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疲劳损伤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损伤,疲劳,力学,荷载,裂纹,模型,寿命。
疲劳损伤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金珂宇,庞森,刁波,郑晓宁[1](2019)在《疲劳荷载幅值对氯环境下疲劳损伤RC梁剩余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沿海环境的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通常受到疲劳荷载以及氯离子的综合作用。通过试验室模拟此类结构的工作状态,试验研究了不同疲劳荷载(0.2P_u、0.3P_u、0.4P_u、0.5P_u)预损伤并经历氯溶液干湿循环后钢筋混凝土梁试件的剩余力学性能(剩余承载力、耗能能力、刚度、延性)。结果表明,与未疲劳损伤梁试件相比,疲劳损伤并经历海水干湿循环梁试件的屈服荷载随着疲劳损伤荷载增大而下降,极限荷载基本不变;疲劳损伤梁试件的刚度和延性大幅度下降,且不同荷载水平下的延性和刚度劣化程度基本保持一致;疲劳加载过程中,每个循环形成的滞回环面积随着循环加载次数的增加而明显降低且趋于稳定,稳定所需的最小循环加载次数随着荷载水平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混凝土》期刊2019年10期)
刘清,刘冰,李琨,张春秋[2](2019)在《体温环境下腰椎间盘疲劳损伤的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腰椎间盘退变是导致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痛的病理基础,是骨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腰椎间盘退变的病因是复杂的,其中长期力学载荷积累和载荷突变被认为是导致退变的重要原因。在疲劳载荷作用下腰椎间盘会出现疲劳损伤,常见于运动员长跑、新兵训练以及老年人的日常活动,主要表现为显微裂纹萌生及扩展、力学性能下降等,危害很大。本文自行开发了基于STM32的嵌入式环境检测系统,有效控制温度、湿度及氧气浓度,以接近人体在体环境。在此基础上,采用电子通用疲劳试验机(EUT-1020)进行准静态压缩实验,研究了体温环境下腰椎间盘疲劳损伤的力学性能。方法使用刚宰杀的羊腰椎间盘,将其处理后取L2~3、L3~4、L4~5运动节段制作实验样品。实验样品分为两组:体温组、对照组。通过上下椎骨将样品固定在实验平台上,保证椎骨平面与中心轴线垂直;进行准静态压缩-循环加载压缩-准静态压缩实验,其中循环加载方式为叁角波应力控制,循环压缩1 000次。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腰椎间盘均呈现非线性的载荷-位移、应力-应变特性曲线。(1)循环载荷的影响:体温组、对照组的样品均显示,循环加载前后腰椎间盘力学性能明显变化。(2)节段变化的影响:体温组、对照组的样品均显示,腰椎间盘力学性能随着节段变化而明显变化,且弹性模量存在如下变化规律:L4~5节段>L3~4节段>L2~3节段。(3)加载速率的影响:对加载速率为0.01 mm/s和0.1 mm/s状态下力学性能进行比较可知,循环加载前后,加载速率对腰椎间盘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大。(4)环境因素的影响:体温组的样品显示,温度、湿度及氧气浓度对于腰椎间盘力学性能有着显着影响。结论循环加载前后,腰椎间盘力学性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明在疲劳状态下腰椎间盘特别容易受到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几率较大,这方面的研究将为临床椎间盘疾病治疗和椎间盘缺损修复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周虎,肖勇刚,谭斌[3](2018)在《基于断裂力学的混凝土桥梁疲劳损伤及寿命评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分析典型混凝土桥梁疲劳损伤及剩余寿命预测的基础上,根据混凝土桥梁在变幅应力荷载作用下计算疲劳损伤度,建立等效疲劳车模型,通过断裂力学方法和K准则,确定混凝土主要构件的初始裂纹和断裂类型及临界断裂深度,并采用断裂力学方法对湖南省常德市沅水混凝土桥进行疲劳损伤及剩余寿命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断裂力学方法在进行典型混凝土桥梁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可信度,是一种非常有研究价值的混凝土桥梁疲劳损伤和剩余寿命的研究评估方法.(本文来源于《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张福麟[4](2018)在《机动车荷载作用下装配式综合管廊力学特性及疲劳损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内大力兴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但受施工条件及施工成本的影响,现有管廊多采用明挖法施工,多布设于机动车道正下方且埋深较浅,在运营期间会受到正上方路面机动车动荷载的长期影响。对于结构节点较多、整体性相对较差的装配式综合管廊,在长期的机动车动荷载作用下,矩形管廊的角点、接头等局部应力集中位置可能会出应力疲劳损伤,从而破坏结构稳定。现有的国内外研究集中于装配式管廊的承载力特性,并未考虑路面机动车动荷载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运用ABAQUS有限元法对机动车荷载作用下装配式综合管廊的力学特性及其损伤进行分析,分析较为有利的相对位置关系与合理的装配式管廊接头及分块方式。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计算分析机动车拟静力荷载下,管廊的力学特性,管顶部位土体附加应力的分布与常规结构设计之间的差异,管廊刚度对应力分布的影响,管廊的埋深对应力分布的影响,管廊与路面相对位置关系对应力分布的影响。(2)计算分析机动车动荷载下,不同荷载工况下管廊的动力学响应规律,管廊的应力集中位置,管廊的动力波动集中位置,分析找出可能的装配式管廊横向接头位置。(3)计算对比两种装配式管廊接头的承载性能,分析接头位置的破坏形式,分析机动车移动波动荷载下的装配式管廊动力响应的规律,计算不同分块方式下管廊的疲劳寿命,对比不同分块方式的优劣。(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刘强,王艾伦[5](2017)在《基于损伤力学的周向拉杆转子整体疲劳损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周向拉杆转子作为燃气轮机等重大装备的核心部件,疲劳损伤是导致其失效和性能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疲劳损伤的研究均是针对单个元件,而仅从单个元件的损伤依然无法预测整个周向拉杆转子的损伤。以某型燃气轮机周向拉杆转子为研究对象,考虑周向拉杆转子燃烧室损伤和透平端拉杆损伤对周向拉杆转子整体损伤的影响,建立了周向拉杆转子整体疲劳损伤模型。通过对周向拉杆转子轮盘间接触效应的等效,建立了考虑虚拟材料层的周向拉杆转子动力学模型,得到了周向拉杆转子各组成部分刚度及其整体等效刚度;运用损伤力学及有限元分析,提出了周向拉杆转子整体疲劳损伤建模方法,得出周向拉杆转子的整体疲劳损伤及元件损伤与致裂寿命的关系。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损伤模型将周向拉杆转子整体损伤和致裂寿命视作一个复杂、非线性的过程,考虑了多元件损伤的影响,可清楚反映多元件损伤与整体损伤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论为周向拉杆转子结构设计和寿命预测等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设计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幸杰,韩永典,徐连勇,荆洪阳,李聪成[6](2017)在《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的高低周复合疲劳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连续损伤力学(CDM)的经典损伤理论和不可逆热力学原理,分别对高周和低周疲劳载荷下的损伤演化模型进行了研究,进而推导出一个新的高低周复合疲劳损伤模型;将该模型编写为UMAT耦合到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实现了对缺口材料高低周复合疲劳损伤的模拟及裂纹萌生位置和萌生寿命的预测;同时研究了不同的高低周循环比对裂纹萌生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裂纹容易在缺口根部应力集中处萌生;该模型考虑了高低周循环的交互作用,模拟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同时通过研究发现高的循环比会使裂纹的萌生加速.(本文来源于《焊接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谭清泉[7](2017)在《栓钉连接件疲劳损伤导致的组合梁力学性能退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混凝土组合梁充分发挥材料性能,施工方便,已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中。栓钉连接件通常以集群的形式布置于钢梁上翼缘,界面剪力在栓钉连接件集群中分布不均匀。在疲劳荷载作用下,栓钉连接件的界面滑移量增加,抗剪刚度减小,从而引起界面剪力重分布。上述过程随疲劳荷载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具体表现为钢-混凝土界面滑移量不断增大,组合梁挠度不断增加。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为:一、对叁根钢-混凝土组合梁试件进行疲劳试验,研究剪力键剪切破坏为表征的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疲劳破坏机理及疲劳损伤过程。试验得到以下结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疲劳寿命对疲劳荷载相当敏感,疲劳荷载幅值及疲劳荷载峰值都会显着影响组合梁的疲劳寿命;根据组合梁的挠度及剪力键群的抗剪刚度演化规律,可以将剪力键剪切破坏为表征的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疲劳损伤叁个阶段;剪力键群的抗剪性能退化是与单个剪力键的疲劳损伤相耦合的动态过程;组合梁的挠度变化不一定能反映其内部损伤。二、考虑栓钉连接件的非线性荷载-滑移关系,基于受弯条件下简支组合梁的界面滑移量和荷载的协调方程,建立钢-混凝土组合梁界面"非连续传力"模型,并使用MATLAB编程求解栓钉连接件的滑移量和承担的剪力,计算结果与数值模型吻合良好。参数分析发现,增大界面抗剪刚度能够提高组合梁的刚度,但不能无限制提高。叁、基于疲劳加载后栓钉连接件界面残余滑移量的发展,将疲劳荷载作用下栓钉连接件的抗剪刚度退化模型引入"非连续传力"模型中,研究疲劳荷载作用下,界面剪力在栓钉连接件集群中的重分布和组合梁刚度退化现象。分析表明,疲劳加载不仅使钢-混凝土界面剪力减小而且使其在栓钉连接件集群中分布更均匀;组合梁跨中挠度随疲劳加载的进行近似线性增长。(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罗璐,刘问,徐世烺,任贇跃[8](2017)在《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的UHTCC疲劳损伤扩展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损伤扩展规律,该文对该材料的预制单边切口试件进行了叁点弯曲疲劳试验。基于连续损伤力学,建立两种疲劳损伤扩展模型:一是以J积分作为自变量的双对数线性模型,二是以疲劳应力水平作为自变量的单对数线性模型。结果表明,两种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但J积分取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试件的几何特征,导致模型1受试件形状影响较大;实际应用中,由于疲劳应力水平的获得相对直观方便,故模型2更加实用。(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7年01期)
李昊,张西正[9](2016)在《骨组织疲劳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骨组织是人体重要的承重器官,具有力学适应性,在疲劳载荷作用下会出现疲劳损伤,常见于运动员长跑、新兵训练以及老年人的日常活动,主要表现为骨组织显微裂纹的萌生、扩展,力学性能下降甚至是应力性骨折,危害很大。骨组织的疲劳损伤存在于包括超显微结构、显微结构和组织宏观的各个层面,皮质骨中的抗疲劳结构(骨单元)及内部的细胞成分(主要为骨细胞)对抵抗疲劳损伤、识别显微裂纹以及诱导后续定向骨重建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总结相关研究结果与结论有助于系统了解骨组织疲劳损伤行为及相应识别修复过程,同时也为后续骨组织疲劳损伤预防及治疗等临床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方向。(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6年06期)
马雁翔[10](2016)在《车轮与轨道接触力学模型的建立与疲劳损伤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轨道交通列车车轮表面出现的常见失效形式,建立车轮与轨道运行接触时的力学模型。从接触力学方面入手,简单阐述车轮与轨道长时间周期性接触产生疲劳失效形式。尤其是车轮踏面的各种失效形式,都是由于车轮表面周期性接触,不断受到接触应力而产生的。(本文来源于《铁路车辆轮轴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6-08-11)
疲劳损伤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腰椎间盘退变是导致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痛的病理基础,是骨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腰椎间盘退变的病因是复杂的,其中长期力学载荷积累和载荷突变被认为是导致退变的重要原因。在疲劳载荷作用下腰椎间盘会出现疲劳损伤,常见于运动员长跑、新兵训练以及老年人的日常活动,主要表现为显微裂纹萌生及扩展、力学性能下降等,危害很大。本文自行开发了基于STM32的嵌入式环境检测系统,有效控制温度、湿度及氧气浓度,以接近人体在体环境。在此基础上,采用电子通用疲劳试验机(EUT-1020)进行准静态压缩实验,研究了体温环境下腰椎间盘疲劳损伤的力学性能。方法使用刚宰杀的羊腰椎间盘,将其处理后取L2~3、L3~4、L4~5运动节段制作实验样品。实验样品分为两组:体温组、对照组。通过上下椎骨将样品固定在实验平台上,保证椎骨平面与中心轴线垂直;进行准静态压缩-循环加载压缩-准静态压缩实验,其中循环加载方式为叁角波应力控制,循环压缩1 000次。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腰椎间盘均呈现非线性的载荷-位移、应力-应变特性曲线。(1)循环载荷的影响:体温组、对照组的样品均显示,循环加载前后腰椎间盘力学性能明显变化。(2)节段变化的影响:体温组、对照组的样品均显示,腰椎间盘力学性能随着节段变化而明显变化,且弹性模量存在如下变化规律:L4~5节段>L3~4节段>L2~3节段。(3)加载速率的影响:对加载速率为0.01 mm/s和0.1 mm/s状态下力学性能进行比较可知,循环加载前后,加载速率对腰椎间盘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大。(4)环境因素的影响:体温组的样品显示,温度、湿度及氧气浓度对于腰椎间盘力学性能有着显着影响。结论循环加载前后,腰椎间盘力学性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明在疲劳状态下腰椎间盘特别容易受到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几率较大,这方面的研究将为临床椎间盘疾病治疗和椎间盘缺损修复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疲劳损伤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金珂宇,庞森,刁波,郑晓宁.疲劳荷载幅值对氯环境下疲劳损伤RC梁剩余力学性能的影响[J].混凝土.2019
[2].刘清,刘冰,李琨,张春秋.体温环境下腰椎间盘疲劳损伤的力学性能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2019
[3].周虎,肖勇刚,谭斌.基于断裂力学的混凝土桥梁疲劳损伤及寿命评估分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张福麟.机动车荷载作用下装配式综合管廊力学特性及疲劳损伤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8
[5].刘强,王艾伦.基于损伤力学的周向拉杆转子整体疲劳损伤研究[J].工程设计学报.2017
[6].幸杰,韩永典,徐连勇,荆洪阳,李聪成.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的高低周复合疲劳损伤[J].焊接学报.2017
[7].谭清泉.栓钉连接件疲劳损伤导致的组合梁力学性能退化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8].罗璐,刘问,徐世烺,任贇跃.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的UHTCC疲劳损伤扩展模型研究[J].工程力学.2017
[9].李昊,张西正.骨组织疲劳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概述[J].医用生物力学.2016
[10].马雁翔.车轮与轨道接触力学模型的建立与疲劳损伤浅析[C].铁路车辆轮轴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