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即刻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针刺,风池,效应,肌肉,牵伸,电针,多孔。
即刻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邹红莲,王秋云,杨立侠[1](2019)在《观察普通针刺与盘龙针刺治疗AS的即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分析普通针刺与盘龙针刺治疗AS的即刻效应。方法选择20例符合标准的AS患者纳入观察,分为普通针刺组和盘龙针刺组,每组随机分10例患者。普通针刺组的取穴,以病变处夹脊穴、肾俞、肝俞、膈俞、足叁里为主穴,加环跳、委中、阳陵泉、足叁里、合谷、曲池、风池、阿是穴等配穴,选取1.5~2寸的针灸针,根据辨证行补泄手法,留针30 min后起针。选择1.5~2英寸针灸针进行盘龙针刺,针灸针沿脊柱两侧由上往下、左右交替刺入,针尖的方向偏向脊柱中央椎体的方向,针刺纵轴与皮肤表面呈75°的内斜夹角行补法,高频提插捻转,留针30 min后起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盘龙针刺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着高于普通针刺组(P<0.05)。结论盘龙针刺法治疗AS的即刻效应(1 h内)优于普通针刺法治疗AS。(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91期)
李京斌,戚建平[2](2019)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及对肌力即刻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及对肌力即刻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2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单一组各60例,单一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法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上下肢肌力及上下肢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联合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96.67%)显着高于单一组(85.00%),与单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单一组的上下肢肌力和iEMGu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的上下肢肌力和iEMGu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治疗后的上下肢肌力和iEMGu均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可显着增强患肢肌力即刻效应,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促进患者中枢神经损伤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陈义磊,詹松华[3](2019)在《电针刺激百会穴即刻脑效应fMRI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观察针刺状态下脑区ReH o值的异常,研究其即刻脑效应情况。材料与方法:招募2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通过针刺专用头颅柔性线圈在电针刺激百会穴下进行进针前、进针后及电针刺激叁个时间段fMRI扫描,所得数据用SPM12软件预处理,然后用RESTplus软件测量ReH o值,最后用SPM12及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结果:叁个时间段之间比较,右侧舌回、左侧舌回、右侧楔叶、左侧楔叶、左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及右侧(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8-22)
许可,李小娇,Mostafizi,Narjes,陈丽梅,高德强[4](2019)在《针刺风池穴即刻后效应与视觉相关的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观察手针针刺风池穴与触觉刺激对照的脑功能成像特点,分析风池穴即时脑中枢后效应与视觉脑区的关系。方法:录入11名健康者参与左侧风池穴的f MRI试验。受试者随机先后接受手针与表皮(Von Frey触觉)刺激,并记录刺激时的感觉。刺激前后均进行f MRI扫描。f MRI数据采用基于MATLAB平台DPABI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刺激在脑功能区、及其之间的功能连接(FC)的效应。(p<0.01 GRF校正)。结果:针刺的酸痛,钝痛,沉重,胀满的得气感觉强度、频率均强或高于表皮刺激(P<0.05),其他感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表皮刺激对照,手针左侧风池穴可引起对侧脑区楔叶(BA19区)、楔前叶(BA7区)活动增强。分别取左侧后扣带皮质(PCC_L)与右侧后扣带皮质(PCC_R),腹内侧前额叶(VMPFC)作为种子点做FC,结果显示PCC与左顶下小叶(BA7,39,40)FC均增强,VMPFC与右侧楔前叶(BA7区)FC降低。将针感与脑区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手针组针刺激后,右侧楔叶中心度的增加与针感强度呈显着正相关(r=0.716,P=0.03),而表皮刺激组,种子点双侧后扣带回与左侧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刺激后增强与针感强度呈正相关(r=0.72,P=0.029; r=0.687,P=0.041)。结论:刺激风池穴能引起默认网络下楔叶,楔前叶,顶下小叶的脑活动增加,这些脑区与视觉功能关联,可能是针刺风池穴即时后效应区域。(本文来源于《新时代 新思维 新跨越 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期刊2019-08-17)
李小娇,Mostafizi,Narjes,许可,王燕平,韩铭[5](2019)在《针刺风池穴即刻后效应与视觉皮层功能相关的静息态fMRI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技术,观察针刺风池穴即刻后脑效应,探索其调制视觉中枢的脑功能机制。方法招募11名健康志愿者,均先后接受左侧风池穴手法针刺及表皮触觉对照刺激,以随机数字表法决定受试者接受2种剌激的先后顺序。每次刺激时间为30 s,频率60次/min。刺激前、即刻后均行6 min脑rsfMRI扫描。采用DPABI4.3软件对rsfMRI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比率低频振幅(fALFF)、局部一致性(ReHo)、度中心(DC)分析局部脑活动变化;种子点双侧后扣带皮质(PCC)、腹内侧前额叶(VMPFC)分析全脑功能连接,观察针刺风池穴后的即刻脑功能及全脑功能连接的变化。结果与表皮触觉刺激比较,针刺左侧风池穴视觉相关脑区右侧楔叶、楔前叶局部活动增强(体素水平P<0.01,簇水平P<0.05),双侧种子点PCC与左侧顶下小叶脑功能连接增强,种子点VMPFC与右侧楔前叶脑功能连接降低(体素水平P<0.01,簇水平P<0.05)。结论风池穴可以调节视觉中枢及邻近脑区功能活动,调制默认网络脑功能连接,可能是其治疗眼部疾病等临床适应证的重要脑功能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期刊2019年05期)
喻缇[6](2019)在《基于激光叁维打印的多孔钛支架在即刻加载下成骨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激光叁维打印技术的兴起,材料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大量研究证明3D打印的多孔钛支架能在无力学干扰的情况下实现良好的骨生成和骨结合。然而力学刺激是影响骨组织生成和改建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即刻静态加载对3D打印多孔支架周围骨组织骨生成及骨结合的影响。将具有最佳孔径及孔隙率的30个多孔支架植入15只新西兰兔股骨中。左侧股骨植入负荷组,由小型内置加载装置提供10N的最大初始载荷,非负荷组位于右侧股骨。在手术后2、4及8周收集样本,行力学推出试验以测量生物固定强度。再通过组织学检查、Micro-CT扫描和骨密度分布分析评估多孔支架周围新骨的数量和质量。最后,将动物实验数据整合到叁维有限元模型中以评估多孔支架周围骨组织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尽管在术后第8周出现废用性骨丧失,但多孔支架周围骨组织的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随着愈合时间的延长而不断优化。此外,在多孔支架植入后2周内,即刻加载会增加新骨的体积,但新骨密度较低,质量较差。且随着时间的进展即刻加载的不良影响逐渐显现。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多孔支架周围骨组织的愈合早期结构不适合承受较大的机械负荷。最后,多孔支架周围骨组织可能存在距离成骨和接触性骨生成的矿化模式。因此,本研究的结论是不建议多孔支架修复骨缺损时采用即刻加载方案。(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任玉汝,李国剑[7](2019)在《耳尖放血即刻降压效应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耳尖放血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即刻降压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5年3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行针刺治疗;观察组50例行针刺治疗联合耳尖放血。治疗后,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血压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血压水平下降显着,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尖放血能够较好的降低高血压病的血压水平,即刻发挥较好的降压作用。(本文来源于《新疆中医药》期刊2019年02期)
郑鑫鑫,刘佳琦,卢茜,李敏,杨天祎[8](2019)在《深层肌肉振动对缓解小腿叁头肌运动性疲劳的即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深层肌肉振动仪(DMS)缓解运动后小腿叁头肌疲劳的即刻效应。方法:选取14例健康成年女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例,所有受试者经疲劳诱导达到力竭,然后对照组给予小腿叁头肌主动牵伸,观察组应用DMS;疲劳诱导后及干预后采用Borg量表评价疲劳程度;干预前、后使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中的总做功、峰值力矩进行评估。力竭实验主要参考受试者主观体力感觉评分(RPE)并结合测试中峰值力矩数值。结果:治疗前后相比,2组主观疲劳度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疲劳减轻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3)。2组峰值力矩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总做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深层肌肉振动对缓解小腿叁头肌疲劳有即刻效应,且其对主观疲劳的效果优于主动牵伸。(本文来源于《中日友好医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葛瑞东,白硕,郭京伟,王家玺,郑鑫鑫[9](2019)在《局部肌肉振动对男性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背肌疲劳的即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探讨局部肌肉振动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SLBP)患者腰背肌疲劳的即刻效应。方法:16例CNSLBP患者进行Biering-S?rensen测试(BST)。前后进行叁阶段测试,每阶段测试含2次BST(分别记作BST1、BST2)。第一阶段测试(空白对照阶段):先进行BST,俯卧位休息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间隔1周后,进行第二阶段测试(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先进行BST,俯卧位使用深层肌肉刺激器(deep muscle stimulator,DMS)对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振动治疗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第二阶段测试后再间隔1周,进行第叁阶段测试(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先进行BST,间隔充气状态医用橡胶手套下,俯卧位使用DMS对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振动治疗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观察叁种不同干预下BST维持时间及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的sEMG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 MPF)。结果:①叁个阶段BST维持时间比较:BST2较BST1均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BST2间比较,局部肌肉振动阶段显着高于空白对照阶段、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②叁个阶段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MPF比较:除外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对侧多裂肌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7),BST2较BST1均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BST2间比较,局部肌肉振动阶段显着高于空白对照阶段、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③双侧腰竖脊肌间/多裂肌间比较:BST1中,痛侧均显着高于对侧,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BST2中,除外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双侧腰竖脊肌间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3)、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双侧多裂肌间比较P=0.042,其他阶段痛侧均显着高于对侧,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局部肌肉振动对缓解CNSLBP患者腰背肌疲劳具有良好的即刻效应,并可有效平衡双侧腰背肌的易疲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周蕾,李爱梅,张磊,李纾,梁竹苑[10](2019)在《风险决策和跨期决策的过程比较:以确定效应和即刻效应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风险决策和跨期决策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且两类决策在理论发展、行为效应及神经基础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为检验二者是否具有共同过程机制,本研究以风险决策中的确定效应和跨期决策中的即刻效应为例,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比较了它们的局部、整体过程及模型拟合。辅以贝叶斯因子分析实验数据表明:二者的主要过程特征均相似,且更符合非折扣模型假设;二者在加工复杂程度等少数特征上有所不同;确定和即刻信息在加工方向等特征上存在特异性。这表明二者可能具有共同的核心决策规则:两类决策更可能遵循非折扣模型预期的简捷、启发式规则,而不是折扣模型所假设的补偿性、基于选项规则。本研究为建立两类决策的共同解释框架做出了有益尝试,并为决策比较研究方法提供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即刻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及对肌力即刻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2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单一组各60例,单一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法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上下肢肌力及上下肢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联合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96.67%)显着高于单一组(85.00%),与单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单一组的上下肢肌力和iEMGu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的上下肢肌力和iEMGu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治疗后的上下肢肌力和iEMGu均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可显着增强患肢肌力即刻效应,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促进患者中枢神经损伤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即刻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邹红莲,王秋云,杨立侠.观察普通针刺与盘龙针刺治疗AS的即刻效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2].李京斌,戚建平.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及对肌力即刻效应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9
[3].陈义磊,詹松华.电针刺激百会穴即刻脑效应fMRI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9
[4].许可,李小娇,Mostafizi,Narjes,陈丽梅,高德强.针刺风池穴即刻后效应与视觉相关的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C].新时代新思维新跨越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2019
[5].李小娇,Mostafizi,Narjes,许可,王燕平,韩铭.针刺风池穴即刻后效应与视觉皮层功能相关的静息态fMRI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9
[6].喻缇.基于激光叁维打印的多孔钛支架在即刻加载下成骨效应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
[7].任玉汝,李国剑.耳尖放血即刻降压效应的临床观察[J].新疆中医药.2019
[8].郑鑫鑫,刘佳琦,卢茜,李敏,杨天祎.深层肌肉振动对缓解小腿叁头肌运动性疲劳的即刻效应[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9
[9].葛瑞东,白硕,郭京伟,王家玺,郑鑫鑫.局部肌肉振动对男性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背肌疲劳的即刻效应[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
[10].周蕾,李爱梅,张磊,李纾,梁竹苑.风险决策和跨期决策的过程比较:以确定效应和即刻效应为例[J].心理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