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月神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嫦娥奔月,神话,窃药,阴阳观
月神话论文文献综述
李绍馨[1](2018)在《“嫦娥奔月”神话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嫦娥奔月"神话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几个版本,如今嫦娥奔月神话主要流传于山东潍坊、河南密县、山西长治等地区并对当地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嫦娥奔月神话蕴含了人们的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对生命的追求以及对于生殖的崇拜。(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13期)
张多[2](2018)在《宇宙科技、宇宙观与神话重述——从嫦娥奔月神话到探月科技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着名的月神。嫦娥神话不仅粘连了后羿、西王母、月中桂而构成一个神话群,而且借助中秋拜月习俗,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宇宙观念中。随着宇宙科技的发展,嫦娥在当代探月科学活动中被作为象征,在大众媒体话语中被重述为登月英雄。中国"嫦娥探月工程"的若干仪器,甚至月球地理都以"嫦娥""玉兔""广寒宫"命名,体现了古老神话仍在现代科技传播中延续。神话重述与科技传播的跨界融合,带来了知识创新的新范式。(本文来源于《民间文化论坛》期刊2018年02期)
库哪吉·吾斯曼[3](2017)在《关于嫦娥奔月神话文本与相关形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神话的流传途径较为广泛,除了古籍中的记载和诗歌中的体现外,像民间野史、口口相传等,也都是神话故事能够得以流传延续的重要途径。但是这些神话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对神话本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增删和修改,以至于同一个神话故事,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内容,这也是导致"同一神话,多个版本"的重要原因。文章以嫦娥奔月神话为例,首先对记载该神话的相关文本内容进行了概述,随后对嫦娥奔月神话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形象展开了分析。(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36期)
黄梦菲[4](2017)在《论“射日—奔月”神话的重写型系列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射日—奔月"神话故事的重述过程中,后羿、嫦娥的主人公角色地位逐渐置换,人物形象不断变化:后羿沦落为跌落的神祗、末路的英雄,嫦娥则代表反叛的人类,成为追寻的象征。后羿和嫦娥形象的演变过程,彰显了作家身处不同历史时期对"人"的观念的不同解读,折射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价值取向不断变化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扬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艾华[5](2016)在《嫦娥奔月:神话、仙话、人话》一文中研究指出"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这是嫦娥奔月前求巫占卦所得。"归妹"本是《易经》卦名,在巫师嘴里一"翩翩",一位乘风归去的女性出现了,轻舞飞扬。在中国人心目中,这位女性的美是一种标准,一种想象中的最高标准,于是有"月娥"、"月里嫦娥"一类(本文来源于《书屋》期刊2016年07期)
李杨[6](2016)在《论“射日—奔月”神话的现代重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神话与现代文学紧密相联,西方神话学传入中国以后,神话成为现代作家文学创作的题材。神话典籍散佚,研究未成系统的现状以及神话自身的想象特性为现代作家重述神话留下了大量空间。重写(或重述)是中国文学的常见现象,作家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通过增删或变更,从而使创作区别于前文本。重写是一种技巧,关注特定的前文本及重写文本的创造性。重写文本受到前文本、作者和写作语境的影响和制约,神话在不同时期的重写中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内涵,在现代文学书写中具有连续性、互文性和流变性特征。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神话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原本相互独立的神话在演化的过程中被修改、合并,形成故事和人物相对完整的“原型”得以保存下来。西王母神话及不死药传说是射日、奔月神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叁则神话高度融合,经后代文人润饰,呈现出历史化和仙话化倾向。多个元素的并入加深了神话传说的文学性,为后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神话的内蕴提供了可能。从郭沫若的《广寒宫》到叶兆言的《后羿》,现代作家在考察神话原型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语境和个人表达需要,对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神话进行重新解读,在小说和戏剧方面,重写型作品体现出主题多义、形式多变的特点。重写类文本文体特征鲜明,反讽叙事形成文本内部张力,隐喻手法的广泛运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文本的反讽意味。神话的现代重写型作品指向现实人生,具有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价值功能。神话原型隐含着性别意识形态性质,父权制社会意识形态对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神话产生了影响,在现代重述神话作品中表现为性别对抗。(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6-05-01)
布鲁克斯[7](2015)在《人月神话(40周年中文纪念版)》一文中研究指出书号:978-7-302-39264-4定价:59.80元图灵奖得主、"IBM 360系统之父"作者Brooks颠覆了项目管理领域,长久不衰传奇经典!软件开发人员、软件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等IT从业者必藏之软工圣经!畅销全球40年!在软件领域,很少能有像《人月神话》一样具有深远影响力和畅销不衰的着作。Brooks博士为人们管理复杂项目提供了极具(本文来源于《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期刊2015年15期)
黄梦菲[8](2015)在《“神性”到“人性”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神话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可谓水乳交融、生生不息。尽管诸多学者承认神话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相比西方文学对于希腊、罗马神话世代相传的“重述”传统,中国文学对于神话的吸纳却寥寥无几。仅有为数不多的神话故事与人物形象幸运地“躲”过了历史化的流变,被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神话故事与人物“原型”保存了下来,这也为中国现当代作家“重述”神话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素材。所谓“重写型小说”,指的是现代文学小说史上存在着一种极为常见的创作现象——“重写”.: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情节、同样的人物在不同的时代被反复摹写,由此形成了“重写型”小说类型。神话重写型小说,即是以神话为题材的“重写型小说”。而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以神话故事为题材的重写型小说中,有关“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这两则神话故事(为便于论述,以下简称为“射日—奔月”故事)的重写文本最为突出,可谓此一小说类型的典范。从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鲁迅的《奔月》开始,加之20世纪中期邓充闾的《奔月》和谭正璧的《奔月之后》,以至当下李洱的《遗忘》和叶兆言的《后羿》,中国现代小说家对于这一神话故事的关注显然倾注了莫大的创作热情。而“射日—奔月”神话也一再获得作家们的偏爱,进而形成了某种“互文性”的效应。第一章从“射日—奔月”神话原型出发,重点分析“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这两则古代神话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第二章从“射日—奔月”神话重写型小说的故事形式入手,探讨“射日—奔月”神话故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改写的形式策略,进而展现作者对于“神性”和“人性”的思考。第叁章从“射日—奔月”神话重写型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展示了后羿和嫦娥这两个人物形象在“射日—奔月”神话重写型小说中的流变过程,反映了作者对于“神性”的解构和对于“人性”的彰显。第四章从“射日—奔月”神话重写型小说的叙述笔法入手,探讨了作家对于“人性”内涵叁个不同层面的阐释,反映出作家借由“射日—奔月”神话重述对“人”的内涵进行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5-03-30)
乃日斯克,那木吉拉[9](2014)在《印欧恋人变植物神话与嫦娥奔月神话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希腊恋人变植物神话、古印度恋人变植物神话,与中国嫦娥奔月神话之间,存在着诸多相同的情节母题。古希腊和古印度恋人变植物神话之间的相同性,是由古代印欧语系诸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源关系所决定的。古希腊恋人变植物神话和中国的嫦娥奔月神话之间,是平行发生的关系;古印度恋人变植物神话与中国的嫦娥奔月神话之间,可能存在着影响与接受的关系,但这需要更多的证据予以证明。(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4年12期)
李静[10](2014)在《嫦娥奔月神话在叁言二拍中的变形》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原型批评理论,嫦娥奔月神话奠定了两种不同的故事叙事模式,一种是女子离弃男子走向悲剧结局;一种是女子离弃男子走向了幸福生活,这两种模式在"叁言二拍"中发生了共生现象,本文分析了嫦娥奔月神话在"叁言二拍"中的变形及其成因。(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4年20期)
月神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着名的月神。嫦娥神话不仅粘连了后羿、西王母、月中桂而构成一个神话群,而且借助中秋拜月习俗,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宇宙观念中。随着宇宙科技的发展,嫦娥在当代探月科学活动中被作为象征,在大众媒体话语中被重述为登月英雄。中国"嫦娥探月工程"的若干仪器,甚至月球地理都以"嫦娥""玉兔""广寒宫"命名,体现了古老神话仍在现代科技传播中延续。神话重述与科技传播的跨界融合,带来了知识创新的新范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月神话论文参考文献
[1].李绍馨.“嫦娥奔月”神话探析[J].现代交际.2018
[2].张多.宇宙科技、宇宙观与神话重述——从嫦娥奔月神话到探月科技传播[J].民间文化论坛.2018
[3].库哪吉·吾斯曼.关于嫦娥奔月神话文本与相关形象的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7
[4].黄梦菲.论“射日—奔月”神话的重写型系列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演变[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
[5].艾华.嫦娥奔月:神话、仙话、人话[J].书屋.2016
[6].李杨.论“射日—奔月”神话的现代重述[D].扬州大学.2016
[7].布鲁克斯.人月神话(40周年中文纪念版)[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5
[8].黄梦菲.“神性”到“人性”的嬗变[D].南京师范大学.2015
[9].乃日斯克,那木吉拉.印欧恋人变植物神话与嫦娥奔月神话之比较[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
[10].李静.嫦娥奔月神话在叁言二拍中的变形[J].芒种.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