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巴黎手稿》中“市民社会”一词消失的意义

马克思《巴黎手稿》中“市民社会”一词消失的意义

论文摘要

马克思诉诸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与解剖市民社会结合在一起的,然而在《巴黎手稿》中"市民社会"一词却几乎完全消失,其消失背后究竟蕴含着何种意义?为了把握这一问题,必然要追溯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进程。这一进程主要表现为从《德法年鉴》到《巴黎手稿》时期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认识转变,即从"社会的人"的抽象预设过渡到了处于历史运动中的现实的个人,这是对整个形而上学抽象个体的超越。因而《巴黎手稿》中"市民社会"一词消失,既是马克思为了避免其视域中的"市民社会"被误解为任何一种形而上学内部的主客关系,也是通过对"市民社会"之历史性的揭示而将整个形而上学内部的"市民社会"还原为"为我之物",即作为现实的个人之生活世界的"市民"的社会。可以说,虽然"市民社会"一词在《巴黎手稿》中几乎完全消失,但恰恰表明了此时马克思试图超越整个形而上学的非同寻常的决心。

论文目录

  • 一、《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抽象认识:人作为“整个的人”的抽象预设
  • 二、对象性的存在即对象性的活动:以“异化劳动”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历史性
  • 三、《巴黎手稿》中“市民社会”一词消失的意义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徐艳如

    关键词: 市民社会,现实的个人,历史性,形而上学

    来源: 学术论坛 2019年06期

    年度: 2019

    分类: 社会科学Ⅱ辑,社会科学Ⅰ辑

    专业: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EKS007)

    分类号: A811;D032

    DOI: 10.16524/j.45-1002.20191213.001

    页码: 35-40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1751K

    下载量: 329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马克思《巴黎手稿》中“市民社会”一词消失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