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意义]《智库、外交政策和地缘政治:实现影响力的路径》以实证调研为支撑,分析了数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智库发展历史和现状,阐述了智库在外交政策和地缘政治领域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智库排名评价方式的弊端并提出了较为科学的评价理论。笔者认为,将该书翻译成中文出版,为我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方法/过程]论文从“后智库时代”视角探析了该书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点。[结果/结论]该书极具时代性和学术性,是关于智库影响力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的一部经典著作。
关键词:智库 影响力 研究型智库 倡导型智库 书评
自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爆发式”增长的智库作为影响国际外交和地缘政治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对于智库是否真正能影响外交政策制定的困惑乃至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由此衍生的如何科学、公正、合理地评价智库也成为了一个长期困扰学界的难题。2017 年英国Routledge 学术出版社出版《智库、外交政策和地缘政治:实现影响力的路径》(《Think Tanks,Foreign Policy and Geo-Politics: Pathways to Influence》,ISBN:978-1-472-47585-55,以下简称《智库、外交政策和地缘政治》),该书是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Canada)政治学院院长和政治学教授唐纳德·E·埃布尔森(Donald E.Abelson)、美国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U.S.)斯蒂芬·布鲁克斯(Stephen Brooks)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副教授忻华(Xin Hua)共同编撰的一本专题论文集。全书由11 篇文章组成,秉持确定性和比较的态度是该书作者的主要研究和写作风格,数位国际知名智库研究专家从其所在国家的具体国情出发,以多元主义和国家主义等理论视角考察了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思想知识生产、传播途径巨变的当下,智库应如何吸引决策者关注以加强软实力渠道建设对公共决策影响力的作用。
“你误会了。”男人说,“他不是女人,他是男人。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我把他甩了,我心如刀绞哇!你说我该怎么办?”
该书对于国内学界了解智库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探索提升影响力的有效路径,以及理性思考当下流行的全球智库排名评价方式的缺陷,厘清当前我国学界和智库管理实践中的某些误区,推动我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鉴于此,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第一时间联系作者获得版权,并邀请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严志军教授领衔组织翻译,希望将国际智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地分享给国内学者、大众,特别是国内智库从业者。
智库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自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革,这些都对智库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该书的第一编者唐纳德·E·埃布尔森是一位精于思辨的政治学博士,毕业于加拿大皇后大学,现任加拿大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布莱恩·马尔罗尼政府研究所主任、加美关系主席,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美国政治、美国外交政策研究及智库,出版过包括《北地之光:探索加拿大智库的风景》(《Northern Lights:Exploring Canada’s Think Tank Landscape》)和《智库能发挥作用吗?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影响力之评估》(《Do Think Tanks Matter?Assessing the Impact of Public Policy Institutes》)等多本智库研究著作,在《国际事务》(《International Affairs》,英国)、《全球社会》(《Global Society》)和《总统研究季刊》(《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等期刊上发表了超过50 篇编辑著作和学术著作。他带领9 名智库研究专家,以详实的数据和案例阐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智库发展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对其影响,系统而全面地探讨了智库发展的方向,结合政治学的研究经验和比较分析,形成了该书适应时代变革的新型“智库观”。其与时俱进的智库观主要体现在以下3 点:其一,鉴于实证和逻辑分析,作者明晰当下智库的主要职能的转变,阐释了传统智库定义已不合时宜的原因,并对智库重新定义;其二,在对智库在外交政策/地缘政治的实践和理论调查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现代智库在外交政策领域作用越发举足轻重及提高智库影响力的路径,阐述了智库发展的新环境与变革路向;其三,作者还对当下流行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詹姆斯·麦甘(James McGann)的《全球智库报告》(《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批判。
进入21 世纪,智库的实践已经非传统的智库定义能够覆盖。在发展中国家智库崛起,大数据和AI 政策分析机器人为主要工具的科技型智库爆发、营利性智库占据政策思想市场半壁江山的背景下,可以说当下全球智库行业已经进入了“后智库时代”。埃布尔森在第一章就开宗明义指出智库的关键功能已经由“知”的层面拓展到“行”的层面。“知”的层面就是传统智库的头等大事——政策研究、思想生产。“行”的层面是指智库在多元主义思想市场中的政策倡导、价值传递。他认为,在世界局势波云诡谲、信息流动成本大大降低的今天,将智库的定义限制为“独立”机构的做法已然过时,创建一个类似“没有学生的大学”的智库已经不再有意义。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受党派控制的独立研究中心,旨在提供政策咨询”[1]的传统定义也不能囊括与政府存在联系的我国智库和以政策倡导为主要职能的“人权观察”“大赦国际”等机构。因此,他将智库定义为“针对政策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组织,其主要职能在于影响关于这些问题的思维方式,并提出政策咨询和建议”[1]。
(1)以矿区所在区域制定的总体发展规划、阶段发展规划目标作为评价标准,将每一项具体指标与发展目标进行对比,根据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采用阶段发展目标作为评判标准,有助于全面客观地反映目标完成情况,找出煤炭矿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智库是什么”的问题,“智库有用吗”“智库有什么样的作用”“智库通过何种机制发挥作用”等一系列问题更是一直困扰着大众。埃布尔森通过大量案例研究指出,智库对政策制定发挥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外交政策领域政策制定和形成政策制定环境有着重要影响。该书对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实证考察得出,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黑天鹅”事件频发,不确定性加剧,对全球事务的介入需要打更多“组合拳”。公共外交的行动主体从政府拓展到以政府为主导,以智库、利益集团、媒体和普通公众等为辅的多元化的行动主体。“外交政策导向型”智库正以其作为“受人尊重的调停力量”的优势和更为灵活、广泛的方式,凭借与官方决策的特殊关系以及专业政策研究者的身份,经常可起到官方渠道难以起到的作用,使智库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也越来越成为影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政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该书介绍的除了众所周知的拥有“大量机会参与决策过程”的美国智库外,欧盟智库在非正式的治理过程中对外交政策话语的影响、英国智库对外交政策中“知情的意见”施加影响、波兰智库在叙利亚战争引发的难民危机问题上的积极表现以及西班牙智库在中央集团和独立愿景这一主权问题的突出作用,都证明了智库可以通过议程设定、引领讨论、政策设计等形式影响外交政策和地缘政治。此外,在我国,正如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智库处处长徐春生所说:“目前用智库用的最好的就是外事部门。”例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作为G20 峰会官方指定的共同牵头智库参加了峰会期间的舆论引导、智库观察等各类活动,为峰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与“一带一路”沿线65 个国家和非沿线国家建立联系的单位达到82 家,通过开展联合研究、举办国际会议、扩大多种交流途径、聘用外方专家、密切中外智库合作机制、发出合作倡议等多项举措,积极致力于开展国际合作,在提升智库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建设进程中成为我智库国际合作的“排头兵”;南京大学南海协同创新中心以民间身份积极参与南海问题国际对话,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南海的历史事实向西方社会引介,并为西方学者提供表达观点平台,以影响其立场和行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已发展成为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非洲研究机构与国家对非事务智库和对非人才培养基地。这些事例都说明了我国智库不仅是我国重大全球战略和外事活动的“耳目”和“尖兵”,也成为了我国公共外交的生力军。综上所述,现代智库在外交政策和地缘政治领域贡献巨大。
其中,γ和Γ均为各经济变量的待估系数;MS代表制造业结构,作为被解释变量;LC表示劳动力成本,作为解释变量;X为控制变量。控制其他相关的重要指标是为了使模型估计更为稳健,参照已有的研究成果,分别选取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程度和研发投入强度等作为控制变量,分别用ED、FDI和RD表示。
埃布尔森的新型智库观大大拓展了智库的内涵和外延,将“透明国际”“摩根大通研究所”等倡导型组织纳入到智库范畴,也解释了全球智库在“超强竞争”状态下数量仍旧大幅增长的根本原因。这一智库观对于指导我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也不无启发。例如,我国在机构管理的实践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等理论引导型机构认定为智库。值得注意的是,麦甘团队的《全球智库报告》并未将我国此类机构纳入其研究范畴[2]。埃布尔森认为,判断一个机构或组织是不是智库,关键看其是否有智库应有的使命感,有既定“非逐利”性理念。以埃布尔森识别智库的方法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等理论引导型机构完全符合智库的5 个典型特征:第一,它们是非营利组织,其背负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和倡导的使命,而非什么能够赢利做什么;第二,它们和大部分倡导型智库一样透过多重政治视角来分析问题、传播价值观,拥有言论自由的民主权利;第三,它们完全区别于“其他无数决策社区中的非政府组织”,研究仍是其第一职能;第四,它们与书中第三章介绍的“国际危机组织”一样是“非营利性的‘思想家’‘演说家’和‘行动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者、解释者和传播者”,其根本目标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并指导实践,其产生影响力的前提是思想研究成果的吸引力;第五,虽然每个理论引导型智库的研究和倡导定位不同,但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开展理论外交和学术外宣,发挥好智库的“二轨外交”职能都是其共同愿望。因此,我国将此类机构作为智库进行管理正是与国际接轨的正确做法。
再者,该书作者结合案例对智库增强影响力的路径也进行了一些总结。如第三章中“透明国际”推出“全球清廉指数”成功引起全球关注,强调了智库品牌的重要性;四大人权组织的“田野调查式”研究说明了政策研究应尽量避免“纸上谈兵”;国际危机组织的“精英关联”和透明国际“名人录”式的咨询委员会诠释了建立智库专家与社会精英之间互信密切的非正式关系的重要性等。此外,构建一流的传播平台和多类型受众的传播形式,对智库影响力的发挥将越来越重要。尽管如此,仍应注意,研究是智库的根本,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是扩大影响力的源泉,“智库追求绩效最大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积累不断提高影响力,而不是提升利润率”。
最后,埃布尔森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例如:我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谴责或嘲笑他们,可是,如果我说自己没有这样做的冲动,那我一定是在说谎[1])批判了麦甘团队的《全球智库报告》及其追随者,同时提出了智库影响力问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他以真实的案例剖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智库排名评价的危害:一味躺在《全球智库报告》的排名榜上沾沾自喜,盲目到“无法在竞争对手的参照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导致自身研究领域的外界关注度降低。他认为《全球智库报告》产生排名结果的程序是松散的,其调查结果并不是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而是“临时性、任意性和主观性”的随机选择。埃布尔森立足经验研究,指出系统评价全球智库一年的工作并不是麦甘团队召集的1500 多名“所谓专家”能在几天内完成的。他从矛盾的双方面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没有质量监控”的智库排名却让很多智库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更有利的智库排名、更高的曝光率能让智库拥有更多的财力支持和政治资源。也许,没有什么能够比这更能说明,对于明知《全球智库排名》缺陷的智库领导人们,要真正摆脱智库排名的影响也并非易事。他在对“公共曝光率和政策影响力等同”的观点提出质疑的同时,提出了重构智库影响力评价的设想。他认为缺乏严谨定量研究的排名工作“仿佛就是往一块大板子上扔飞镖”[1],而“基于调查、访谈和案例研究的定性评估则可以极大地有助于深入了解智库影响力的范围和性质”[1],应在仔细调查智库及其与关键的利益相关者互动情况后,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双管齐下”对智库进行评价。对此,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与埃布尔森不谋而合,二者联合研发的“中国智库索引”(简称CTTI)正是埃布尔森科学评价理论的实践先行者。CTTI 全面描述、全面收集智库数据,提供数据整理、数据检索、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的功能为实现客观定量评价与实证案例定性评价提供了可能性,是科学智库评价的一次伟大探索[3]。
总之,该书选题及内容极具新颖性,是埃布尔森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站在智库研究前沿,集体努力创新的重要成果,不仅对推动我国智库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是智库研究领域的一部佳作。
从我国智库近年来的管理和实践现状以及该书观点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健康发展,以求在外交政策/地缘政治领域有更大作为,笔者认为,未来应逐步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缺乏“田野调查式”的研究严重掣肘我国外交政策、国别研究等智库成果的可信度。而我国体制内智库领导和研究人员出访严格按照政府机关公务人员管理,“一刀切”的外事管理办法严重限制了智库专家“走出去”[4]。外事管理部门可以设立“国家智库目录”(白名单),给予目录内智库外事审批绿色通道。第二,过度强调“保密文化”及一些不合理的人事条款成为我国智库引进外籍专家、建立国际“精英关联”的壁垒。可以效仿欧美国家设立“中国研究与智库交流基金”,资助外国智库专家到我国开展交流和联合研究活动。我们也应充分利用我国的外交资源,推荐退役外籍外交官和本国外事系统退休领导加盟到国家重点和省市重点智库,指导智库国际合作工作。第三,欧美研究外交政策的知名智库无一不在目标区域设立海外分支机构,通过吸收所在国知识精英,实现“以夷制夷”战略。鼓励有条件的国际关系智库设立海外分中心,积极搭建智库国际人脉网络为我国智库谋求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创造有效路径。第四,信息全球化时代,信息的真实性和解读的科学性在当今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指挥棒,肩负引领智库发展重任。不仅我们国家的智库评价不能完全被麦甘《全球智库报告》所左右,我们还应推动中国的智库评价走向世界,鼓励我国智库评价界开发国际智库评价报告,影响世界智库排名。
参考文献:
[1] 唐纳德·E·埃布尔森, 斯蒂芬·布鲁克斯, 忻华. 智库、外交政策和地缘政治: 实现影响力的路径[M]. 严志军, 周诗珂,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4,239, 247, 254.
[2] MCGANN J G. 2018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EB/R]. [2019-06-15]. https://repository.upenn.edu/think_tanks/16.
[3] 李刚, 王斯敏, 关琳, 等. 中国智库索引(CTTI)研制报告[N]. 光明日报, 2016-09-28(16).
[4] 庄宋太, 郑纯. 全球视角下的统一战线智库建设[J].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3): 60-66.
The Influence of Think Tanks in “the Post-Think Tank Era”—A Review on Think Tanks, Foreign Policy and Geo-politics: Pathways to Influence
Wang Chuanqi1,2 Li Gang11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2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 224007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 Supported by empirical research, the book, Think Tanks, Foreign Policy and Geo-politics: Pathways to Influence, analyses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several representative national and regional think tanks, expound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ink tanks in foreign policy and geopolitics, points out the drawback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s of think tanks ranking, and puts forward a more scientific evaluation theory.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publication of book in Chinese will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ew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ethod/proc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ost-think tank er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of the book in keeping with the times. [Result/conclusion]It is a classic book o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guidance of think tank influence.
Keywords:think tank influence research think tank advocacy think tank review
分类号:G251
DOI: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19.04.1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17JZD009) 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传奇(ORCID:0000-0001-5612-0990),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盐城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助理研究员,E-mail: mrcqwang@163.com;李刚(ORCID:0000-0002-7356-7388),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lamligang@163.com。
作者贡献说明:
王传奇:设计论文框架,撰写论文、资料收集整理、后期修改校对文稿;
李 刚:论文选题、参与研究思路设计、论文修改意见、观点提炼。
收稿日期:2019-08-01 修回日期:2019-08-14
标签:外交政策论文; 影响力论文; 评价论文; 布尔论文; 地缘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管理学论文; 咨询学论文; 《智库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4期论文;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7JZD009)的研究成果之一论文; 南京大学论文; 盐城师范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