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种子劣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种子,基因,发芽率,种皮,驼绒,呼吸,活力。
种子劣变论文文献综述
鲁春霞,高平,杨纯光[1](2019)在《水稻种子劣变对发芽率影响及应对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发芽率是种植户购买种子时关注的首要指标,种子劣变将直接导致发芽率、成苗率降低。裂颖种子极易钙质化劣变,且种子的生活力迅速衰退,发芽率和发芽势降低,秧苗素质差,并严重影响自然混合种子群体的发芽及幼苗生长。通过生产技术、加工质控、售后服务等不同技术环节的系统管理,根据品质情况创新生产,创新加工提高产品价值,可以有效保障发芽率质量,保障种植户的利益,提高种子生产者、经营者利润。(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9年11期)
吕燕燕[2](2018)在《牧草种子劣变的机理及活力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活力(Seed vigour)是反映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劣变或老化是引起种子活力降低的主要因素。研究牧草种子劣变的机理,活力检测方法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对有效评价牧草种子质量,改良天然草地和建植人工草地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几种重要的牧草种子: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白叁叶(Trifolium repen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燕麦(Avena sativa),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为实验材料,首次采用流式细胞术等技术,在实验室结合田间条件下研究了:牧草种子劣变机理—DNA的变化;DNA复制速率(以4C/2C比例表示,%)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禾草种子半透层对电导率法评价种子活力的影响;以及胚根萌发速率用于种子活力测定的可行性等。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以30种牧草种子为材料,探讨了流式细胞术测定种子DNA相关的适宜方法。结果表明,小粒种子植物更适合采用整粒种子,而中粒和大粒种子植物更适合采用胚作为材料进行基因组DNA大小的测定。在解离液选择上,豆科牧草种子适宜解离液为LB01;禾本科小粒和中粒植物种子适宜解离液为LB01,而大粒种子植物为MG解离液。供试30种牧草种子基因组变化较大,变幅为423 Mbp~9772 Mbp。2.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垂穗披碱草干种子为材料对种子细胞核劣变过程中遗传物质受损的研究表明,随种子劣变程度的加深,DNA降解增强,核碎片含量增加,碎片百分比与发芽率呈显着负相关(R~2=0.5)(P<0.05);特异性条带增加导致基因组DNA增加,劣变致死种子的基因组DNA含量(140.82 pg/3C)为对照种子(46.94 pg/3C)3倍。3.以紫花苜蓿和白叁叶种子为材料,对不同老化程度种子吸水过程中DNA复制的研究表明,不同老化程度干种子的DNA复制速率无差异,随种子吸水时间增加,高发芽力种子DNA复制速率较低发芽力的高,且种子吸水萌发早期(24 h)不同发芽力种子DNA复制速率已表现出显着差异,NDA复制速率的变化早于发芽速率的变化。紫花苜蓿发芽率为78%,67%和68%的种子,其DNA复制速率4C/2C分别为35%,23%和13%;而发芽率为89%,48%和14%的白叁叶种子,其4C/2C分别为34%,19%和17%(P<0.05)。4.对10个紫花苜蓿(发芽率68%~81%)和白叁叶(70%~95%)种子批DNA复制速率4C/2C和活力的关系研究表明,种子吸水早期(24 h)4C/2C与田间出苗率具有显着正相关性(R~2分别为0.77和0.71)(P<0.01);进一步对发芽力相当的商业种子批的DNA复制速率和种子活力的关系分析表明,4C/2C比例与田间出苗率亦具有显着正相关,R~2分别为0.81和0.77(P<0.01),显着高于标准发芽率与田间出苗率的关系。表明DNA复制速率可用于供试草种的种子活力评价。5.禾草种子半透层对电导率法评价活力响应的研究表明,对有半透层的中华羊茅和无芒雀麦种子,具完整种皮的种子发芽率和电导率之间无相关性;而刺破种皮后,电导率和发芽率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R2均为0.90)(P<0.01)。对无半透层的燕麦种子,完整及刺破种皮种子发芽率与电导率均呈极显着负相关(R2分别为0.79,0.90),揭示了禾草种子半透层限制了电导率法评价活力的应用。进一步对燕麦种子活力测定表明,发芽率≥80%的15个燕麦种子批电导率与两次播种的田间出苗率呈显着负相关(R~2分别为0.60,P<0.01;0.53,P<0.05)。认为电导率法适用于没有半透层的燕麦种子的活力评价。6.采用15个燕麦(标准发芽率80%~93%)和垂穗披碱草(70%~84%)种子批的胚根萌发速率与种子活力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禾草种子平均胚根萌发时间(MJGT)与两次播种的田间出苗率呈极显着负相关(R~2分别为0.52,0.52和0.58,0.74)(P<0.01);燕麦种子吸水52 h的胚根萌发率(RE)与田间出苗率呈极显着正相关(R~2为0.62和0.63)(P<0.01),垂穗披碱草种子吸水76 h的胚根萌发率与田间出苗率呈正相关(R~2为0.64和0.67)(P<0.01)。表明MJGT和RE可有效的评价供验种子批的活力。(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4-01)
陈幸闯,刘亚东,徐崇[3](2016)在《种子劣变因素及贮藏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1种子劣变的因素1.1种子特性1.1.1种皮结构种皮是物质进入种子的通道和屏障,空气、水分、细菌等都可能通过。如果种皮致密、坚韧、有蜡质的劣变就慢一些,反之,种皮薄、结构疏松、外无保护结构组织的种子劣变较快。种子在收获、加工、干燥、运输中,种皮一旦受到损伤,劣变就会发生,并受机械损伤的程度而加快。1.1.2化学成分种子主要由糖类、蛋白质、脂肪叁类物质组成,脂(本文来源于《种子世界》期刊2016年10期)
于海龙,古瑜,韩启厚,刘惠静,孟庆良[4](2016)在《豇豆收获前后种子劣变的抗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豇豆种质在种子形成过程中对不良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贮藏抗性不同,严重制约着豇豆优质种子生产和推广。了解豇豆品种的田间抗劣变能力,对指导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和品种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甲醇胁迫法和温箱蚀化法对5份豇豆种质进行收获前和收获后种子劣变的鉴定。综合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发现:‘丰豇十号’种质适应性差,气候对其生长影响较大,不适宜大面积推广。‘大润发’和‘丰豇青优’综合表现最佳,对气候的适应较强,适合大面积推广。(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舒英杰[5](2014)在《大豆Homeobox基因GmSbh1的分离、表达分析及其与种子劣变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世界五大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在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南方春大豆区是我国大豆主产区之一,而在大豆种子生理成熟期正值南方高温多雨季节,种子容易发生田间劣变,从而导致种子活力降低、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制约了我国南方春大豆的发展。开展春大豆种子田间劣变机制研究是培育抗性品种、降低春大豆种子田间劣变程度和提升我国大豆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同源异型盒(Homeobox,HB)基因是一类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响应逆境胁迫和激素诱导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的基因家族,GmSbh1(L13663)是大豆中被克隆的第一个HB基因。本实验室前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表明,高温高湿胁迫后,与对照相比,不抗田间劣变品种GmSBH1显着上调表达,抗性品种下调表达,表明GmSBH1可能与春大豆种子田间劣变相关。以实验室前期研究为基础,本实验开展以下研究:①春大豆种子田间劣变抗性的鉴定及其生理学机制;②大豆HB基因GmSbh1及其启动子的分离与生物信息学分析;③GmSbh1在大豆不同品种、组织器官、种子发育和萌发时期以及响应高温高湿胁迫及激素诱导的表达模式;④GmSBH1的亚细胞的定位及转录激活活性鉴定;⑤GmSbh1过表达与植株生长发育和种子劣变的关系。通过以上研究旨在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阐明GmSbh1参与大豆种子田间劣变的机制,并为高抗种子田间劣春大豆品种选育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种子生理成熟期(R7期)高温高湿[(40℃/30℃、RH100%/70%、10 h/14 h(昼/夜)]胁迫对宁镇1号和湘豆3号植株生长、种子活力、浸种液渗漏物含量、种子营养成分及种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短于24 h的高温高湿胁对2个春大豆品种豆荚和茎叶的生长量影响不明显,胁迫超过48 h,豆荚和茎叶生长明显受抑制,宁镇1号受抑制程度较湘豆3号明显。高温高湿胁迫和胁迫恢复后,2品种种子生活力、发芽力以及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下降趋势;种子细胞膜透性增大,浸种液中的H+、可溶性糖和亮氨酸含量上升;种皮与种脐解剖结构发生改变,种子中脂肪和蛋白无规律性变化。短于5h的高温高湿胁迫对春大豆种子活力的影响不明显,胁迫超过48 h,种子活力相关指标急剧降低。高温高湿胁迫后,田间劣变抗性品种湘豆3号的发芽力、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幅度显着低于宁镇1号,浸种液外渗量增加幅度低于宁镇1号,种皮的栅状细胞、柱状细胞和海绵组织的致密、厚实程度以及种脐的完整性高于宁镇1号,这可能是其抗田间劣变的生理学机制之一。春大豆种子田间劣变抗性鉴定的最佳条件是40℃/30℃、RH 100%/70%、10 h/14 h(白天/黑夜)胁迫48h。2.从大豆叶片中分离到GmSbh1的cDNA、DNA及其启动子序列,并对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GmSbh1的氨基酸序列及其蛋白质一级和二级结构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在cDNA序列的第156~1293 bp处有一个完整的ORF,编码379个氨基酸;GmSbh1具有HB基因家族典型的KNOX1、KNOX2、ELK和Homeodomain(HD)结构域,其DNA序列包含3个内含子;有18条序列与GmSbh1核酸序列一致性大于80%。GmSbh1启动子序列包含YACT(34个)、AAAG(14个)、ARR1结合元件(11个)和AGAAA(9个)等顺式作用元件,有典型的TATAbox(-27)和CAATbox(-144bp),转录起始位点(TSS)位于ORF上游751 bp处。GmSBH1蛋白的分子量为42.37kDa,其中丝氨酸(Ser)、天冬酰胺(Asn)和亮氨酸(Leu)分别为占10%、9.8%和8.4%;GmSBH1为亲水性蛋白,不具有信号肽,可能发生磷酸化的位点分别在Ser(13个)、Tys(2个)和Thr上(1个)。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GmSBH1序列存在α-螺旋(占39.31%)、β-转角(占5.28%)、延伸链(占8.44%)和无规卷曲(占46.97%),不存在跨膜螺旋。蛋白互作预测表明,GmSBH1与拟南芥中的RPL、BEL1、AT4G32980.1-P、BLH2和BLH3等蛋白的互作程度较高,其中与BEL1共表达的几率较高。3.采用RT-PCR技术分析了GmSbh1在大豆不同品种、组织器官、种子发育和萌发、叶片衰老以及响应高温高湿胁迫及激素诱导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成熟种子的GmSbh1表达量差异显着,野生大豆表达量显着高于栽培大豆,抗田间劣变品种高于不抗品种。2个品种组织器官表达的特异性不同,宁镇1号中花的表达量极显着高于其它器官,种子中的表达量最低;湘豆3号嫩荚中的表达量极显着高于其它器官,幼苗中的表达量最低。大豆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GmSbh1表达量逐渐上升,生理成熟期(R7期)表达量显着增加,完熟期(118期)表达量最高。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GmSbh1表达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吸胀24~48h表达量上升,随后下降。随着叶片的发育和衰老,GmSbh1表达呈先升后降趋势,功能叶期表达量最高。随着R7期高温高湿胁迫时间的延长,种子中的GmSbh1上调表达,48 h后上调的幅度显着增大;与对照相比,不抗田间劣变品种宁镇1号显着上调表达,抗性品种湘豆3号下调表达。100μM ABA处理大豆幼苗1 h后,宁镇1号叶片中GmSbh1的表达量极显着升高,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表达几乎没无变化;湘豆3号叶片中GmSbh1表达量无明显变化。100μM MeJA处理大豆幼苗1h后,宁镇1号中GmSbh1显着上调表达,随后表达量逐渐下将;湘豆3号中,随着MeJA处理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呈逐渐上升趋势。100μMGA3使2个品种叶片中GmSbh1的表达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20μM IAA处理1 h后,宁镇1号GmSbh1极显着上升,随即下降;湘豆3号叶片的表达量一直呈下降趋势。4.采用大豆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系统对GmSBH1进行了亚细胞定位,分别将包含GmSBH1全长、N-段(包含KNOX1和KNOX2)和C-段(包含ELK和HD)的重组质粒载体转入大豆和拟南芥叶肉细胞原生质体,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结果显示,在GmSBH1-GFP和C段融合蛋白的细胞核中均能检测到明显的信号,表明GmSBH1为核蛋白,其核信号位于C段。将GmSbh1的ORF全长和部分缺失的片段连到pGBKT7载体上,重组质粒转化酵母菌株AH109进行酵母单杂交实验,验证GmSBH1的转录激活活性。结果表明,GmSBH1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其转录激活功能域位于C段的HD保守区和N段的非保守区,GmSBH1序列中的KNOX1保守域对转录激活具有抑制作用。5.比较了GmSbh过表株系和野生型拟南芥株系的幼苗形态、种子活力、高温高湿耐性、胁迫响应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GmSbh1参与拟南芥植株的幼苗形态建成和生长发育,表现为转基因株系的子叶狭长、叶柄变宽、真叶皱稍、根毛增多,生育期延长,簇状花序、长角果变弯曲等。转基因株系黄熟期的种子经高温高湿胁迫后(40℃,RH 100%,8 h)生活力显着高于野生型,膜脂过氧化程度显着降低。低浓度ABA下(0.5-1.0μM),转基因株系成苗率显着低于野生型,幼苗生长受明显抑制;高浓度ABA下(30-50μM),转基因株系根系生长受抑制现象更明显;100μM ABA处理后,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株系中的ABA诱导基因AtRD29A,AtRD29B和AtABI3显着或极显着上调表达,说明GmSBH1的转录调节功能可能受ABA信号诱导。高温高湿胁迫后,转基因株系中响应高温逆境胁迫的基因HsfA2和HsfB2A显着上调表达,进一步说明GmSbh1基因可能参与转基因响应高温高湿胁迫和种子劣变。(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11-01)
张景龙,杨伟飞,吕伟增,曹广灿,陈军营[6](2014)在《基于cDNA-AFLP技术的玉米种子劣变相关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人工控制劣变处理(温度45℃,相对湿度100%)3 d的玉米杂交种‘郑单958’种子为材料,通过cDNA-AFLP技术,共获得约5 400个转录本。对差异片段进行测序分析,最终获得122个种子劣变相关基因序列(DRS),其中,上调表达74个,下调表达48个,功能涉及初生代谢、次生代谢、蛋白代谢、转录与调控、胁迫响应、信号转导和运输。采用qRT-PCR技术分析了11个上调表达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不同基因的表达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说明不同基因在种子劣变中可能扮演不同角色。(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黄情,李云霞,魏先杰,吴辉,唐启源[7](2013)在《种子劣变与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种子劣变和修复的研究进展,重点概述了种子劣变的表现、原因、机制以及种子自身修复和人工辅助修复的机制与方法,并就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了看法。(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3年04期)
乌仁其木格,易津[8](2012)在《超干燥和低温贮藏对华北驼绒藜种子劣变及同工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驼绒藜种子在超干燥(含水量4.2%~4.5%)室外温度条件下贮藏,与低温贮藏效果基本相同,能显着延长种子寿命。在超干燥贮藏过程中,种子的同工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酯酶)系统的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结果延缓了种子老化,从而提高了其贮藏寿命。(本文来源于《畜牧与饲料科学》期刊2012年Z2期)
沈玉忠[9](2011)在《种子劣变因素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种子劣变的含义,从种皮结构、组成成分、生理状态、种子大小、种子的硬实度、种子的完整程度、种子的吸湿性、温度、湿度、光、气体类型、微生物、仓库内的害虫几个方面,分析影响种子劣变的内因和外因,为种子的合理贮藏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1年20期)
张苗苗[10](2011)在《两种披碱草属牧草种子劣变的生理生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拿大披碱草(Elymus canadensis)和老芒麦(E. sibiricus)系禾本科小麦族披碱草属的优良牧草,具有重要的饲用和生态价值。本试验以自然贮藏和人工老化两种条件下的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种子为研究材料,从发芽指标、酶活性及贮藏物质含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两种牧草种子老化的加剧,种子的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发芽势整体上均呈降低趋势。(2)两种牧草种子的电导率与种子活力相关性显着,可以作为评价种子活力的指标。(3)两种牧草种子的丙二醛含量与种子活力相关性不显着,其含量不适合作为评价二者质量和活力的指标。(4)两种牧草种子的酶活性(脱氢酶、酸性磷酸酯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与种子活力均显着相关,老化使种子的代谢系统受到破坏,酶活性指标可以较好的评价种子的活力及质量。(5)两种牧草种子内的四种贮藏物质(总糖、可溶性糖、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含量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均不显着,这四个指标与种子质量及活力之间没有确定的关系。(6)人工加速老化与自然贮藏条件对两种牧草种子各项指标的影响基本一致。人工加速老化能在较短时间内较好的反映种子劣变的状况,预测种子的耐藏性和评价种子的质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1-05-01)
种子劣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种子活力(Seed vigour)是反映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劣变或老化是引起种子活力降低的主要因素。研究牧草种子劣变的机理,活力检测方法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对有效评价牧草种子质量,改良天然草地和建植人工草地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几种重要的牧草种子: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白叁叶(Trifolium repen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燕麦(Avena sativa),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为实验材料,首次采用流式细胞术等技术,在实验室结合田间条件下研究了:牧草种子劣变机理—DNA的变化;DNA复制速率(以4C/2C比例表示,%)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禾草种子半透层对电导率法评价种子活力的影响;以及胚根萌发速率用于种子活力测定的可行性等。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以30种牧草种子为材料,探讨了流式细胞术测定种子DNA相关的适宜方法。结果表明,小粒种子植物更适合采用整粒种子,而中粒和大粒种子植物更适合采用胚作为材料进行基因组DNA大小的测定。在解离液选择上,豆科牧草种子适宜解离液为LB01;禾本科小粒和中粒植物种子适宜解离液为LB01,而大粒种子植物为MG解离液。供试30种牧草种子基因组变化较大,变幅为423 Mbp~9772 Mbp。2.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垂穗披碱草干种子为材料对种子细胞核劣变过程中遗传物质受损的研究表明,随种子劣变程度的加深,DNA降解增强,核碎片含量增加,碎片百分比与发芽率呈显着负相关(R~2=0.5)(P<0.05);特异性条带增加导致基因组DNA增加,劣变致死种子的基因组DNA含量(140.82 pg/3C)为对照种子(46.94 pg/3C)3倍。3.以紫花苜蓿和白叁叶种子为材料,对不同老化程度种子吸水过程中DNA复制的研究表明,不同老化程度干种子的DNA复制速率无差异,随种子吸水时间增加,高发芽力种子DNA复制速率较低发芽力的高,且种子吸水萌发早期(24 h)不同发芽力种子DNA复制速率已表现出显着差异,NDA复制速率的变化早于发芽速率的变化。紫花苜蓿发芽率为78%,67%和68%的种子,其DNA复制速率4C/2C分别为35%,23%和13%;而发芽率为89%,48%和14%的白叁叶种子,其4C/2C分别为34%,19%和17%(P<0.05)。4.对10个紫花苜蓿(发芽率68%~81%)和白叁叶(70%~95%)种子批DNA复制速率4C/2C和活力的关系研究表明,种子吸水早期(24 h)4C/2C与田间出苗率具有显着正相关性(R~2分别为0.77和0.71)(P<0.01);进一步对发芽力相当的商业种子批的DNA复制速率和种子活力的关系分析表明,4C/2C比例与田间出苗率亦具有显着正相关,R~2分别为0.81和0.77(P<0.01),显着高于标准发芽率与田间出苗率的关系。表明DNA复制速率可用于供试草种的种子活力评价。5.禾草种子半透层对电导率法评价活力响应的研究表明,对有半透层的中华羊茅和无芒雀麦种子,具完整种皮的种子发芽率和电导率之间无相关性;而刺破种皮后,电导率和发芽率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R2均为0.90)(P<0.01)。对无半透层的燕麦种子,完整及刺破种皮种子发芽率与电导率均呈极显着负相关(R2分别为0.79,0.90),揭示了禾草种子半透层限制了电导率法评价活力的应用。进一步对燕麦种子活力测定表明,发芽率≥80%的15个燕麦种子批电导率与两次播种的田间出苗率呈显着负相关(R~2分别为0.60,P<0.01;0.53,P<0.05)。认为电导率法适用于没有半透层的燕麦种子的活力评价。6.采用15个燕麦(标准发芽率80%~93%)和垂穗披碱草(70%~84%)种子批的胚根萌发速率与种子活力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禾草种子平均胚根萌发时间(MJGT)与两次播种的田间出苗率呈极显着负相关(R~2分别为0.52,0.52和0.58,0.74)(P<0.01);燕麦种子吸水52 h的胚根萌发率(RE)与田间出苗率呈极显着正相关(R~2为0.62和0.63)(P<0.01),垂穗披碱草种子吸水76 h的胚根萌发率与田间出苗率呈正相关(R~2为0.64和0.67)(P<0.01)。表明MJGT和RE可有效的评价供验种子批的活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子劣变论文参考文献
[1].鲁春霞,高平,杨纯光.水稻种子劣变对发芽率影响及应对措施[J].南方农业.2019
[2].吕燕燕.牧草种子劣变的机理及活力检测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8
[3].陈幸闯,刘亚东,徐崇.种子劣变因素及贮藏技术[J].种子世界.2016
[4].于海龙,古瑜,韩启厚,刘惠静,孟庆良.豇豆收获前后种子劣变的抗性研究[J].农学学报.2016
[5].舒英杰.大豆Homeobox基因GmSbh1的分离、表达分析及其与种子劣变的关系[D].南京农业大学.2014
[6].张景龙,杨伟飞,吕伟增,曹广灿,陈军营.基于cDNA-AFLP技术的玉米种子劣变相关基因分析[J].植物生理学报.2014
[7].黄情,李云霞,魏先杰,吴辉,唐启源.种子劣变与修复[J].种子.2013
[8].乌仁其木格,易津.超干燥和低温贮藏对华北驼绒藜种子劣变及同工酶的影响[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
[9].沈玉忠.种子劣变因素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
[10].张苗苗.两种披碱草属牧草种子劣变的生理生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