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茉莉花根提取液对小鼠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傅天龙[1](2021)在《浅谈茉莉花的保健功效》文中研究说明茉莉花是气质花,空气中弥漫着优雅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又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茉莉花的根、叶有着较强的抗氧化、消除自由基的作用,是集多种保健功效和多用价值为一体的木本植物,在我国主要产地有广西横县、福建福州市、四川犍为县、云南元江县等。基于此,对茉莉花的主要保健功效进行综述,以期为茉莉花的开发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郑洋,胡以基,胡涛,陈章琦,黎欣,赵铁建,王佳慧,梁天坚[2](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茉莉花根活性成分木脂素作用机制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茉莉花根活性成分木脂素药理作用的作用机制,希冀为以后的基础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利用Pharm Mapper数据库筛选出茉莉花根活性成分木脂素的作用靶点,利用蛋白互作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利用可视化软件Cytoscape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lueGO插件进行GO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利用Network Analyzer计算网络的拓扑参数。结果:筛选出木脂素潜在靶点74个,关键靶点有MAPK1、EGFR、ESR1、HSP90AA1、AR;靶点的富集分析BP主要包括蛋白质水解、肽基苏氨酸磷酸化、氧化还原过程等;CC主要包括胞外区、细胞外间隙、外泌体等;MF主要包括丝氨酸型内肽酶活性、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酶结合等,信号通路10条主要包括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信号通路、Fox O信号通路、前列腺癌信号通路、癌症途径信号通路、胰腺癌信号通路、鞘脂信号通路、嘌呤代谢信号通路、丙型肝炎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结论;木脂素所发挥的中枢抑制作用具有多靶点、多通路作用的特点;其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物质代谢、蛋白质磷酸化、甾类激素代谢等过程来实现的。
陈嘉钰[3](2021)在《海参肽饮品的制备、品质分析及设计》文中认为本文以鲜活刺参为主要原料,红糖、蜂蜜、山楂(干果)、红枣(干果)、桑葚粉、蓝莓粉和茉莉花(干花)为辅料,依照产品研发一般流程研制海参肽饮品。研究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产品最优配方,在此基础上利用电子鼻和电子舌对饮品的挥发性成分和滋味进行分析;对海参肽饮品的蛋白质、氨基酸、灰分、脂肪和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海参肽饮品的流变特性和品质;最后,对海参肽饮品进行包装设计及工厂设计,旨在为海参肽饮品的产业化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海参肽饮品的最佳配方,以海参肽复配液(含桑葚粉0.3%、蓝莓粉0.3%、茉莉花1.0%)为底物,添加辅料红糖3%、蜂蜜2%、山楂2%、红枣3%。结合感官评分与极差分析,4个因素对海参肽饮品配方的感官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C(山楂添加量)>D(红枣添加量)>A(红糖添加量)>B(蜂蜜添加量)。电子鼻及电子舌分析表明,海参肽饮品挥发性成分中含量较高的香气物质为氮氧化物、氢化物、烷烃、醇类、硫化氢类和芳香烷烃,滋味上与海参酶解液的酸味、苦味、涩味、鲜味、丰富度存在明显差异。(2)在确定海参肽饮品配方的基础上,通过流变特性和品质分析,海参肽饮品蛋白质含量为7.05 mg/m L;含有17种氨基酸,其总量为7026 mg/kg,谷氨酸含量最高,其次是甘氨酸和天冬氨酸;灰分0.44%;微生物指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海参肽饮品为假塑性流体。(3)根据海参肽饮品的特性、包装目的和要求,通过对包装材料、容器、色彩、图案、形态及技术方法的研究,以白卡纸、PE/铝箔/PET为材料制作成方形包装容器,以深蓝色为主色、橙红色为辅色,小分子结构为图案,设计一款海参肽饮品包装。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与需求,以海参肽饮品生产工艺流程为基础,完成海参肽饮品生产车间设置、产品方案制定、设备选型、物料衡算以及劳动力、设备占地面积、生产车间占地面积、辅助部门占地面积、水电的计算以及综合技术经济分析,进行年产300 t海参肽饮品工厂设计。
王佳[4](2021)在《杨际泰《医学述要》戒毒文献整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杨际泰(1780—1850),清代鄂东四大名医之一,广涉内外妇儿诸科,并在中药戒毒方面研究颇深。但目前对杨际泰的戒毒理论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本文通过充分研读杨际泰戒毒的相关着作,潜心学习杨际泰戒毒的理论体系,希望能够系统的整理、总结杨际泰戒毒的理、法、方、药,对杨际泰学术成就的传承和发展略尽绵薄之力,同时也为后世医家研究杨际泰的学术思想提供理论依据,为后世中医药戒断精神类毒品提供些许思路。方法:反复研读杨际泰《医学述要》中与鸦片烟毒相关的重点篇章,仔细参详其辨证论治的相关资料,广泛查找与杨际泰戒毒相关的文献、书籍,对其理论观点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整理、分析。系统总结、整理杨际泰中药戒毒理、法、方、药。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杨际泰戒毒中药进行挖掘分析,研究其用药规律。探寻其对当代中医药戒毒研究的意义。结果:杨际泰所提鸦片烟乃人或动物尸体腐化后的脓血混入泥土,再用阿芙蓉花裹着,煎熬而成,初次服用可提元气,但吸食日久,则让人渐渐痿弱,认为烟气升提元气,使元气运行失度,损耗过多。鸦片烟辛酸苦降,辛燥伤阴,阴损及阳,阳气亏虚,阴阳两伤。鸦片烟性燥,伤气,伤阴血,伤津液,气血津液亏虚。耗损人之精、气、神、血。内生痰浊、瘀血,与烟毒互相胶结。杨际泰认为鸦片烟生虫,可蚀人骨髓血液,由此提出戒毒诸方需加杀虫之品。杨际泰根据吸食鸦片烟的症状、体征,及病情进展的不同,提出了不同治法、方药。衍生出急性中毒期3个戒毒主方,慢性中毒期6个主处方,并根据病证的不同提出来5种加减变化。杨际泰戒毒中药多温、平,辛、甘、苦,入脾、肺、心、肾、肝经,多以燥湿化痰、解毒止痛、宁心、温补肾阳的方法,具体用药以当归、生甘草、鸦片烟灰、半夏、罂粟壳、白术、朱砂频次较多。结论:本文通过对杨际泰中药戒毒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较系统的归纳整理了杨际泰中药戒毒的理、法、方、药,并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整理挖掘了杨际泰戒毒中药的特点。通过整理发现,杨际泰对鸦片烟毒有独特的认识,具有完整的戒毒理论体系,为今后临床诊治相关疾病提供了思路,对杨际泰学术的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刘艳骄,赵成思,孙琳琳[5](2021)在《过量使用中药和有毒中药所致的睡眠障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临床实践出发,阐述过量使用中药所产生的睡眠障碍,包括正常剂量下对睡眠的影响、超剂量中药所产生的睡眠障碍及有毒中药超使用量所致的睡眠障碍。
童黄锦[6](2021)在《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的同一品种因不同基原、不同入药部位,尤其是经加工炮制得到的不同饮片存在着药性与疗效异同,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特色。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 Jin Y.H.Chenet C.Ling的根茎,经趁鲜加工、蒸制及醋制得到片姜黄、生莪术及醋莪术饮片,其药性与功能主治各有倚重。片姜黄长于破血行气,生莪术破血祛瘀力强,莪术醋制后增强其化瘀止痛功效。以三种饮片为主要原料的经典方剂及成方制剂主要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原发性痛经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以经行腹痛为主,血瘀贯穿整个病变过程。气滞血瘀证是原发性痛经辨证论治的主要证候,活血化瘀法为主要治法。温郁金不同饮片均具化瘀止痛功效,广泛应用于原发性痛经等妇科血瘀证的治疗。本研究针对温郁金不同饮片功效相似,但临床应用异同的效应物质变化及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科学问题,以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变化,药效学评价不同饮片对疼痛相关因子等的调控作用,代谢组学整体角度评价不同饮片对内源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网络预测分析筛选出核心成分、核心靶点及核心通路,体内外实验验证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综合评价有效成分、靶蛋白与通路之间的关联性,阐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的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为饮片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中药饮片现代研究提供示范。1.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研究(1)采用HPLC定量分析温郁金不同饮片6种代表性成分(莪术烯醇、莪术二酮、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姜黄素)的含量,研究发现不同饮片中各成分含量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莪术二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姜黄素在片姜黄、生莪术、醋莪术中含量依次降低,莪术二酮含量下降最显着;莪术烯醇、吉马酮蒸制后有所升高,经醋制后含量降低。(2)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根据分子式、精确分子量、保留时间、碎片离子等与文献及专业数据库匹配,鉴定得36个入血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的含量有明显差异,其中莪术二酮在片姜黄、生莪术、醋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依次升高;呋喃二烯、莪术烯醇在片姜黄和生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较低,在醋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较高;吉马酮、β-榄香烯在生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比较高,在片姜黄和醋莪术含药血浆中的含量较低。以上研究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发生了显着变化,主要为各成分占比发生了改变,推测可能与炮制过程和提取过程中化学成分相互转化以及炮制过程及辅料影响各成分在大鼠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有关。其中莪术二酮,莪术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为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前后的共有成分,可能为温郁金不同饮片潜在的效应物质。2.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药效学研究 采用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及盐酸肾上腺素,并结合声光刺激等综合法建立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评价温郁金不同饮片给药后各药效指标,比较三者化瘀止痛效应差异。通过扭体反应、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抗血小板聚集、疼痛相关因子及子宫组织病理形态学等药效指标评价,表明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造模成功。①扭体反应: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明显延长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其中醋莪术高剂量组疗效最为显着;②血液流变学: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显着改善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的全血高黏状态,其中片姜黄高剂量组改善作用最佳;③凝血四项: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调控模型大鼠凝血四项指标,其中片姜黄高剂量组延长APTT、TT、缩短FIB更为显着;④血小板聚集:温郁金三种炮制品抗血小板作用显着,醋莪术高剂量组作用更为明显;⑤疼痛相关因子: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调控模型大鼠各疼痛相关因子水平,其中醋莪术高剂量组升高PGE2、6-keto-PGF1a、NO、β-EP,降低 PGF2α、TXB2、Ca2+、IL-6、TNF-α 更为明显;⑥子宫病理形态学: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改善模型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其中醋莪术高剂量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以上研究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大鼠均有治疗作用,其中莪术醋制后增强对血小板聚集、疼痛相关因子等药效指标的调控作用。温郁金炮制后吉马酮、β-榄香烯等入血成分含量降低而药效作用反而增强,说明中药加工炮制及辅料影响各成分在体内过程,从而导致药效学差异。对莪术醋制后增强化瘀止痛功效这一中药炮制特有现象做出了合理的解释。3.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代谢组学研究 采用代谢组学方法比较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血浆、尿液、粪便样品中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的调控作用,从整体角度解释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临床功效的异同。研究表明各组血浆、尿液、粪便样品中分别鉴定得到12、22、28个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其中片姜黄组对炎症相关的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调控作用较为明显,醋莪术组对血瘀及组织缺血缺氧疼痛相关的甘油磷脂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及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上内源性差异代谢物调控作用更为显着。温郁金不同饮片通过调控色氨酸等内源性差异代谢物,抑制血小板聚集、舒张血管增加子宫血流量、抑制并去除氧自由基以缓解子宫平滑肌收缩从而缓解痛经,其中片姜黄对色氨酸无明显调控作用,生莪术与醋莪术均显着下调色氨酸;片姜黄、生莪术、醋莪术对L-苯丙氨酸均有调控作用;片姜黄对谷氨酸无明显调控作用,生莪术与醋莪术均显着下调谷氨酸;片姜黄组、醋莪术组显着上调鸟氨酸、组氨酸水平而生莪术组调控作用不明显;温郁金不同饮片对L-胱硫醚、D-泛酸基-L-半胱氨酸均有显着上调作用,片姜黄和醋莪术均可显着上调L-半胱氨酸水平而生莪术调控不明显,其中醋莪术调控半胱氨酸及其衍生物作用更为显着;生莪术对甘油磷脂代谢物无明显调控作用,醋莪术下调作用更为明显。温郁金不同饮片对代谢通路中血小板聚集相关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的种类及调控程度均有显着差异,其中醋莪术调控作用更为显着。以上研究表明,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代谢异常及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模型大鼠治疗作用主要与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相关。片姜黄组对炎症相关的花生四烯酸等代谢通路调控作用较为明显;除了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精氨酸和脯氨酸的代谢及组氨酸代谢通路,生莪术组对其他各通路均有调控作用;醋莪术组对血瘀及组织缺血缺氧疼痛相关的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通路调控作用更为显着。温郁金不同饮片经加工炮制后体内外莪术二酮等效应物质发生了显着变化,中药加工炮制过程及辅料对各成分在大鼠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了温郁金不同饮片对相关代谢通路中内源性代谢物的种类及调控程度均有显着差异,可能是导致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临床功效差异的原因。其中醋莪术对代谢通路中血小板聚集相关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的种类及调控作用更为显着。表明与药效学研究莪术醋制后增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保持一致。4.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网络预测分析 采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的方法,以入血成分为研究对象,通过靶点预测、“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构建、通路富集分析,预测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作用的分子机制。结合含测结果及文献依据,预测出5个核心入血成分(莪术二酮,莪术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10 个核心靶点(APP,PIK3CA,MAPK1,ADRA2A,ADRA2C,ADRA2B,MAPK3,CCR5,GCGR,STAT3)及排名前20的重要通路,其中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相关核心靶点富集的主要通路包括钙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均与抗血小板聚集相关;对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5个核心成分和10个核心靶点均可自发结合,提示这些成分在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温郁金不同饮片的效应物质;其中靶点CCR5及MAPK1为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关键靶点,且均为抗血小板聚集相关通路的重要靶点,表明分子对接的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的筛选结果是相一致的。以上研究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可能通过莪术二酮等效应物质调控抗血小板聚集相关的钙、MAPK、cAMP、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化瘀止痛功效。与药效学及代谢组学研究结果保持一致。5.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体内外验证研究 采用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验证温郁金不同饮片核心成分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及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核心通路的调控作用,验证网络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①除了莪术烯醇因溶解度问题不能准确测定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外,β-榄香烯,莪术二酮,呋喃二烯,吉马酮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5种成分(莪术二酮,莪术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在温郁金不同饮片含药血浆中的含量叠加,醋莪术含量最高,片姜黄含量最低,,与药效学研究莪术醋制后增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保持一致。②Western blotting证实了温郁金不同饮片均可有效调控抗血小板聚集途径相关的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化瘀止痛功效,从而达到化瘀止痛治疗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的目的,初步阐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功效的分子机制。温郁金不同饮片之间对相关通路的调控差异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上述体内外验证研究结果与网络预测的核心成分、核心靶点、核心通路基本一致。综上所述,本课题通过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研究、化瘀止痛药效学评价及代谢组学研究、网络预测分析、体内外验证研究,阐明温郁金经过不同加工炮制方法改变三种饮片对效应物质、靶点蛋白、内源性代谢物及相关通路等的调控作用,从而导致化瘀止痛效应的差异变化,揭示了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的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为温郁金不同饮片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张超奇[7](2021)在《大花黄牡丹籽油精炼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功能成分研究》文中认为油用牡丹作为时兴的木本油料作物,近年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然而关于西藏特有植物“大花黄牡丹”(Paeonia ludlowii)籽油的科学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冷榨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两种方法进行提取并精炼出大花黄牡丹籽油,探索出提取工艺方法和精炼技术对牡丹籽油的生物学理化性质指标、脂肪酸组成成分、香气组成成分及体外耐受抗氧化性能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并对不同贮藏期对脂肪酸、营养物质以及抗氧化剂对牡丹籽油货架期的影响做了深入研究;并对4个牡丹品种的总酚、抗氧化活性、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中以有机溶剂浸提法的出油率较高(29.2%)、冷榨法较低(23.6%)。2、精炼过程对两种提取方法的大花黄牡丹籽油的折光指数影响较小,而对牡丹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碘价等影响区别较大。压榨法提取:碘价在脱色后为140 g I/100 g,酸价脱酸后为0.36 mg KOH/g,过氧化值脱酸后为1.89 mmol/kg,再经脱色后为0.76 mmol/kg,皂化值在脱臭后为182 mg/g,且都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溶剂法提取:碘价在脱色后为158 g I/100 g,酸价脱酸后为0.35 mg KOH/g,过氧化值脱酸后为1.57 mmol/kg,再经脱色后为0.85 mmol/kg,皂化值在脱臭后为176 mg/g,且都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冷榨法提取所得牡丹籽油外观颜色为暗黄色,但是经脱臭过程后得到的油脂几乎为无色无味。3、2种提取方法对大花黄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是相比溶剂法提取牡丹籽油,压榨法提取大花黄牡丹籽油的脂肪酸含量在精炼步骤中变化波动更小,更稳定。据GC-MS结果分析显示,大花黄牡丹籽油中不饱和/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分别约为87.51%和12.49%。亚麻酸、油酸和亚油酸的相对含量在不饱和脂肪酸中占比较大,其中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最高分别约占42.25%、15.29%和29.44%,而硬脂酸和棕榈酸是饱和脂肪酸的主要组成成分。4、以不同加工处理的大花黄牡丹籽油为研究目标,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结合方法技术(GC/MS)对不同处理阶段的10种大花黄牡丹籽油样品进行香气成分分析,共29种挥发物质被检出,压榨法油经精炼后分别检测出15,16,16,18和15个香气组分,溶剂法油经精炼后分别检测出16,14,19,14和13个香气组分,其主要挥发物种类各不相同。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牡丹籽油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风味物质包括苯乙烯、Benzaldehyde、壬醛、反式-2,4-庚二烯醛、甲基异丁基酮、苯甲醇、正辛醇等5、2种天然抗氧化剂对大花黄牡丹籽油的货架期有着较为明显影响,抗氧化效果为0.04%茶多酚+毛油>0.04%竹叶黄酮+毛油>毛油,常温25℃下的货架期分别为200.73 d、134.90 d、131.61 d,In(IP)与温度存在线性关系,但是所建立的方程只能在一定的温度区间内适用,不能准确外推预测牡丹籽油所测温度区间以外的货架期。对常温下不同放置时间对四种牡丹籽油脂肪酸成分及含量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脂肪酸组成和含量随储存时间的延长变化较明显,低海拔的PO和PR营养成分含量较高,但高海拔的PD和PL相对更安全,互有利弊,四种牡丹籽油的α-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等主要脂肪酸在第二个月时相对含量较高,成分保留较好,第三个月开始损失较大。6、本研究对4种植物油中主要脂肪酸成分和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共检测出主要脂肪酸十种,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PO>PR>PD>PL。四种牡丹籽油中,发现凤丹籽油亚油酸含量高于油酸含量,而其他油脂样品都表现为油酸含量高于亚油酸含量。7、本研究对不同品种的牡丹籽油总酚、抗氧化能力及次生代谢物进行比较分析,四种牡丹籽油的黄酮含量大小顺序为PD>PL>PO>PR,总酚含量大小顺序为PO>PR>PL>PD,综合比较分析认为,低海拔地区的PO和PR的抗氧化能力高于高海拔地区的PD和PL,由ABTS,DPPH,和FRAP分析显示结果与总酚含量结果成正相关,有趣的是,而检测到总黄酮含量却和三种抗氧化活性相关性较弱,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并不是黄酮类化合物和在抗氧化效果中起关键作用,而是总酚。8、不同品种牡丹种子油抗氧化活性的差异也可能与某些未被检测或未被关注的化学成分有关。其他次生代谢产物酚类、黄酮类、酯类、萜类等植物可以加速牡丹种子的抗氧化活性。因此,基于UPLC-MS/MS检测技术,检测到194个次生代谢物,黄酮类、酚酸类为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发现酚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大小顺序为为PL<PD<PO<PR,结果再次验证了以上推测,低海拔地区的PO和PR的抗氧化能力表现出色,高海拔地区的PD和PL抗氧化能力表现较差,这很有可能与牡丹的生境差异有关。综上可知,2种提取方法各有所长,但与溶剂法相比,冷榨法优势明显,如成本少,操作方便,整个加工过程既简便又安全,是高品质牡丹籽油提取方法的不二选择,但是精炼过程应根据牡丹籽油品质选择合适的精炼步骤,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有效活性成分,与其他3种植物油相比,大花黄牡丹籽油也是一个新型安全的保健食用油的潜在候选者,对其开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李建春[8](2021)在《两种槐属和两种大戟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鉴于通过分离与筛选药用植物中的活性成分,是寻找新药的一个有效途径。本论文对两种槐属药用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苦参(Sophora flavescens)和两种大戟属药用植物金刚纂(Euphorbia neriifolia)、甘遂(Euphorbia kansui)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和手段(MCI、ODS、RP-18、硅胶、凝胶和半制备HPLC等),综合利用MS、HR-ESI-MS、1D-和2D-NMR以及X-ray单晶衍射等多种波谱学方法,并结合电子圆二色谱法和计算13C-NMR等方法,从上述四种药用植物中共分离鉴定出195个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二萜、三萜、生物碱和甾体等。其中包括47个新化合物,并对3个化合物的核磁数据首次进行了归属和报道。另外,我们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筛选,包括抗病毒、抗炎和抗肿瘤活性等,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基础。槐属植物苦豆子是一味历史悠久的常用中药,苦豆子全株味苦、性寒,其用药部位包括全草及种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痛杀虫等作用。生物碱类成分是其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癌、抗病毒、抗心率失常和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本实验从苦豆子种子9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生物碱相共分离鉴定了49个生物碱类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37个苦参碱型,9个鹰爪豆碱型,2个金雀花碱型和1个其他类生物碱。其中16个新化合物并分别命名为:Sophalode A(1),Sophalode B(2),Sophalode C(3),Sophalode D(4),Sophalode H(5),Sophalode I(7),Sophalode E(12),Sophalode F(13),Sophalode G(14),Sophalode N(15),Sophalode P(16),Sophalode M(17),Sophalode O(28),Sophalode J(33),Sophalodes K(34)和Sophalode L(35)。化合物Neosophoramine(6)的绝对构型是我们通过比较它与化合物Sophalodes H(5)的ECD来确定的;化合物18的核磁数据被第一次归属;化合物1-4是从槐属植物中第一次分离得到的C-11位氧化的苦参碱类化合物;所有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通过计算ECD和计算13C-NMR加以确定,还通过X-ray单晶衍射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化合物4和6的绝对构型。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7、34、44和48具有显着的抗炎活性,IC50值在18.2633.30μM之间,其活性强于槐属中代表性的抗炎化合物(+)-Matrine(8)(IC50=38.90μM)。对新化合物34进行进一步的抗炎活性与作用机制评价,在Western blot分析中化合物34不仅明显抑制了脂多糖(LPS)处理后巨噬细胞(RAW 264.7)诱导的一氧化氮合酶(i NOS)的表达。而且明显降低了在另一种介导炎症、协助炎症介质产生中起关键作用的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表明化合物34是通过抑制i NOS和COX-2的表达来产生抗炎活性的。此外,化合物26对He La细胞显示出较弱的毒性。苦参作为传统中药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主要以苦参的根入药,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和利尿等功效。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痒、湿疹、湿疮、皮肤搔痒、疥疮麻风、外用亦可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等。从苦参9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生物碱相共分离鉴定了19个生物碱,结构类型包括13个苦参碱型,3个金雀花碱型,3个鹰爪豆碱型。发现新化合物2个:Sophcence A(1)和Sophcence B(13)。此外,我们对化合物(-)-(35)7-Dehydrosophoramine(11)和Oxy-N-methylcytisine(14)的核磁数据首次进行了归属和报道。活性筛选结果表明,苦参碱型化合物4对LPS诱导的RAW 264.7具有较强的NO抑制活性,IC50值为22.14μM,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L-NMMA)作为阳性对照,IC50值为21.80μM;化合物19在20mg/ml时,对胶质瘤肿瘤干细胞GSC-3#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金刚纂在我国的西双版纳作为一种傣药具有非常多的药用价值,其性寒,味甘,有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疮生肌,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等功效。但是,国内外对金刚纂的研究和报道比较少,为了进一步阐明金刚纂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同时寻找结构新颖的活性化合物,本次实验从金刚纂茎皮75%丙酮水的乙酸乙酯相共分离鉴定了60个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10个松香烷型二萜,16个对映-异海松烷型二萜,1个对映-海松烷型二萜,2个异海松烷型二萜,14个对映-阿替生烷型二萜,1个贝壳杉烷型二萜,7个巨大戟烷型二萜,6个续随子烷型二萜和3个小分子类化合物。发现新化合物21个,依次被命名为:Eupneria A(1),Eupneria B(2),Eupneria C(3),Eupneria D(4),Eupneria E(5),Eupneria F(7),Eupnejca A(10),Eupneria J(11),Eupneria K(12),Eupneria M(13),Eupneria N(14),Eupneria O(19),Ent-isopimara-8(14),15-dien-3β,7α,12β-triol(20),Eupneria L(22),Eupnejca C(23),Eupnejca D(24),Eupneria P(25),Eupnejca E(26),Eupneria G(30),Eupneria H(31),Eupneria I(32)。其中化合物11-13、22和26是第一次从金刚纂中分离得到18(19)-降对映-异海松烷型类二萜,并通过X-ray单晶衍射或计算ECD确定了它们的绝对构型。此外,化合物30是首次从金刚纂中分离得到C18(19)-降对映-阿替生烷型二萜类化合物。活性追踪发现5个化合物具有显着的抗HIV活性,其中化合物46的活性最为显着,EC50值为0.0028μg/ml,阳性对照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EC50值为0.0086μg/ml;化合物35对Hep G2和Hep G2/Adr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13.70μM和15.57μM;化合物44对Hep G2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其IC50值为0.01μM;此外,在LPS诱导RAW 264.7细胞NO生成的抑制活性研究中,化合物47和48活性最为显着,IC50分别为6.37和5.78μM,L-NMMA作为阳性对照,IC50值为21.17μM。深入的机制研究发现化合物47和48通过抑制LPS诱导RAW 264.7细胞中的促炎介质NO、IL-1β、IL-6和i NOS而表现出显着的抗炎潜力;另外发现化合物18在10mg/m L时对MDCK细胞感染的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IC50值为3.86μM,核酸酶(Nucleozin)作为阳性对照,IC50值为0.87+/-0.14μM。甘遂属于大戟科大戟属植物,作为我国的特有植物它的药用历史可追溯到2000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甘遂有毒,性寒,味苦,归肺、肾、大肠经,有泻水逐饮、破积通便之功,主治水肿、腹水和肿瘤等病症。在临床上多用于肝硬化腹水、胸腔积液、水肿、咳喘、食道癌、乳腺癌、急性胰腺癌、肺癌、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以及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从甘遂根部的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相共分离鉴定了67个化合物,包括20个三萜类化合物、10个贾白榄烷型二萜、15个巨大戟烷型二萜、15个甾体类化合物,1个黄酮类化合物和6个其他类成分。发现新化合物8个,依次被命名为:Eupokanu A(3),Eupokanu B(4),Eupokanu C(9),Eupokanu D(10),Eupokanu E(11),Eupokanu F(21),Eupokanu G(46)和Eupokanu H(56)。值得一提的是,化合物9和10是首次从大戟属中发现的Me-19(10→9),并在C-5(10)处形成双键以及在C-7和C-8形成氧环的结构新颖的三萜类化合物。活性研究发现巨大戟烷型二萜类和甾体类化合物对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具有较强的NO抑制活性,其中巨大戟烷型化合物30、33、35-36和38活性最为显着,IC50值分别为0.55、0.57、0.56、0.30和2.98μM,另外,甾体类化合物45和58也具有显着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9.10和1.71μM,L-NMMA作为阳性对照(IC50=21.80μM);17个化合物具有抗Hep G2活性,(IC50=12.5571.23μM),其中化合物10、28和33活性最为显着,IC50分别为18.24、12.55和20.97μM,阿霉素(Adr)作为阳性对照(IC50=4.37μM);化合物33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肺癌细胞A549具有较好的细胞毒活性,IC50分别为17.12和21.97μM;此外,我们对化合物33进行体外抗肝癌机制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33可通过下调Akt/m TOR,上调PKC-δ,促进细胞的凋亡,上调ERK/MAPK通路,来抑制Hep G2细胞的生存和增殖,并体现出剂量-效应关系。另外,分离得到的88 g大戟烷型三萜类化合物1,具有显着的选择性抑制胶质瘤肿瘤干细胞活性的作用,且化合物1对肺癌细胞A549也显示出了较强的细胞毒活性,IC50值为25.96μM。
黄春桃,侯小涛,杜正彩,杨雪,郝二伟,邓家刚[9](2020)在《平性植物类安神中药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安神中药应用于临床治疗失眠历史悠久,平性植物类安神中药在安神中药中占有较大比例。通过系统地查阅和整理国内外关于平性植物类安神中药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平性植物类安神中药与神经系统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集中在改善睡眠、抗抑郁、抗焦虑、抗惊厥、改善学习记忆、抗癫痫,此外平性植物类安神中药还具有抗肿瘤、抗氧化、降糖降脂、抗菌抗炎、调节免疫等其他药理作用。研究表明,平性植物类安神中药化学成分主要含有多糖类、黄酮类、皂苷类、萜类、蒽醌类、酚酸类、生物碱等成分,此外还含二苯乙烯苷类、甾体类、鞣花酸类以及其他化合物。现对平性植物类安神中药的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平性植物类安神中药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张凯[10](2020)在《巴西榥榥木药理作用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针对巴西榥榥木这种研究信息较少的天然药材,本研究拟通过网络药理学、代谢组学和药理学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种筛选其药效的实验模式,且为榥榥木后期的研究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通过建立巴西榥榥木的网络药理学来对其药理作用进行预测:基于雨林数据库(http://www.rain-tree.com/muirapuama.htm#.W67VfZKI2w)及文献检索等方式,获得巴西榥榥木成分59种,获取其CAS号与名称,使用sciencefinder数据库检索59个化合物的结构,采用ACD/Lab Percepta软件将以上述各成分结构进行类药 性 分 析,根据 运 算 结 果 选 择 化合 物。利 用Swisstarget(http://www.swisstargetpredictio.ch/)数据库,依据分子的SMILES号进行查找相应靶点,将其下载为CSV格式并整理相关数据。以Probability>0.5为筛选条件,将满足条件的靶点与其对应成分进行保留。通过基因间相互作用的预测网站GeneMANIA(http://genemania.org/),将靶点信息导入其中,以此构建出PPI网络。对所建立的PPI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中的mcode聚类分析模块,进行核心子网的推断和构建,利用子网中的靶点进行疾病的富集分析,根据富集分析结果预测相关的疾病。2.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变量数据分析,探究巴西榥榥木对正常大鼠血浆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及其代谢机制。实验采用巴西榥榥木的高剂量5g/kg生药量、低剂量2.5g/kg生药量干预正常SD大鼠。在相同的饲养条件和给药条件下收集血清样本,利用UHPLC-Q-TOF-MS技术,将双蒸水对照组与巴西榥榥木给药组大鼠血清样品进行代谢轮廓分析。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与偏最小二乘法分析(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巴西榥榥木对正常大鼠代谢标志物的影响,并借助MetPA,分析药物对大鼠内源性代谢标志物代谢途径的影响,初步阐述巴西榥榥木的靶标范围。3.对巴西榥榥木醇提物展开急性毒理实验:观察小鼠给巴西榥榥木281.84g/kg后,1h、24h与7d的体态变化反应、体重变化及死亡状况。在此剂量下,小鼠未表现出毒性作用,可以初步认定巴西榥榥木基本没有毒性。按此剂量范围进行给药。在小鼠适应性负重游泳中,实验分为高剂量组(14g/kg生药量)、中剂量组(7g/kg生药量)、低剂量组(3.5g/kg生药量)三组,持续灌胃5天后,将小鼠放入恒温水中进行3天的给药负重游泳实验,其负重条件为小鼠体重的8%,从小鼠落入水中立即开始计时,至小鼠沉于水中,且10秒内不能自主上浮,这段时间为小鼠力竭时间。在第9天时,对给药后无负重游泳的小鼠摘眼球取血,同时取肝脏和肌肉待测,按试剂盒说明书测定小鼠肝脏匀浆中肝糖原含量、骨骼肌匀浆中肌糖原含量、血清乳酸、血清尿素氮含量与乳酸脱氢酶活性等指标。结果1.将巴西榥榥木成分对接相关靶点,根据靶点预测相关疾病,并分析疾病网络富集结果:基于检索等方式获得巴西榥榥木成分59种,根据化合物的结构,采用ACD/Lab Percepta软件分析化合物的类药性分析,将结构导入进行运算,最后导出类药性分析结果,根据结果选择具有类药性的化合物。利用Swisstarget数据库,依据分子的SMILES号进行查找相应靶点,其主要靶点为Tyrosyl-DNA phosphodiesterase 1、Muscleblind-like protein 3、Muscleblind-like protein 1、5-anhydro-D-fructose reductase等67种相应靶点。通过建立的PPI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中的mcode聚类分析模块,进行核心子网的推断和构建,利用子网中的靶点进行疾病的富集分析,可以得到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Neoplasms、Neoplasms by Site、Skin an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Pathological Conditions,Signs and Symptoms 等 41 种相关疾病。2.巴西榥榥木乙醇提取物对正常大鼠的给药后血清代谢组学代谢分析:血清代谢组学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高剂量给药组大鼠的内源性代谢物更加稳定。低剂量组差异更大。在代谢组学研究中,经过血清代谢物检索后,富集并分析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得到30个有意义的代谢通路:β-丙氨酸代谢、丙酸盐代谢、酮体的合成与降解、类固醇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和柠檬酸循环等。3.通过对巴西榥榥木醇提物展开急性毒理实验,结果证实,巴西榥榥木醇提物的灌胃给药最大耐受量为281.84g生药/kg;并进行小鼠的负重游泳实验,结果显示与给双蒸水的空白对照组相比,巴西榥榥木乙醇提物给药组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相对更长且具有显着差异性,其中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能显着减少力竭游泳后小鼠血清中乳酸含量、增加乳酸脱氢酶的活性,且中剂量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着减少。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分析预测:巴西榥榥木主要成分所对应的靶点主要为雄/雌激素类受体、肌类蛋白、脂蛋白受体、活化肽片段等。根据靶点初步推测,巴西榥榥木可能在能量代谢、性功能、脂存贮等方面有一定的药理作用;根据靶点相关疾病的分析结果,巴西榥榥木可能对于消化系统疾病、肿瘤、肝硬化、呼吸道疾病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2.依据代谢标志物变量的显着性和变化强度,初步筛选代谢标志物变量49个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得到30个有意义的代谢通路,其中主要可以分为能量代谢、激素类作用、脂类的合成与代谢、氨基酸类代谢四种类型的代谢途径。其中大多直接或者间接参与能量代谢。因此可以说明,巴西榥榥木能够影响大鼠的能量的代谢、氨基酸代谢、脂类物质的代谢、激素合成等。基于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榥榥木参与大鼠体内多条代谢通路,为后期的药效学实验提供可参考的研究方向,为巴西榥榥木的未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3.巴西榥榥木的毒性实验结果证明了巴西榥榥木的安全性,为后期给药方案提供了一个剂量范围;小鼠力竭性游泳后,其体内能源物质的耗竭和某些代谢产物的增加。例如:ATP的储量下降,血糖的显着性消耗。这些代谢物的变化,可引起中枢性疲劳。抗疲劳作用实验结果证明,巴西榥榥木醇提物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具有的抗疲劳作用,经典药理学的实验结果与网络药理学与代谢组学预测的结果一致。
二、茉莉花根提取液对小鼠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茉莉花根提取液对小鼠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茉莉花根活性成分木脂素作用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异橄榄树脂素化学成分靶点预测 |
1.2 异橄榄树脂素化学成分靶点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 |
1.3 相关通路和注释分析 |
1.4 网络靶点特性分析 |
2 结果 |
2.1 异橄榄树脂素潜在靶点信息 |
2.2 作用靶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讨论 |
(3)海参肽饮品的制备、品质分析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海参产品的开发现状 |
1.1.1 市售海参产品 |
1.1.2 液体海参研究 |
1.2 海参资源及营养价值 |
1.2.1 海参资源 |
1.2.2 海参营养价值 |
1.3 生物活性肽与海参肽 |
1.3.1 生物活性肽 |
1.3.2 海参肽 |
1.4 产品包装及工厂设计 |
1.4.1 产品包装 |
1.4.2 工厂设计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海参肽饮品工艺配方及感官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2.2.1 材料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方法 |
2.3.1 海参肽饮品制备工艺 |
2.3.2 海参肽饮品辅料配方 |
2.3.3 单因素试验 |
2.3.4 正交试验 |
2.3.5 感官评定 |
2.3.6 海参肽饮品气味检测 |
2.3.7 海参肽饮品滋味检测 |
2.3.8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讨论 |
2.4.2 正交试验结果与讨论 |
2.4.3 海参肽饮品气味检测结果与讨论 |
2.4.4 海参肽饮品滋味检测结果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参肽饮品的品质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3.2.1 材料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方法 |
3.3.1 蛋白质含量检测 |
3.3.2 氨基酸含量检测 |
3.3.3 其它营养物质的检测 |
3.3.4 微生物指标检测 |
3.3.5 流变学测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海参肽理化指标 |
3.4.2 海参肽微生物指标 |
3.4.3 海参肽流变学特性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参肽饮品包装设计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容器 |
4.2.1 海参肽饮品包装材料的选择 |
4.2.2 海参肽饮品包装容器的选择 |
4.3 方法 |
4.3.1 海参肽饮品包装的色彩设计 |
4.3.2 海参肽饮品包装的图案设计 |
4.3.3 海参肽饮品包装的形态设计 |
4.3.4 海参肽饮品包装技术及方法 |
4.3.5 海参肽饮品包装设计图绘制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海参肽饮品包装材料 |
4.4.2 海参肽饮品包装的色彩 |
4.4.3 海参肽饮品包装的图案 |
4.4.4 海参肽饮品包装的形态 |
4.4.5 海参肽饮品包装方法 |
4.4.6 海参肽饮品包装设计图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年产300t海参肽饮品工厂设计 |
5.1 引言 |
5.2 总设计 |
5.2.1 设计总论 |
5.2.2 厂址的选择及车间设置 |
5.2.3 生产车间工艺设计 |
5.2.4 耗电量与耗水量估算 |
5.2.5 辅助部门及生活设施 |
5.2.6 卫生、安全及绿化 |
5.2.7 综合技术经济分析 |
5.3 本章总结 |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一:年产300t海参肽饮品车间布置图 |
附录二:年产300t海参肽饮品工艺流程图 |
附录三:年产300t海参肽饮品工厂设计图 |
致谢 |
(4)杨际泰《医学述要》戒毒文献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杨际泰生平 |
2 杨际泰戒毒理论体系 |
2.1 曰理 |
2.2 曰法 |
2.3 曰方 |
3 杨际泰戒毒中药规律研究 |
3.1 .数据来源 |
3.2 .工具 |
3.3 .方法 |
3.4 .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鸦片烟的形成 |
4.2 烟虫 |
4.3 证型 |
4.4 治法方药 |
4.5 杨际泰戒毒理论的实践意义 |
5.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过量使用中药和有毒中药所致的睡眠障碍(论文提纲范文)
1 正常剂量范围内导致的睡眠障碍 |
1.1 黄芪 |
1.2 重楼 |
1.3 龙葵 |
1.4 延胡索 |
1.5 天仙子 |
1.6 桂皮 |
1.7 徐长卿 |
1.8 半夏 |
1.9 夏天无 |
1.1 0 岩黄连 |
2 不规范使用中药导致的睡眠障碍 |
2.1 有毒中药中毒的分类 |
2.2 超剂量使用导致失眠 |
2.3 超剂量或中毒剂量导致昏睡 |
2.4 超剂量使用导致过度清醒 |
3 安神矿物药朱砂中毒的改善措施 |
4 讨论 |
(6)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温郁金饮片研究进展 |
1.1 温郁金饮片炮制研究进展 |
1.2 温郁金化学成分研究 |
1.3 温郁金药理作用研究 |
2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
2.1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基础 |
2.2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基础 |
3 现代前沿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与发展 |
3.1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3.2 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4 课题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研究 |
第一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的制备及挥发油含量测定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的制备 |
2.2 温郁金不同饮片挥发油含量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 |
2.2 温郁金不同饮片含量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建立及相似度评价 |
3.2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模式识别 |
3.3 温郁金不同饮片含量测定结果 |
3.4 讨论 |
第三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
2.4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入血成分鉴定与分析 |
3.2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药效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
2.4 药效学指标测定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3.2 大鼠扭体反应观察 |
3.3 对血液流变学、凝血四项相关指标的影响 |
3.4 对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 |
3.5 对疼痛相关因子的影响 |
3.6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病理学观察 |
3.7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代谢组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
2.4 生物样品采集及供试液制备 |
2.5 UPLC-Q/TOF-MS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血浆代谢组学分析 |
3.2 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
3.3 粪便代谢组学分析 |
3.4 温郁金不同饮片代谢组学综合分析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网络预测分析 |
第一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网络药理学分析 |
1 实验材料 |
1.1 数据库 |
1.2 软件 |
2 实验方法 |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的收集 |
2.2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潜在靶点的预测 |
2.3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潜在靶点的筛选 |
2.4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网络关系的构建 |
2.5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 |
2.6 基因功能注释与通路富集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的潜在靶点 |
3.2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潜在靶点 |
3.3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成分-靶点-疾病”网络 |
3.4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蛋白互作网络 |
3.5 基因功能注释与通路富集分析 |
3.6 讨论 |
第二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分子对接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数据库 |
1.2 软件 |
2 实验方法 |
2.1 分子对接对象的确定 |
2.2 靶点蛋白与小分子3D结构前处理 |
2.3 分子对接 |
2.4 图像处理 |
3 结果与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体内外验证研究 |
第一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外抗血小板聚集验证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ADP溶液的制备 |
2.2 贫、富血小板血浆制备 |
2.3 方法学考察 |
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5 血小板聚集率检测 |
3 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通路Western blotting验证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
2.4 Western blotting验证研究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 |
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大花黄牡丹籽油精炼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功能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牡丹及油用牡丹 |
1.2 牡丹籽油 |
1.1.1 牡丹籽油的营养价值与安全特性 |
1.1.2 牡丹籽油的提取技术 |
1.1.3 ‘大花黄牡丹’牡丹的油用优势及研究进展 |
1.1.4 油用牡丹的综合利用价值 |
1.3 牡丹籽油精炼工艺概述 |
1.4 牡丹籽油中相关功能成分简介 |
1.4.1 脂肪酸及其功能简介 |
1.4.2 酚类物质及其功能简介 |
1.4.3 不皂化物及其功能简介 |
1.4.4 微量元素及其功能简介 |
1.5 植物油中香气物质概述 |
1.6 油脂次生代谢物及其生理活性 |
1.7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7.1 课题研究内容 |
1.7.2 课题研究意义 |
1.7.3 课题研究创新点 |
1.7.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2 种提取方法的大花黄牡丹籽油经精炼后的品质比较研究 |
2.1 材料采集与处理 |
2.2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提取与精炼 |
2.3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出油率测定 |
2.4.2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理化指标测定 |
2.4.3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测定 |
2.4.4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微量活性物质测定 |
2.4.5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
2.5 实验结果 |
2.5.1 两种方法提取大花黄牡丹籽油 |
2.5.2 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脂经精炼后的理化指标变化 |
2.5.3 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脂经精炼后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 |
2.5.4 不同方法提取的油脂经精炼后的部分功能成分变化 |
2.5.5 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脂经精炼后的抗氧化活性比较分析 |
2.6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2 种提取方法的大花黄牡丹籽油经精炼后的风味物质比较研究 |
3.1 材料采集与处理 |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牡丹籽油的提取,精炼方法 |
3.3.2 风味物质分析的测定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脂经精炼后的风味物质组成及含量变化比较研究 |
3.4.2 不同加工工艺的大花黄牡丹籽油香气成分种类及含量分析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四种牡丹籽油化学成分分析和大花黄牡丹籽油储藏性能研究 |
4.1 材料采集与处理 |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脂肪酸测定方法 |
4.3.2 四种牡丹籽油基本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
4.3.3 大花黄牡丹籽油货架期的预测 |
4.4 实验结果 |
4.4.1 四种牡丹籽油脂肪酸成分组成及含量的比较分析 |
4.4.2 四种牡丹籽油微量元素比较分析 |
4.4.3 储藏时间对大花黄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变化分析 |
4.4.4 大花黄牡丹籽油货架期预测分析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四种牡丹籽油总酚、抗氧化能力及次生代谢物比较分析 |
5.1 材料采集与处理 |
5.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四种牡丹籽油总酚、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
5.3.2 四种牡丹籽油的抗氧化能力测定方法 |
5.3.3 四种的牡丹籽油次生代谢物测定方法 |
5.4 实验结果 |
5.4.1 四种牡丹籽油总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
5.4.2 四种牡丹籽油次生代谢物比较分析 |
5.5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8)两种槐属和两种大戟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1.1 引言 |
1.2 槐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2.1 生物碱类化合物 |
1.2.2 黄酮类化合物 |
1.3 槐属药用植物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
1.3.1 抗肿瘤作用 |
1.3.2 抗炎作用 |
1.3.3 抗病毒活性 |
1.3.4 抗菌作用 |
1.3.5 抗氧化作用 |
1.3.6 中枢神经作用 |
1.3.7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1.3.8 其他活性 |
1.4 临床应用 |
1.5 选题依据和创新点 |
第二章 苦豆子的生物碱类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化学实验仪器和材料 |
2.2.2 生物活性筛选实验材料 |
2.2.3 生物活性细胞来源 |
2.2.4 样品来源 |
2.2.5 提取和分离 |
2.2.6 生物活性筛选实验 |
2.3 实验结果 |
2.3.1 分离与鉴定 |
2.3.2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3.3 化合物的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 |
2.3.4 生物活性筛选 |
2.4 小结和讨论 |
2.4.1 小结 |
2.4.2 讨论 |
第三章 苦参的生物碱类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3.2.2 样品来源 |
3.2.3 提取和分离 |
3.2.4 生物活性筛选实验 |
3.3 实验结果 |
3.3.1 分离与鉴定 |
3.3.2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3.3 化合物的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 |
3.3.4 生物活性筛选 |
3.4 小结 |
第四章 金刚纂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4.2.2 样品来源 |
4.2.3 生物活性筛选实验 |
4.3 实验结果 |
4.3.1 分离与鉴定 |
4.3.2 提取和分离 |
4.3.3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4.3.4 化合物的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 |
4.3.5 生物活性筛选 |
4.4 小结和讨论 |
4.4.1 小结 |
4.4.2 讨论 |
第五章 甘遂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5.2.2 样品来源 |
5.2.3 提取和分离 |
5.2.4 生物活性筛选实验 |
5.3 实验结果 |
5.3.1 分离与鉴定 |
5.3.2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5.3.3 化合物的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 |
5.3.4 生物活性筛选 |
5.4 小结和讨论 |
5.4.1 小结 |
5.4.2 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苦豆子生物碱成分研究和生物活性筛选 |
6.2 苦参生物碱成分研究和生物活性筛选 |
6.3 金刚纂萜类成分研究和生物活性筛选 |
6.4 甘遂化学成分研究和生物活性筛选 |
6.5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与获奖情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
获奖情况 |
(9)平性植物类安神中药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平性植物类安神中药 |
2 药理作用 |
2.1 改善睡眠 |
2.2 抗抑郁 |
2.3 抗焦虑 |
2.4 抗惊厥 |
2.5 改善学习记忆 |
2.6 抗癫痫 |
2.7 其他 |
3 化学成分 |
3.1 多糖类 |
3.2 黄酮类 |
3.3 皂苷类 |
3.4 萜类 |
3.5 蒽醌类 |
3.6 酚酸类 |
3.7 生物碱 |
3.8 其他 |
4 结语 |
(10)巴西榥榥木药理作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巴西榥榥木核心药效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主要化学成分的收集与筛选 |
2.2 类药性分析 |
2.3 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 |
2.4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的构建 |
2.5 靶点-疾病共同靶点的生物过程和通路分析 |
3 结果 |
3.1 化学成分信息分析 |
3.2 类药性分析 |
3.3 巴西榥榥木成分、靶点筛选结果分析 |
3.4 PPI网络图构建 |
3.5 核心子网分析 |
4 讨论 |
第二章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巴西榥榥木对大鼠的代谢机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 |
1.3 受试药物 |
1.4 主要设备与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药物配制 |
2.2 实验动物处理 |
2.3 血浆样品处理 |
2.4 液相条件 |
2.5 质谱条件 |
2.6 数据处理 |
2.7 方法稳定性考察 |
3 实验结果 |
3.1 血清总离子流图 |
3.2 系统及样品稳定分析 |
3.3 代谢轮廓的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
3.4 代谢标志物分析 |
3.5 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
3.6 代谢通路分析 |
4.讨论 |
第三章 巴西榥榥木小鼠抗疲劳药理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药材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巴西榥榥木急性毒性实验 |
2.2 巴西榥榥木对小鼠抗疲劳作用研究 |
2.2.1 动物分组及剂量 |
2.2.2 动物负重及游泳 |
2.2.3 生理指标检测 |
2.2.4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巴西榥榥木醇提物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
3.2 巴西榥榥木醇提物对小鼠适应性负重游泳时间影响 |
3.3 巴西榥榥木醇提物对运动后小鼠生理指标影响 |
4 讨论 |
结论 |
文献综述 巴西榥榥木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历史研究状况 |
2.化学成分研究 |
3.药理作用研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四、茉莉花根提取液对小鼠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茉莉花的保健功效[J]. 傅天龙. 茶道, 2021(09)
- [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茉莉花根活性成分木脂素作用机制分析[J]. 郑洋,胡以基,胡涛,陈章琦,黎欣,赵铁建,王佳慧,梁天坚. 中医临床研究, 2021(18)
- [3]海参肽饮品的制备、品质分析及设计[D]. 陈嘉钰. 渤海大学, 2021(11)
- [4]杨际泰《医学述要》戒毒文献整理研究[D]. 王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过量使用中药和有毒中药所致的睡眠障碍[J]. 刘艳骄,赵成思,孙琳琳.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1(03)
- [6]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D]. 童黄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7]大花黄牡丹籽油精炼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功能成分研究[D]. 张超奇. 西藏大学, 2021(12)
- [8]两种槐属和两种大戟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李建春.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9]平性植物类安神中药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黄春桃,侯小涛,杜正彩,杨雪,郝二伟,邓家刚.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12)
- [10]巴西榥榥木药理作用初探[D]. 张凯.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