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新型农药的研发方向

21世纪新型农药的研发方向

一、21世纪新农药的研究与开发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黄艺伟[1](2020)在《当代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境保全型农业是指充分发挥农业所拥有的物质循环功能,协调与生产力提高的关系,通过土壤复壮、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减轻对环境负荷,具有持续性的农业。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概念则由日本农林水产省于1992年首次提出。此概念的基本观点为“农业是与环境最谐调的产业”,主要内容为“通过适当的农业生产活动,保全国土和环境,充分发挥农业的物质循环机能、提高生产效率、减轻环境负荷”。进而在环境保全型农业理念的指导下,日本政府在农业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资源循环利用、有机农产品市场、环保科研与教育等五大方面进行了长久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是农业大国,保护农业环境直接关系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的安全以及食品安全和国民健康等一系列问题。对日本的环境保护农业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当今时代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可以为中国正在实施的环境保护政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丰富的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则采用了文献分析为基准、比较分析手段目的和多学科交叉升华意义等研究方法,对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历史源流、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起源受到了中国传统农业思想、自然农法以及西方国家环保型农业的深刻影响。同时在减少化肥农药、环境直接补贴与资源循环利用三大理念的指导下,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经历了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的发展阶段。并最终在环境压力、政府激励、市场动力等多重动力机制的影响下,日本农业实现了从化学农业到环保农业的深刻转变。在治理和保护农业环境的过程中,日本的环境立法、民权保护、技术研发和政府投资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企业和人民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动、全民参与,扎根基层,覆盖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模式。在统一的环保理念下,各种手段和力量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日本政府、民间社会、企业和国际团体在环境治理过程中联合治理的典范。在未来的几年中,我们国家正处于实现全面小康、全面脱贫、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农业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同样需要引起我国的极大重视。日本在转变发展理念、完善环保法律、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加强环保教育等领域的积极探索,对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张晨[2](2020)在《国际政治经济视角下的日本农业政策转向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围绕农业及粮食问题而开展的农业政策制定可以说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政府行为。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当下,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开始逐步向全球化农业生产模式的方向发展,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的活跃度逐步升高,相关领域内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因此,为维护其自身利益,作为世界主要粮食进口国的日本开始稳步推进农业政策的转向工作。战后的日本农业政策在《农业基本法》的指导下,共经历了60年代的“基本法农政”,70年代的“综合农政”以及之后的“地域农政”共三个主要阶段。进入到本世纪之后,日本的农业政策自小泉纯一郎内阁时期的“攻势型农政”,历经积极推进FTA/EPA谈判的民主党时期的农业政策,直至安倍晋三的“攻势型农林水产业”政策为止,以实现对既有的农业生产结构革新为目的,通过推动本国农产品出口,发展形成了极具“外向型”特征的“攻势型农业”。“攻势型农业”得以成型的重要基础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食粮法》与《食料·农业·农村基本法》的出台为标志,构建出的战后日本第二个农业政策制定框架。其与旧《农业基本法》的农业政策制定框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以新世纪日本农业政策转向为切入点,通过“国际粮食体制”理论所构建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跳出传统分析日本农业问题只限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的束缚,实践性地打通农业政策分析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阻隔,探讨农业领域内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是如何影响战后日本农业政策的制定,分析并总结战后日本农业政策制定的特点。战后日本农业政策能够发生转向的前提实际上是基于日本政府不断地对早已不适应国际农业政治经济局势的既有农业政策进行的修正。因此,国际环境的变化对于日本农业政策的制定,已发展到起决定作用的程度。日本农业政策转向的经验在于其对国际环境变化的积极快速感知,而其教训也在于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消极迟滞应对。换句话讲,政府行为取向的形成就在于其自身与外界进行何种的互动之上。

文娜[3](2020)在《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筛选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植物病害是农业生产中一直存在的重大问题,它可以直接导致全球粮食作物和其余的农产品减产近20%。植物病原真菌是很常见的病原菌,很容易侵染植物,造成农作物的低产,因此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环节。轮枝镰刀菌作为水稻立枯病、玉米穗腐病、茄子枯萎病、番茄枯萎病等枯萎真菌病害的致病菌,严重制约了农作物的高产优质。目前,对于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以使用化学农药为主,但是化学农药给环境和人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农药残留、污染环境、打破生态平衡、使病原菌抗药性增强等问题逐渐凸显。生物防治因其与环境友好,与非靶标菌友好等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成为了新型农药研究的主要方向。放线菌作为微生物中产活性物质最高的一类菌群,其活性代谢产物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和医疗领域,具有很大的发掘价值。本研究利用前期从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盐碱土壤中分离筛选出的10株拮抗放线菌,筛选对轮枝镰刀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优化菌株发酵条件,探索其稳定性,并且从放线菌的发酵产物中分离纯化出有效活性代谢产物,对其进行活性及抑菌机理研究,以期为下一步生物农药的开发等研究提供基础,具体结果如下:1.利用常见的6种放线菌生长培养基对实验室前期已有的10株放线菌进行最优培养基的选择,确定A12211在高氏一号培养基上产孢情况最好;4-3-5,221,B2-304在Isp2培养基上产孢情况最好;4-2-1在Isp3培养基上产孢情况最好;B2-202在Isp4培养基上产孢情况最好;DA4-3-12,DA8-4-10,DA8-3-15,16-3-10在Ms培养基上产孢情况最好。2.采用琼脂扩散法,以常见的六种植物病原菌为靶标菌,对长势较好的7株放线菌进行初筛,菌株DA4-3-12对六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对轮枝镰刀菌的抑制效果最好;以轮枝镰刀菌为靶标菌,利用琼脂扩散法对7株放线菌在不同发酵时间下的抑菌活性进行复筛,结果表明,菌株DA4-3-12产抑菌活性物质的能力最强且最稳定,所以确定菌株DA4-3-12为后续的目标菌株。3.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菌株DA4-3-12进行液体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菌株DA4-3-12最优发酵条件:接种量7%,发酵时间156 h,起始pH11,装液量90/250 mL。优化后菌株DA4-3-12的抑菌圈直径达到了3.40 cm。4.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不同条件对菌株DA4-3-12发酵上清液抑菌活性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贮存时间、紫外照射时间、酸碱条件、蛋白酶条件下发酵液上清的抑菌活性均具有稳定性,对金属离子不稳定,在后期试验、保存、运输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接触含铁、铜、锌、铝的各种容器,以免影响发酵液抑菌活性。5.对菌株DA4-3-12发酵上清液活性成分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该抑菌活性物质可以溶于氯仿等有机溶剂;利用草酸沉淀和丙酮沉淀法处理发酵液后沉淀均无抑菌活性,证明该抑菌活性物质为非蛋白类物质;菌株DA4-3-12发酵液经过大孔吸附树脂处理后,不仅可以对发酵液中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还可以增强发酵液抑菌活性。6.以活性跟踪法为指导思想,采用琼脂扩散法,利用离心、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层析等分离方法对菌株DA4-3-12的发酵活性物质进行分离除杂后,用制备型高效色谱仪对样品进行纯化,获得了一种抑菌活性物质A1,分子量为1354.8,推测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62H117N9O23,结合质谱分析及文献调研,初步确定该物质为新型活性物质。7.采用显微观察等方法研究菌株DA4-3-12发酵液活性提取物的抑菌机理发现,用菌株DA4-3-12发酵液粗提物处理病原菌轮枝镰刀菌120 h后,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孢子的产生均受到抑制,孢子停止萌发;发酵液活性物质粗提物对病原菌的菌丝及孢子的形态均有影响,经处理后,菌丝有断裂、膨胀、畸形等变化,孢子形态呈不规则的线状、隔断消失,表面有疱疹状突起;同时病原菌细胞膜通透性也发生了变化,说明该活性物质对病原菌的细胞膜产生了损害。

姚鸿州[4](2019)在《三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近年来杀菌剂,尤其是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获得快速发展。杀菌剂在长期使用后可能有残留物迁移到水体环境,有必要就其对水生生物的潜在风险进行研究。SDHI类杀菌剂对鱼类具有潜在的毒性,然而关于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和机制的信息还很有限。鉴于此,本文通过应用斑马鱼胚胎和成鱼作为模式生物开展SDHI类杀菌剂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探讨它们对非靶标生物斑马鱼的潜在毒性和作用机制。(1)通过96小时急性暴露试验,揭示这三种杀菌剂导致斑马鱼胚胎产生形态变化,孵化失败和死亡。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胚胎孵化抑制的96小时半数效应浓度值分别是0.039,0.21和3.41 mg/L,对胚胎的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值分别是0.041,0.24和3.69 mg/L。(2)通过急性发育毒性试验,揭示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多个方面造成影响。(1)干扰胚胎发育相关基因bmp2b,gh1,ghra和igf1的表达,导致仔鱼体长较短。(2)干扰仔鱼ATP,NO,NOS,CaN,AChE和EPI,影响胚胎的自主运动和仔鱼的自由运动。(3)干扰心脏发育相关基因cyp26a1和myh7的表达,扰乱心跳速率。(4)干扰仔鱼细胞凋亡相关基因apaf1,baxa,bbc3,bcl2a,casp3a,caspb和tp53,诱导细胞凋亡。(5)影响仔鱼中抗氧化标志物CAT,GST,POD和SOD的活性以及GSH含量,引起ROS和MDA含量增加。(6)抑制仔鱼中SDH活性。(7)对仔鱼中T4和T3含量产生干扰。(8)干扰仔鱼先天免疫相关基因ccl34a.4,cxcl18b,ifnphi1,il6,il6r,loxa,nos2a和tnfa的表达。(3)通过对成年斑马鱼的4天急性毒性试验和7天暴露后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示物,探讨这三种杀菌剂急性暴露对成鱼生存和氧化应激的影响。(1)急性暴露影响成鱼的形态和运动,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成鱼的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值分别为0.065,0.33和2.60 mg/L。(2)7天毒性暴露影响成鱼中抗氧化标志物CAT,GST,POD和SOD的活性以及GSH的含量,引起MDA含量增加。(4)通过对成年雌性斑马鱼的30天慢性暴露试验,探讨这三种杀菌剂对雌鱼的慢性毒性效应。试验表明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的30天暴露对成年雌鱼的氧化应激,内分泌,神经系统,能量代谢和肠道组织形态造成影响。(1)影响雌鱼中抗氧化标志物CAT,GST,POD和SOD的活性以及GSH含量,引起MDA含量增加。(2)引起T4含量升高,T3含量下降。(3)导致T,E2含量下降。(4)诱导NO,NOS,CaN和EPI增加,抑制ATP和AChE活性。(5)抑制SDH活性。(6)引起肠道绒毛损伤。综上,SDHI类杀菌剂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斑马鱼胚胎和成鱼均表现出毒性。在本文中其毒性主要表现为急性致死、发育抑制、诱导氧化应激、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和肠道损伤等。因此,这类杀菌剂对水生生物的潜在毒性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出来,它们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影响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谭波[5](2019)在《习近平关于农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坚持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并结合现阶段我国农业所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相应地提出了如何破解农业发展问题的重要论述。在这些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导下,党中央每年还连续发布有关中央一号的涉农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措施,从而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强劲的动力。本文主要对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讲话以及论断进行了一定的系统梳理,进而对习近平关于农业发展的重要论述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探究和总结,力求使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思路上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正确把握。文章总共有四个章节:第一个章节是绪论。这一章节主要谈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的状况,还有文章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创新点和缺点,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一定的基本界定。第二个章节为习近平关于农业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这部分主要分析了习近平关于农业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其主要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农业发展理论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农业发展思想,对其理论来源进行一定的深入分析,这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习近平关于农业发展重要论述形成的逻辑进路。第三个章节为习近平关于农业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这部分是文章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文章主要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有关问题提出的一些重要讲话和论述,以及中共中央出台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从农业发展的地位、走农村市场化的路子、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方式、加大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这几个方面来梳理和归纳习近平关于农业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第四章节是习近平关于农业发展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这部分主要是从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两个方面来介绍,在实践价值方面主要是说明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农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对我国主要农产品、农村居民收入以及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并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未来农业如何发展。在理论价值方面,其主要说明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农业发展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农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为现阶段和今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为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陈茜[6](2018)在《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 ——以花垣县子腊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几十年来,中国扶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2011年国务院公布中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说明现阶段中国仍然存在较大面积、“久扶难脱贫”的经济洼地。值得强调的是,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竟有10个为少数民族地区,这就意味着当前中国的贫困问题中,少数民族的贫困现象在贫困范围、贫困规模、贫困程度、脱贫难度等多方面可能存在相对更为艰巨的困难和强大的阻力,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与此同时,中国贫困地区范围与生态脆弱区范围的面积大部分重合,以往扶贫工作中重经济、轻生态等扶贫问题也屡见不鲜,而不少曾经生态环境优良的少数民族地区竟也出现生态衰退或生态灾变伴生的生态贫困现象。着眼于中国民族地区扶贫的特殊难题和生态扶贫的长远目标,对于以自身传统文化作为关键区别的各少数民族而言,民族文化对本民族的全面发展是否产生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尤其对本民族当前经济增长和生态维护是否产生阻碍作用,在以往扶贫攻坚过程中是否成为脱贫阻力或生态制约,又或者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原因使得民族文化无法发挥出原本具有的经济与生态正效应,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现实问题。当前,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和不少学者深入研究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提出生态扶贫或者绿色扶贫理念,积极探寻兼顾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的扶贫新路径。在上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苗族贫困群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然特定民族文化与相应民族的贫困关联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哪怕仅着眼苗族及其文化进行研究,也是一个无法短期完成的艰巨任务。那么,不如聚焦于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苗族村寨,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梳理和验证相关的扶贫理论与观点,分析当地苗族传统文化资源对其生态扶贫实践的价值,以期达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目的。与此想法最契合的,正是民族学常用的“解剖麻雀”的方法,指明了由点及面的思路。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麻雀”,逐步逐层、认真细致地解剖,了解“器官”组成、位置、关联及功能等方方面面,然后分析总结出鸟类的共性,从而为认识其他鸟类提供理论指导或者有益参考。遵循民族学这一成熟可靠的方法,就可以让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在子腊村这只“麻雀”的认真解剖下成为可能。要想做好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当代价值研究这一问题,基本遵循如下思路:苗族文化资源在田野点的生态扶贫中是否存在价值?如果存在价值,那么具体有哪些文化资源,分别具有哪些价值?这些苗族文化资源中,哪些内容可以应用于生态扶贫实践,以及如何应用来解决当地生态贫困等问题?上述思路可以通过在田野点调研和分析来逐层理清:一是全面了解田野点概况,尤其是当地苗族文化现状,当地生境情况,苗族文化与当地经济和生态状况的关联,以及苗族文化中与生态扶贫关联紧密或者值得关注的资源要素等内容;二是深入调查田野点整体贫困的根源,尤其需要关注当地是否存在与苗族文化及其变迁而导致的贫困原因,如果存在则需要找出具体内容、作用途径、以及影响后果;三是从田野点现有苗族文化资源中认真遴选出有利于自然环境维护和整体脱贫致富的文化资源和要素,探讨将这些苗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现实路径,或者提出这些文化要素如何参与、推动生态扶贫的方法或构想;四是研究田野点苗族文化在生态扶贫实践中的博弈,分析国家权力、市场资本、民间力量等多方博弈之中的苗族文化,了解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现实作用、可借助力、以及可能阻力,探讨苗族文化资源如何参与其中才能更有利于推动生态扶贫进程。在众多符合要求的苗族村寨中,花垣县子腊村是与该课题比较契合,调研条件相对成熟的田野点。通过文献查询、访谈调查、参与观察等得知,子腊村作为一个苗族文化底蕴深厚、传承较好的纯苗族村寨,其生产与生计仍然大多依循着当地苗族传统,但也面临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冲击。历史上,子腊村曾经远近闻名,村民们普遍比较富裕,并拥有“子腊贡米”等众多的苗族文化珍品。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文化的变迁,子腊村的生态环境大不如前,成为影响该村整体经济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时至今日,在花垣县这一国家级贫困县的众多贫困村中,子腊村属于位置偏远、经济落后、贫困程度较深、脱贫难度较大的类型。不论从田野调查资料分析,还是从杨庭硕、罗康隆等学者的生境或“文化生态共同体”视角分析,都可以发现该田野点的长期贫困、难断“穷根”的现象,不仅是经济和生态双重因素相互影响、导致整体状况下行的问题,而且还有苗族文化等因素在其中产生了重要的排斥或阻碍作用,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脱嵌,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演替背向,国家权力的在场与民族文化的无序以及资本市场的牵引与民族文化的错位四个方面的内容。对该贫困村而言,苗族文化在生态衰退、经济困顿等生态贫困要素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当地现有的众多苗族文化资源中,相对成熟、可资利用、适合应用于生态扶贫的资源或要素,主要包括“子腊贡米”、苗族刺绣、苗族歌舞和苗族宗教等。机缘巧合下,“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于2017年6月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此,子腊村不再是当地众多贫困村中毫不起眼的一员。而是凭借“子腊贡米”等苗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苗族文化资本的开发,终于跃入相关扶贫部门、资本市场和公众的视野聚焦区,并有望获得更多扶贫资源汇聚的扶贫重点村。在“子腊贡米”生态产业的带动下,其余苗族文化资源和要素也可能成为丰富当地生态扶贫思路和推动整体发展的有益助力。然而,苗族文化资源应用于生态扶贫实践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子腊村多年来扶贫攻坚的实践,以及当前生态扶贫探索中发生的众多博弈案例,就是较好的证明。幸而,在错综复杂的多方博弈中,苗族文化仍然大有用武之地。在子腊村的田野调查和扶贫实践中,传统苗族文化对子腊村的生态修复、经济增长、整体发展等方面的良好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和体现,那么苗族文化资源对生态扶贫的当代价值也就可见一斑。通过对子腊村开展田野调查,再借助相关理论的指导和分析,可知苗族文化作为指导当地苗族生存、发展、延续的信息体系,既是经过长期检验的、认可度高的、行之有效的、并能兼顾当地生态与经济双重目标的调和剂,又是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潜力巨大的宝贵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蕴含苗族生态文化精髓的苗族生态文化产业,是目前当地修复生态环境、整体增收脱贫、保持生态扶贫实效和长效的良好途径。最终,在获得苗族文化资源对生态扶贫具有生态和经济价值的肯定答案的同时,子腊村苗族文化资源挖掘和应用于生态扶贫的经验、教训、案例分析及理论总结,对其他苗族贫困群体而言,甚至对其它民族贫困地区而言,有可能成为其发展生态经济、提高贫困群体长久收益、推动生态扶贫进程的有益参考和借鉴。

徐永杰[7](2018)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的方略研究》文中认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面积辽阔,边界线长,与周边国家接壤多,各种战略性资源丰富,但由于新疆是多民族聚集区、多宗教并存区、国家安全战略纵深区、反分裂斗争的前沿区,所以维护新疆稳定事关全国改革稳定的大局,事关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全,事关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新疆的发展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尤其是新疆与内地的发展差距逐步拉大、“三股势力”威胁加强、西方“西化”、“分化”的活动升级。今天的新疆正处于暴恐活动活跃期、反分裂斗争的激烈期、干预治疗的阵痛期的“三期”叠加的特殊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稳定工作,并且根据历届党中央维护新疆稳定的探索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新疆工作要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性思想的提出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又发展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同时为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新世纪治理新疆的政策和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新疆地区特殊的战略位置,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生态建设等多方面系统分析了新疆地区必须稳定的战略意义,新疆的稳定事关全国改革稳定的大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分析新疆地区特殊的战略位置是研究本课题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新疆稳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进入新世纪以来,“三股势力”的威胁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错综复杂、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生态环境的恶化等来阐述新疆稳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的主要政策,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民族团结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凸显了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维护新疆稳定所取得成果;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维护新疆稳定的战略布局。

付寿康[8](2018)在《民族地区碳贫困类型与碳交易减贫研究 ——以贵州六盘水市湖北恩施州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碳减排压力不断增大,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的大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西部民族地区的区域性整体贫困,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巨大差距,则是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体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发展的优势在于资源,发展的矛盾也在于资源。以生态与资源为中心,“富饶的贫困”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术界对“富饶的贫困”问题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富饶”的类型与层次多样。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将“富饶”的对象具体化为“碳”。从“碳”视角研究民族地区“碳资源富集”与贫困之间的关联,探索“碳”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性问题,思考碳交易在民族地区减贫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案例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以资源禀赋理论、“两山”理论、可行能力理论、外部性理论、“两个共同”理论为指导。围绕碳贫困这个中心,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展开对民族地区资源开发负外部性,生态保护正外部性与贫困问题之间关联的研究。本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富集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介绍碳贫困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文献综述明确碳贫困问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与方法,把握其中规律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结合已有研究与调研,对新概念“碳贫困”进行界定。以贫困发生率高与贫困程度深的民族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碳资源禀赋,发展的差距与不平等,以民族地区同步小康的实现为目标,对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研究侧重于,从地区以及人的发展权利与能力角度,探讨“碳”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外部性情况下的致贫原因、致贫机理。提出碳贫困是一种间接贫困,并指出碳贫困的特点、类型与应用,思考碳交易减贫的新方式。以贵州六盘水市灰碳贫困和湖北恩施州绿碳贫困为碳贫困问题的研究案例。从外部性视角探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六盘水市灰碳贫困成因、特点与主要表现,通过碳排放的测算,量化碳源,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负外部性影响具体化,提出六盘水市应对灰碳贫困的基本思路。从外部性视角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中湖北恩施州绿碳贫困的成因、特点与主要表现,通过碳储量的估算,量化碳汇量及其价值,将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碳汇正外部效应具体化,提出恩施州应对绿碳贫困的基本思路。以这两个典型案例的研究,思考看似对立实则可以统一的灰碳贫困与绿碳贫困问题,即通过碳交易破解碳贫困。将碳交易制度作为一种新的政策制度设计,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脱贫攻坚中政府难以解决,解决不好的资源环境外部性问题。进而对碳交易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从总体上介绍世界碳排放市场的结构及发展状况,论证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紧迫性、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述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必要性,探讨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思路。最后,提出破解民族地区碳贫困问题的对策建议。主要有,减碳源:民族地区传统资源开发的转型升级;增碳汇:民族地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优化生态补偿制度:民族地区碳贫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实施碳交易减贫:民族地区碳贫困外部性内在化的新途径;选择新的发展理念: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破解碳贫困。

宋学清[9](2018)在《“新乡土写作”的发生:新世纪长篇乡土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乡土小说的世纪转型与中国乡村的社会转型紧密相连。新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被全面纳入现代性体系,现代化与城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乡村的结构性变化,大到乡村政治、经济、文化、伦理、教育、环境、卫生和医疗等方面,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家庭结构、行为习惯、衣食住行、日常消费等方面,都在变化中呈现出新的经验模式。新世纪中国乡土小说注意到现代乡村在“常”与“变”间的剧烈变动,努力以新思想、新观念、新视野和新方法去表现新乡村、新农民、新景观和新故事,创作出具有异质性审美特征的新乡土小说。正是基于新世纪乡土小说审美转型的文学事实,本论文提出了“新乡土写作”概念。首先新乡土写作不同于新乡土小说,前者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学活动,后者作为文学活动的阶段性成果以作品的形式存在,一个是文学活动的动态过程,一个是文学的静态文本,具体而言新乡土小说只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新乡土写作尚未完成正处于进行状态,我们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审视正在发生的文学新变,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向乡土小说进一步创作提供有效资源提出文学期许。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定位于新乡土写作的“发生”,这是一个过程和阶段而我们正处于初发期。作为概念出现的新乡土写作在范围上我们做出一定的限制。在时间上我们借用汪晖对“世纪”概念的认识,以社会现实和文学特征的同一性标准,将新世纪时间范围前推到1990年代;在空间上我们延展了乡村界限,沿着乡村现代化发展进程和农民迁移轨迹,将乡镇、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等特殊区域纳入考察范围;在研究对象上我们缩小了新乡土写作指向的文学体裁,排除了诗歌、散文和戏剧等,主要以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作为研究对象,避免研究过于宽泛。之所以选择长篇乡土小说,是因为在表现现实的广度、长度、容度和高度等方面长篇更具优势,更能表现出当下丰富的、复杂的现实生活。本论文的核心观点是以新乡土经验去书写新的中国乡村故事,围绕着新乡土写作话题主要思考了几个大问题:一是新乡土写作为什么会发生,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新乡土写作?二是新乡土写作是什么?三是新乡土写作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四是新乡土写作写什么?五是新乡土写作怎么写?正是沿着这一思考逻辑我们对新乡土写作问题进行整体框架,先后辨析了新乡土写作概念,论述了新乡土经验和新乡村叙事经验,且在经验的基础上思考了新乡土写作应该讲述哪些乡村“新”故事和“大”故事,以及如何以新的表现手法去建构文学,实现艺术形式的突破。首先我们解决的是新乡土写作概念,带有本质主义的本体追问,即新乡土写作是什么的问题。新乡土写作的提出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基于新时期以来对“新乡土文学”的不断探索,不同时代的“新”融汇成新世纪新乡土小说的“新”。这种“新”不仅包括新世纪中国乡村现实变化带来的乡土小说新内容,也包括世界文学背景下基于中国传统的、民族的、地方的和民间的文学形式的创新。正是基于新世纪的新乡村和新乡土小说创作现状,我们提出了新乡土写作概念,认为它是在新世纪全球化语境下基于中国乡村社会转型的基本事实,在“新乡土经验”和现代乡村叙事经验的基础上,以新思想、新文化、新价值观、新历史观作为根本推动力,以世界性视野重新审视中国乡村,以新的文学笔法与表现方式叙述乡村,呈现出根植于乡土文化土壤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史、心灵史与精神史,表现出新世纪乡土中国全新的精神面貌与文化气质。新乡土写作的“新”不是赶学术时髦,也不单纯为响应新世纪求新求变的热潮,而是基于我们对新世纪乡土小说创作现状的认识和期待。新乡土写作的“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以农民作为表现的主体,避免当下乡土小说脱离农民写乡村的弊端,更要避免当下乡村建设脱离农民求发展的问题;二是强调乡土小说的农民性特征,农民性是从人民性转换过来的一个概念,不仅仅包括文学对农民心理特征和人格结构的认识,也包括农民审美兴趣和审美特征的认识,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和当下性的转换性概念;三是新乡土写作的文化自信问题,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崇洋媚外,既要避免文学陷入狭隘民族主义又要避免文学过于西化,努力实现西方文学的本土化和传统文学的当下化,实现基于中国文化和现实的文学自觉;四是新乡土写作经验的独特性,我们将新乡土经验纳入中国经验范畴,这是实现新乡土写作的基本前提;五是新的中国乡村故事的文学书写,乡村是中国的乡村,故事是中国的故事,我们将新乡村故事纳入中国故事范畴,实现基于中国经验之上的中国故事的文学书写。在概念基础上我们需要清理出新乡土写作的前提问题,也就是新乡土经验和新乡村叙事经验问题。今天部分乡土作家对土地、乡村和农民不熟悉、不了解,同时又缺乏思想的深度和思考的高度,站在城市回望乡村的写作在剧烈变动的新世纪显得捉襟见肘。新世纪中国乡村变化太快太大太杂,快速变化的乡村早已逸出了作家既有的经验范畴,如何认识当下乡村,重建文学与乡土间的血肉联系成为新乡土写作的首要问题。在“下生活”文学创作机制早已废止,而扎根生活又无法完全实现的当下,我们需要重新探索出一条平衡认知和感知经验的新乡土经验模式。同时我们还需要汲取现代乡村叙事经验,我们将这种经验概括为“鲁迅风”、“田园牧歌”和“追踪式”三个方面。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基于传统创新当下保持乡土小说的文学脉络,推动乡土小说的现代发展。在经验基础上我们需要思考新乡土写作究竟应该写什么?现代乡村充满太多的“大”故事,这里的“大”不是指事件发生的程度,而是指事件表现出来的性质和对乡村未来发展的影响,主要针对的是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就目前来看,新世纪土地流转制度、新型合作社和惠农政策对乡村已然产生深刻影响,新的土地制度孕育出“农村新人”,而不同于以往合作化小说的新合作化小说已经构成了新乡土写作的重要方面。但是新土地制度和乡村政策正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同样新合作化小说也处于未完成状态,新农民形象有待重新定位。新世纪中国乡土文化流失已然成为重要问题,文学超越现实努力重建现代乡土文化,力图表现那些曾经被遮蔽的地方的、民间的和传统的民风风俗,重建乡土文化。而新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分层现象严重,在普通农民之外出现大量新的群体,比如村支书、话事人、二流子、能人、村霸、村阀、民办教师、赤脚医生、农民工、乡村大学生、农民兵、大学生村官和第一书记等,他们对于现代乡村的文化结构和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丰富了乡土小说的人物画廊。在讲什么的基础上新乡土写作还要做好怎么讲,即如何以新的写作手法去书写新的乡村故事。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乡土小说要想获取文学的尊重和话语权,必须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叙事方式,不能再追随西方文学的脚步,亦步亦趋地追求“走向世界的文学写作”。因此我们需要从传统乡土文化、民间文化、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中汲取资源,在语言、结构和叙事等方面实现“中国风”式的文学创新。我们倡导民间“传奇叙事”,以民间鬼神思想去表现乡村,以鬼神作为叙事者讲述乡村故事,新的叙事视角可以呈现出一个另类的乡村。同时乡村的世界又是一个自然之音的世界,以农民的耳朵去聆察世界讲述故事,呈现出一个独特的音景世界。新的乡村孕育出新的史诗,只是当下的史诗更具有传奇性,可以说是乡村经济引发的传奇故事。同时我们引入非虚构写作的文学现象,看到它在底层发声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意义。本论文基于当下文学现象提出了“仿志体小说”概念,关注到乡土小说在文体创新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新乡土写作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概念的提出,如同“新世纪文学”和“新时代文学”等概念一般,都是站在“当下”文学现象的萌芽期提出的一种文学期许。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当下既有的文学现象,又能够指向未来的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罗凯[10](2017)在《含氮杂环或砜基结构膦氧衍生物的绿色合成新方法与杀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化学的理念深入人心,高毒有机磷农药逐渐被一些具有超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颖的杂环结构、砜类结构农药新品种所替代,开发低毒无害的绿色化学农药成为未来农药的重要发展方向。结合有机磷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砜类化合物的特点,合成出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这些结构类型的化合物,对新农药的研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本文基于有机磷化合物在有机合成领域的应用,结合组合化学和绿色化学的理念,调研大量文献,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实验操作为手段、数据分析为媒介、产物表征为佐证、机理研究为核心,用严谨的实验,详实的数据,多样的方法开发一系列全新的功能化的含磷有机物并进行了杀菌活性测试。详细内容总结如下:1、可见光催化合成含噻唑结构的膦氧衍生物可见光催化由于其可持续性和绿色化学的内在特性,受到化学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并成功应用于涉及单电子转移途径的有机合成中。本文以小分子有机染料作为光催化剂,通过可见光催化实现二芳基膦氧化合物与噻唑类化合物的交叉偶联,制备了一系列含有噻唑结构的膦氧衍生物。该反应不需要金属催化剂、氧化剂以及添加剂,是首例报道的光催化C(sp2)-P交叉偶联反应,也是析氢反应。实验过程中,对溶剂、光敏剂、气体氛围等进行了考察,筛选出最佳反应条件。测试底物范围的适用性,包括各种不同取代的膦氧化合物、各种不同取代的噻唑类化合物。分离提纯产物,通过1H-NMR,13C-NMR,31P-NMR,HR-MS,IR,m.p.对化合物进行表征,其中13个化合物是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进行氘代实验,氢气检测实验,自由基捕获实验来探索反应的机理,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进而总结反应规律。2、自氧化交叉偶联合成含杂环结构的膦氧衍生物氧气因其廉价、高效、稳定、绿色、可持续性等优点,使其在氧化偶联中作为氧化剂的研究受到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除了活泼化合物的自氧化偶联反应以外,普通化合物的自氧化偶联尤其是自氧化交叉偶联的例子屈指可数。本文通过自氧化条件实现了二芳基膦氧化合物与噻唑类、喹喔啉类化合物的交叉偶联,制备了一系列的含有噻唑结构、喹喔啉结构的膦氧衍生物。该反应是首例报道的自氧化C(sp2)-P交叉偶联反应,这个反应副产物只有水,符合绿色化学的绿色环保、原子经济性理念。实验过程中,对溶剂、温度、催化剂等进行了考察,筛选出最佳反应条件。测试底物范围的适用性,包括各种不同取代的膦氧化合物、各种不同取代的噻唑类、喹喔啉类化合物。分离提纯产物,通过1H-NMR,13C-NMR,31P-NMR,HR-MS,IR,m.p.对化合物进行表征,其中14个化合物是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进行氘代实验,过氧自由基验证实验,自由基捕获实验,效率对比实验来探索反应的机理,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总结反应的规律。3、酸促进合成含氮杂丙烯啶结构的膦氧衍生物2H-氮杂丙烯啶作为自然界中存在的最小的含氮三元环状化合物,因其独特的三元环结构,在有机合成中作为一类非常活泼的反应试剂用来合成酰胺、三元氮杂环、四元氮杂环、五元氮杂环、六元氮杂环、七元氮杂环还有三元氮杂并环化合物。本文以醋酸作为促进剂,以叠氮化钠为氮源,发生串联的消除重排环化反应构建了一系列含氮杂丙烯啶结构的膦氧衍生物。该类化合物是首次报道的同时含有氮杂丙烯啶结构和有机磷结构的双功能化的烯烃化合物。实验过程中,对溶剂、温度、酸等进行了考察,筛选出最佳反应条件。测试各种不同取代的膦氧联烯底物范围的适用性。分离提纯产物,通过1H-NMR,13C-NMR,31P-NMR,HR-MS对化合物进行表征,所有化合物均是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查阅相关文献,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总结反应的规律。4、酸促进合成含砚基结构的膦氧衍生物烯砜类化合物由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在天然产物、农药医药中被广泛应用,引起科学家们对其合成方法的不断开发创新,随着当今社会绿色化学的理念深入人心,合成烯砜的绿色方法不断被报道。本文以乙酸作为促进剂,以亚磺酸盐为砜源,实现了膦氧联烯的砜化,构建了一系列含砜基结构的膦氧衍生物,该类化合物是首次报道的同时含有砜基结构和有机磷结构的双功能化的1,3-丁二烯、联烯化合物。实验过程中,对溶剂、温度、酸等进行了考察,筛选出最佳反应条件。测试底物范围的适用性,包括各种不同取代的膦氧联烯、各种不同取代的亚磺酸盐。分离提纯产物,通过1H-NMR,13C-NMR,31P-NMR,HR-MS,IR,m.p.,X-ray对化合物进行表征,31个化合物均是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进行控制性实验来探索反应的机理,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对机理进行验证,总结反应的规律。5、杀菌活性测定本文合成的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用于杀菌活性测试,因此我们对所合成的有机磷化合物进行离体杀菌活性测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 91种化合物对草莓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苹果斑点病菌的抑制率;还选取其中部分化合物对水稻纹枯病菌、苹果斑点病菌、草莓灰霉病菌进行了毒力测定;基于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对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进行讨论。结果表明91种化合物中绝大部分化合物对供试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活性。选取的部分化合物做毒力测定,化合物A2、A3和A7对苹果斑点病菌的EC50分别为25.2 μg/mL、22.3 μg/mL、24.1μg/mL;化合物A2对水稻纹枯病菌的EC50为10.8 μg/mL;化合物A1、A3、A11、A16、A20、A21 和 B8对草莓灰霉病菌的 EC50分别为 93.8 μg/mL、143.2 μg/mL、167.2 μg/mL、64.4 μg/mL、95.0 μg/mL、90.3 μg/mL、83.8 μg/mL。化合物的 EC50均大于对照药剂,即活性较对照药剂差,但同样表现出较好的活性。综上所述,本文报道了四种可以用来合成膦氧衍生物的新方法。新方法中均未使用到过渡金属催化剂,仅使用有机小分子染料,小分子氧气,乙酸作为反应的催化剂、促进剂,且副产物仅有氢气、水、可回收的苯酚,原子经济性好,绿色环保无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绿色农药的理念。用于杀菌活性试验的化合物表现出一定的活性,新颖的结构可以为新农药创制提供新方向。

二、21世纪新农药的研究与开发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新农药的研究与开发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价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起源
    2.1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概况及产生背景
    2.2 中国传统生态农业思想对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影响
    2.3 日本现代农业对自然农法的回溯
        2.3.1 日本自然农法概况
        2.3.2 日本自然农法影响下的实践与经验
    2.4 欧美环境保全型农业理念在日本的引进与实践
第三章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阶段
    3.1 确立阶段
        3.1.1 环境保全型农业思想在日本的兴起
        3.1.2 环境保全型农业政策的正式公布
    3.2 发展阶段:由政府主导的环境保全型农业
        3.2.1 环境保全型农业基本政策的实施
        3.2.2 环境保全型农业鼓励政策的推动与成果
    3.3 成熟阶段:由市场主导的环境保全型农业
        3.3.1 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
        3.3.2 生态认证体系的形成
        3.3.3 良好农业规范
第四章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理念的演进
    4.1 减少化肥与农药
        4.1.1 病虫害综合管理技术体系
        4.1.2 病虫害综合管理措施
    4.2 “3R利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理念
        4.2.1 “3R利用”理念概况
        4.2.2 “3R利用”理念的具体措施
第五章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动力机制的演进
    5.1 环境压力
        5.1.1 种植业的环境问题
        5.1.2 畜牧业的环境问题
    5.2 政府激励
        5.2.1 环境补贴制度
        5.2.2 科研与教育
    5.3 市场动力
第六章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对我国的经验与启示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理念
    二、完善环保法律体系,严格执行环境法规
    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支持作用
    四、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国际政治经济视角下的日本农业政策转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以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及文献的回顾及综述
    第二节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的农业发展—“国际粮食体制”理论
    第一节 第一粮食体制
        (一)“第一粮食体制”的形成及特征
        (二)“第一粮食体制”的终结与之后的调整
    第二节 第二粮食体制
        (一)“第二粮食体制”的形成及特征
        (二)“第二粮食体制”的终结及遗产
    第二节 对于“第三粮食体制”的展望
        (一)哈里特?弗里德曼的积极乐观论调
        (二)菲利普·麦克迈克尔的消极悲观论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二粮食体制”中的日本农业政策
    第一节 国际政治经济博弈下的“农地改革”和“粮食援助”
    第二节 国际市场冲击下的“基本法农政”
    第三节 “第二粮食体制”末期的“综合农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第三粮食体制”特征背景下的日本农业政策转向
    第一节 美日贸易摩擦升级下的农产品市场深度开放与“地域农政”
    第二节 经济结构转型中的农业政策调整
    第三节 GATT乌拉圭回合农业谈判与日本农业政策转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向后的新世纪日本农业政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WTO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与小泉纯一郎的“攻势型农政”
    第二节 FTA/EPA谈判的推动和民主党的农业政策
    第三节 美日、欧日FTA/EPA谈判与安倍晋三的“攻势型农林水产业”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筛选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生物农药概述
        1.1.1 生物农药的定义
        1.1.2 生物农药的种类及应用
    1.2 微生物源农药研究现状
        1.2.1 微生物源农药的概述
        1.2.2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现状
    1.3 土壤放线菌研究现状
        1.3.1 土壤放线菌的概述
        1.3.2 土壤放线菌的研究资源现状
        1.3.3 土壤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1.4 农用抗生素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活化菌种
        2.2.3 供试放线菌最优培养基的选择
        2.2.4 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初筛
        2.2.5 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复筛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最优培养基的选择
        2.3.2 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初筛
        2.3.3 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复筛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3章 拮抗菌株DA4312 发酵条件优化及稳定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菌株DA4312 发酵条件优化
        3.2.3 菌株DA4312 发酵液稳定性测定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株DA4312 发酵条件优化
        3.3.2 菌株DA4312 发酵液稳定性测定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4章 拮抗菌株DA4312 抑菌活性产物的分离纯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菌株DA4312 发酵产物的初步分离
        4.2.3 发酵液中不同产物的活性分析试验
        4.2.4 大孔吸附树脂HP-20 对发酵产物的分离及影响
        4.2.5 有机溶剂萃取
        4.2.6 硅胶柱层析
        4.2.7 高效液相色谱(HPLC)
        4.2.8 质谱分析(Q-TOF)
        4.2.9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发酵液中不同产物的活性分析结果
        4.3.2 大孔吸附树脂HP-20 对发酵产物的分离及影响
        4.3.3 有机溶剂萃取分离结果
        4.3.4 硅胶柱层析分离结果
        4.3.5 HPLC制备菌株DA4312 抑菌活性物质
        4.3.6 质谱分析结果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5章 拮抗菌株DA4312 抑菌机理初探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5.2.3 活性提取物WN001对菌丝生物量的作用
        5.2.4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细胞膜的影响
        5.2.5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病原菌孢子产生的影响
        5.2.6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5.2.7 光学显微镜下病原菌菌丝及孢子形态变化
        5.2.8 扫描电镜下病原菌菌丝及孢子形态变化
        5.2.9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5.3.2 活性提取物WN001对菌丝生物量的作用
        5.3.3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细胞膜的影响
        5.3.4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病原菌孢子产生的影响
        5.3.5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5.3.6 光学显微镜下病原菌菌丝及孢子形态变化
        5.3.7 扫描电镜下病原菌菌丝及孢子形态变化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三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农药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1.3 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
    1.4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
        1.4.1 概述
        1.4.2 苯并烯氟菌唑
        1.4.3 吡唑萘菌胺
        1.4.4 氟唑环菌胺
        1.4.5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毒理学研究情况
    1.5 斑马鱼及其胚胎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1.5.1 水生模式生物斑马鱼
        1.5.2 斑马鱼在水生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6 课题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种杀菌剂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斑马鱼的培养
        2.3.2 斑马鱼胚胎的获取
        2.3.3 胚胎急性暴露试验
        2.3.4 统计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胚胎形态
        2.4.2 胚胎孵化
        2.4.3 胚胎存活率
    2.5 小结
第三章 三种杀菌剂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毒性及机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斑马鱼的培养与胚胎的获取
        3.3.2 仔鱼体长
        3.3.3 胚胎运动
        3.3.4 胚胎心脏
        3.3.5 胚胎细胞凋亡
        3.3.6 胚胎氧化应激
        3.3.7 胚胎琥珀酸脱氢酶
        3.3.8 胚胎甲状腺激素
        3.3.9 胚胎免疫相关基因
        3.3.10 统计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仔鱼体长
        3.4.2 胚胎运动
        3.4.3 胚胎心脏
        3.4.4 胚胎细胞凋亡
        3.4.5 胚胎氧化应激
        3.4.6 胚胎琥珀酸脱氢酶
        3.4.7 胚胎甲状腺激素
        3.4.8 胚胎免疫相关基因
    3.5 小结
第四章 三种杀菌剂对斑马鱼成鱼的急性毒性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斑马鱼的培养
        4.3.2 成鱼急性致死试验
        4.3.3 成鱼氧化应激
        4.3.4 统计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成鱼存活率
        4.4.2 成鱼氧化应激
    4.5 小结
第五章 三种杀菌剂对斑马鱼成年雌鱼的慢性毒性及机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斑马鱼的培养
        5.3.2 雌鱼慢性暴露试验
        5.3.3 雌鱼氧化应激
        5.3.4 雌鱼甲状腺激素
        5.3.5 雌鱼性激素
        5.3.6 雌鱼神经系统
        5.3.7 雌鱼琥珀酸脱氢酶
        5.3.8 组织病理学观察
        5.3.9 统计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雌鱼氧化应激
        5.4.2 雌鱼甲状腺激素
        5.4.3 雌鱼性激素
        5.4.4 雌鱼神经系统
        5.4.5 雌鱼琥珀酸脱氢酶
        5.4.6 雌鱼肠道组织形态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习近平关于农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新意和不足
        1.4.1 研究新意
        1.4.2 不足之处
    1.5 对基本概念的界定
        1.5.1 农业、农村和农民
        1.5.2 农业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2章 习近平关于农业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农业发展的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发展的主要思想
        2.1.2 列宁关于农业发展的主要思想
    2.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农业发展思想
        2.2.1 毛泽东关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思想
        2.2.2 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重要理论
        2.2.3 江泽民关于农业发展的重要论述
        2.2.4 胡锦涛关于农业发展的重要论述
第3章 习近平关于农业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 坚定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树立大粮食观
        3.1.1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
        3.1.2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必须确保粮食安全
    3.2 走农村市场化的发展路子
        3.2.1 调整优化农产品市场结构
        3.2.2 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业要素市场
        3.2.3 坚持走农业发展的组织化道路
        3.2.4 科学处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3.3 加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发展
        3.3.1 加快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质量及其效率
        3.3.2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技术发展
        3.3.3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3.3.4 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
    3.4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方式,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3.4.1 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3.4.2 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4.3 建立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3.5 深化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3.5.1 脱贫致富首在立志
        3.5.2 促进农民增收,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3.5.3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第4章 习近平关于农业发展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4.1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农业发展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4.1.1 进一步加快了对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发展
        4.1.2 进一步提高了对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
        4.1.3 极大促进了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4.2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农业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4.2.1 是对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4.2.2 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4.2.3 为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6)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 ——以花垣县子腊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苗族文化的概念界定
        二、生态贫困的概念界定
        三、生态扶贫的概念界定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
        二、文化与贫困的研究
        三、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研究
        四、民族文化与生态扶贫的研究
第二章 子腊村概况
    第一节 选点理由
    第二节 子腊村的生态、生产与生计
        一、子腊村的生态
        二、子腊村的生产
        三、子腊村的生计
    第三节 子腊村的民族与文化
        一、子腊村的民族
        二、子腊村的文化
    第四节 子腊村的“贡米”
        一、“子腊贡米”的含义
        二、“子腊贡米”的发现
        三、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第三章 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脱嵌
    第一节 “子腊贡米”系统嵌合关键环节的衰落
    第二节 传统文化价值兑现受阻推动偏离
    第三节 外来不契合文化的偏离影响
第四章 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演替背向
    第一节 无法成钢的废铁与自然灾害的频发
    第二节 工业文化的冲击与生态污染的加剧
    第三节 苗族织绣的衰落与生物多样性的弱化
    第四节 苗族歌舞边缘化与相关文化传承隐忧
第五章 国家权力的误伤与民族文化的无序
    第一节 国家粮食政策变迁与贡米文化混乱
    第二节 国家林业政策实行与传统林、猎文化衰败
    第三节 过往扶贫政策的遗憾与传统文化的错位
    第四节 国家权力博弈对生态扶贫的利与弊
第六章 资本市场的牵引与民族文化的错位
    第一节 市场需求锐减与传统文化产品裁汰
    第二节 经济观念影响与传统教育观念改变
    第三节 市场资本博弈对生态扶贫的利与弊
    第四节 民间力量博弈对生态扶贫的利与弊
第七章 子腊村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应用
    第一节 “子腊贡米”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一、“子腊贡米”系统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二、复兴“子腊贡米”系统促进生态扶贫的对策
    第二节 苗族织绣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一、子腊村苗族织绣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二、苗族织绣助推生态扶贫潜力的挖掘
    第三节 苗族歌舞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一、子腊村苗族歌舞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二、开发苗族歌舞产业推进生态扶贫的思路
    第四节 苗族宗教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一、子腊村苗族宗教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二、苗族宗教参与生态扶贫的思路
    第五节 生态扶贫的文化资本
        一、文化资本与生态扶贫
        二、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原则
        三、生态扶贫中文化资本的运用和转化
第八章 生态扶贫中的文化博弈
    第一节 生态扶贫中的国家权力机构
        一、各级国家权力机构的角色定位、权力及职能
        二、国家权力在生态扶贫中的博弈行为分析
        三、借助国家权力推进生态扶贫的建议
    第二节 生态扶贫中的市场资本
        一、市场资本博弈的立场分析
        二、市场资本在生态扶贫中的博弈行为分析
        三、苗族文化借助市场资本参与生态扶贫的建议
    第三节 生态扶贫中的民间力量
        一、民间力量博弈的立场分析
        二、民间力量在生态扶贫中的博弈行为分析
        三、苗族文化借助民间力量推进生态扶贫的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花垣县森林年末实有面积表

(7)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的方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我国新疆地区特殊的战略位置
    一、新疆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地
        (一)新疆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安全
        (二)新疆所处的不同文化圈
        (三)新疆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四)新疆的稳定是历史以来的突出问题
    二、新疆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区域
        (一)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二)新疆是“一带一路”的战略支撑点
        (三)新疆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地带
        (四)新疆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三、新疆地区的文化资源和产业文化优势
        (一)历史文化资源
        (二)民族文化资源
        (三)宗教文化资源
        (四)旅游文化资源
    四、新疆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一)新疆生态建设的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新疆人民的福祉
第二章 维护新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三股势力”的威胁日趋紧迫
        (一)“双泛”思潮的兴起
        (二)国际恐怖势力对“三股势力”的影响
        (三)“三股势力”的暴恐活动
        (四)“三股势力”猖獗的后果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新疆稳定的影响
        (一)新疆与内地的经济差距
        (二)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困境
        (三)新疆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所占比例较高
        (四)新疆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滞后
    三、民族与宗教问题错综复杂
        (一)民族间的矛盾与纠纷增多
        (二)宗教之间和教派之间的冲突
        (三)跨境民族问题
        (四)贯彻落实民族政策不到位
    四、文化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趋于激烈
        (二)宗教极端思想的对青少年的危害
    五、新疆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生态环境的现状
        (二)生态建设面临的困难
        (三)环境恶化对新疆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的基本政策
    一、坚持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赋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更多的自治权
        (二)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三)理顺中央与民族区域的关系
    二、继续推动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以改革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加大中央对新疆的支持力度
        (三)落实好对口援疆工作
        (四)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
        (五)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程
        (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加快新疆地区的社会建设步伐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二)大力发展全区教育事业
        (三)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四)落实好重点惠民工程
        (五)健全社会防控体系
    四、加强新疆地区各民族的团结
        (一)坚持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二)开展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三)重视少数民族民众在内地社会的融入
        (四)防止反恐扩大化的错误做法
        (五)积极贯彻执行党对宗教的政策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的战略布局
    一、维护新疆稳定的总体设计
        (一)新疆稳定的总体目标
        (二)新疆稳定的战略思想
        (三)新疆稳定的基本原则
    二、继续发挥兵团在维护稳定中的重大作用
        (一)维稳戍边
        (二)兵地融合促进民族团结
    三、坚持机关干部的“访惠聚”活动
        (一)开展“访惠聚”活动的内容及要求
        (二)开展“访惠聚”活动的重大意义
    四、加强党在维护新疆稳定的核心作用
        (一)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二)强化党员干部的勤政廉政建设
        (三)改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严厉对党员干部的政治纪律
    五、新时代下反暴恐斗争常抓不懈
        (一)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
        (二)严厉打击各类暴恐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8)民族地区碳贫困类型与碳交易减贫研究 ——以贵州六盘水市湖北恩施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民族地区
        (二)碳贫困
        (三)碳交易
        (四)绿色发展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有关水贫困的研究
        (二)从资源开发中人的权利能力视角解释贫困原因的研究
        (三)有关碳源、碳交易与贫困问题的研究
        (四)有关碳汇、碳交易与贫困问题的研究
    五、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研究内容
    六、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民族地区碳贫困成因分析
    一、理论基础
        (一)外部性理论
        (二)“两山”理论
        (三)自然资源禀赋论
        (四)可行能力理论
        (五)“两个共同”理论
    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碳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况
        (二)民族地区传统能源资源禀赋
        (三)民族地区生态资源禀赋
    三、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背景下的民族地区碳贫困成因分析
        (一)自然资源富集型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贫困之间的关联
        (二)生态资源富集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贫困之间的关联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族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碳源:贵州六盘水市灰碳贫困
    一、贵州六盘水市的资源禀赋与碳贫困概况
    二、六盘水市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负外部性影响
        (一)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碳源分析
        (二)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负外部性影响
        (三)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外部性影响
    三、六盘水市能源活动碳排放测算
        (一)碳排放的测算方法
        (二)六盘水市能源活动碳排放的测算
        (三)六盘水市煤层气抽采与碳减排
    四、六盘水市灰碳贫困的特征与原因分析
        (一)六盘水市灰碳贫困的主要特征
        (二)六盘水市灰碳贫困的主要原因分析
    五、六盘水市灰碳贫困中的绿色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
        (一)六盘水市灰碳贫困中的绿色发展困境
        (二)六盘水市灰碳贫困问题的绿色应对策略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碳汇:湖北恩施州绿碳贫困
    一、湖北恩施州的资源禀赋与碳贫困概况
    二、恩施州生态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效益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碳汇种类
        (二)林业碳汇与恩施州碳汇林
        (三)恩施州生态环境保护与碳汇的外部性分析
    三、恩施州碳储量的估算与价值量化
        (一)恩施州碳储量估算
        (二)恩施州碳储总量及其总价值的分析
        (三)恩施州户用沼气碳汇效应与碳交易
    四、恩施州绿碳贫困的特征与原因分析
        (一)恩施州绿碳贫困的主要特征
        (二)恩施州绿碳贫困的主要原因分析
    五、恩施州绿碳贫困中的绿色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
        (一)恩施州绿碳贫困的绿色发展困境
        (二)恩施州绿碳贫困问题的绿色减贫应对策略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碳贫困的民族地区碳交易参与研究
    一、世界碳交易市场的结构及发展概况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紧迫性、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紧迫性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必要性
        (三)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可行性
    三、当前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成效与困境
        (一)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主要成效
        (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主要困境
    四、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作用与意义
        (一)新时代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模式优化的要求
        (二)民族地区挖掘生态正外部效益,碳汇资源变扶贫效益的需求.
        (三)民族地区减小碳排放负外部效应,共享资源开发利益的要求.
    五、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实践与案例
        (一)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实践探索
        (二)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成功案例
    六、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存在的问题:基于湖北恩施州的调研
    七、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族地区碳交易破解碳贫困的基本路径
    一、减碳源——民族地区传统资源开发的转型升级
    二、增碳汇——民族地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三、优化生态补偿制度——民族地区碳贫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四、实施碳交易减贫——民族地区碳贫困外部性内在化的新途径
    五、选择新的发展理念——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破解碳贫困
    六、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经历与成果
附录B:生物量和蓄积量转换模型参数表
附录C:农作物根冠比、含碳量、水分系数和经济系数
附录D:碳排放系数及折标煤系数
附录E:六盘水精准扶贫背景下碳贫困破解路径研究的调研提纲
附录F:碳汇林利益相关者项目认知度调研问卷
附录G:户用沼气利益相关者项目认知度调研问卷
致谢

(9)“新乡土写作”的发生:新世纪长篇乡土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
        一、新世纪长篇乡土小说的文学考量
        二、作为文学活动的新乡土写作
        三、新乡土写作的问题意识
    第二节 新世纪乡土小说研究现状
        一、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整体性研究
        二、新世纪乡土小说的专项研究
    第三节 概念辨析、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概念辨析
        二、基本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何谓“新乡土写作”
    第一节 新乡土小说的探索与发展
        一、新乡土小说的“新”与“变”
        二、新乡土文学的世纪讨论
    第二节 新乡土写作的概念界定
        一、新乡村事实:新乡土写作的逻辑起点
        二、新视野、新思想和新方法:新乡土写作的根本动力
        三、新乡土写作:以“中国经验”讲述“中国故事”
    第三节 新乡土写作的“新”特征
        一、发现农民:现代乡村的主体性问题
        二、新乡土写作的“农民性”特征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
        四、作为“中国经验”组成部分的新乡土经验
        五、纳入“中国故事”的中国乡村新故事
第二章 中国乡村的世纪转型与新乡土写作的“新经验”
    第一节 中国乡村的世纪转型与文学之变
        一、从“乡土中国”到“城镇中国”的社会转型
        二、传统乡村的文化裂变
    第二节 新世纪、新乡村与新乡土经验的获取
        一、新乡土经验的陌生化
        二、扎根生活:重建乡土小说与乡土的血肉联系
        三、“感知”与“认知”间的新乡土经验获取模式
        四、新乡土经验获取的新方法和可疑性
    第三节 现代乡村叙事经验的承续与发展
        一、“鲁迅风”式乡土小说的前世今生
        二、“田园牧歌”:中国乡土小说浪漫的抒情传统
        三、乡土小说的“追踪式”描写
第三章 中国乡村新故事的文学书写
    第一节 “新合作化小说”与“乡村新人”形象的重塑
        一、从合作化小说到“新合作化小说”:遮蔽历史与被历史遮蔽
        二、互文性视野下的合作化小说与“新合作化小说”
        三、捆绑在土地上的农民:“新合作化小说”中的土地情怀
        四、新土地制度下的“乡村新人”
        五、“新合作化小说”的问题意识
    第二节 乡土文化的复归:从文化自信到文学自信
        一、芦笛声中的“挽歌”:乡土文化的现代性困境
        二、中华文化的反思与文学重构
        三、土气息、泥滋味:民风民俗的文化重塑
    第三节 现代乡村的独异个体
        一、乡村权力的异变:村支书和民间话事人
        二、二流子、能人、村霸:新世纪中国乡村二流子的改造运动
        三、游离于乡村之外的农民精英:民办教师和赤脚医生
        四、“进城”农民的苦难叙事:农民工、乡村大学生和乡村兵
        五、新的乡村“拯救者”:大学生村官和第一书记
第四章 传统的、民间的、地方的:新乡土写作的艺术创新
    第一节 “中国风”式的文学书写
        一、文学方言写作:语言的地方性和口语化追求
        二、小说结构“中国风”式的文学创新
        三、文学风景向传统古典的“倒退”
    第二节 民间传奇叙事的发生和探索
        一、鬼神叙事:民间鬼神观的文学转化
        二、听觉叙事:新乡土中国的音景世界
        三、新宏大叙事:中华民族新史诗的文学书写
    第三节 非虚构写作:让“沉默的大多数”发声
        一、“非虚构”叙事立场的位移
        二、回到历史的现场:历史叙事审美范式的一次转型
        三、从宏大叙事向日常生活叙事的审美转向
    第四节 “仿志体小说”的文体实验
        一、原乡精神与文学故乡的建构
        二、“仿志体”小说的文体辨析
        三、“仿志体”小说的文体分类和写作特征
结论:土地的絮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发表论文情况

(10)含氮杂环或砜基结构膦氧衍生物的绿色合成新方法与杀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有机磷农药概述
    1.3 有机磷农药的分类
        1.3.1 有机磷杀虫剂
        1.3.2 有机磷除草剂
        1.3.3 有机磷杀菌剂
    1.4 有机磷农药的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发出的新型有机磷农药品种
        1.4.2 国内研发出的新型有机磷农药品种
    1.5 新农药创制的趋势--绿色化学
        1.5.1 绿色化学--绿色农药
        1.5.2 绿色化学--组合化学
        1.5.3 绿色化学--新农药创制
    1.6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含噻唑、喹喔啉结构的膦氧衍生物的合成
    2.1 前言
        2.1.1 可见光催化活化Csp~2-H键构建Csp~2-P键
        2.1.2 过渡金属介导的氧化偶联反应活化Csp~2-H键构建Csp~2-P键
        2.1.2.1 锰(Mn)活化Csp~2-H键构建Csp~2-P键
        2.1.2.2 银(Ag)活化Csp~2-H键构建Csp~2-P键
        2.1.2.3 钯(Pd)活化Csp~2-H键构建Csp~2-P键
        2.1.2.4 铜(Cu)活化Csp~2-H键构建Csp~2-P键
        2.1.3 非过渡金属介导的氧化偶联反应活化Csp~2-H键构建Csp~2-P键
        2.1.3.1 非O_2体系氧化偶联构建Csp~2-P键
        2.1.3.2 O_2体系氧化偶联构建Csp~2-P键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主要试剂
        2.2.1.1 实验仪器
        2.2.1.2 主要试剂
        2.2.2 原料的合成
        2.2.2.1 苯并噻唑的合成
        2.2.2.2 二芳基膦氧的合成
        2.2.3 可见光催化反应实验与结果分析
        2.2.3.1 可见光催化反应条件优化
        2.2.3.2 噻唑取代的二芳基膦氧衍生物的制备及数据表征
        2.2.3.3 可见光催化反应控制实验
        2.2.3.4 结果与讨论
        2.2.4 自氧化反应实验与结果分析
        2.2.4.1 自氧化反应条件优化
        2.2.4.2 噻唑取代的二芳基膦氧衍生物的制备与数据表征
        2.2.4.3 喹啉、喹唑啉与二苯基膦氧还原加成产物
        2.2.4.4 喹喔啉取代的二芳基膦氧衍生物的制备与数据表征
        2.2.4.5 自氧化反应控制实验
        2.2.4.6 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含氮杂丙烯啶结构的膦氧衍生物的合成
    3.1 引言
        3.1.1 天然产物中存在的氮杂丙烯啶类化合物
        3.1.2 氮杂丙烯啶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3.1.3 氮杂丙烯啶合成各种含氮杂环化合物
        3.1.4 氮杂丙烯啶的合成方法
        3.1.4.1 经典的Neber反应制备氮杂丙烯啶
        3.1.4.2 叠氮化合物的加热或光照条件下的重排反应制备氮杂丙烯啶
        3.1.4.3 β-取代的烯胺发生分子内环化反应制备氮杂丙烯啶
        3.1.4.4 氮杂环丙烷类化合物发生Swern氧化或消除反应制备氮杂丙烯啶
        3.1.4.5 氮宾和炔类化合物发生环化反应制备氮杂丙烯啶
        3.1.4.6 腈类化合物和卡宾发生环化反应制备氮杂丙烯啶
        3.1.4.7 异恶唑发生开环重排反应制备氮杂丙烯啶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主要试剂
        3.2.1.1 实验仪器
        3.2.1.2 主要试剂
        3.2.2 原料的合成
        3.2.3 氮杂三元环化反应实验与结果分析
        3.2.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3.2.3.2 氮杂丙烯啶取代的膦氧衍生物的制备及数据表征
        3.2.3.3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含砜基结构的膦氧衍生物的合成
    4.1 引言
        4.1.1 医药领域
        4.1.2 农药领域
        4.1.3 烯砜的合成
        4.1.4 烯砜的研究进展
        4.1.4.1 以炔烃、炔酸为烯源,和不同的砜源合成烯砜
        4.1.4.2 以烯烃为烯源,和不同的砜源合成烯砜
        4.1.4.3 以联烯为烯源,和不同的砜类反应合成烯砜
        4.1.4.4 以其他化合物为烯源,和不同的砜类反应合成烯砜
        4.1.5 课题的引出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主要试剂
        4.2.1.1 实验仪器
        4.2.1.2 主要试剂
        4.2.2 原料的合成
        4.2.3 砜化反应实验与结果分析
        4.2.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4.2.3.2 砜取代的膦氧衍生物的制备及数据表征
        4.2.3.3 控制实验
        4.2.3.4 机理实验
        4.2.3.5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杀菌活性测定
    5.1 引言
        5.1.1 噻唑类化合物杀菌活性研究进展
        5.1.2 苯并噻唑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研究进展
        5.1.3 喹喔啉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研究进展
        5.1.4 氮杂三元环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5.1.5 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5.1.6 有机磷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5.2 实验部分
        5.2.1 供试真菌、仪器与化合物
        5.2.1.1 供试真菌
        5.2.1.2 供试仪器试剂
        5.2.1.3 供试化合物
        5.2.2 目标化合物离体杀菌活性测定
        5.2.2.1 目标化合物离体杀菌活性初筛
        5.2.2.2 目标化合物离体杀菌毒力(EC_(50))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目标化合物对真菌的抑制率和构效关系
        5.3.1.1 含噻唑结构的膦氧衍生物对待测真菌的抑制率及构效关系分析
        5.3.1.2 含喹喔啉结构的膦氧衍生物对待测真菌的抑制率及构效关系分析
        5.3.1.3 含氮杂丙烯啶结构的膦氧衍生物对待测真菌的抑制率及构效关系分析
        5.3.1.4 含砜基结构的膦氧衍生物对待测真菌的抑制率及构效关系分析
        5.3.2 部分化合物的EC_(50)活性测定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之处
论文不足之处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附录 (部分代表性化合物图谱)

四、21世纪新农药的研究与开发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研究[D]. 黄艺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4)
  • [2]国际政治经济视角下的日本农业政策转向问题研究[D]. 张晨. 外交学院, 2020(08)
  • [3]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筛选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D]. 文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三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研究[D]. 姚鸿州.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5]习近平关于农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谭波.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6]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 ——以花垣县子腊村为例[D]. 陈茜. 吉首大学, 2018(02)
  • [7]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的方略研究[D]. 徐永杰.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8]民族地区碳贫困类型与碳交易减贫研究 ——以贵州六盘水市湖北恩施州为例[D]. 付寿康.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9]“新乡土写作”的发生:新世纪长篇乡土小说研究[D]. 宋学清.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1)
  • [10]含氮杂环或砜基结构膦氧衍生物的绿色合成新方法与杀菌活性研究[D]. 罗凯.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21世纪新型农药的研发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