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压崩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压,稳定性,步长,电网,静态,电力系统,功率。
电压崩溃论文文献综述
纪祥贞,李新,冯德品,马琳琳,李慧[1](2019)在《多直流馈入电网电压崩溃诱因简析与无功电压紧急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交直流耦合电网电压崩溃的多种诱因,提出了无功电压紧急协调控制系统的架构与具体策略,并通过软件仿真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无功电压紧急协调控制系统可提高系统的电压稳定性,有效防止交直流耦合电网电压崩溃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罗经纬[2](2018)在《刍议电力系统电压崩溃及防御措施的实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用电需求在日益增长,给电力系统的运行增加了压力,进而导致电力系统电压失稳的问题频频出现,严重的话还会引起电压崩溃事故,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威胁到人们的人身安全。本文结合某地区电压崩溃案例,对其电压崩溃事故的发生过程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此案例出发提出了一些应对电压崩溃的防御措施。(本文来源于《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万凯遥,姜彤[3](2018)在《增补P′Q节点直接计算电压崩溃点的潮流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静态电压稳定边界的快速准确计算,提出一种直接求取电压崩溃点的算法。该算法在负荷节点上以小阻抗增补一个P’Q节点,增补节点的功率极限相当于负荷节点的电压稳定裕度。P’Q节点定义为已知节点有功功率对电压幅值的全导数P’及无功功率Q的节点。由此,可利用崩溃点处有功功率对电压幅值全导数为零的特点形成方程对该点进行直接求解。方法避免了连续潮流(continuous power flow,CPF)的多次潮流计算,在崩溃点附近具有二阶收敛特性。其系数矩阵的求取可复用已得到的雅可比矩阵因子表,能够有效地降低计算量。通过对简单系统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最后给出了算法在IEEE118节点系统中的应用示例。(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马平,文天舒[4](2018)在《线路输电能力与静态电压崩溃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利用线路的输电能力监测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性,本文研究了静态电压崩溃与线路最大有功传输极限间的关系。首先分析了当系统输电容量变化时线路传输的有功功率在其功率圆图上的变化轨迹;然后从线路有功传输极限的角度揭示了系统静态鞍结分岔发生的条件并解释了极限诱导分岔为何在重负荷条件下更容易发生。通过New-England 39节点系统和东北网639节点系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静态电压崩溃与线路有功传输极限之间关系的正确性,指出现有的基于线路有功传输极限的一些算法不适用于估算复杂系统的负荷边界,应构建一种能综合反映整个输电系统输电能力的指标来评估系统的电压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电工电能新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谢焕平,沈志毅,文波[5](2015)在《静态电压稳定中电压崩溃点的求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电力系统电压稳定分析与控制中,电压崩溃点的计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简单介绍了电压崩溃点的叁类常用计算方法:直接法、基于连续潮流的计算方法和非线性规划方法。然后详细给出了一种利用非线性互补约束模型确定静态电压稳定临界点的方法,并在多个测试系统中进行测试,验证该计算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对本文工作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贵州电力技术》期刊2015年07期)
朱闪,侯艳真,范茜勉,周奇璐[6](2015)在《电压崩溃分析及应对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网技术时代的到来,一些大的电网相继发生电压失稳事故甚至出现电压崩溃事故,造成了大面积的停电,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分析了电压崩溃的原因,并针对各种可能引起电压崩溃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措施和如何采用正确的判断方法来解决或缓解电压崩溃所带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技术与市场》期刊2015年05期)
阮佳阳,鲁宗相,乔颖,闵勇[7](2014)在《并网型双馈异步发电机奇异诱导分岔型电压崩溃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馈异步发电机(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中含有各种时间尺度的机械量、电气量与控制量,暂态过程复杂,目前对其暂态电压崩溃研究尚未深入。该文针对DFIG的暂态稳定性问题提出规范化的微分–代数方程(differentialalgebraic equations,DAE)模型,并依据DAE的奇异面理论研究风机发生暂态电压崩溃的内部机理。仿真分析表明DFIG不仅会由于状态量移出吸引域而出现典型的动力学失稳,还时常伴随出现2种瞬时的电压崩溃现象,即短路电流激增导致系统状态量接触到网络方程约束产生的奇异面,从而在局部失去代数方程解的唯一性;或由于直流母线电压的快速下降而致使系统无法顺利穿越电压零点。不同于以往同步发电系统中恒功率电源引入造成的系统奇异,DFIG发生失稳的机理主要同其与电网的连接强度密切相关。并通过基于规范化模型的数值仿真验证上述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31期)
姜臻,苗世洪,尚亚男,侯俊贤,于之虹[8](2014)在《基于电压崩溃指数的极限传输容量实用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压崩溃指数的极限传输容量计算模型和实用化算法。该方法与传统连续性方法相比具有如下四个特点:以原始牛顿法为潮流计算核心,不会出现连续潮流扩展雅可比矩阵奇异的现象;根据雅可比矩阵信息计算相应的电压崩溃指数,该参数可以引导整个状态推演过程,将系统负荷(或发电)状态准确定位至功率极限点;利用雅可比矩阵信息自动选取合适的状态推演步长,确保全网负荷(或发电)变化能够准确地向系统临界点逼近;整个推演过程以雅可比矩阵为计算核心,不需要每步状态推演都有完整的牛顿迭代过程,从而使计算速度大幅提升。对诸多系统的数值分析表明,该方法在保证计算结果准确性的前提下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秦燕[9](2014)在《基于无功扰动的同步电机电压崩溃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PSCAD仿真平台和相量图的理论分析,在同步发电机机端设置一定量的无功扰动,观察同步机机端电压、同步转速及功角的变化情况,得到了以下结论:一定量的感性无功扰动,可致使同步机机端电压下降及加速失步;一定量的容性无功扰动,可致使同步机机端电压升高及减速失步。并用相量图解释了所发生的现象。(本文来源于《电气开关》期刊2014年05期)
[10](2014)在《受端电网电压崩溃全国过程防御系统通过验收》一文中研究指出6月20日,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在京组织召开了"基于多信息源的适用于直流馈入及风电接入的受端电网电压崩溃全国过程防御系统研究"科技项目验收会。经验收专家组审核一致认为,项目全面完成了合同规定的研究内容,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意通过验收,其研究成果在利用并行计算技术实现对电网全过程电压稳定在线评估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项目研究工作历时3年,由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风能产业》(2014年第7期)》期刊2014-10-01)
电压崩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用电需求在日益增长,给电力系统的运行增加了压力,进而导致电力系统电压失稳的问题频频出现,严重的话还会引起电压崩溃事故,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威胁到人们的人身安全。本文结合某地区电压崩溃案例,对其电压崩溃事故的发生过程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此案例出发提出了一些应对电压崩溃的防御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压崩溃论文参考文献
[1].纪祥贞,李新,冯德品,马琳琳,李慧.多直流馈入电网电压崩溃诱因简析与无功电压紧急控制研究[J].电工技术.2019
[2].罗经纬.刍议电力系统电压崩溃及防御措施的实例[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18
[3].万凯遥,姜彤.增补P′Q节点直接计算电压崩溃点的潮流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
[4].马平,文天舒.线路输电能力与静态电压崩溃的关系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8
[5].谢焕平,沈志毅,文波.静态电压稳定中电压崩溃点的求取方法[J].贵州电力技术.2015
[6].朱闪,侯艳真,范茜勉,周奇璐.电压崩溃分析及应对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5
[7].阮佳阳,鲁宗相,乔颖,闵勇.并网型双馈异步发电机奇异诱导分岔型电压崩溃机理[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
[8].姜臻,苗世洪,尚亚男,侯俊贤,于之虹.基于电压崩溃指数的极限传输容量实用计算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4
[9].秦燕.基于无功扰动的同步电机电压崩溃过程分析[J].电气开关.2014
[10]..受端电网电压崩溃全国过程防御系统通过验收[C].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风能产业》(2014年第7期).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