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视网膜,糖尿病,丹参,蛋白,神经,多普勒,血管。
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论文文献综述
张博,李凤君,左中夫[1](2019)在《神经调节蛋白-1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蛋白-1(NRG-1)对早期糖尿病(DM)大鼠视网膜病变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对照(CONT)组、DM组、NRG-1组,每组10只。后两组大鼠采用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DM模型。造模成功后,NRG-1组玻璃体腔注射人重组NRG-1,CONT组、DM组玻璃体腔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4周后,HE染色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密度,免疫荧光检测视网膜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GFAP、MAP-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CONT组相比,DM组的GFAP表达明显升高,MAP-2表达及RGC密度明显下降(均P<0.01);与DM组相比,NRG-1组的GFAP表达明显下降,MAP-2表达及RGC密度明显增加(均P<0.01)。结论:NRG-1可能通过抑制胶质细胞活化,上调视网膜MAP-2表达,恢复视网膜RGC密度,从而对早期DM大鼠视网膜病变神经损伤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期刊2019年11期)
刘聪,曹军英,张筠,于馨[2](2019)在《背向散射积分对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诊断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背向散射积分(IBS)对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的80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80只眼)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程分为5-NDR组(病程≤5年,n=38)与10-NDR组(病程5~10年,n=42)。选取40例同期健康者(40只眼)作为健康组。测量3组受检者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鼻侧视网膜的IBS值,计算校正IBS值(IBS%)。结果 5-NDR组与10-NDR组的阻力指数(RI)、IBS、IBS%显着高于健康组;10-NDR组的RI、IBS、IBS%显着高于5-N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NDR组、健康组的最大收缩期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显着高于10-N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出现早期视网膜病变时,视网膜IBS明显增高。IBS可作为早期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指标。(本文来源于《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笃亲,关瑞娟,王倩晗,李凌,万李[3](2019)在《丹参+羟苯磺酸钙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丹参+羟苯磺酸钙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接受丹参+羟苯磺酸钙治疗的观察组、羟苯磺酸钙治疗的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眼科检查并测量血管瘤体积、黄斑厚度、出血斑面积,采集血清并测定血管新生分子、炎症分子、氧化应激分子的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血管瘤体积、黄斑厚度、出血斑面积以及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丙二醛(MDA)、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含量均明显降低,血清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血红素加氧酶-1(HO-1)、维生素E(VitE)、总抗氧化力(TAC)含量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管瘤体积、黄斑厚度、出血斑面积以及血清HIF-1α、VEGF、EPO、IL-1β、TNF-α、ICAM-1、MDA、AOPP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PEDF、HO-1、VitE、TAC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丹参+羟苯磺酸钙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能够较单用羟苯磺酸钙更为有效改善病情并抑制血管新生、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封东来,魏东,李芳,罗先策,梁斌[4](2019)在《HRF、OCT早期检查及RBP4检测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分析共焦扫描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液仪(heidelberg retina flowmeter,HRF)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2种眼底检查手段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中的诊断价值,监测DR患者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水平变化并分析其意义。方法选取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在2017年1—12月收治的DR患者60例120只眼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正常者30例60只眼(正常组)和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者30例60只眼(对照组)进行比较,应用HRF对鼻、颞侧视乳头旁视网膜、视网膜无可见血管区的血流量、血流速度和红细胞移动速率等血液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应用OCT对视网膜中心凹厚度进行测定,应用胶乳比浊法对RBP4水平进行测定;比较各组数据并分析其意义。结果各组的血流参数间比较满足方差齐性检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对照组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也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BP4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对照组的RBP4含量也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BP4含量与糖尿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结论 HRF检查和RBP4指标在DR患者中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二者可作为DR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和检测指标,而OCT在DR辅助诊断中也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空军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李玲[5](2019)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有效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120例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羟苯磺酸钙,观察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力、视野灰度值(MD);出血灶面积、微血管瘤数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差异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00%)显着高于常规组(75.00%),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显着,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55期)
石顺利,兰景[6](2019)在《常规体检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攀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已成为全球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DR的早发现、早诊断与治疗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十分重要。但是有许多人群不知道自己血糖高或糖尿病患者由于眼部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往往忽略了眼底筛查,致使病情发展,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期。近年来,国家不断倡导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民众对健康要求越来越高,常规体检越来越受重视。常规体检中的眼底筛查可以早期发现DR,并早期及时转诊达到早期干预目的,所以常规体检中的眼底筛查对DR的防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规体检筛查不同于专科筛查,本文对在常规体检中DR的早期筛查的必要性、方法、筛查程序、注意事项以及防治进展等进行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19期)
蒋燕铌,姜晓丹,李爽,王洪梅[7](2019)在《探究复方血栓通用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及对血清VEGF、NSE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实施复方血栓通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6年2月~2018年1月我院92例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应用羟苯磺酸钙+复方血栓通治疗、对照组应用羟苯磺酸钙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血流学指标、CRP水平、血清VEGF水平、血清NSE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65%)高于对照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视力高于对照组,黄斑中心凹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全血高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RP、VEGF、NSE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实施复方血栓通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降低血清VEGF、NSE水平,且有助于改善患者视力。(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9年11期)
陈茜,魏伟,王菁[8](2019)在《地奥司明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地奥司明单用及与康柏西普联用对SD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C反应蛋白(CRP)表达的影响,探讨地奥司明对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奥司明组、康柏西普组和联合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均采用高脂高糖饲养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1个月后,地奥司明组每日给予地奥司明片溶液灌胃,康柏西普组给予康柏西普右眼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组同时给予地奥司明灌胃和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灌胃每日1次,康柏西普注射每月1次,共干预3个月。干预结束后取血检测ICAM-1和CRP含量,伊文思蓝(EB)检测大鼠视网膜微血管渗漏情况,HE染色观察视网膜各层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视网膜中VEGF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ICAM-1和CRP含量和EB渗透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地奥司明组、康柏西普组和联合组血清ICAM-1和CRP含量和EB渗透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且联合组均明显低于地奥司明组和康柏西普组(P均<0.05)。HE染色显示正常组大鼠视网膜结构正常;模型组大鼠视网膜水肿,细胞排列紊乱,神经上皮层可见增生的毛细血管;地奥司明组视网膜水肿减轻;康柏西普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减少;联合组视网膜结构趋于正常。地奥司明组、康柏西普组和联合组大鼠视网膜VEGF染色均较浅,联合组仅见少量VEGF表达。结论地奥司明单用及与康柏西普联用均可抑制糖尿病大鼠炎症因子的表达,减少视网膜血管壁的渗漏,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有保护作用,且联用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曹子群,姜涛,宗瑶,杨雪娇,王云霄[9](2019)在《替米沙坦对糖尿病小鼠早期视网膜病变的抑制作用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替米沙坦对小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影响及其保护机制。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70只,将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10只)、溶剂对照组(10只)和糖尿病组(50只);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溶剂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的柠檬酸钠缓冲液,依据造模后左眼玻璃体内所给予药物将糖尿病组小鼠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康柏西普组和模型对照组。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A VEGF-A)、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RAGE)、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蛋白的表达,通过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形态学的变化,利用荧光血管造影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血流灌注的状态。结果 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VEGF-A、RAGE、TNF-α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均为P<0.001);替米沙坦组左眼较右眼VEGF-A、RAGE、TNF-α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均为P<0.001);康柏西普组左眼较右眼VEGF-A、RAGE、TNF-α的蛋白表达均降低(均为P<0.01);溶剂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VEGF-A、RAGE、TNF-α的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对照组左眼与右眼相比VEGF-A、RAGE、TNF-α的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E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各层细胞分界清晰,形态正常,神经细胞排列整齐;模型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各层分界不清,细胞发生空泡样变,神经细胞排列不整齐;替米沙坦组小鼠左眼较右眼视网膜损伤程度减轻;康柏西普组小鼠左眼较右眼视网膜损伤程度减轻。荧光血管造影显示:空白对照组视网膜血流灌注均匀充盈;模型对照组视网膜血流灌注不均匀,血管形态迂曲;替米沙坦组和康柏西普组左眼经过治疗后较右眼有明显改善。结论玻璃体内注射替米沙坦通过抑制VEGF-A、RAGE及TNF-α的蛋白表达,可以改善糖尿病小鼠早期视网膜病变。(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汪强[10](2019)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与视网膜病变关系的回顾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糖尿病肾病(diabetes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特发性全身微血管病变中肾脏病变的表现,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亦是欧美发达国家终末期肾病最常见的单一病因,统计高达44.5%,在我国约为2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也是重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是目前导致视力减退、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两者有一些相同的病理基础,美国糖尿病学会2018年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明确指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存在与否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预测指标。然而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我们也发现相当一部分糖尿病肾病的病人并不合并视网膜病变,甚至一些终末期肾病行替代治疗的病人眼底检查也是正常的,若能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筛选出合并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可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的发病率。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早期糖尿病肾病病人合并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不同分期视网膜病变病人的临床指标的差异,为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的预防、延缓进展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入选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的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相关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辅助检查完整的患者346例,其中男性169例,女性177例。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组)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DR组再分为背景性视网膜病变组(BDR组)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PDR组),比较不同组别之间在临床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的差异性;分析早期糖尿病肾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NDR与DR两组相比,在年龄、糖尿病病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尿酸、尿微量白蛋白、促甲状腺激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收缩压、甘油叁酯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并发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情况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BDR与PDR两组相比,在糖尿病病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尿微量白蛋白、血尿酸水平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甘油叁脂、糖化血红蛋白、促甲状腺激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并发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早期糖尿病肾病合并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有:糖尿病病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尿酸、促甲状腺激素,合并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保护性因素为高密度脂蛋白。结论:早期糖尿病肾病合并视网膜病病变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且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不同分期视网膜病变组的比较发现,病程、舒张压水平、脂代谢紊乱、尿微量白蛋白、尿酸水平指标等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控制血压、改善代谢紊乱等措施对于延缓早期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背向散射积分(IBS)对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的80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80只眼)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程分为5-NDR组(病程≤5年,n=38)与10-NDR组(病程5~10年,n=42)。选取40例同期健康者(40只眼)作为健康组。测量3组受检者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鼻侧视网膜的IBS值,计算校正IBS值(IBS%)。结果 5-NDR组与10-NDR组的阻力指数(RI)、IBS、IBS%显着高于健康组;10-NDR组的RI、IBS、IBS%显着高于5-N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NDR组、健康组的最大收缩期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显着高于10-N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出现早期视网膜病变时,视网膜IBS明显增高。IBS可作为早期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论文参考文献
[1].张博,李凤君,左中夫.神经调节蛋白-1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9
[2].刘聪,曹军英,张筠,于馨.背向散射积分对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诊断价值研究[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9
[3].王笃亲,关瑞娟,王倩晗,李凌,万李.丹参+羟苯磺酸钙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
[4].封东来,魏东,李芳,罗先策,梁斌.HRF、OCT早期检查及RBP4检测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空军医学杂志.2019
[5].李玲.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有效性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6].石顺利,兰景.常规体检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9
[7].蒋燕铌,姜晓丹,李爽,王洪梅.探究复方血栓通用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及对血清VEGF、NSE水平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
[8].陈茜,魏伟,王菁.地奥司明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9].曹子群,姜涛,宗瑶,杨雪娇,王云霄.替米沙坦对糖尿病小鼠早期视网膜病变的抑制作用及机制[J].眼科新进展.2019
[10].汪强.早期糖尿病肾病与视网膜病变关系的回顾性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