钒电池论文-侯冰雪,崔旭梅,陈云贵

钒电池论文-侯冰雪,崔旭梅,陈云贵

导读:本文包含了钒电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钒氧化还原流电池,聚丙烯酸,添加剂,热稳定性

钒电池论文文献综述

侯冰雪,崔旭梅,陈云贵[1](2019)在《聚丙烯酸对钒电池正极热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原位热稳定性试验、紫外-可见光谱、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循环伏安法和充/放电试验,研究了聚丙烯酸(PAA)对全钒氧化还原流电池(VRFB)正极电解液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AA添加剂可以提高V(V)电解液的热稳定性。在室温条件下,少量的PAA添加剂对电解液电化学性能影响不大,仅能轻微地提高正极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能和VRFB的能量效率。此外,以PAA添加量为3%的正极电解液组装电池,该电池在50℃时表现出良好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其充电容量保持率高于没有添加PAA的电池。(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肖钦豪,汪雷,李丹,景文珩[2](2019)在《氧化镉改性石墨毡作为高性能的钒电池负极(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原始石墨毡(GF)对V3+/V2+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催化活性和降低析氢反应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水热法将氧化镉(CdO)纳米颗粒负载于石墨毡表面,制备出改性石墨毡(CdO/GF)作为高性能的钒电池负极。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进行表面形貌和物相分析得出:CdO纳米颗粒均匀负载于石墨毡纤维表面;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循环伏安测试(CV)、交流阻抗谱测试(EIS)表明:相对于GF,CdO/GF有效抑制了析氢反应的活性,CdO/GF对于V3+/V2+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化学活性和可逆性有显着的提高,电荷转移阻抗也有明显的减小;单电池测试中,对比GF,CdO/GF的放电容量衰减速率有显着的下降,在9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的电压效率和能量效率提高了约5%。在多次充放电循环过程中,CdO/GF的催化性能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布赫[3](2019)在《基于超级电容—液钒电池平滑直驱风电系统出力》一文中研究指出风电作为环境友好型电源在电网中的渗透率不断增大,其输出功率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对电力系统电能质量及其运行稳定性将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电网故障也会给风电系统带来一系列的暂态过程。文章将高压大功率叁电平变换器应用到直驱风电系统,为了抑制风电机组输出功率波动及电网故障对风电的不利影响,本文针对储能型并网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的运行特点,提出了一种可行的综合控制策略,在风电机组输出功率较为平滑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低电压穿越能力,使风电系统在电网故障时能保持正常运行。仿真结果很好地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农村电气化》期刊2019年09期)

朱凌寒[4](2019)在《基于视觉的尺寸检测方法及其在钒电池装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工业生产应用中,对钒电池(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碳毡板和液流框板的尺寸的准确测量是实现电池高性能组装的关键环节。本文在了解机器视觉的基本原理和查阅有关边缘检测和尺寸测量文献的基础上,完成了针对碳毡板和液流框板的边缘视觉检测算法设计,搭建实验检测平台,分析算法工业应用场景,设计编写碳毡板和液流框板尺寸视觉检测平台软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构建图像采集系统平台。依据系统的性能要求,完成硬件选型,包括光源、相机、镜头以及系统计算机。通过搭建的检测平台,采集实际碳毡和液流框板的图像。(2)设计基于改进PCNN(Pulse Coupled Neural Network,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边缘检测算法。基于机器视觉的理论方法,针对测量目标特征,添加抑制因子、去纹理算子,设计一种合理的基于改进PCNN的像素级边缘尺寸检测方法。同时,基于图像处理效率最大的原则,完成了网络模型的参数自适应设置。针对应用中对轮廓细节的不同需求,分别结合叁次样条插值算法和抛物线拟合算法,设计两种基于改进PCNN的亚像素级边缘检测方法。完成了尺寸检测以及算法的噪声污染对比试验。最后采用计算机产生的标准直线图像对亚像素级边缘检测算法进行算法精度测试。(3)针对工业应用需求,设计系统检测算法并完成完整的测量任务。分析两种应用情境,设计碳毡板和液流框板孔尺寸测量流程,标定平台相机参数。结合标定参数,重新推导适用于电池生产应用中视觉检测的逆透视公式。最后运用本文设计的算法对采集到的图像上的直线、圆柱孔圆进行测量,对比工件实际测量尺寸,进行算法有效性与检测精度测试。(4)设计编写视觉检测平台软件。针对课题需求,设计基于视觉的尺寸检测系统的平台软件界面,介绍软件设计思路及各部分功能。在MATLAB的开发平台上,编写软件并完成实际对碳毡板材料外围尺寸和液流框板局部尺寸的测量检测实验。(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月菊,宋明明,邸卫利,姜雪莲,李茜[5](2019)在《电位滴定法测定钒电池电解液中硫酸根》一文中研究指出钒电池电解液的酸根组成和浓度会严重影响电池的效率,需要准确地测定各种酸根的浓度,以便及时地进行调节。重量法是测定硫酸根的经典方法,但操作步骤繁琐、耗时较长,不能满足过程控制调整的要求。实验采用EDTA络合钒,再以NaOH标准滴定溶液利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溶液中总氢离子浓度,根据样品中不同价态钒的浓度通过计算即可得到样品中硫酸根浓度,实现了电位滴定法对含钒电解液中硫酸根离子的检测。实验对EDTA加入量、EDTA加入形式进行优化。分别按照实验方法和重量法测定1个钒电池电解液中硫酸根,两种方法无显着性差异;按照实验方法对两个钒电池电解液样品中硫酸根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8.9%~100.0%;按照实验方法测定3个钒电池电解液样品中硫酸根,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0.13%~1.2%。分别使用实验方法和重量法测定含有不同价态钒的3个钒电池电解液中硫酸根,结果相吻合。(本文来源于《冶金分析》期刊2019年04期)

姚子寒[6](2019)在《基于传质强化设计的注射式流道对钒电池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钒液流电池(VRFB)由于具有容量与功率相互独立以及避免正负极电解液交叉污染等优点而备受关注,成为非常具有前景的大型储能系统。电解液离子传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随着电池规模的扩大,内部不合理的离子传质必将引起更为严重的极化问题。优化传质、改善极化便成为了重中之重,合理的流道结构通过改变电解液流动方式从而改变电解液的传质方式,是目前解决极化问题的首选。当前对于电解液传质问题认识主要有电解液空间流动分布不均、电极表面与本体溶液之间的浓差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已经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流道结构。但电解液在进出口之间也存在浓差,这是一个一直存在但从未被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解决这些问题。运行参数也对钒电池的运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合理的工况可以充分发挥电池的潜力,降低运行成本。当前对于运行参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温度对单电池性能的影响,而对电解液流速以及电流密度的研究比较少。电解液流速直接影响电极表面传质方式,电流密度又通过改变电极反应速度间接影响电解液的传质方式。本文的实验研究便基于流速在2~50mL/min以及电流密度蔬20~80mA/cm2的不同工况。本文通过分析钒电池内部电解液传质方式,创造性的提出一种新型注射式流道结构的全钒液流电池(iVRFB)。传统无流道电池(cVRFB),电解液以对角线方向流动,不可避免的在另外两个角落形成液体滞留区,极大的降低了电极的有效利用面积同时引起严重的极化。通过注射式流道,电解液被直接送入电极内部,有效地消灭了液体滞留区。在探究注射式流道对电池运行影响的同时,分析不同工况下电池的性能,提出适合于VRFB以及iVRFB的运行工况。同时,优化注射式流道,研究其深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3-01)

王熙俊,张秀丽,孙贵[7](2018)在《钒电池负极SOC测定用参比电极的电位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钒液流电池荷电状态(SOC)是反馈电堆剩余容量,实时评价电堆状态的重要参数。电极电位法监测电解液SOC的关键技术是参比电极具有耐强酸性并长期稳定,工作电极电位即代表电解液氧化还原电位大小。通过实验测定了钒电池负极电解液(V~(2+))中5种参比电极的电位稳定性,并在电池充电、放电全过程监测了5种参比电极的电位变化,筛选出了监测负极电解液SOC的最佳参比电极。实验结果表明:银/硫酸银固态参比电极和汞/硫酸亚汞标准参比电极稳定性好,都能很好地感知负极电解液氧化还原反应各价态钒离子浓度变化,同时考虑到电极需要被安装在电解液管路中实现在线监测,因此银/硫酸银固态参比电极是最佳选择。(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丁伟[8](2018)在《磺化聚醚醚酮膜的制备以及在钒电池和离子分离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交换膜是一种含离子基团的、对溶液里的离子具有选择透过能力的高分子膜。膜的发展自从1950年出现至今直到今天还是一个热门研究课题,膜技术的不断开发也是离子交换膜不断发展的过程。到目前为止,离子交换膜在工业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被应用到,其中能源方面是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离子交换膜如今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燃料电池、储能电池系统中。本文制备了磺化度为61%的SPEEK(磺化聚醚醚酮)膜,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表征,证明其确实可以应用在钒电池储能系统中;通过实验筛选,发现厚度在50μm的SPEEK膜比Nafion117膜拥有低一个数量级的钒离子渗透率,而且在单电池的性能测试中,SPEEK膜具有更高的CE(库伦效率)和EE(能量效率);在单电池的自放电测试中,SPEEK膜组装的钒电池的自放电时间是Nafion117膜的2倍左右;在单电池循环性能测试中,SPEEK膜组装的钒电池在电流密度为60mA/cm~2时经过50次循环的充放电实验,库伦效率还维持在95%以上,能量效率维持在85%左右,电池效率基本没有衰减。另外我们还将SPEEK膜应用在扩散渗析实验中,通过制备不同厚度的SPEEK膜进行序批式的小膜堆扩散渗析实验,发现膜的厚度不同时表现出锂离子和镁离子的不同选择分离比。当SPEEK膜的厚度为20μm左右,它的锂离子和镁离子的选择性达到3.11,随着厚度的不断提升,当SPEEK膜的厚度为50μm时,锂离子和镁离子的选择性达到3.96。相应的锂离子通量分别从9.13%下降到4.59%,而镁离子通量从2.91%下降到1.17%。随后为了更适用于工业生产,我们进行了不同流量强度下连续性扩散渗析的实验:在最小为5.078L.h~(-1).m~(-2)的流量强度下,我们得到了最高的锂离子透过率;在最大为26.889L.h~(-1).m~(-2)的流量强度下,我们得到了最高的选择分离比。通过连续性扩散渗析实验的研究,可以得到合适的流量条件以适合实际工业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8-12-01)

吴中建,成燕,余龙海,史小虎[9](2018)在《基于钒电池储能的用户风光并网的经济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钒电池储能系统的特点及工作特性,给出光伏风电系统并网结构图,并提出一种能量管理策略。从用户的角度研究钒电池储能系统投资和运行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并通过算例分析基于储能系统的风光并网发电系统的效益。最后,考虑到清洁能源的上网电价和钒电池的成本在未来的下降趋势,讨论了基于钒电池储能系统的用户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前景。(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张琦[10](2018)在《多孔碳电极孔径结构对钒电池体系的影响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比较了不同种类的商品化多孔碳电极孔径结构的差异,研究了电极材料孔径结构对钒电池体系倍率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多孔碳电极的孔径结构和尺寸决定了发生电化学反应的活性物质扩散到多孔碳电极表面的快慢,孔径越大,扩散距离越长,扩散时间越久,相应的钒电池体系的倍率性能就越差;然后,通过机理分析,探讨了多孔碳电极的孔径因素对钒电池电化学倍率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期刊2018年04期)

钒电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原始石墨毡(GF)对V3+/V2+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催化活性和降低析氢反应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水热法将氧化镉(CdO)纳米颗粒负载于石墨毡表面,制备出改性石墨毡(CdO/GF)作为高性能的钒电池负极。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进行表面形貌和物相分析得出:CdO纳米颗粒均匀负载于石墨毡纤维表面;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循环伏安测试(CV)、交流阻抗谱测试(EIS)表明:相对于GF,CdO/GF有效抑制了析氢反应的活性,CdO/GF对于V3+/V2+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化学活性和可逆性有显着的提高,电荷转移阻抗也有明显的减小;单电池测试中,对比GF,CdO/GF的放电容量衰减速率有显着的下降,在9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的电压效率和能量效率提高了约5%。在多次充放电循环过程中,CdO/GF的催化性能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钒电池论文参考文献

[1].侯冰雪,崔旭梅,陈云贵.聚丙烯酸对钒电池正极热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2].肖钦豪,汪雷,李丹,景文珩.氧化镉改性石墨毡作为高性能的钒电池负极(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9

[3].布赫.基于超级电容—液钒电池平滑直驱风电系统出力[J].农村电气化.2019

[4].朱凌寒.基于视觉的尺寸检测方法及其在钒电池装配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9

[5].刘月菊,宋明明,邸卫利,姜雪莲,李茜.电位滴定法测定钒电池电解液中硫酸根[J].冶金分析.2019

[6].姚子寒.基于传质强化设计的注射式流道对钒电池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7].王熙俊,张秀丽,孙贵.钒电池负极SOC测定用参比电极的电位稳定性[J].电源技术.2018

[8].丁伟.磺化聚醚醚酮膜的制备以及在钒电池和离子分离上的应用[D].温州大学.2018

[9].吴中建,成燕,余龙海,史小虎.基于钒电池储能的用户风光并网的经济性分析[J].电源技术.2018

[10].张琦.多孔碳电极孔径结构对钒电池体系的影响讨论[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8

标签:;  ;  ;  ;  

钒电池论文-侯冰雪,崔旭梅,陈云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