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孔虫分布论文_缪卫东,李宝华,冯金顺,鄂建,高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孔虫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沉积物,表层,台湾海峡,平潭,海相,莱州,渤海。

有孔虫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缪卫东,李宝华,冯金顺,鄂建,高立[1](2017)在《长江叁角洲南通NB5孔有孔虫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通NB5孔位于长江叁角洲北翼,受太平洋和长江双重沉积作用影响,第四纪时期海陆变化频繁,沉积物复杂。对NB5孔岩芯进行有孔虫鉴定,根据钻孔中底栖有孔虫和浮游有孔虫种类及分布特征,总结其赋存规律和反映的环境信息。结果显示有孔虫在地层中分布极不均匀,40 m以上含较多有孔虫,40 m之下几乎不含有孔虫,仅在128 m处见少量有孔虫;0~40 m之间存在3个层段有孔虫富集。认为40 m以上的全新世地层受海侵影响而赋存较多的有孔虫,且能分出明显的3个海侵加强阶段;40 m之下的地层有孔虫缺乏或少有,一是因为海侵地层缺失,二是因为研究区是河流的主河道区,淘洗作用强烈,有孔虫不易保存。全新世镇江海侵应该是研究区最强的一次海侵。(本文来源于《地质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李守军,崔肖辉,徐华,张卓,赵秀丽[2](2017)在《渤海莱州湾晚第四纪底栖有孔虫分布特征及古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渤海莱州湾GK138、GK111及GK95孔的255个沉积物样品中的有孔虫定量统计分析,共鉴定出底栖有孔虫15属32种。根据底栖有孔虫的丰度和分异度等分布特征和AMS14 C和光释光(OSL)测年结果,揭示晚第四纪以来研究区共发育3套海相地层,分别是中更新世晚期的第叁海相层、晚更新世的第二海相层和全新世的第一海相层,通过与全球海面变化曲线对比,发现其与MIS7、MIS5和MIS1阶段的高海面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样品的Q型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划分出3组代表不同沉积环境的有孔虫化石组合,第Ⅲ化石组合带为中更新世晚期海侵的产物,为河口-滨岸浅海环境。第Ⅱ化石组合为晚更新世海侵的产物,为潮间带-潮下带沉积环境,第Ⅰ化石组合带为潮上带-潮间带沉积环境。海相地层顶、底板高程和厚度的分析结果显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过不同期次、不同强度的构造活动,而进入全新世以后构造活动相对减弱。(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张宇栋[3](2015)在《先锋矿区P-T界限附近地层碳酸盐岩微相与有孔虫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迭纪末的生物大灭绝与叁迭纪初生物复苏是显生宙生命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见证了海洋生态系结构的巨大转变,同时也促使古生代生物群向现代生物群的转变。二迭纪末期生物大灭绝的型式是当前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通过详细的碳酸盐岩沉积微相及古生物特征的研究能够识别碳酸盐岩沉积历史的整体或局部环境。在ZK1501孔及ZK17503两个钻孔的P-T界限附近共识别了碳酸盐岩缓坡相、镶边碳酸盐岩台地相两个沉积相;高能生屑浅滩、局限内缓坡、开阔海内缓坡、开阔海中缓坡、泥炭沼泽相、局限台地相、开阔海台地7个沉积亚相和26个微相类型。识别了有孔虫18属,72种,统计分析表明主要为Glomospira、Hemigordius、Nodosaria及Pachyphloia等种属。通过多种生物的统计分析,将P-T界限附近生物的组合划分为粗枝藻-大壳有孔虫、造煤植物、复苏生物、小化介形虫、底栖生物及钙质微生物、残存生物群、广栖性生物群和介形虫生物群八个生物组合带。发现了236-5层出现了二迭纪末的叁叶虫-粗枝藻生物群,之后全部灭绝。根据区域对比,将ZK1501孔的P-T界限定于236-4层底部之上的3-4厘米之处,而相对应的ZK17503孔则位于k9-13层内。(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周洋,陈芳,孙桂华,刘坚,庄畅[4](2015)在《台湾海峡西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分布对沿岸上升流存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台湾海峡西北部福建平潭岛附近海域33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有孔虫进行分析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有孔虫优势种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ruber、Globigerina bulloides的分布及底栖有孔虫组合受到不同水团的影响。根据浮游有孔虫上升流指示种G.bulloides、底栖有孔虫组合和高营养盐深水种的分布特征,对研究区受夏季沿岸上升流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进行评估。研究区沿岸上升流主要分布于东南部水深大于40m的海域及平潭岛东部水深20m附近,最远可达水深低于10m的海湾内部分区域,但强度相对减弱,水深较浅的陆地和岛屿边缘附近未受沿岸上升流影响。平潭岛东北部到南日岛西南部水深10~30m部分区域由于受到冬季浙闽沿岸流的影响,沿岸上升流在该区域的沉积记录缺失。(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5年01期)

李小艳,石学法,程振波,朱志伟,吴永华[5](2015)在《杭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杭州湾海域23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孔虫鉴定分析,共鉴定出底栖有孔虫71种,浮游有孔虫6种。研究结果表明杭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丰度值偏低,最高丰度仅41枚/克干样,且以底栖有孔虫占绝对优势,浮游有孔虫很少;杭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的有孔虫以异地搬运沉积为主,主要以广盐广适的属种和小个体的海相属种为优势种,如Ammonia beccarii,Ammonia annectens,Quinqueloculia lamarckiana,Elphidium advenum,Spiroloculina communis,Pararotalia nipponica,Poroeponides lateralis等;并根据属种分布特征划分了两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分区。(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5年01期)

李日辉,孙荣涛,徐兆凯,王中波[6](2014)在《黄海与渤海交界区附近表层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分布与环境因素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取自黄海西北部以及渤海东部研究区内的14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一区域底栖有孔虫以适应低温、低盐环境的冷水种和广温、广盐种为主。利用Q型因子分析提取了5个有孔虫组合:Protelphidium turberculatum(d'Orbigny)为主的组合1主要体现了温度和底质粒度的控制作用;Buccella frigida(Cushman)-Buccella tunicata(Ho,Hu et Wang)-Elphidium advenum(Cushman)为主的组合2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低温水团;Cribrononion subincertum(Asano)-Cribrononion porisuturalis(Zheng)-Elphidium advenum(Cushman)为主的组合3体现了水深和盐度的控制作用;Eggerella advena(Cushman)-Proteonina atlantica(Cushman)-Haplophragmoides canariensis(d'Orbigny)为主的组合4受控于底质沉积物粒度变化;Elphidium advenum(Cushman)-Ammonia becarii(Linné)-Ammonia compressiuscula(Brady)为主的组合5受到温度、盐度以及底质沉积物粒度的综合影响。总之,研究区内底栖有孔虫的水深分带性特征不明显,而温度、盐度和底质沉积物粒度对其分布具有显着的控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4年03期)

孙荣涛,常凤鸣,南青云,刘晓,蒋恒毅[7](2014)在《南黄海近岸底栖有孔虫分布与环境因子转换函数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南黄海西北陆架边缘的30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数据,与相应站位的水深、底层水温、盐度、沉积物粒度、有机碳含量等环境参数作了分析研究。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有孔虫种群分布与水深、夏季底层水温(Ts)和冬季底层水盐度(Sw)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数值对应关系。利用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WA-PLS)建立了底栖有孔虫数据与上述环境因子之间的数值转换函数。水深、Ts与Sw转换函数的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是10.8%、11.5%和12.5%,与利用其他指标建立的此类转换函数水平(8%—20%)相当。利用此类统计建模方法建立近岸底栖有孔虫分布与浅海环境因子之间的数值关系是一项新的尝试,结果表明在我国近海底层水体古环境研究中底栖有孔虫转换函数是一种具有一定潜力的研究方法。(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李孜晔[8](2014)在《渤海、北黄海现代沉积中活体有孔虫分布及其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一,对取自基金委2012年渤海北黄海综合考察公共航次期间,不同季节春季(5月)的50个和秋季(11月)46个渤海北黄海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讨论了不同季节活体底栖有孔虫群落的属种组成,活体群、尸积群底栖有孔虫的分布特征,活体有孔虫在不同季节的分布的范围,以及活体有孔虫与尸积群有孔虫在属种和分布上的差异。结合RDA(冗余分析)对春秋两季活体有孔虫及其生活环境参数如温度、盐度、水深、浊度、叶绿素、溶解氧等参数进行了排序分析,进一步探讨了活体有孔虫与其生活环境参数之间的直接关系。得出(1)活体有孔虫季节性变化很大,表现在丰度高值区的分布、组合方面春秋季上的差异,主要是受生活环境因素影响,活体有孔虫对其生活的环境异常敏感,对短时期的环境变化有明显的指示作用。(2)利用RDA对活体有孔虫与其生活环境参数的相关性对比后发现,在春季A.tasmanensis, N.stella和Bulimina sp.与深度、密度和盐度呈正相关,与叶绿素含量呈负相关。B.frigida和V.advena和溶解氧呈正相关,与水温呈负相关。C. subincertum与浊度和水温呈正相关,与溶解氧含量呈负相关。V.advena与海水盐度有明显的正相关。P.tuberculatum和A.beccarii vars.与海水盐度呈负相关。在秋季,活体P. tuberculatum组合范围扩大,C. subincertum和P. tuberculatum组合范围缩小。在春季,生活在辽东半岛南部沿岸的活体优势种有孔虫B. frigida组合,在秋季被V. advena组合所替代。底栖有孔虫属种季节性的变化是对渤海北黄海多种环境因素如水温、盐度、浊度、溶解氧、以及在秋冬季加剧入侵的黄海暖流等综合因素的反应。(3)在使用尸积群有孔虫还原古环境的过程中,要考虑部分胶结壳有孔虫在埋藏过程中壳体可能会破损、溶解,尤其是在恢复渤海北黄海古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如V. advena、Trochammina sp.、Ammoscalaria sp.和P. asiatica等胶结壳有孔虫在尸积群中的遗失,否则会低估了这些胶结壳属种指示环境的能力。第二,对2012年5月分别取自渤海的B42站和北黄海的B24站的两根短柱进行高精度取样分析,包括底栖有孔虫的属种鉴定、组合划分、以及沉积物粒度分析、210Pb测年,结合短柱中有孔虫属种、组合划分,优势属种活体在研究区的分布情况,以及RDA结果,对研究区(渤海、北黄海)近几十年海洋环境变化进行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5-01)

周洋,陈芳,孙桂华,庄畅,吴聪[9](2014)在《台湾海峡西北部平潭岛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分布及其环境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台湾海峡西北部平潭岛海域337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底栖有孔虫丰度、分异度变化较大,所出现的属种类型以玻璃质壳体为主,其次为瓷质壳,胶结壳最少。底栖有孔虫分布受水深、盐度、底质类型、底流和沿岸上升流等因素共同影响。应用‘PAST’软件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底栖有孔虫可划分为四个组合:组合Ⅰ(Hanzawaia-Pseudorotalia-Bolivina)主要分布于水深大于20m的深水区,受水深和底流影响明显;组合Ⅱ(Ammonia beccarii-Elphidiumspp.)主要分布于近岸浅水环境;组合Ⅲ(Quinqueloculina-Ammonia annectens-Spiroloculina)主要分布于海湾内高盐度区,推测受到沿岸上升流影响;组合Ⅳ(Elphidium advenum-Ammonia annectens)分布于组合Ⅰ与组合Ⅲ之间的局部区域,可能受浙闽沿岸流影响较强。(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周洋,陈芳[10](2013)在《台湾海峡西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分布对沿岸上升流存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台湾海峡西北部福建平潭岛附近海域33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有孔虫进行分析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有孔虫优势种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ruber、Globigerina bulloides的分布及底栖有孔虫组合受到不同水团的影响。根据浮游有孔虫上升流指示种G.bulloides、底栖有孔虫组合和高营养盐深水种(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01)

有孔虫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渤海莱州湾GK138、GK111及GK95孔的255个沉积物样品中的有孔虫定量统计分析,共鉴定出底栖有孔虫15属32种。根据底栖有孔虫的丰度和分异度等分布特征和AMS14 C和光释光(OSL)测年结果,揭示晚第四纪以来研究区共发育3套海相地层,分别是中更新世晚期的第叁海相层、晚更新世的第二海相层和全新世的第一海相层,通过与全球海面变化曲线对比,发现其与MIS7、MIS5和MIS1阶段的高海面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样品的Q型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划分出3组代表不同沉积环境的有孔虫化石组合,第Ⅲ化石组合带为中更新世晚期海侵的产物,为河口-滨岸浅海环境。第Ⅱ化石组合为晚更新世海侵的产物,为潮间带-潮下带沉积环境,第Ⅰ化石组合带为潮上带-潮间带沉积环境。海相地层顶、底板高程和厚度的分析结果显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过不同期次、不同强度的构造活动,而进入全新世以后构造活动相对减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孔虫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缪卫东,李宝华,冯金顺,鄂建,高立.长江叁角洲南通NB5孔有孔虫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J].地质学刊.2017

[2].李守军,崔肖辉,徐华,张卓,赵秀丽.渤海莱州湾晚第四纪底栖有孔虫分布特征及古环境意义[J].地质学报.2017

[3].张宇栋.先锋矿区P-T界限附近地层碳酸盐岩微相与有孔虫分布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

[4].周洋,陈芳,孙桂华,刘坚,庄畅.台湾海峡西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分布对沿岸上升流存在的响应[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5

[5].李小艳,石学法,程振波,朱志伟,吴永华.杭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5

[6].李日辉,孙荣涛,徐兆凯,王中波.黄海与渤海交界区附近表层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分布与环境因素制约[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4

[7].孙荣涛,常凤鸣,南青云,刘晓,蒋恒毅.南黄海近岸底栖有孔虫分布与环境因子转换函数的建立[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4

[8].李孜晔.渤海、北黄海现代沉积中活体有孔虫分布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4

[9].周洋,陈芳,孙桂华,庄畅,吴聪.台湾海峡西北部平潭岛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分布及其环境控制因素[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4

[10].周洋,陈芳.台湾海峡西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分布对沿岸上升流存在的响应[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论文知识图

西藏岗巴地区强东剖面白垩纪中期底栖...珠江口盆地西部P/N界线附近浮游有渤海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B) 渤海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叁大类底栖有孔天津市潮间带活体有孔虫分布

标签:;  ;  ;  ;  ;  ;  ;  

有孔虫分布论文_缪卫东,李宝华,冯金顺,鄂建,高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