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体前驱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前驱,基体,沥青,复合材料,残炭,树脂,多核。
基体前驱体论文文献综述
豆娜,徐国财,邢宏龙,张晓梅,赵建峰[1](2012)在《碳纤维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的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沥青经喹啉萃取后,以叁氟化硼乙醚和硝基苯作为催化剂,在氮气氛下热缩聚制得改性沥青,并对改性沥青的工艺进行初步研究;利用FT-IR、热分析仪对改性沥青的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沥青脂肪族侧链明显减少,芳构化程度增加,热失重率减小,适合用于制备碳纤维。(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2年12期)
沈益顺[2](2008)在《C/C复合材料浸渍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炭/炭(C/C)复合材料是一种优异的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但是,C/C复合材料成本高、周期长及工艺复杂等问题影响其应用和发展。因此,研制低成本、高性能的C/C复合材料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而开发低成本、高性能、工艺性能好的基体前驱体是关键所在。本文以煤沥青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煤沥青的基本性能。以煤沥青和添加3wt%硼酸或碳化硼的煤沥青为原料制备煤沥青炭。以煤沥青为浸渍剂制备了C/C复合材料。借助流变仪、光学显微镜、同步热分析仪、SEM、XPS等分析手段对煤沥青的基本性能、制备的煤沥青炭的微观形貌、石墨化度和抗氧化性能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对制备的C/C复合材料界面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为:(1)高温煤沥青的残炭率最高,浸渍剂沥青的流变性能最好。煤沥青的热失重曲线可以分为叁个阶段,在第Ⅱ阶段(300℃到550℃)失重最快。高温煤沥青表现出较好的热性能(失重起始温度最高,最大失重速率温度最高,相同条件下失重最少)。通过热分析计算了煤沥青的活化能,高温煤沥青的活化能为142.28kJ/mol,中温煤沥青的活化能为178.78kJ/mol,浸渍剂沥青的活化能为150.90kJ/mol。(2)沥青族组分影响沥青炭的微观形貌,QI含量越低、TS含量越高越有利于形成流线型结构,反之,则形成镶嵌型结构。煤沥青炭的微观结构都以流线型为主,高温煤沥青炭中有少量镶嵌型结构,中温煤沥青炭中有少量镶嵌型结构和流线域型结构,浸渍剂沥青炭基本全是流线型结构。流线型结构的煤沥青炭易石墨化,镶嵌型结构的煤沥青炭难石墨化。相同条件下,浸渍剂沥青炭的石墨化度最高。(3)煤沥青炭的石墨化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具有“两头增长慢,中间增长快”的特点。添加的硼酸、碳化硼起到不同程度地促进石墨化的作用,碳化硼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硼酸。此外,添加的硼酸和炭化硼对煤沥青炭的成炭形貌有一定影响,从而影响了煤沥青炭的石墨化度。(4)煤沥青炭的氧化反应在低温下主要受化学反应机制控制,失重缓慢;而在高温下则主要受反应气体扩散机制控制,失重很快。浸渍剂沥青炭的抗氧化性能优于高温、中温煤沥青炭。添加剂不同程度地改善了煤沥青炭的抗氧化性能,抗氧化能力的改善程度与添加剂种类和热处理温度有关,其改善抗氧化性能的机理是:一,促进石墨化使得煤沥青炭中缺陷变少,二,硼化物转化生成的氧化硼阻碍了氧化气氛对煤沥青炭活性部位的氧化。(5)沥青炭围绕着炭纤维逐层生长,呈层片状条带结构,与炭纤维形成POG结构,它们的界面结合不连续;沥青炭围绕着CVD炭垂直生长,呈条带状结构,与炭纤维形成TOG结构,界面中缺陷较多;CVD炭围绕着炭纤维生长,呈层片状条带结构,与炭纤维形成POG结构,界面结合较差。浸渍剂沥青制备的C/C复合材料中的缺陷比高温煤沥青制备的少。(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8-04-01)
刘锦霞,陈淳,孙超明[3](2007)在《新型C/C复合材料基体前驱体——酚醛型氰酸酯树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苯酚、甲醛为原料,草酸为催化剂自制改性酚醛本体;所得酚醛本体与溴化氰,在叁乙胺催化下反应得到酚醛型氰酸酯树脂.采用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流变仪等分析了酚醛型氰酸酯树脂的纯度、残碳率及粘度特性.以合成的酚醛型氰酸酯树脂为基体前驱体,采用 RTM 工艺浸渍增密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坯体, 制备出了酚醛型氰酸酯基二维 C/C 复合材料制品,并对 C/C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评价.试验结果表明酚醛型氰酸酯树脂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新型 C/C 复合材料基体前驱体.(本文来源于《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9)》期刊2007-11-01)
肖志英,蒋建纯,周九宁[4](2006)在《新型C/C复合材料基体前驱体—COPNA树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苯甲醛为交联剂,萘为单体,在浓硫酸催化下,反应得到未交联的缩合多核芳香烃(COPNA)树脂。采用红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仪等,对COPNA树脂的合成反应及COPNA树脂的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用合成的COPNA树脂对T300 6 K炭布缠绕的坯体进行浸渍增密制备出了COPNA基炭/炭复合材料制品,在常压浸渍固化炭化的条件下,其残炭率达到53.15%。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单体与交联剂的物质的量比及催化剂的用量,残炭率还有上升的空间,显示出COPNA树脂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新型C/C复合材料基体前驱体。(本文来源于《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06年02期)
张晶宇,林起浪,杨琴,李铁虎[5](2003)在《炭/炭复合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的研究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近年来炭/炭复合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的研究动态,重点阐述了不同改性方法对煤沥青的残炭率及高温流变性能的影响,指出了开发综合性能优良的改性煤沥青是制备低成本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的关键。(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03年10期)
付东升,张康助,孙福林,姚冬梅[6](2003)在《碳/碳复合材料的基体前驱体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碳 /碳复合材料基体前驱体的研究进展状况。讨论了不同物质 ,其中包括工业沥青、酚醛树脂、呋喃树脂、缩合多核芳香 (COPNA)树脂以及聚芳基乙炔树脂作为碳 /碳复合材料基体前驱体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03年06期)
林起浪[7](2002)在《炭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的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进行了炭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的改性研究。首先对煤沥青的分子结构进行设计,然后分别采用二乙烯基苯(DVB)、对甲基苯甲醛(PMB)对工业中温煤沥青进行了改性,并分析了煤沥青的改性机理;其次探讨了改性煤沥青的工艺、组成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最后研究了改性煤沥青的热解动力学、流变行为及中间相转化行为。 通过分子设计法对高残炭低粘度煤沥青的分子结构进行设计,提出了高残炭低粘度煤沥青分子结构的模型。煤沥青分子应以稠环芳烃为主,并具有较大的芳香度和适当的缩合度,含有较多的环烷结构和适量的短侧链取代基,具有良好的分子平面性和结构的整齐性。 采用FT-IR和~1H-NMR分别对DVB、PMB改性煤沥青的结构进行分析,表明DVB或PMB在对甲苯磺酸的作用下能够与煤沥青中的多环芳烃发生亲电取代反应,使煤沥青中的活性小分子交联形成大分子。此外,DVB在还会发生阳离子型自聚反应。 采用SEM对改性煤沥青的形貌进行观察,发现DVB改性煤沥青中出现很多微纤,随着反应程度的加深,微纤在搅拌的作用下相互缠结成核形成小球体;PMB改性煤沥青中也出现很多微纤,随着改性程度的加深,纤维直径越来越大,最后形成分布均匀且线性很好的纤维束。 通过对改性煤沥青的工艺、组成与性能的研究发现,工艺条件对改性煤沥青的组成和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反应温度的影响更为显着;DVB改性煤沥青的残炭率为53.4%~71.2%、软化点为89℃~151.0℃、密度为1.305g/cm~3~1.358g/cm~3,PMB改性煤沥青的残炭率为54.3%~67.6%、软化点为84.6℃~131.0℃、密度为1.306g/cm~3~1.342g/cm~3;改性煤沥青的甲苯不溶吡啶可溶物(TI-PS)的含量一般保持在16.0%~19.0%;改性煤沥青的甲苯可溶物(TS)、吡啶不溶物(PI)组份分别与残炭率、软化点、密度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 采用TG/DTG和Kissinger法对改性煤沥青的热解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DVB改性煤沥青的热解过程是一步完成的,其热解活化能E_a=218.31kJ/mol、指前因子lnA=37.68S~(-1)、反应级数n=1.04;PMB改性煤沥青的热解过程是较复杂的,其热解活化能E_a=180.91KJ/mol、指前因子lnA=31.75s~(-1)、反应级数n=1.11。 采用流变分析法对改性煤沥青的流变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煤沥青 摘 要表现出非牛顿流体行为。随温度的升高或剪切速率的增加,改性媒沥青的粘度降低:随TS含量增加,改性煤沥青的流动活化能厂变小、指前因子A变大;煤沥青在改性过程中可通过工艺的调整来控制煤沥青的粘度,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通过对改性煤沥青焦化产物光学结构的研究发现,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改性煤沥青的甲基和亚甲基的仁H伸缩振动峰及弯曲振动峰的吸收强度逐渐减弱:随热解温度的升高,改性煤沥青的C/H原子比增加、芳香度提高;改性煤沥青焦化产物的偏光显微结构显着改善。随改性工艺和热聚合条件(温度、时间)的不同,改性煤沥青焦化产物的光学结构由超镶嵌uM)组织向广域m)组织转变。(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02-12-01)
宋士华[8](2002)在《炭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炭材料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其中炭纤维增强炭(以下简称C/C)是一种高级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但是,C/C复合材料的价格昂贵、工艺复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应用和发展,目前主要局限于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使用。因此,研究低成本、高性能的C/C复合材料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而研制价格低廉、性能优异、工艺良好的基体材料则是C/C复合材料的关键。 本文研究了炭材料用基体前驱体——沥青的改性。以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工业用中温煤沥青为原料,以对甲基苯甲醛为交联剂,在酸性催化剂作用下合成了R_(pc)(性能价格比)值较高的炭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缩合多环芳烃树脂(COPNA)。 采用FT-IR分析、~1H-NMR分析及SEM分析等研究了沥青的改性机理;采用FT-IR分析、元素分析及偏光显微分析等研究了改性沥青的中间相转化行为;采用DSC分析和TGA分析等热分析手段研究了改性沥青的热行为;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原料配比及反应条件对改性沥青的残炭率、软化点、密度等性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煤沥青在催化剂作用下能与对甲基苯甲醛反应合成COPNA(Condensed Poly-nuclear Aromatic)树脂。该反应为质子催化下的阳离子型缩聚反应;改性煤沥青具有较低的软化点、优良的热稳定性和较高的残炭率。因此,改性后的煤沥青可作为性能优良的炭材料用基体前驱体。(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02-12-01)
林起浪,李铁虎,单玲,陈彦[9](2001)在《炭材料用基体前驱体沥青的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以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 ,在酸性催化剂的作用下对煤沥青进行了改性研究 ,同时对改性后的煤沥青进行显微结构和耐热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改性后的煤沥青不仅出现大量的中间相小球 ,而且耐热性优良 ,可作为炭材料优质的基体前驱体。(本文来源于《新型炭材料》期刊2001年02期)
林起浪,李铁虎[10](2001)在《炭/炭复合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的研究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几种炭 /炭复合材料的基体前驱体的性质及制备方法。指出研制低成本、高性能、工艺性好的基体前驱体材料是研制低成本、高性能的炭 /炭复合材料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炭素技术》期刊2001年02期)
基体前驱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炭/炭(C/C)复合材料是一种优异的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但是,C/C复合材料成本高、周期长及工艺复杂等问题影响其应用和发展。因此,研制低成本、高性能的C/C复合材料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而开发低成本、高性能、工艺性能好的基体前驱体是关键所在。本文以煤沥青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煤沥青的基本性能。以煤沥青和添加3wt%硼酸或碳化硼的煤沥青为原料制备煤沥青炭。以煤沥青为浸渍剂制备了C/C复合材料。借助流变仪、光学显微镜、同步热分析仪、SEM、XPS等分析手段对煤沥青的基本性能、制备的煤沥青炭的微观形貌、石墨化度和抗氧化性能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对制备的C/C复合材料界面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为:(1)高温煤沥青的残炭率最高,浸渍剂沥青的流变性能最好。煤沥青的热失重曲线可以分为叁个阶段,在第Ⅱ阶段(300℃到550℃)失重最快。高温煤沥青表现出较好的热性能(失重起始温度最高,最大失重速率温度最高,相同条件下失重最少)。通过热分析计算了煤沥青的活化能,高温煤沥青的活化能为142.28kJ/mol,中温煤沥青的活化能为178.78kJ/mol,浸渍剂沥青的活化能为150.90kJ/mol。(2)沥青族组分影响沥青炭的微观形貌,QI含量越低、TS含量越高越有利于形成流线型结构,反之,则形成镶嵌型结构。煤沥青炭的微观结构都以流线型为主,高温煤沥青炭中有少量镶嵌型结构,中温煤沥青炭中有少量镶嵌型结构和流线域型结构,浸渍剂沥青炭基本全是流线型结构。流线型结构的煤沥青炭易石墨化,镶嵌型结构的煤沥青炭难石墨化。相同条件下,浸渍剂沥青炭的石墨化度最高。(3)煤沥青炭的石墨化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具有“两头增长慢,中间增长快”的特点。添加的硼酸、碳化硼起到不同程度地促进石墨化的作用,碳化硼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硼酸。此外,添加的硼酸和炭化硼对煤沥青炭的成炭形貌有一定影响,从而影响了煤沥青炭的石墨化度。(4)煤沥青炭的氧化反应在低温下主要受化学反应机制控制,失重缓慢;而在高温下则主要受反应气体扩散机制控制,失重很快。浸渍剂沥青炭的抗氧化性能优于高温、中温煤沥青炭。添加剂不同程度地改善了煤沥青炭的抗氧化性能,抗氧化能力的改善程度与添加剂种类和热处理温度有关,其改善抗氧化性能的机理是:一,促进石墨化使得煤沥青炭中缺陷变少,二,硼化物转化生成的氧化硼阻碍了氧化气氛对煤沥青炭活性部位的氧化。(5)沥青炭围绕着炭纤维逐层生长,呈层片状条带结构,与炭纤维形成POG结构,它们的界面结合不连续;沥青炭围绕着CVD炭垂直生长,呈条带状结构,与炭纤维形成TOG结构,界面中缺陷较多;CVD炭围绕着炭纤维生长,呈层片状条带结构,与炭纤维形成POG结构,界面结合较差。浸渍剂沥青制备的C/C复合材料中的缺陷比高温煤沥青制备的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体前驱体论文参考文献
[1].豆娜,徐国财,邢宏龙,张晓梅,赵建峰.碳纤维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的改性研究[J].广东化工.2012
[2].沈益顺.C/C复合材料浸渍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
[3].刘锦霞,陈淳,孙超明.新型C/C复合材料基体前驱体——酚醛型氰酸酯树脂的研究[C].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9).2007
[4].肖志英,蒋建纯,周九宁.新型C/C复合材料基体前驱体—COPNA树脂[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
[5].张晶宇,林起浪,杨琴,李铁虎.炭/炭复合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的研究动态[J].材料导报.2003
[6].付东升,张康助,孙福林,姚冬梅.碳/碳复合材料的基体前驱体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3
[7].林起浪.炭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的改性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
[8].宋士华.炭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改性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
[9].林起浪,李铁虎,单玲,陈彦.炭材料用基体前驱体沥青的改性研究[J].新型炭材料.2001
[10].林起浪,李铁虎.炭/炭复合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的研究动态[J].炭素技术.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