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牛常见的几种异常发情(论文文献综述)
马志愤[1](2020)在《基于草地农业视角下的奶业大数据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镇化,我国人均粮食消耗量与畜产品消耗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食物结构发生了时代转型,粮食这个“主食”在食物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奶类等动物性食品的人均消费量持续增长,为适应我国人民饮食结构的变化,农业结构需随之相应调整和转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我国农业结构转型优化和发展智慧农业。“草地农业是兼顾生态和生产、粮食和饲料,适应时代发展,迎接城乡统筹,面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系统;也是我国破解发展难题、优化农业结构的一个伟大转变。”奶业作为草地农业四个生产层之动物生产层和后生物生产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衔接植物生产层和前植物生产层,是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奶业在整个草地农业发展中作为“火车头”起到了关键的带动作用。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加速,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战略资源,同物质、能量一样成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本研究在草地农业思想指导下,以奶业为切入点,进行草地农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前期探索性研究,利用大数据采集ETL(Extract-Transform-Load)架构、大数据处理引擎Apache Flink、大数据存储和分析等技术构建了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将其部署应用在我国21个省的197个奶牛场,基于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对我国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针对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构建需求和基于奶业大数据特性设计构建出了奶业大数据实时数据平台(DRTDP,Dairy Real-time Data Platform),实现了对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中各种规模牧场的生产及奶业相关数据的实时高效采集、更新和管理。2)基于奶牛的生物学特性和生产管理实践构建了奶牛繁殖效率、牛群健康和产奶等关键生产性能评估模型,根据应用研究所得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参数构建关键指标预警模型和奶牛生产管理分析决策模型,采用完全集成的方式将构建的模型在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进行集成,构建出了“奶牛生产性能评估—预警—决策”一体化模型。3)采用Java SE Development Kit 1.8开发环境和Apache Flink分布式大数据处理引擎开发出了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包含奶牛生产管理系统,基于物质流的奶牛精准饲喂管理系统,牛只智能识别管理系统,牧场数据智能分析与决策系统,奶业大数据可视化系统。能够部署在各种集群环境,可以实现对不同规模牧场的数据进行实时、快速计算,形成了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构建的综合技术。4)将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部署应用在全国21个省197个牧场,总计697403头奶牛,基于此平台系统帮助牧场建立了规范的牛群动态档案和生产管理流程,辅助牧场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将一线生产人员工作效率提升23倍,牧场盈利能力提升2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5)基于草原综合顺序分类系统(CSCS),从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应用的197个牧场中筛选累积数据超过一年的115个牧场,总计363062头奶牛,其中203341头成母牛(包含173229头泌乳牛),157351头后备牛的关键生产性能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首次对我国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进行研究,得出了我国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参数,其中:成母牛21天怀孕率(21-Day Pregnant Risk)四分位数范围为16%21%,平均值为18.8%,中位数为18%;成母牛年死淘率(Cow Cull Rate)四分位数范围为19.4%39.7%,平均值为30.5%,中位数为30.8%;产后60天死淘率(Cull Rate by DIM≤60)四分位数范围为5.3%10.8%,平均值及中位数均为7.9%;后备牛21天怀孕率(21-Day Pregnant Risk)四分位数范围为15.5%27%,平均值为21.7%,中位数为20%;犊牛60日龄死淘率(Cull Rate by Age≤60 days)四分位数范围为4.6%19.7%,平均值为15.2%,中位数为8.2%;成母牛平均单产(Avg.Milk/Day of Mature Cow)的四分位数范围为2328.4kg,平均值为25.4kg,中位数为25.1kg;泌乳牛平均单产(Avg.Milk/Day of Milking Cow)的四分位数范围为27.232.4kg,平均值为30kg,中位数为30kg。本研究在草地农业框架下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了奶业大数据平台,通过应用研究初步建立起了我国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的评估体系和标准,为我国奶牛场生产管理以及奶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生态奶业研究以及植物生产层和动物生产层界面耦合提供重要数据参考和科学依据。
和占星,黄梅芬,雷波,李天平,张继才,亐开兴,杨凯,钟绍丽,王安奎[2](2019)在《中国牦牛的生态行为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牦牛(Bos grunniens)是青藏高原地区大型土着哺乳动物之一,其在青藏高原高海拔、空气稀薄、少氧、气候严寒、饲草匮乏等严酷生境下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应特殊生境的、具有特色的行为模式。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作者科研和生产经验,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有关中国牦牛的采食行为、性行为、母牛分娩行为、母性行为、行走行为、反刍行为、卧息行为、侵扰行为等研究进展,旨在为牦牛资源的保护、利用及科研和生产提供参考与启示。
王凯[3](2015)在《奶牛的发情鉴定与管理》文中研究表明发情鉴定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发情母牛,掌握配种时间,防止误配漏配,提高受胎率。规模化养殖牛舍内坚硬的水泥地面使发情活动减少达50%90%,产奶量提高使发情持续时间缩短35%80%。另外,规模扩大,分配给每头牛发情的观测时间平均减少50%以上。因此,做好奶牛的发情鉴定是繁育重点工作之一。1常见的发情监测方法1.1外部观察主要根据母牛的外部表现来判断发情状况。发
巩薇娜[4](2014)在《奶牛发情异常的原因探析与防治》文中提出奶牛异常发情是生产实践中经常发生的繁殖疾病,主要是因为营养不良、饲养管理不善、激素分泌失调、疾病等原因而引起,常见的有不发情、隐性发情、不规则发情等。通过实践总结不规则发情中的安静发情、短促发情、断续发情、短周期发情是真发情,自然状态或药物配合是可以排卵的,配种后可以妊娠,而持续发情和孕后发情属于假
贾永宏,马国际,魏淑娟,胡建宏[5](2014)在《陕西省牛繁殖技术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文中认为1第一轮必答题1.1公牛的生殖器官由睾丸、附睾、输精管、副性腺、尿生殖道、阴茎和包皮等部分组成。请问:其中哪个器官是精子最后成熟和贮藏的场所?答案:附睾1.2母牛的生殖器官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尿生殖前庭、阴唇和阴蒂等七部分组成。请问:其中哪个器官是精子和卵子受精的部位?答案:输卵管1.3牛子宫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等,因品种、年龄、
王洪江,李丽杰,费振海[6](2011)在《母牛异常发情原因及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表明养牛单位和专业户都希望母牛能够正常发情,及时配种、产犊,增加经济效益。但是如果母牛受某些因素影响,可能导致异常发情,延误配种时机,出现2年产1犊,甚至3年产1犊现象,降低了养牛业的生产力,给养牛业造成一定损失,为避免和减少不应有的损失,现将母牛常出现的一些异常发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与同行交流,供参考。1常见的异常发情
吕新[7](2007)在《母牛常见几种异常发情情况》文中提出正常母牛发情周期平均为21d,青年母牛比成年母牛短些,在临床上常因母牛营养不良、劳役过重、泌乳过多,环境温度突变等情况,导致体内激素
马福常[8](2007)在《母牛的发情规律》文中提出母牛发情周期一般为18~23d。发情持续时间为24~72h。发情正常与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常受年龄、膘情、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口老体衰,营养不良的母牛,异常发情较多。育成母牛发情持续时间较长。久旱不雨、气温干燥,发情牛少,持续期长。阴雨天,湿度大,发情牛多,排卵快。除此之外,发情牛的卵泡类型。发育形状、泡体大小、质地软硬,对发
吕新[9](2007)在《母牛常见几种异常发情症状》文中研究说明正常母牛发情周期平均为21天,青年母牛比成年母牛短些,在临床上常因母牛营养不良、劳役过重、泌乳过多、环境温度突变等情况,导致体内激
冯小鹿[10](2006)在《母牛异常发情现象的种类与治疗》文中研究说明
二、母牛常见的几种异常发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母牛常见的几种异常发情(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草地农业视角下的奶业大数据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食物结构的时代转型 |
1.1.2 我国食物安全面临的挑战 |
1.1.3 我国农业结构转型与优化 |
1.1.4 农业结构转型与发展智慧农业的政策支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奶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助力我国农业结构转型 |
1.2.2 奶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对我国奶业发展的支撑 |
1.3 理论依据 |
1.3.1 草地农业的多维结构 |
1.3.2 大数据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
1.4 研究方案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草地农业信息维的奶业大数据平台数据库建设 |
2.1 奶业大数据实时数据平台架构设计 |
2.2 大数据实时处理框架和引擎 |
2.3 奶业大数据平台数据库构建与表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奶业大数据平台模型构建 |
3.1 评估模型构建 |
3.1.1 奶牛繁殖效率评估模型 |
3.1.2 奶牛健康评估模型 |
3.1.3 奶牛产奶性能评估模型 |
3.2 决策模型构建 |
3.3 预警模型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开发 |
4.1 奶业大数据平台总体框架设计 |
4.2 奶业大数据平台设计目标 |
4.3 平台系统设计与开发 |
4.3.1 开发环境的选择与搭建 |
4.3.2 奶牛生产管理系统 |
4.3.3 奶牛精准饲喂管理系统 |
4.3.4 牛只智能识别管理移动端应用 |
4.3.5 牧场数据智能分析与决策系统 |
4.3.6 奶业大数据可视化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奶业大数据平台部署及应用 |
5.1 奶业大数据平台在我国牧场的部署实施 |
5.2 奶业大数据平台在我国牧场的应用概况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奶业大数据平台应用研究 |
6.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
6.2 研究方法 |
6.3 我国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
6.3.1 成母牛繁育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
6.3.2 健康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
6.3.3 后备牛繁育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
6.3.4 犊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
6.3.5 产奶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
6.3.6 不同CSCS类型牧场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体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7.1 总体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中国牦牛的生态行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牦牛的生态行为 |
1.1 群体行为 |
1.2 性行为 |
1.2.1 公牦牛的性行为 |
1.2.2 母牦牛的性行为 |
1.2 分娩行为 |
1.3 母性行为 |
1.3.1 舔犊行为 |
1.3.2 授乳行为 |
1.3.3 母犊识别与护犊行为 |
1.3.4 母牦牛排乳习性 |
1.4 犊牛的行为 |
1.4.1 吮乳行为 |
1.4.2 卧息行为 |
1.4.3 站立、游耍 |
1.4.4 躲避行为 |
1.4.5 探索、采食与反刍行为 |
1.4.6 集群与学习行为 |
1.5 牧食行为 |
1.5.1 择食性 |
1.5.2 采食方式 |
1.5.3 放牧行进速度 |
1.5.4 采食活动峰期 |
1.5.5 采食的时间、速度和采食量 |
1.5.6 游走距离 |
1.5.7 采食、卧息和游走时间的分配 |
1.6 反刍行为 |
1.7 饮水行为 |
1.8 侵扰行为[30] |
1.9 修饰行为 |
1.10 食土行为 |
1.11 感情表现 |
2 影响牦牛行为的因素 |
2.1 影响牦牛采食行为的因素 |
2.1.1 环境 |
2.1.2 年龄 |
2.1.3 草地 |
2.2 影响牦牛反刍行为的因素 |
2.3 影响牦牛卧息行为的因素 |
2.4 影响牦牛社群行为的因素 |
3 小 结 |
4 展 望 |
(3)奶牛的发情鉴定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的发情监测方法 |
1. 1 外部观察 |
1. 2 内部检查 |
1. 3 异常发情 |
1. 4 奶牛发情时间分布 |
2 其它几种发情鉴定方法 |
2. 1 蜡笔标记鉴定法 |
2. 2 奶牛计步器法 |
(4)奶牛发情异常的原因探析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异常发情表现 |
1. 不发情 |
2. 隐性发情 |
3. 不规则发情 |
二、原因分析 |
1. 不发情 |
2. 隐性发情 |
3. 不规则发情 |
三、应对措施 |
1. 不发情 |
2. 隐性发情 |
3. 不规则发情 |
(5)陕西省牛繁殖技术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论文提纲范文)
1第一轮必答题 |
2第一轮抢答题 |
3第二轮必答题 |
4第二轮抢答题 |
5第三轮必答题 |
6组答题 |
7风险题 |
7.1风险题20分题 |
7.2风险题30分题 |
8现场互动抢答题 |
8.1第一轮现场互动题 |
8.2第二轮现场互动题 |
8.3第三轮现场互动题 |
8.4第四轮现场互动题 |
(6)母牛异常发情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的异常发情 |
1.1 乏情 |
1.1.1 症状 |
1.1.2 原因 |
1.1.3 防治措施 |
1.2 静态发情 |
1.2.1 症状 |
1.2.2 原因 |
1.2.3 防治措施 |
1.3 假发情 |
1.3.1 症状 |
1.3.2 原因 |
1.3.3 防治措施 |
1.4 持续发情 |
1.4.1 症状 |
1.4.2 原因 |
1.4.3 防治措施 |
2 综合防治措施 |
2.1 促卵泡素 |
2.2 促黄体素 |
2.3 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 |
2.4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2.5 已烯雌酚 |
2.6 孕酮 |
2.7 前列腺素 (PGF) 及其类似物 |
2.8 地塞米松 |
(7)母牛常见几种异常发情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两次发情 |
2 孕期发情 |
3 短期发情 |
4 安静排卵 |
5 间断发情 |
(10)母牛异常发情现象的种类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种类 |
2 治疗 |
四、母牛常见的几种异常发情(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草地农业视角下的奶业大数据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D]. 马志愤. 兰州大学, 2020(01)
- [2]中国牦牛的生态行为研究进展[J]. 和占星,黄梅芬,雷波,李天平,张继才,亐开兴,杨凯,钟绍丽,王安奎. 家畜生态学报, 2019(04)
- [3]奶牛的发情鉴定与管理[J]. 王凯.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15(04)
- [4]奶牛发情异常的原因探析与防治[J]. 巩薇娜.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4(11)
- [5]陕西省牛繁殖技术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J]. 贾永宏,马国际,魏淑娟,胡建宏. 畜牧兽医杂志, 2014(01)
- [6]母牛异常发情原因及防治措施[J]. 王洪江,李丽杰,费振海.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02)
- [7]母牛常见几种异常发情情况[J]. 吕新. 新疆畜牧业, 2007(06)
- [8]母牛的发情规律[J]. 马福常.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7(08)
- [9]母牛常见几种异常发情症状[J]. 吕新. 新疆畜牧业, 2007(02)
- [10]母牛异常发情现象的种类与治疗[J]. 冯小鹿. 畜牧与兽医,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