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水回用技术及设备研究

中水回用技术及设备研究

一、中水回用技术及设备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贤明,冯亮明,王刚[1](2020)在《基于虹吸排水的中水回用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使用虹吸排水工艺将建筑种植屋面及室外总平景观种植地面的雨水通过诸多的设施设备收集起来,同时结合雨水管网系统收集硬装路面、普通屋面等雨水,最终将所有汇集而成的雨水进入雨水处理系统,通过中水回用系统供给含绿化浇灌、道路冲洗、厨卫冲洗等在内的中水回用,达到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的循环使用目的,最大程度的减少城市市政供水使用量,为城市洪涝排水减轻压力,满足国家海绵城市发展要求,实现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目的。

焦东[2](2020)在《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造纸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制浆造纸行业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水,即使经过水的循环使用及工艺改进,仍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废水。造纸废水的特点是排放量大、污染负荷高、成分复杂,其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p H、总氮、总磷、氨氮和悬浮物等。为了避免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需对废水处理后达标再排放或再回用以减轻环境压力。制浆造纸废水常规处置方法较多,一般分为化学处理法、物化处理法、生化处理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造纸废水深度处理中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混凝法等物化法、厌氧/好氧等生物法、芬顿等高级氧化技术、人工湿地等生态处理法等。随着造纸单位水耗标准的推出及淡水资源的缺乏,研究开发基于中水回用的造纸废水处理新工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水处理过程不同工段废水中有机物采用溶剂萃取进行GC-MS分析检测,发现SBR好氧工艺、混凝工艺以及芬顿氧化工艺均可以大量降解造纸废水中的残留有机物,但由于各种方式的作用机理不同,各工艺降解的有机物种类也不尽相同。SBR好氧工艺和混凝工艺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在废纸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段中同时使用这两种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有机物的降解能力。芬顿氧化处理降解有机物的能力较强,但芬顿处理后的废水中仍可以检测到未被降解的有机物。研究开发的臭氧氧化新工艺相对芬顿氧化处理,可高效去除废水中有机物且显着降低出水色度,为化学氧化后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提供更好的条件。为了进一步降低生物处理后的废水中难以生化降解的环境污染物质的含量,探究了多种絮凝剂对废水中杂质的絮凝作用。利用造纸厂芬顿污泥制备得到的聚合硫酸铁(PFS)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为助凝剂,通过絮凝法对废水进行处理,采用响应面法探究了絮凝过程中PFS用量、PAM/PFS体积比和处理温度对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絮凝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造纸废水中的COD含量,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FS用量为1.04 m L/L,PAM/PFS体积比为4.99,处理温度为31.54℃。在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造纸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为39.6%,与模型预测值接近。应用响应面法建立的造纸废水COD脱除模型可以有效预测造纸废水中COD的脱除率。PFS用量和PAM/PFS体积比参数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共同影响造纸废水COD的脱除率。针对造纸过程中废水难以达标排放的问题,采用单因素实验的方法探索了臭氧氧化法的深度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以纳米氧化铜作臭氧氧化的催化剂,并且在臭氧发生量为3g/h,催化剂用量为0.25‰,反应过程中温度维持在30℃,反应时间维持在30min的情况下,COD去除率可达95.7%,出水满足GB 3544-2008《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验室自己制备的多孔材料负载Cu O催化剂的回用实验表明,催化剂在不经处理回用5次后,而COD去除率未受明显影响。整个工艺过程稳定性高并且经济环保,适于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工程应用。为了进一步降低氧化废水中的各种离子及微量有机物等指标,实现中水部分回用,采用无机膜和反渗透膜(RO)组成的膜系统对氧化废水进行膜过滤研究。研究发现无机膜和RO膜组成的膜过滤系统对化学氧化处理的废水进行过滤可以有效地降低废水中的TDS、COD、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浓度等指标,其中TDS、色度、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的去除效果显着,连续运行发现,这些指标降低95%以上。膜系统经过不同时间和次数对化学氧化后废水过滤后,仍然保持良好的过滤效果。相对于不同孔径的无机膜而言,化学氧化废水经过RO膜过滤后,废水中的TDS、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均显着降低。

安娟[3](2020)在《基于BIM技术在中水回用中全寿命成本效益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中水回用技术是开源节流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由于中水回用工程的成本效益并不显着,并存在寿命周期长、信息缺失严重、数据流不畅通及运行成本高等问题,在决策阶段很难根据全面有效的根据历史数据及现状信息进行分析,并未实现全寿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因此,对中水回用工程进行全寿命成本效益的研究,不仅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为决策设计及运维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也为中水价格的制定提供指导与参考。本文将BIM技术应用于中水回用工程的建设期和运维期,将BIM技术在中水回用工程中的应用划分为深化设计BIM模型、施工管理BIM模型、竣工验收BIM模型、BIM技术运维期的管理及中水回用系统运维数据采集系统五个部分,其中深化设计BIM模型的工程量统计,施工管理BIM模型的商务管理、资源管理及合同管理,竣工验收BIM模型的结算审计与项目建设总投资的管控息息相关,BIM技术在运维期的管理及中水回用系统运维数据采集系统在运维期的实时监控与运维期成本效益紧密相关,实现H校校园中水回用工程全寿命周期精准科学的动态管理。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对中水回用工程进行成本效益的分析,不仅考虑了直接经济效益还考虑了间接经济效益;将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划分为三个阶段,建设项目总投资、运营期成本效益和拆除报废成本,并根据项目特点构建数学模型,通过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的分析,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采用动态折现的方式,运用净现值计算现行中水回用的成本价为2.95元/m3,运维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6893.09万元,建设期总投资和运维期成本之和为2191.83万元,明晰了校园中水回用工程经济效益远大于成本;并以校园中水回用工程为例,筛选了影响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的敏感性因素,借助水晶球软件(Crystal Ball)通过定义风险因素服从的概率分布,对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进行蒙特卡洛仿真模拟,从而预测出各风险因素对成本效益的影响,影响效益的主要因素是节吨水节省的单价,敏感度为46.9%,其次为每年的节水量敏感度为5.2%,然后为处理污水单价敏感度为3.09%;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为建设项目总投资,敏感度为23.0%;其次为折现率敏感度为18.2%,然后为电力单价敏感度为2.3%。

田源[4](2020)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建筑的各种弊端逐渐显现,如能源资源消耗过量、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寻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从2005年绿色建筑的概念在我国被正式提出,绿色建筑逐渐走入研究者的视野,而纵观我国近年来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概念和技术类内容居多,缺乏经济性相关研究,进而导致绿色建筑的推进受到阻碍。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绿色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产生的增量成本效益,并以实例证明绿色建筑具有经济可行性。论文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分析绿色建筑技术,指出各技术产生的增量费用在经济分析时的处理方法,进而明确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的构成,并建立估算方法。然后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效益估算模型,并结合已有文献的研究,以增量成本效益SE和增量成本效益比CE两个指标组成绿色建筑经济评估模型。最后,结合郑州市的一个绿色建筑实例项目,验证所建估算模型的可运行性与合理性,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以及基于评估模型评价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对绿色建筑技术体系进行了总结,并通过与基准建筑的对比,确定了能够产生增量成本的绿色建筑技术。2.建立了较全面的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的估算方法。3.建立了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效益估算模型。模型是由Vensim软件建立的系统因果关系图、系统流图和系统动力学方程共同组成,能够反映绿色建筑技术投入对增量成本效益的反馈影响,预测绿色建筑项目增量成本效益的变化趋势,输出项目的模拟增量成本、增量效益和增量成本效益。4.基于绿色建筑实例模拟数值的分析得到绿色建筑具有经济可行性,从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的角度来看:在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中,节能技术的投入最高,占比超过40%,其次是运营期间增加的投入,占比接近30%;在全寿命周期增量效益中,社会效益显着,占比在60%左右,经济效益次之,占比在30%左右;在全寿命周期增量经济效益中,节能带来的效益接近60%,节能和节水总的经济效益占比超过90%。根据以上结论并结合文中总结出的不同节能、节水技术的投入产出特点,可为今后绿色建筑项目的成本优化和技术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张辉[5](2020)在《化学沉淀法去除造纸废水钙污染物的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目前,造纸行业以碳酸钙作为造纸的填料和涂料,且吨纸的排水量不断减少,导致造纸废水中积累了大量的钙离子。大量钙离子的存在,会导致输水管道结垢、厌氧颗粒污泥钙化、RO膜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造纸废水处理工艺的稳定运行。因此,解决造纸系统的钙积累问题,寻求高效的造纸废水除钙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两家典型的造纸企业,调研分析了造纸废水处理系统的工艺、水质,利用朗格利尔指数和饱和指数分析了中水回用系统的结垢情况;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三种药剂投加方案对钙离子的去除性能,对药剂投加量进行了优化研究,并利用PAM优化了Ca CO3的沉降性能;通过对比碳酸盐消耗量和钙离子去除量初步判断沉淀产物组成,并借助XRD、FTIR、TG等表征手段分析了三种药剂投加方案的沉淀产物的形态、结构和组成,并对化学沉淀法除Ca2+机理进行探讨;在以上工作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三种药剂投加方案的技术经济,并选取一种最优方案应用于实际工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造纸企业中水回用系统的钙污染物特征分析。通过对嘉兴两家造纸企业废水处理系统四个季度的检测分析,出水的p H、COD和SS均能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三级标准,NH3-N和TP均低于国家工业废水排放限值。中水回用系统进水的Ba、Cu、Fe和Mn元素含量均不超过1mg·L-1,Ca和Mg的含量约为400mg·L-1和33mg·L-1,Na的含量约为310mg·L-1;磷酸根含量不超过1mg·L-1,碳酸氢根、硫酸根、氯离子含量分别为960mg·L-1、340mg·L-1、350mg·L-1左右。通过采用朗格利尔指数IL和饱和指数IS判断方式,计算比较可得两家企业中水系统的进水均会形成Ca CO3沉淀,不会形成Ca SO4沉淀。2、化学沉淀法去除造纸废水钙污染物的技术研究。采用三种不同的药剂方案去除Ca2+:方案一是直接投入Na2CO3;方案二是投入Ca(OH)2和Na2CO3;方案三是直接投入Na OH。将Ca2+浓度从400mg·L-1降至100mg·L-1(反渗透进水要求)以下时,模拟废水投加量为636mg·L-1Na2CO3或592mg·L-1Ca(OH)2+106mg·L-1Na2CO3或320mg·L-1Na OH;实际废水投加量为848mg·L-1Na2CO3或666mg·L-1Ca(OH)2+106mg·L-1Na2CO3或360mg·L-1Na OH。并从沉降体积、浊度、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分析,方案一、二的Ca CO3沉降性能相当且较差,方案三的Ca CO3沉降性能远远优于方案一和二。利用PAM能明显改善方案一和二Ca CO3沉降性能,方案一的最佳投加量为6mg·L-1,方案二为5mg·L-1。3、化学沉淀法去除造纸废水钙污染物的机理研究。通过共存离子对除Ca2+的影响研究发现,Mg2+对除Ca2+有抑制作用,SO42-对除Ca2+几乎没有影响。通过测定溶液中Ca2+的去除量和CO32-的消耗量,计算分析三种方案的n(Ca2+):n(CO32-)比值,同时结合XRD、FTIR、TG等分析结果,判断方案一的沉淀产物为Ca CO3;方案二的沉淀产物中包括Ca CO3和碱式碳酸钙,如Ca3(OH)2(CO3)2、Ca6(OH)2(CO3)5、Ca2(OH)2CO3等;方案三的沉淀产物为Ca CO3。根据碳酸盐和氢氧化钙的平衡分布曲线,结合表征分析结果,预测了三种方案的反应方程。4、化学沉淀法去除造纸废水钙污染物的工程应用。选取嘉兴市一家处理规模约为25000m3·d-1的造纸企业,在二沉池和中水回用系统之间新建一座终沉池。终沉池投加Ca(OH)2、Na2CO3和PAM,去除废水中的钙离子。Ca(OH)2和Na2CO3的投加量分别为666、106mg·L-1,PAM的投加量为5mg·L-1,预计成本为0.424元每吨。

朱炜[6](2019)在《超滤—反渗透双膜法在精对苯二甲酸(PTA)中水回用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精对苯二甲酸(PTA)是化纤的重要基础原料,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中水回用工艺可减少废水的排放量,节约运行成本,在PTA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本论文设计了以超滤-反渗透双膜法为核心的中水回用工艺用于PTA的实际生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所述。根据石化企业生产的给排水状况和中水回用的水质要求,设计和搭建了以膜分离技术为核心的中水回用系统:包括预处理单元、污泥脱水单元、UF超滤单元、满足生产冷却循环水质要求的RO单元和满足生产工艺回用水质要求的RO单元等五个单元,给出了每个处理单元的基本参数和设备选型。超滤作为反渗透的预处理,可为反渗透膜提供良好的保护。论文选取了三种不同截留膜孔径的超滤膜进行测试,考察了三种膜对PTA废水中COD、浊度、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经对比,截留孔径为0.08μm的超滤膜对COD的去除率大于30%,对浊度的去除率大于99%,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测试了不同运行压力下该膜的分离性能,获得最佳操作压力为-0.02MPa,随后研究了次氯酸钠浓度、pH、温度等操作条件对清洗效果的影响,获得最优清洗条件为:清洗剂pH为11-12,温度为30℃左右,次氯酸钠浓度约为2000ppm,浸泡时间为90min。反渗透膜的主要功能为去除重金属离子。分别研究了三种具有相近参数的反渗透膜在标准氯化钠溶液和模拟原水溶液下的性能指标,G公司反渗透膜性能稳定,对盐的截留率为98%以上。考察了反渗透通量和脱盐率等指标随进水压力和进水温度的变化规律,获得反渗透的最佳运行压力为0.8MPa,最佳进水温度为25℃。对所设计中水回用系统的运行进行监测,获得了工艺运行中各单元的运行性能以及进出水水质状况,运行效果表明:经超滤-反渗透双膜系统处理后的产水COD小于5mg/L,SS低于10mg/L,反渗透膜对重金属离子有明显的去除作用,产水重金属浓度小于0.01mg/L,硬度低于1.5mg/L,达到了回用的水质标准,能满足生产工艺用水和循环用水的要求。本论文所设计的600m3/h处理能力的中水回用工艺每年可节约成本418万元,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

朱天琳[7](2019)在《基于全生命周期建筑中水回用综合效益与水价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问题是当前掣肘本国城市化进程推进与经济优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缓解城市严峻的涉水问题,国家发布了诸多相关建设政策、条文来推动兼具节水治污双重作用的建筑中水回用发展,直至“水十条”颁布,再生水利用指标趋严。但是,由于“重建轻管”意识固化、水价体系不合理、缺乏规范化管理、长期成本倒挂等问题,使中水回用推广受阻,水安全事故频发,设施闲置率大大提升。为了将建筑中水回用的推行落到实处,依托住建部项目“建筑中水回用价格政策调查研究”,对国内已建成投产的中水项目发展现状和经济性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梳理其运行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以问题为导向提出适宜我国现阶段国情的中水回用价格指导建议措施,以期助力中水业务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及实地走访的方式对国内36家已投产的典型中水回用项目进行研究,针对其运行效能、工艺设计、技术经济等多方面内容整合分析:国内中水设施处理能力满负荷率整体偏低,均值仅64.62%,收水严重不足;现行处理工艺更青睐于高度自动化的MBR工艺,占比达到20%,节约人力成本且出水水质优良;中水工程的平均水量投资指标及运行费用指标分别为3727.49元/(m3/d)和2.64元/m3,均具有显着的规模经济性;高校、大型公建中水设施运行优于住宅,规模效益稳定;对中水工程经济性影响最大的指标为水量规模和满负荷率。其次,构建中水回用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模型,以实地调研获取的资料为基本信息,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以厦门华侨大学为例的高校中水回用项目和以深圳大沙河公园为例的公建中水回用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预测,华侨大学中水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与效益净现值分别为3712.16万元和972.353万元,效益费用比1.26,动态投资回收期7.79年,外部性效益13.89元/m3;大沙河公园中水项目成本与效益净现值分别为615.50万元和285.36万元,效益费用比1.46,动态投资回收期7.44年,外部性效益8.76元/m3。两项目实际运维均仅能维持保本微利状态,投资回报不佳。但同时也反映了中水回用拥有益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强正外部性。最后,对国家及各地市中水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分析,其普遍存在缺乏区域针对性、滞后性严重、城市回用水与分散式建筑中水无区分等疏漏点。设施的运行管理方面也欠缺专业性,运营费用缺口大,且监管主体界定不清。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了涵盖正负向激励、市场化运行、中水价格体系改革、区域差别化发展、提升中水技术标准、中水设施存量更新、增量规模化建设、监管高效化在内的指导建议措施。

李东,张洪生,付波,秦宝兰,郝静远[8](2017)在《5年A2/O-MBR中水回用系统经济调查分析——以西安思源学院为例》文中认为西安思源学院的A2/O-MBR中水回用系统已成功运转超过5年。系统5年来直接节水效益为327万元。5年中,换膜成本仍是主要运行成本之一,膜堆折旧费仍占总成本费用的18.42%。水处理产率一直控制在(85±0.5)%,加上严格的操作控制和清洗程序,西安思源学院的A2/O-MBR中水回用系统才可能正常运转超过5年半,并还在继续。因此2017年该系统一年的直接节水效益预测值为148万元。

祁华[9](2016)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水回用技术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研究》文中提出“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水回用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它已成为开源节流、减轻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全国推广范围不够广泛,基于有些人认为中水回用技术效益不明显的观点,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和借助Vesim-PLE软件分析工具,建立了能够反映中水回用技术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系统结构和功能的SD模型,以甘肃省某高校新校区的中水回用项目为例,对其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进行了模拟预测,从而直观地看到中水回用技术的净收益。同时,通过改变不同参数值或组合进行了情景分析。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运用全寿命周期理论,将中水回用技术的全寿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对其成本、效益构成进行了分解并构建了其量化的数学模型。(2)从确定中水回用技术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系统的研究目的和边界入手,将系统分为全寿命周期成本和全寿命周期效益两个子系统,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整个系统的SD模型流图,并通过编写结构方程将变量之间的关系定量化表达。(3)针对甘肃省某高校新校区中水回用项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甘肃社会经济发展和项目运营10年来统计数据的整理、分析和计算,确定了模型中参数值。(4)通过系统的运行,预测该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结果表明:从学校的角度考虑,全寿命周期动态净效益为1540.68万元,静态净效益为7215.37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为9年(含建设期);如果从全社会的角度考虑,全寿命周期动态净效益为5207.28万元,静态净效益为15806.3万元,分别是从学校角度考虑全寿命净效益的3.38倍和2.19倍,可见中水回用技术间接经济效益十分显着,中水回用技术对于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另外,通过模拟得到该校中水回用工程含设施投资补偿费的中水运行成本为0.952元/m3,不含设施投资补偿费的中水运行成本为0.525元/m3。(5)通过改变不同参数值或组合进行了情景分析。对投融资决策四种方案的情景分析结果表明:计划还款期比自筹资金对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影响大,相对来说,计划还款期是敏感性因素,从而对学校投选择方案1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对市政水价增长率和年工资增长率的不同赋值及日常不同检修维护程度进行情景分析,结果表明:未来水价的变化和日常检修维护程度是影响项目全寿命周期净效益的重要因素,年工资增长率不是系统的敏感性因素。

高梓[10](2014)在《校园小区中水回用模拟预测》文中研究表明最近这些年来,我国不断的去发展教育事业,各个地方的大学也在不断的扩招学生,因此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大学校园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而随着大学校园的不断的去扩宽建设和新建校区,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将中水回用系统应用于校园小区是很可行的。对于大学校园而言,主要产生的生活污水包括冲洗厕所的污水、盥洗的废水、洗衣废水、沐浴水、食堂污水等。这些污水每天产生的水量基本上是比较稳定的,而且由于校园小区的特殊环境,用水的地点也比较集中,产生的污水由于主要是以有机物为主,成分比较简单,因此基本上没有水质波动,而且由于季节而产生的波动也很小。如果大学校园生活污水可以有效地重复使用,不仅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且还能够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将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推动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有很好的作用。本论文根据大学校园的用排水特点,以新疆大学为研究对象,已系统动力学为理论依据,利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1)对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建模的流程、软件分类以及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动态进行研究。(2)分析影响因素及新疆大学各项用水之间的定量关系,利用系统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建立校园中水回用系统的系统动力学(SD)模型,模拟预测学校在接下来的18年内用水量及其动态变化,分析各种水影响因素与中水回用之间的关系。(3)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改变模型中决策变量数值的方法来设定不同的情景对中水回用系统进行预测分析,预测中水回用水量,分析确定校园中水回用方向。(4)根据中水回用系统的分析和预测的结果,对产生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教育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研究校园小区中水回用的可行性。

二、中水回用技术及设备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水回用技术及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制浆造纸工业的概况
        1.1.1 制浆造纸过程及产生的废水
        1.1.1.1 备料废水
        1.1.1.2 制浆废水
        1.1.1.3 中段废水
        1.1.1.4 造纸白水
        1.1.1.5 污冷凝水
        1.1.1.6 末端废水
        1.1.2 脱墨浆造纸过程的简介及产生废水情况
        1.1.2.1 废纸的离解及浆料净化与浓缩
        1.1.2.2 废纸脱墨
        1.1.2.3 废纸回用废水
    1.2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
        1.2.1 化学处理法
        1.2.2 物化处理法
        1.2.2.1 混凝沉淀处理
        1.2.2.2 混凝气浮法
        1.2.3 生化处理法
        1.2.3.1 好氧生物处理法
        1.2.3.2 厌氧生物处理法
        1.2.3.3 生物酶催化技术
        1.2.3.4 厌氧好氧组合技术
    1.3 制浆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
        1.3.1 混凝法深度处理
        1.3.2 吸附法
        1.3.3 膜分离技术
        1.3.3.1 概述
        1.3.3.2 基本原理
        1.3.3.3 应用
        1.3.4 高级氧化法
        1.3.4.1 光催化氧化法
        1.3.4.2 催化湿式氧化法
        1.3.4.3 声化学氧化
        1.3.4.4 臭氧氧化法
        1.3.4.5 芬顿氧化法
        1.3.4.6 超临界水氧化法
        1.3.4.7 电化学氧化法
        1.3.4.8 过硫酸盐氧化法
        1.3.5 联合工艺处理(综合处理方法)
        1.3.6 生态处理法
        1.3.7 生物酶法
        1.3.8 组合技术法
    1.4 造纸终端水回用技术及其背景和意义
        1.4.1 概述
        1.4.2 中水回用技术
        1.4.3 中水回用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
    1.5 本论文研究开发工作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二章 废纸制浆造纸主要处理工段水样中有机物特性分析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及来源
        2.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料前处理方法
        2.2.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
        2.2.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
        2.2.4 废水CODCr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厌氧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2 厌氧出水再经化学混凝处理后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3 SBR好氧处理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4 芬顿氧化排水的GC-MS分析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二级生化处理出水化学絮凝处理
    3.1 实验部分
        3.1.1 造纸废水来源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水质的基本性质测定
        3.2.1.1 PH值的测定
        3.2.1.2 污泥元素分析
        3.2.1.3 水质化学需氧量(COD)
        3.2.1.4 废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与分析
        3.2.2 PFS的制备
        3.2.3 絮凝实验
        3.2.4 响应面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厌氧出水与芬顿氧化入水的GC-MS分析
        3.3.2 芬顿氧化入水絮凝最优工艺探索
        3.3.2.1 絮凝剂种类的优化
        3.3.2.2 絮凝工艺响应面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及过程优化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分析及方法
        4.2.1 实验方法
        4.2.1.1 催化氧化实验
        4.2.1.2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4.2.2 分析方法
        4.2.2.1 常规指标测定
        4.2.2.2 臭氧浓度分析
        4.2.2.3 CODCR的测定
        4.2.2.4 色度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
        4.3.2 负载型催化剂的回用研究
        4.3.3 催化剂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4 臭氧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5 反应温度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6 反应时间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化学氧化后废水的膜处理连续试验研究
    5.1 实验原料及方法
        5.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1.3 中试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无机膜的制备
        5.2.2 pH值的测定
        5.2.3 TDS的测定
        5.2.4 电导率的测定
        5.2.5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5.2.6 色度的测定
        5.2.7 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5.2.8 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5.2.9 总铁含量测定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膜系统处理过程各项指标去除情况
        5.3.2 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测试
        5.3.3 不同孔径的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5.3.4 无机膜和反渗透膜对废水的影响
        5.3.5 臭氧氧化/复合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基于BIM技术在中水回用中全寿命成本效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BIM技术与全寿命成本效益的基本理论
    2.1 BIM的概念及标准
        2.1.1 国家标准的BIM概念
        2.1.2 国际标准的BIM概念
        2.1.3 国家BIM标准体系
    2.2 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的分析
        2.2.1 全寿命周期的概念
        2.2.2 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的概念
        2.2.3 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的特点
    2.3 BIM技术应用于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的研究价值
        2.3.1 BIM技术构建数字化模型
        2.3.2 BIM技术集成全寿命周期的数据信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BIM技术在全寿命管理中的应用
    3.1 BIM技术在建设期的应用
        3.1.1 深化设计BIM模型
        3.1.2 施工管理BIM模型
        3.1.3 竣工验收BIM模型
    3.2 BIM技术在运维期的应用
        3.2.1 BIM技术运维期的管理
        3.2.2 中水回用系统运维数据采集系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水回用工程全寿命成本效益分析
    4.1 中水回用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及数学模型的构建
        4.1.1 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分析及数学模型的构建
        4.1.2 建设项目总投资分析及数学模型的构建
        4.1.3 运营期成本效益分析及数学模型的构建
    4.2 敏感性因素分析
        4.2.1 敏感性分析的概念
        4.2.2 蒙特卡洛模拟
        4.2.3 水晶球软件及过程模拟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H校校园中水回用工程概况
    5.2 BIM模型在中水回用工程中的应用
        5.2.1 深化设计BIM模型在中水回用工程中的应用
        5.2.2 施工管理BIM模型在中水回用工程中的应用
        5.2.3 竣工验收BIM模型在中水回用工程中的应用
        5.2.4 中水回用工程BIM模型在运维阶段的应用
    5.3 H校园中水回用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的研究
        5.3.1 H校园中水回用工程案例成本效益的分析及计算
        5.3.2 H校园中水回用工程案例敏感性分析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目的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目的
    1.4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绿色建筑理论
        2.1.1 绿色建筑基本概念
        2.1.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2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
    2.3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理论
    2.4 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
        2.4.1 系统动力学概念
        2.4.2 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
        2.4.3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2.4.4 系统动力学的适用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建筑技术分析
    3.1 安全耐久控制技术
    3.2 健康舒适控制技术
        3.2.1 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技术
        3.2.2 水质控制技术
        3.2.3 室内声环境与光环境控制技术
        3.2.4 室内热湿环境控制技术
    3.3 生活便利技术
    3.4 资源节约技术
        3.4.1 节地与土地利用技术
        3.4.2 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
        3.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
        3.4.4 节材与绿色建材技术
    3.5 环境宜居控制技术
        3.5.1 场地生态与景观保持技术
        3.5.2 室外物理环境控制技术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和效益的构成分析及模型构建
    4.1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构成分析
        4.1.1 绿色建筑前期增量成本
        4.1.2 绿色建筑建设期增量成本
        4.1.3 绿色建筑运营期增量成本
        4.1.4 绿色建筑拆除期增量成本
    4.2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效益构成分析
        4.2.1 绿色建筑增量经济效益
        4.2.2 绿色建筑增量环境效益
        4.2.3 绿色建筑增量社会效益
    4.3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效益估算模型构建
        4.3.1 系统目标与边界的确定
        4.3.2 系统因果关系图的绘制
        4.3.3 系统流图的构建
        4.3.4 系统方程的建立
        4.3.5 模型检验
    4.4 绿色建筑经济评估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效益实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与绿色建筑技术
    5.2 模型参数的确定
    5.3 项目模拟运行及结果分析
        5.3.1 项目增量成本分析
        5.3.2 项目增量效益分析
        5.3.3 项目增量成本效益分析
        5.3.4 项目经济评估
        5.3.5 电价增长率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化学沉淀法去除造纸废水钙污染物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造纸废水中钙的来源及危害
        1.2.1 钙的来源
        1.2.2 钙的危害
    1.3 钙污染治理技术
        1.3.1 离子交换法
        1.3.2 吸附法
        1.3.3 膜分离法
        1.3.4 电化学法
        1.3.5 化学沉淀法
        1.3.6 其它技术
    1.4 化学沉淀法在工业废水除钙方面的应用
    1.5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现场调研
        2.2.2 投加量实验
        2.2.3 沉降性能实验
        2.2.4 沉降优化实验
        2.2.5 共存离子影响实验
    2.3 分析方法
        2.3.1 pH的测定
        2.3.2 COD的测定
        2.3.3 NH3-N的测定
        2.3.4 TP的测定
        2.3.5 SS的测定
        2.3.6 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
        2.3.7 碳酸盐的测定
        2.3.8 硫酸盐的测定
        2.3.9 钙浓度的测定
        2.3.10 沉降体积的测定
        2.3.11 浊度的测定
        2.3.12 Zeta电位的测定
        2.3.13 粒径的测定
    2.4 沉淀产物的表征
        2.4.1 X射线衍射(XRD)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4.3 热重(TG)
        2.4.4 电子扫描显微镜(SEM)
第三章 造纸企业中水回用系统的钙污染物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造纸企业A废水处理概况
        3.2.1 废水处理工艺
        3.2.2 各单元出水水质及Ca浓度变化
        3.2.3 二沉池出水水质分析
        3.2.4 中水回用系统结垢分析
    3.3 造纸企业B废水处理概况
        3.3.1 废水处理工艺
        3.3.2 各单元出水水质及Ca浓度变化
        3.3.3 终沉池出水水质分析
        3.3.4 中水回用系统结垢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化学沉淀法去除造纸废水钙污染物的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药剂方案的确定
    4.3 药剂投加量的确定
        4.3.1 方案一的Na_2CO_3投加量
        4.3.2 方案二的Ca(OH)_2和Na_2CO_3 投加量
        4.3.3 方案三的NaOH投加量
    4.4 CaCO_3沉降性能研究
        4.4.1 CaCO_3的沉降性能
        4.4.2 PAM优化CaCO_3的沉降性能
    4.5 小结
第五章 化学沉淀法去除造纸废水钙污染物的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共存离子对化学沉淀法除Ca的影响
        5.2.1 镁离子的影响
        5.2.2 硫酸盐的影响
    5.3 碳酸盐消耗与钙离子去除的对比
    5.4 沉淀产物的形态分析
        5.4.1 XRD分析
        5.4.2 FTIR分析
        5.4.3 TG分析
        5.4.4 SEM分析
    5.5 化学沉淀法除钙的机理
    5.6 小结
第六章 化学沉淀法去除造纸废水钙污染物的工程应用
    6.1 工程现状
        6.1.1 基本情况
        6.1.2 处理规模
        6.1.3 处理工艺
        6.1.4 运行现状
    6.2 工程设计
        6.2.1 技术经济分析
        6.2.2 工艺流程
        6.2.3 终沉池参数及设计图
    6.3 预期处理效果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超滤—反渗透双膜法在精对苯二甲酸(PTA)中水回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概述
    1.2 PTA制备工艺及废水特点
        1.2.1 PTA制备工艺简介
        1.2.2 PTA废水特点
    1.3 PTA中水回用工艺概况
        1.3.1 PTA中水回用工艺
    1.4 膜分离技术及双膜法
        1.4.1 膜分离技术
        1.4.2 超滤-反渗透双膜法
    1.5 本文研究目标及主要工作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水回用系统工艺设计
    2.1 PTA工艺工程设计概况
        2.1.1 现场给排水状况
        2.1.2 进出水水质要求
        2.1.3 设计原则
    2.2 中水回用工艺分析与比较
        2.2.1 除盐系统方案选择
        2.2.2 整体工艺选择
    2.3 中水回用工艺路线的确定
        2.3.1 工艺路线确定
        2.3.2 工艺流程的特点
        2.3.3 各处理单元主要技术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滤系统工艺优化
    3.1 前言和实验方法
        3.1.1 研究目的
        3.1.2 处理水质要求
        3.1.3 测试装置介绍
        3.1.4 测试对象
        3.1.5 测试步骤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三种超滤膜基本性能
        3.2.2 三种超滤膜对COD去除性能
        3.2.3 三种超滤膜对SS去除性能
        3.2.4 三种超滤膜对浊度去除性能
        3.2.5 三种超滤膜对重金属离子去除性能
        3.2.6 最佳运行压力
        3.2.7 膜清洗
    3.3 超滤系统工艺优化设计
        3.3.1 膜系统设计
        3.3.2 膜系统工艺
        3.3.3 运行方式及仪表设置
        3.3.4 超滤系统设备规格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渗透系统工艺优化
    4.1 前言和实验方法
        4.1.1 测试目的和内容
        4.1.2 处理水质要求
        4.1.3 测试装置介绍
        4.1.4 测试对象
        4.1.5 测试步骤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三种RO膜对标准氯化钠溶液的分离性能
        4.2.2 三种RO膜对原水的性能
        4.2.3 不同进水压力对RO膜性能的影响
        4.2.4 不同进水温度对RO膜性能的影响
    4.3 反渗透系统工艺优化设计
        4.3.1 膜系统设计
        4.3.2 膜系统工艺
        4.3.3 运行方式及仪表设置
        4.3.4 反渗透系统设备规格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膜法中水回用工艺试验及运行效益分析
    5.1 工艺系统运行结果
        5.1.1 监测方法
        5.1.2 运行结果
    5.2 运行效益分析
        5.2.1 投资成本分析
        5.2.2 运行效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基于全生命周期建筑中水回用综合效益与水价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建筑中水发展现状概述
        1.2.1 国外建筑中水发展现状
        1.2.2 国内建筑中水发展现状
        1.2.3 国内中水回用前景分析
    1.3 国内外建筑中水回用综合效益研究现状
        1.3.1 综合效益评价现状
        1.3.2 全生命周期成本研究现状
        1.3.3 成本不确定性量化方法研究现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与分析方法
    2.1 评价项目概况
        2.1.1 厦门华侨大学中水站
        2.1.2 深圳大沙河中水站
        2.1.3 深圳莲塘中水站
        2.1.4 西安思源学院中水站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调研法
        2.2.2 案例研究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3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2.3.1 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
        2.3.2 全生命周期成本函数
    2.4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2.4.1 蒙特卡罗模拟原理
        2.4.2 蒙特卡罗模拟方法步骤
        2.4.3 蒙特卡罗模拟中常用概率分布
第3章 国内典型建筑中水回用案例调研分析
    3.1 引言
    3.2 调研意义及对象
        3.2.1 调研意义
        3.2.2 调研对象及代表性
    3.3 建筑中水回用系统设计与主体工艺
        3.3.1 原水来源及利用形式
        3.3.2 主处理工艺
    3.4 建筑中水系统水量平衡及运转方式
        3.4.1 设计水量规模与实际产水效率
        3.4.2 水平衡系统情况
    3.5 建筑中水工程的初始投资与运行成本
        3.5.1 初始投资
        3.5.2 运行费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中水回用项目综合经济分析
    4.1 引言
    4.2 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模型构建
        4.2.1 成本费用识别
        4.2.2 成本效益模型构建
        4.2.3 模型方法实用性与先进性分析
        4.2.4 模型通用参数分析
    4.3 高校中水回用项目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
        4.3.1 华侨大学中水回用项目模型变量测算
        4.3.2 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4.3.3 全生命周期效益分析
        4.3.4 动态投资回收期
        4.3.5 环境社会外部性效益
    4.4 公建中水回用项目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
        4.4.1 大沙河公园中水回用项目模型变量测算
        4.4.2 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4.4.3 全生命周期效益分析
        4.4.4 投资回收期
        4.4.5 环境社会外部性效益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建筑中水回用价格指导政策研究
    5.1 引言
    5.2 建筑中水回用相关政策研究
        5.2.1 建筑中水回用国家层面政策概析
        5.2.2 建筑中水回用地方层面政策概析
        5.2.3 存在的问题
    5.3 建筑中水设施运营管理现状及问题
    5.4 建筑中水回用价格指导建议措施
        5.4.1 形成正负向激励措施
        5.4.2 市场化运营与行政命令相结合
        5.4.3 深化中水价格机制改革
        5.4.4 区域性差别化发展政策
        5.4.5 优化提升技术标准与工艺
        5.4.6 设施存量优化与增量强化
        5.4.7 中长期分阶段工作目标
        5.4.8 形成规模效益降本增效
        5.4.9 中水回用建管用相结合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5年A2/O-MBR中水回用系统经济调查分析——以西安思源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主要经济数据
    1.1 工程项目投资
    1.2 成本费用表
2 计算结果与讨论
    2.1 折旧费
    2.2 摊销费用
    2.3 水处理产率
    2.5 生产要素法的总成本费用分析
    2.6 单位中水的生产成本
    2.7 中水回用直接节水效益
    2.8 今年中水回用直接节水效益预测
    2.9 另外两点关注
3 结论

(9)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水回用技术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2 中水回用技术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分析
    2.1 中水回用技术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2.1.1 中水回用技术介绍
        2.1.2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涵义
        2.1.3 中水回用技术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分析
        2.1.4 中水回用技术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分析
    2.2 中水回用技术全寿命周期效益分析
        2.2.1 全寿命周期效益的涵义
        2.2.2 中水回用技术全寿命周期效益构成分析
        2.2.3 中水回用技术全寿命周期效益计算分析
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水回用技术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模型构建
    3.1 系统动力学简介
        3.1.1 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
        3.1.2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3.1.3 系统动力学基本方法
        3.1.4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3.2 系统目标与边界的确定
        3.2.1 系统目标的确定
        3.2.2 系统边界的确定
    3.3 SD系统结构分析
        3.3.1 成本子系统结构分析
        3.3.2 效益子系统结构分析
        3.3.3 系统因果关系图的绘制
    3.4 系统流图的构建
        3.4.1 系统变量的划分
        3.4.2 系统流图的绘制
    3.5 系统结构方程的建立
    3.6 模型检验
4 实证研究
    4.1 工程概况
    4.2 模型参数的确定
    4.3 与实际系统一致性检验
    4.4 模型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4.4.1 仿真结果分析
        4.4.2 情景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校园小区中水回用模拟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1.2 中水回用概况
        1.2.1 中水概念
        1.2.2 中水回用分类及特点
    1.3 国内外中水应用和发展概况
        1.3.1 国外中水应用和发展概况
        1.3.2 国内中水应用和发展概况
    1.4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系统动力学简介
    2.2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流程
    2.3 系统动力学软件简介
        2.3.1 系统动力学软件分类
        2.3.2 Vensim 软件
        2.3.3 Vensim PLE 软件的特点
    2.4 系统动力学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应用
        2.4.1 系统动力学在国外的发展与应用
        2.4.2 系统动力学在国内的发展与应用
第三章 中水回用技术研究
    3.1 校园小区中水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1 必要性
        3.1.2 可行性
    3.2 中水系统的组成和类型
        3.2.1 中水系统的组成
        3.2.2 中水回用系统的基本类型
    3.3 中水水源及中水水质
        3.3.1 中水水源的选择
        3.3.2 中水回用水质要求
    3.4 中水回用的用途
    3.5 中水回用工程的效益分析
        3.5.1 中水回用工程效益的特点
        3.5.2 中水回用工程的效益分析
第四章 校园小区中水回用系统模拟预测及情景分析
    4.1 校园小区中水回用现状
    4.2 校园小区中水水源及中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4.2.1 校园小区中水水源的选择
        4.2.2 校园小区中水原水水量
        4.2.3 校园小区中水水质要求
        4.2.4 校园小区中水回用用途
        4.2.5 校园小区中水处理工艺选择
    4.3 校园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的构成
        4.3.1 系统动力学理论及 SD 模型
        4.3.2 校园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的划分
        4.3.3 中水回用系统主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4.3.4 SD 模型流程图构建
        4.3.4.1 SD 模型流程中的系统流图
        4.3.4.2 模型变量
        4.3.4.3 中水回用 SD 模型系统流图
        4.3.5 系统中模型参数的确定
        4.3.5.1 用水子系统参数的确定
        4.3.5.2 供水子系统参数的确定
        4.3.6 系统的主要结构方程
    4.4 模型有效性的测试
    4.5 模型的预测结果及其分析
        4.5.1 学校用水量预测结果及其分析
        4.5.2 学校中水供需水量预测结果及分析
    4.6 情景分析
        4.6.1 宿舍人均用水量增长率不同时的用水量预测分析
        4.6.1.1 自来水用水量的预测结果及分析
        4.6.1.2 中水使用量的预测结果及分析
        4.6.2 学校扩招率不同时的用水量预测分析
        4.6.2.1 自来水用水量的预测结果及分析
        4.6.2.2 中水使用量的预测结果及分析
        4.6.2.3 中水需水量的预测结果及分析
        4.6.3 学生对中水接受程度不同时的用水量预测分析
        4.6.3.1 自来水用水量的预测结果及分析
        4.6.3.2 中水需水量的预测结果及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项目建设产生的效益
    5.1 经济效益
    5.2 环境效益
    5.3 教育效益
    5.4 社会效益
    5.5 新疆大学中水回用的可行性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水回用技术及设备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虹吸排水的中水回用系统设计与应用[A]. 王贤明,冯亮明,王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0
  • [2]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D]. 焦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基于BIM技术在中水回用中全寿命成本效益的研究[D]. 安娟.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0(02)
  • [4]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效益研究[D]. 田源.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化学沉淀法去除造纸废水钙污染物的工艺研究[D]. 张辉. 浙江大学, 2020(02)
  • [6]超滤—反渗透双膜法在精对苯二甲酸(PTA)中水回用中的应用研究[D]. 朱炜. 浙江大学, 2019(03)
  • [7]基于全生命周期建筑中水回用综合效益与水价政策研究[D]. 朱天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5年A2/O-MBR中水回用系统经济调查分析——以西安思源学院为例[J]. 李东,张洪生,付波,秦宝兰,郝静远. 给水排水, 2017(S1)
  • [9]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水回用技术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研究[D]. 祁华.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10]校园小区中水回用模拟预测[D]. 高梓. 新疆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中水回用技术及设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