模型,主要包括口译语境、记忆系统(以工作记忆为核心)、口译加工等3部分。研究发现该模型:1)明确了口译语境对记忆资源的制约与影响;2)展示了同声传译操作中以工作记忆为核心的记忆系统在信息接收、分解、存储、加工、监控、输出、反馈等环节上的运作过程;3)揭示了工作记忆与口译操作及效果间彼此制约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袁婉秋[5](2011)在《工作记忆模型的新进展及其研究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2000年,Baddeley修改了自己提出的WM记忆叁成分模型,加入一个新的分成——情景缓冲器(episodic buffer)。情景缓冲器被假定为一个容量有限的临时存储系统,它可以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整合,它由中央执行器控制,中央执行器可以把存储的信息以意识觉察的方式提取出来进行加工。自该成分提出后,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情景缓冲器的多维度表征与它和中央执行器和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并通过这些研究为EB的存在提供证据。最后,作者对该成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S1期)
鲁忠义,杜建政,刘学华[6](2008)在《工作记忆模型的第四个组成部分——情景缓冲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作记忆的提出迄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随着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对工作记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在很多问题上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在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语音回路与视空间模板的联结上的解释还有许多不足。基于此,Baddeley于2000年提出了工作记忆模型的第四个组成部分——情景缓冲器(episodic buffer)。情景缓冲器是一个容量有限的暂时贮存多种编码信息的装置,它受中央执行系统的控制,而中央执行系统能够通过意识觉察从存贮中提取信息,反映信息,在必要的时候能够修正信息。新的工作记忆模型更加完整,更加有解释力。(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08年01期)
滕亿兵,庾鲜海[7](2006)在《工作记忆模型的演变及其对口译等复杂认知活动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从工作记忆模型的演变出发,通过阐述工作记忆在语言理解等复杂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及其研究方法,可以看到工作记忆的模型发展越来越多样化,对其中的中枢执行系统的重视与日俱增。除此以外,对工作记忆在口译等语言理解等复杂认知活动中的作用的研究还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未来工作记忆模型中中枢执行系统的执行功能的细分能否应用到复杂认知活动中,这将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话题。(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冯虹,阴国恩,闫国利[8](2005)在《几何解题过程的眼动及视觉工作记忆模型:OGRE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一个几何解题过程的眼动及视觉工作记忆模型———眼动的几何推理引擎模型(OGRE),对该模型的特点及其在其它认知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05年05期)
工作记忆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工作记忆是指一种执行认知任务时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贮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工作记忆模型大致经历了叁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中央执行系统、语音环和视觉空间模板组成的最初的工作记忆叁成分模型;第二阶段是工作记忆叁成分模型的发展;第叁阶段是有新增的系统——情景缓冲器加入的工作记忆四成分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工作记忆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秦尧.工作记忆模型理论视角下的老年人言语交际蚀失现象实证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8
[2].黄曼冰.论Baddeley工作记忆模型发展[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
[3].王晓璐.基于工作记忆模型的脑力疲劳检测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4
[4].张威.同声传译工作记忆模型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
[5].袁婉秋.工作记忆模型的新进展及其研究展望[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6].鲁忠义,杜建政,刘学华.工作记忆模型的第四个组成部分——情景缓冲器[J].心理科学.2008
[7].滕亿兵,庾鲜海.工作记忆模型的演变及其对口译等复杂认知活动的作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8].冯虹,阴国恩,闫国利.几何解题过程的眼动及视觉工作记忆模型:OGRE模型[J].心理科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