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流动论文-胡厚

农民工流动论文-胡厚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民工流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流动党员,农民工服务,支部委员会,广州服务,八次,民工返乡,惠民,刘朝,参会

农民工流动论文文献综述

胡厚[1](2020)在《高县在广东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和农民工服务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胡厚)1月7日,高县在粤流动党员党支部暨高县农民工服务中心广东服务站成立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宣布中国共产党高县在粤流动党员支部委员会成立文件、人员任命文件和高县农民工服务中心广州服务站成立文件,并向流动党员党支部和农民工服务站授牌,对部分(本文来源于《宜宾日报》期刊2020-01-09)

李卫东[2](2019)在《流动模式与农民工婚姻稳定性研究:基于性别和世代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广州2016年的"农民工社会融合与婚姻家庭调查"数据,本文从性别和世代的角度系统探讨了农民工的婚姻稳定性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稳定性显着低于第一代农民工,女性农民工婚姻稳定性低于男性农民工,且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婚姻稳定性最低。流动模式对农民工婚姻稳定性具有显着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性别和世代差异,其中流动模式形塑着农民工的婚姻收益和离婚阻力,流动模式对农民工婚姻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具体的性别效应和世代效应的共同影响,其中的脆弱性差异机制可以解释流动模式对农民工婚姻稳定性影响的性别效应和世代效应。(本文来源于《社会》期刊2019年06期)

李德山,俞煌,张磊[3](2019)在《新生代农民工户口迁移意愿的代际影响研究——基于四川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迁移呈现出新的特征,他们在迁移决策的过程中会受到父辈流迁经历的影响。本文根据2016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数据(四川卷),首先运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户口迁移意愿的代际影响的叁种作用机制,然后采用PSM模型构建"反事实"实验进一步验证父代流迁经历对子代户口迁移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父代流迁经历对子代户口迁移意愿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2)家庭禀赋中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父代流迁经历的交互作用也会间接影响子代的户口迁移意愿,但影响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因此,应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的就业、子女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体系,促进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感。(本文来源于《调研世界》期刊2019年10期)

孙林[4](2019)在《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代际差异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东部地区6个城市的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对新老两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测量,其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因素(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较为显着,而社会资本因素则对老一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较显着。(本文来源于《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许弘智,王英伦,靳天宇[5](2019)在《同辈社会网络与农民工子女的文化再生产——基于Q市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留守与流动儿童走上子继父业式的阶层再生产道路背后的文化逻辑,引入同辈社会网络的分析维度,并基于Q市两类群体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同辈社会网络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行动参照与价值定位,是影响其亚文化形成与再生产实践的重要因素。流动儿童由于分散流动经历与城市边缘环境,更具认同学校文化与消极自我放弃并存的倾向,在同辈网络中更受欢迎的是成绩好却不自信的学生,这暗含了基于自弃亚文化的再生产逻辑。而留守儿童由于家庭、学校及乡村环境的局限,更具明显的抵抗学校权威的倾向,成绩较差的积极反叛者处于受同辈欢迎的网络核心位置,这暗含了基于反学校文化的再生产逻辑。上述发现意味着农民工子女文化再生产路径的复杂性有待更多重视。(本文来源于《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李瑞,刘超[6](2019)在《流动范围与农民工定居意愿——基于流出地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流出地的视角研究流动范围对农村外出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选取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农民工主要输出省份河南省和安徽省的流出人口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跨省流动和市内跨县流动,省内跨市流动具有最高的长期居住意愿,因此更容易实现城镇化和市民化。按性别、年龄分样本回归以及使用混合估计模型和PSM检验解释变量的内生性,回归结果间略有差异但不会改变基本结论。本文从收入预期、融入成本和社会关系网络叁个方面解释流动范围对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影响机制的检验符合预期。(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经济》期刊2019年08期)

杨铭,王任远[7](2019)在《受教育程度与农民工性别收入差异——基于动态博弈模型和流动人口监测数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工收入持续增长,性别收入差异却始终存在,除却男女要素禀赋不同带来的差异,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也是一重要原因。受教育程度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一个重要信号,会对收入产生影响。引入不完全信息下动态博弈模型来研究受教育程度与农民工收入性别差异的关系,并利用计生委组织的2010年上半年和2016年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动态博弈模型指出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主观歧视,在受教育程度接近的群体中,男性劳动者的收入会高于女性劳动者,收入差异会随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而减少。Oaxaca分解的结果显示,收入性别差异中不可解释部分占主导,其占比从2010年到2016年有降低的趋势;而随着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上升,性别歧视的程度有所下降。(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期刊2019年09期)

唐若兰[8](2019)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向中产阶层流动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工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过渡性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沿袭了父辈的阶层特征,在目前的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较低位置,且有阶层固化的趋势。作为一个庞大的青年阶层,其走向将会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为新生代农民工向社会中产阶层流动提供制度性的空间。(本文来源于《四川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玉姣[9](2019)在《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实证研究——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是实行农民工市民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考察住房公积金缴纳、住房性质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发现住房公积金使农民工的居留意愿和落户意愿显着提高,自有住房会加强农民工的居留意愿和落户意愿。因此,要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在农民工市民化中的推动作用,必须健全住房保障制度,以此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党政干部学刊》期刊2019年08期)

李笑晓,支文[10](2019)在《基于“推拉理论”的农民工流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要素自由流动得到更好配置。劳动力具备商品属性,与其他商品一样流动配置。人口流动与特定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本文分析的是基于推拉理论的现阶段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向因素分析及未来流向预测。(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9年23期)

农民工流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广州2016年的"农民工社会融合与婚姻家庭调查"数据,本文从性别和世代的角度系统探讨了农民工的婚姻稳定性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稳定性显着低于第一代农民工,女性农民工婚姻稳定性低于男性农民工,且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婚姻稳定性最低。流动模式对农民工婚姻稳定性具有显着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性别和世代差异,其中流动模式形塑着农民工的婚姻收益和离婚阻力,流动模式对农民工婚姻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具体的性别效应和世代效应的共同影响,其中的脆弱性差异机制可以解释流动模式对农民工婚姻稳定性影响的性别效应和世代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民工流动论文参考文献

[1].胡厚.高县在广东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和农民工服务站[N].宜宾日报.2020

[2].李卫东.流动模式与农民工婚姻稳定性研究:基于性别和世代的视角[J].社会.2019

[3].李德山,俞煌,张磊.新生代农民工户口迁移意愿的代际影响研究——基于四川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J].调研世界.2019

[4].孙林.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代际差异的视角[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9

[5].许弘智,王英伦,靳天宇.同辈社会网络与农民工子女的文化再生产——基于Q市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2019

[6].李瑞,刘超.流动范围与农民工定居意愿——基于流出地的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2019

[7].杨铭,王任远.受教育程度与农民工性别收入差异——基于动态博弈模型和流动人口监测数据的研究[J].经济问题.2019

[8].唐若兰.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向中产阶层流动问题研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9

[9].李玉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实证研究——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J].党政干部学刊.2019

[10].李笑晓,支文.基于“推拉理论”的农民工流动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

标签:;  ;  ;  ;  ;  ;  ;  ;  ;  

农民工流动论文-胡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