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

蒋玉卿浙江省义乌市绣湖小学教育集团322000

【摘要】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念是向生活学习,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丰满当下的生活,展望未来的生活,不是教给学生生活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过幸福的生活,涵养儿童的生活实践智慧。因此,笔者在此课程的教学中,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积极寻找各种方法辅助品德课堂的教学,力求做到:结合生活,整合课程资源;聚焦生活,制定课程目标;体验生活,开展教学活动;回归生活,深化道德行为。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良好素养奠定基础。

【关键字】核心素养生活化课程资源课程目标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6-085-02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于小学生来说,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主要通过生活和学习来了解。小学生的思想还处于一种很单纯的状态,生活与教育给他提供怎样的环境,他就会逐渐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统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念是向生活学习,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丰满当下的生活,展望未来的生活,它不是教会学生生活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学会生活,创造性地生活,涵养儿童的生活实践智慧。因此,笔者在此课程的教学中,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积极寻找各种方法辅助品德课堂的教学,力求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知生活;以生活为出发点,开发课堂教学资源,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教学,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良好素养奠定基础。下面就结合《周末巧安排》第一课时的教学实践,对具体的做法进行论述。

一、结合生活,整合课程资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向过去的生活学习,服务于当下问题的解决,服务于当下的道德困惑,服务于对更美好的未来的憧憬。只有将生活带入品德课堂,将德育教育渗入生活,将学习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改变过去品德课堂中灌输做人道理,学生口头应和,心灵没有共鸣,行为难以改变的固有课堂。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笔者力求在教材的内外挖掘生活资源,创建开放的,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在体验、感悟、探索中获得认知改善升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如在《周末巧安排》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力求呈现生活化的课堂,解决孩子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真正对孩子的现实生活有所帮助。

【片断呈现】记录周末,挖掘资源

在课前,让孩子记录自己常态化的周末生活,让孩子们感受到周末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他们对周末美好的向往。也可以从孩子的“周末生活记录表”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周末应该是先完成作业再玩,还是先玩再完成作业?周末是否有自由安排的时间,周末生活安排丰富多彩或是单调无聊等,以对比冲突的方式呈现,并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感知周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的课程资源,既来源于生活,又是对生活的总结,同时与核心素养一样需要回归生活,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学生不仅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的现实意义,从内心产生一种认同感。

二、聚焦生活,制定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开放和全面的,糨实现了从“偏重道德认知目标”,到让学生更好地“过道德生活”的多维目标的转变。在教材上和教学中努力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融合,在同一的话题中往往会体现多重目标要求的综合。课程“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目标确立的恰当与否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但是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一个话题有多重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每一个课时的目标过多、过大、过少、过偏等情况,从而使学生不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应有的体验和感悟,导致完不成教学预期的目标,教学活动时效性差问题。

如在《周末巧安排》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研读教材和教学建议的过程中,就被副版教材《小宝,不可以》的绘本故事给深深吸引,作为一名老师,更作为一位妈妈,绘本教材中的事例在我们的身边几乎经常上演,这不就是来自我们生活实际的情境吗?于是笔者对孩子二年级孩子的周末生活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孩子的周末生活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而且有很多安排并不是孩子自己喜欢的。于是笔者结合调查的结果,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分享周末生活,感受周末的多姿多彩。2.对比交流周末安排的不同,初步形成自主参与周末安排的意识。3.就看电视、玩等具体行为进行现场问卷,通过对比、交流、分享、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与家长间的分歧,学会换位思考,商量着共同制订和遵守规则。并将第3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展开。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却发现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目标定位似乎太高了,我们是站在家长的立场与孩子进行对话,试图解决与孩子生活中的冲突,但是对于刚进入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自觉性还不够,也缺少相应的判断能力,实施起来比较困难。静下心来,重新研读教材,笔者发现:作为孩子的母亲,我们聚焦了矛盾,强化了焦虑,却忽略了孩子对周末美好生活的体验。回顾整册教材的编写意图,很多课的第1课时都是让孩子来感受事物等的美好及意义,从而来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一种愿望。而《周末巧安排》的第一课时,就是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向孩子的生活开放,来谈自己的周末是怎么过的,让孩子产生对周末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进而结合周末实际,培养孩子自主参与周末的意识,引导他们考虑生活的细节,认识到合理安排的重要性。因此,笔者又重新着手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形式分享周末活动的安排和收获,体验周末生活的丰富多彩;2.能够根据调查表中的具体情况判断周末的安排是否合理可行,体会到“合理安排周末生活”的重要性。

正如鲁洁老师所说:“道德的学习不能站在生活之外进行,道德的学习者不能是一个静观的凝视者,必须是一个行动的实践者。”《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可以是从点(课时)到线(单元)的整体串联,是点线结合的全方面的教育,它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道德,而是为了美好的生活。

三、体验生活,开展教学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向中小学生进行德育与法治教育的课程,强调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明理、践行。活动既是锻炼学生核心素养、践行所学内容的主要形式,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的知识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实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现实意义,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还能够在活动中不断地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进行及时改正,从而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为学生发展提供帮助,让核心素养真正体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之中。笔者在《周末巧安排》这一课的教学中,尝试开展了以下教学活动:

活动一:观察日历,感知周末

通过数一数日历中周末个数的活动,让孩子认识到原来一年将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周末。如果没有数,几乎没有孩子会意识到原来一年有这多的周末,正是这一数,激发了孩子的认同感,看来真的是有必要好好安排的。

活动二:周末生活对对碰——分享周末生活,感受丰富多彩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希望能通过周末生活的分享,让孩子们感受到周末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他们对周末美好的向往。数一数周末的活动,感受活动的数量多;说一说开展了哪些活动,感受活动的内容多;你说我说,感受周末活动的收获多;微视回顾:再次感受多姿多彩的周末生活。层层深入,不管是哪个内容的呈现,全都是来自学生真实的周末生活。

活动三:火眼金睛找秘密——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合理安排

在这个版块中,我们选取了三个点:先做后做?早起晚起?玩不玩?这三个点是我们多次研究学生的调查表,切实了解学生生活当中最需要解决的周末的困惑点把它确立下来。比如完成作业的这个点,我们在调查表中发现孩子们完成作业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有时候很多人的想法就是要先完成作业再去做其他事情,听了孩子们的说法,你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看法。在此,我还设置了一个情境辨析,进一步让孩子认识到如果能按照约定及时完成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事先有约定却不能照做,这样是“不可以”的,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些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极具趣味性、真实感、现场感,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的印痕比那些简单的讲解和说教要深刻得多。学生们在一组组图片、一个个画面中,逐渐感受到了“周末生活的丰富和精彩”,体会到了“合理安排周末生活”的重要性,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学生亲身体验中,教学目标得以达成,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四、回归生活,深化道德行为

《道德与法治》课程指出:“教学要源于生活,从课堂出发,再回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实践生活、改善生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生活的浸润和实践的历练,在生活中践行,才是本质意义上的回归;要关注品德课教学的持续效应,将教学延伸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在课后设置持续的活动跟进,可以促使课内生活向课处生活延伸;将课堂中的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所用所作所行所为;将学生课堂上的口头表达和表面上的认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和内心认同。例如,在教学《周末巧安排》最后一个环节,笔者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孩子们课后去找一找自己的周末生活安排中有没有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比如:有的孩子学习内容安排太多,以致没有时间玩;有的孩子没什么安排,这样的周末没有什么意义;有的孩子某个时间段安排很挤,还有的孩子因为周末的一些突发状况而对周末生活感到不满意……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怎样来合理安排,巧妙安排我们的周末呢?尝试重新安排自己的周末生活,让周末生活更精彩。

课后的活动体验,不仅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延续,更是学生现实生活的延续,是学生践行道德认知的有效途径,是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的一个长期的过程。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我们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寻找各种教育资源,回到学生中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将之整合;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并通过活动不断丰满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智慧。结合“教学要源于学生,高于学生,指导学生的生活”的理念,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刍议——一个实践哲学的视角[J]》.《中小学德育》.孙彩平.2016(9):9-13。

[2]《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教材的整体使用建议》二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孙彩平.2017.12。

[4]《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拟定与达成——以《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为例》.《湖北教育(教育教学)》.张亮.2017.05.30。

[5]《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为例》《新教师》.王佩平.2018年5期。

标签:;  ;  ;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