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媛:微课在高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石媛:微课在高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 要:科技“微时代”,微课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抓住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教学,日益受到广大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欢迎。本文以微课与高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结合运用为载体,分析微课在学前教育课程运用中的可行性,着重讨论微课场景、呈现、内容等方面问题,以及如何与课程内容结合,为今后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微课 高职学前教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使用范围日益扩大,网络已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出 “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一系列“互联网+”国家战略措施相应启动[1]。从国家层面到普通百姓,卷起“互联网”时代的新浪潮。借助这股浪潮,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教育新模式应运而生:慕课、微课、云课堂、手机课堂等教学方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以每个独立的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强调学习适宜性发展[2]。其中,微课作为一种适应当下大多数学习者倾向于利用碎片化知识点进行学习的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欢迎。

二、微课的概述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基于前人的探索,正式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概念,他提出将课程内容拆分成若干个小的知识点,并通过录制1分钟—3分钟的教学视频完成知识点的讲解,并配有对应的课后任务;每个知识点视频又通过15秒—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串联成一个完成系统的课程内容[3]。国内首先提出“微课”这一概念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他将原本45分钟的网上公开课缩减至5分钟—8分钟的精华内容,短短一个月点击率从鲜有人问津增加至5万。结合实践,胡铁生将微课定义为“微课又名微课程,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4]。现在制作微课的主要方式有四种:一是情境录像式,主要利用摄像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摄像机等)将教师的讲授、演示等教学过程进行实时录像;二是屏幕录制式,通过一些视频录制软件录制教师电脑屏幕、PPT课件或手写板等操作、展示、演绎分析等过程进行录制,并形成教学视频;三是动画式,主要是利用动画软件制作各种动画视频进行教学内容的演示和操作;四是混合式,即综合采用上述方式,整合编辑成视频[5]。

三、微课在高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运用分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6岁幼儿心理发生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基本理论[6]。根本作用在于通过教师教育的渠道,使受教育者对0—6岁幼儿的心理现象有基本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幼儿观和教师观,达到促进幼教发展的目的。

很快警察就在阁楼里搜出一副指纹模具手套、一本逃生日记以及制作逃生装置的材料,指纹手套是杜朗的,但却没能找到杜朗本人。

(一)微课的场景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特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面向学前教育专业高职学生。首先,在知识方面: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弱,实践基础几乎为零,对学前儿童这一研究群体不甚了解,影响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其次,在情感意识方面:部分学生尚未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对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低,对待幼儿缺乏耐心;最后,在实践能力方面:学生运用知识实践的能力较弱,重背诵,轻应用。

1.1 温度。蚕豆耐寒不耐热,可耐-4℃的低温,不同生育期对温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适宜种子发芽的温度为16~25℃,种子发芽期的最低温度为3~4℃;最高温度为30~35℃,低于或高于适宜的温度值,均会影响种子发芽萌发。进入营养生长期阶段,适宜器官形成和生长的温度为14℃~16℃,营养生长期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导致植株矮小,且分支少,并易提前开花。开花结荚期所要求的温度高于营养生长期,适宜生殖器官形成及开花结荚结实的温度为16~22℃,如温度达到-4℃以下时,会冻伤地上部组织,造成冻害。而且,此阶段温度过低,不仅无法进行正常授粉,更会影响结荚数量,导致减产。

爱是春雷,能惊醒迷途的学生;爱如夏雨,能沁入学生的心脾;爱是秋风,能拂去学生心灵的尘垢;爱如冬日,能温暖学生的心灵。

微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优势在于打破教学空间和时间,可以让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7]。面对上述高职学生比较突出的特点,微课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空间问题,即应将微课的教学场景从原来的教室、黑板、屏幕转移到幼儿园、学前儿童,增加学习者对幼儿园、学前儿童等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并在真实的情景中配合知识点的讲解,真正使学习者 “身临其境”,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由于学习者能力与水平的差异性,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的知识容量、理解程度不一,影响学习者后续学习热情。微课的出现正好可以弥补学习者在课堂中的不足,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反复推敲,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同时增强学习者的主动性。

(二)微课的呈现应注重知识的“动态”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人从受精卵开始到6岁的心理发展过程,发展即动态的过程。在传统教学中,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变化更多的是以阶段性的阐述呈现,学习者容易把心理发展的连续性看作分段式或跳跃式的发展,造成理解上的误解。微课可以充分利用呈现形式趣味性的优势,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帮助学习者建立动态、变化的知识结构,消除学习误解;也能为学习者构建科学的幼儿观,即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身心的成长特征,即使在同一年龄段内,幼儿的表现也会因接触的人、事、物的影响而产生差异性的变化。例如阐述个体“十月怀胎”的历程中各种身体器官、机能的变化过程,可以使用动画效果模拟个体在母亲子宫内的变化,知识讲解与画面的动态结合,更有利于学习者理解与记忆。这样的学习效果远胜于解读课本静态、枯燥的文字说明,与此同时,增加的画面感能帮助学习者在头脑里构建具体形象的知识结构,使得原本生涩难懂的知识愈发“灵动”。

(三)微课的内容应丰富、多元化。

如果微课中的内容仅仅重复教材中的内容,只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形式变化或者只是单纯 “从黑板搬到视频”的简单套用,并没有达到预期学习效果。微课之所以能为大多数学习者接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如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涉及不少理论实验,传统课堂教学由于教学时间限制及实验环境的条件、材料的局限,导致无法完全展示心理实验的过程及对心理实验的解读;再者,由于一些著名实验实施的年代较为久远,网络上能利用的资源非常有限,例如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进行的“观察学习”实验,在网络上虽然能找到原版的视频材料,但由于当时拍摄设备质量、视频解析的清晰度及压缩保存等问题,视频的清晰度和观赏性大大下降,且采用的是全英语无字幕的旁白,让高职学习者难以通过视频,了解实验的步骤和操作过程,增加学习者的学习难度,同时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资源利用率。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会直接跳过实验过程的阐述,直接将实验结果以定论的形式告知学习者,心理学的结论大多来源于实验,如此,学习者的学习变成被动地接受学习,大大降低心理学的研究魅力及学习者探究的欲望,违背当下教育学界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微课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尴尬”。微课可以通过多种制作方式完成对心理学家理论实验的重复,了解心理学各理论流派的理论来源,扩充课程内容的广度,增加知识的深度。以学习者作为探究者、实验者的身份或视角,将实验过程、步骤进行展示,实现将教学内容由知识讲解到问题探究的转变,学习由被动式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的探究学习,将学习立足于学习者,把学习还给学习者,促成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

四、结语

“微时代”的来临带动微课的产生及发展,将微课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结合,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价值,推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的进程,如何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的优势,更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还需要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微课的呈现方式等问题上多加实践,为高职学前教育课程建设、改革助力。

参考文献:

[1] 邵雪.“互联网+”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2] 韩春华,陈旭芳.微课在学前教育中可行性初探[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02):69-72.

[3] 窦菊花,何高大.微课研究综述[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55-60.

[4]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36-42.

[5] 李少梅,罗喆.微课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建设中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91-96.

[6] 石媛.浅析高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7(48).

[7] 潘秀萍.微课在学前教育课程建设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2):81-82.

基金项目:桂工业院【2017】4号,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微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标签:;  ;  ;  ;  ;  ;  ;  ;  ;  ;  ;  ;  ;  

石媛:微课在高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