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赈恤措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辽代,措施,两汉,扬州,水灾,时代,宋金元。
赈恤措施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樊建增[1](2015)在《乾隆年间扬州水灾后的赈恤措施——以《清宫扬州御档》所见材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乾隆年间,扬州府水患频发,灾后赈济成为官府的重要工作。水灾后政府会通过开设粥厂、发放银钱、协助灾民恢复生产、加强治安等方式维护社会秩序。这些措施涉及灾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开粥厂、发银保障了灾民当前的生活,协助灾民恢复生产对灾民日后生活的恢复有重要意义,加强治安则保证了灾区生活秩序的稳定性。乾隆年间水灾后的赈恤,直接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也体现了统治者的民本思想,为灾民的生存提供了保障。(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5年20期)
段伟[2](2002)在《两汉水灾及政府治河、赈恤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和气候学等相关知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史记》、两《汉书》、《资治通鉴》,得出两汉水灾只有98次记载,在近两千多年内属于爆发较少时期。 两汉时期的水灾虽然次数不多,但有鲜明的特点。 从爆发时期来看,高后时期、元帝时期、成帝时期、光武帝时期、和帝时期、安帝时期、桓帝时期和灵帝时期是两汉水灾发生的8个高峰时期。从爆发季节来讲,夏秋两季是水灾的集中季节。 从爆发地域来分析,水灾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在北方地区,又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西部地区由于气候原因,干旱少雨,所以水灾也少。 从爆发规模来说,大灾较多,连灾现象比较突出,还出现了海溢。 黄河决、溢在西汉突然多了起来。原因可以从四方面考虑。一是黄河自古多泥沙,使得河床到西汉时下游有些地段已经高出两岸平地,河道行洪能力下降;二是两汉时期属于我国气候由温暖期向寒冷期转变的时期,气候变化不定,容易形成水患;叁是河道治理措施不当,多堵少疏,容易造成恶性循环;四是黄河中游地区生产方式在秦、西汉时期由以畜牧业为主转为以农耕业为主,水土流失增多,进一步淤塞河道,更容易造成黄河决、溢。 两汉时期造成水患的河流除了黄河,还有长江、汉水等,这些河流造成的水灾规模并不小,但两汉政府治理水灾时只注重治理黄河,对其它河流则少有关注。 由于西汉时期黄河水患比东汉时多,故政府治理河道的次数也更多。西汉时六次治理黄河有五次都只注重堵塞决口,决口虽然被堵住,但河床淤积下来的泥沙仍得不到清理,反而会愈积愈多,更易形成决、溢,所以,西汉时的治理方式是不甚妥当的,西汉时期黄河水患也就得不到控制。东汉明帝时期,经济已经发展,大规模地治理黄河的时机到来了,王景总结前人治河经验,对黄河进行了系统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效。王景治河后,政府汲取西汉时期治河后不再细心管理的教训,加强了黄河的管理力度,并对河道有几次大规模的局部整修,增强了堤岸的稳定性。 两汉时期水灾发生的次数很多,所以,政府重视对水灾的赈恤。两汉政府在先秦时期救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央集权国家的优势,能够做到大范围地移粟就民和移民就粟。在减轻灾民的负担上,对租赋的蠲免有比较详细的规定,对溺死者和弱小灾民的安置也有详细规定。有时,政府还指导灾民进行生产自救,或是鼓励官吏富民赈恤灾民,动用了民间力量。为了保证赈恤的成功完成,政府实行监督体制,经常派博士、谒者、谏大夫或光禄大夫等循行。总之,两汉政府赈恤工作做了不少,有许多措施以后的历朝历代都继承和发展了,但与实际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许多不足,没有完全解决好水灾造成的严重后果。灾民问题解决不好,容易消弱政府的统治基础。在王朝的后期,社会矛盾已经日益激化,赈恤问题没有做好,更易使流民增多,社会更加动荡不安。(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2-05-01)
张国庆[3](1990)在《辽代的自然灾害及其赈恤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辽代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水灾,包括洪灾、涝灾、雹灾、雪灾等;二是地震灾害;叁是旱灾;四是虫灾。 (一)辽代的水灾类灾害。水灾类诸灾在辽代发生最为频繁,所造成的损失也最大。辽代的洪灾居水灾类灾害之首,史书中多有记述。如,辽太宗会同九年(946年),“秋,苦雨,川泽涨溢,自瓦桥已北,水势无限”,洪水漫淹了大量的田园庄舍。“瓦桥”,即瓦桥关,在今河北雄县,当时为辽与后晋的边界。“瓦桥”以北,泛指辽的南京地区,即今京、津与河北中、北部地区。辽穆宗应历二年(952年)十月,“辽瀛(今河北河间县),莫(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期刊1990年05期)
赈恤措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和气候学等相关知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史记》、两《汉书》、《资治通鉴》,得出两汉水灾只有98次记载,在近两千多年内属于爆发较少时期。 两汉时期的水灾虽然次数不多,但有鲜明的特点。 从爆发时期来看,高后时期、元帝时期、成帝时期、光武帝时期、和帝时期、安帝时期、桓帝时期和灵帝时期是两汉水灾发生的8个高峰时期。从爆发季节来讲,夏秋两季是水灾的集中季节。 从爆发地域来分析,水灾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在北方地区,又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西部地区由于气候原因,干旱少雨,所以水灾也少。 从爆发规模来说,大灾较多,连灾现象比较突出,还出现了海溢。 黄河决、溢在西汉突然多了起来。原因可以从四方面考虑。一是黄河自古多泥沙,使得河床到西汉时下游有些地段已经高出两岸平地,河道行洪能力下降;二是两汉时期属于我国气候由温暖期向寒冷期转变的时期,气候变化不定,容易形成水患;叁是河道治理措施不当,多堵少疏,容易造成恶性循环;四是黄河中游地区生产方式在秦、西汉时期由以畜牧业为主转为以农耕业为主,水土流失增多,进一步淤塞河道,更容易造成黄河决、溢。 两汉时期造成水患的河流除了黄河,还有长江、汉水等,这些河流造成的水灾规模并不小,但两汉政府治理水灾时只注重治理黄河,对其它河流则少有关注。 由于西汉时期黄河水患比东汉时多,故政府治理河道的次数也更多。西汉时六次治理黄河有五次都只注重堵塞决口,决口虽然被堵住,但河床淤积下来的泥沙仍得不到清理,反而会愈积愈多,更易形成决、溢,所以,西汉时的治理方式是不甚妥当的,西汉时期黄河水患也就得不到控制。东汉明帝时期,经济已经发展,大规模地治理黄河的时机到来了,王景总结前人治河经验,对黄河进行了系统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效。王景治河后,政府汲取西汉时期治河后不再细心管理的教训,加强了黄河的管理力度,并对河道有几次大规模的局部整修,增强了堤岸的稳定性。 两汉时期水灾发生的次数很多,所以,政府重视对水灾的赈恤。两汉政府在先秦时期救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央集权国家的优势,能够做到大范围地移粟就民和移民就粟。在减轻灾民的负担上,对租赋的蠲免有比较详细的规定,对溺死者和弱小灾民的安置也有详细规定。有时,政府还指导灾民进行生产自救,或是鼓励官吏富民赈恤灾民,动用了民间力量。为了保证赈恤的成功完成,政府实行监督体制,经常派博士、谒者、谏大夫或光禄大夫等循行。总之,两汉政府赈恤工作做了不少,有许多措施以后的历朝历代都继承和发展了,但与实际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许多不足,没有完全解决好水灾造成的严重后果。灾民问题解决不好,容易消弱政府的统治基础。在王朝的后期,社会矛盾已经日益激化,赈恤问题没有做好,更易使流民增多,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赈恤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1].樊建增.乾隆年间扬州水灾后的赈恤措施——以《清宫扬州御档》所见材料为例[J].学理论.2015
[2].段伟.两汉水灾及政府治河、赈恤措施[D].首都师范大学.2002
[3].张国庆.辽代的自然灾害及其赈恤措施[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