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教材的思想品德课概念教学

基于生活化教材的思想品德课概念教学

李明通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大塘初级中学510890

摘要:概念是思想品德课知识的基础,是教材知识与生活沟通的桥梁。基于学科逻辑的中考考查目标与概念的运用息息相关。但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标与教材是基于生活逻辑编写的,很多概念没有清晰界定。思想品德教师要重视概念教学,正确把握和运用概念教学的方法,协调好以生活为基础与知识学习的关系,促进三维目标的高效达成。

关键词:生活化教材思想品德课概念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标与新教材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系统性的状况,不再追求学科的知识逻辑与结构,而是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来提取、组织知识模块,由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但新教材中涉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专业概念较多、抽象,很多概念比较含糊,甚至没有界定。同时,部分老师还是单纯地“教教材”,有意无意忽略了以概念教学为基础的知识系统性,导致学生接受或生成的知识是零碎的,解决具体问题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初中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必要的知识,其思想品德成长需要必要的知识作为支撑。理解概念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前提。打个比方,将思想品德课程比作一个人,那么人的头部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的躯体就是知识,人的双手双脚就是能力,三维目标是一体三面、辩证统一的关系。而基本概念就是躯体上的血肉。概念是各种学科能力养成的基础,是中考考核目标的核心。有血有肉有思想,才能发展得更好。

基于生活逻辑编写的课标、教材,与基于学科逻辑的理论学习、考试,两者的不协调,让学生在学习认识上产生了矛盾。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协调好以生活为基础与知识学习的关系,既要认识到讲解、传递知识的重要性,又要建立起知识与生活相互融入、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处理好这个矛盾,无疑是对教师的生活素养、知识素养、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一大考验。笔者认为,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不失为可行之道。

事实证明,很多概念是打开或者深化某一章节课文知识的必备钥匙。若老师没有讲清楚概念,提供好钥匙,学生就容易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我们既要科学阐述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又要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地讲清基本概念。

如何把思想品德课的概念讲活、讲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笔者的几点见解。

一、概念的引入情境化

概念的引入情境化,就是教师要基于教材编写生活化的特点,把概念作为基本的切入点,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相互结合起来,寻找、创设合适的、包含与概念相符合的学习情境,由情境引入概念。这些学习情境包括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漫画、歌曲、视频等,从课外到课内,由感性到理性,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有意思,就会激发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我区选举人大代表的视频,同时展示一组全国人大召开期间的背景图片。有戏看,就缩短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学生自然进入到新情境中,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概念就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二、概念的分析层次化

概念的分析层次化,就是教师要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设问,引导学生从具体、典型的生活现象出发,理解、分析、比较、归纳、评价,生成基本概念与基本观点。

例如,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结合情境,设计如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1.视频与图片分别显示发生了什么事情?(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选举人大代表与人大代表赴京参会”。)

2.这些事情发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但由于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人民行使权力要通过适当的方式”。)

3.从中可以看出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4.人大代表行使权力是否需要制度保障?若是,需要什么制度?(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综合上述问题,你能谈谈我国人民是怎样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吗?(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根据概念所包含的意思,分层设计问题,形成问题探究链条,一环扣一环,逐个突破,层层推进,从课外到课内,从具体到抽象,从内涵到外延,促进学生更好理解概念与观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系统的观察力、阅读力、提取加工信息力等。

三、概念的辨析对比化

概念的辨析对比化,就是教师要把一些相似的、新旧的、有联系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透彻理解不同的概念。

教材中的概念,有些表述上比较相似,有的仅一字之差。学生若理解不深刻到位,往往容易混淆,产生错觉或形成模糊认识,指鹿为马、张冠李戴、不三不四的情况比比皆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相似的概念进行比较,辨析不同的概念与观点。

例如: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可以列表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

通过对比,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新观点时,既对已学过的概念与观点进行了复习巩固,又使新学的概念与观点辨析清楚,以准确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四、概念的建立系统化

概念的建立系统化,就是教师要把概念放到一个整体中去教学,在概念的联系中学习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对知识形成综合的把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建构主义认为,课堂设计要“围绕问题的概念群组织信息。问题和概念只有全部被展示而不是单独鼓励地被提出时,学生才能最投入地学习。理解部分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整体。”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要帮助学生掌握同一课、单元、册内的知识结构,知识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观点,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因此我们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对学习概念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第六课的知识结构可建立如下:

在这样的知识结构图中,第六课4个核心概念从局部到整体,系统、简单、清晰且互相关联,便于学生掌握与迁移知识。

五、概念的运用实践化

概念的运用实践化,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新的、具体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学习概念,生成知识,目的在于运用概念和知识指导实践。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运用概念与知识。例如,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除了必要的堂上练习巩固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关注全国人大召开的过程,了解全国人大的议程,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出墙报、手抄报、写时事评论、社会调查等形式,进一步学习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做到这些,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有利于深化对概念与观点的认识,达到知行合一。

总之,概念是思想品德课中的最基本的知识,是教材知识与生活沟通的桥梁。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多管齐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打造好这座桥梁,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理解、运用概念,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中考,适应日新月异的生活。

标签:;  ;  ;  

基于生活化教材的思想品德课概念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