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沙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赣江,流域,潼关,突变,金沙江,河流,大理。
水沙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颖[1](2019)在《赣江下游未来水沙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河道的冲淤变化主要取决于来水来沙条件、河床边界条件以及河道采砂等人类活动影响,其中来水来沙是河道冲淤的决定因素。本文从赣江下游控制水文站外洲站的水文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入手,结合采砂、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采用趋势分析法对赣江下游水沙过程进行分析,并对赣江未来水沙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9年32期)
陆传豪,董先勇,唐家良,刘刚才[2](2019)在《金沙江流域大型梯级水库对水沙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金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流域内新建了一系列梯级水库,但这些水库对该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尚不清晰。作者研究旨在分析金沙江流域径流和输沙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大型梯级水库建设对金沙江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利用中国长江叁峡集团公司在该流域1965—2016年的水沙监测数据,以及近年来对梯级水库冲淤情况的监测结果,结合Mann-Kendall秩相关检验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金沙江中上游的水沙输出呈上升趋势,1998年之后其年均径流和输沙较之前分别提高15. 27%和5. 01%,该类区域的水土保持措施有待加强;下游攀枝花至白鹤滩区间(不含雅砻江)产沙量占流域总量的36. 40%,是金沙江流域的主产沙区,也是控沙的核心区域;下游输沙呈显着减少趋势,1998年后下游年均输沙减少38. 55%,这主要归因于中下游河段溪洛渡、向家坝等一系列梯级水库的建设和运行,与此同时该地区水土保持工程也产生了一定的减沙效应。本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水沙的时空变化复杂,大型梯级水库对金沙江下游出口输沙量减少的贡献在95%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韩玉芳,路川藤[3](2019)在《叁峡工程后长江口水沙变化及河床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20年来,长江口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涉水工程,人类活动对河口水沙条件和河床演变影响巨大。2003年,叁峡工程蓄水运行后,进入长江河口的泥沙大幅减少,流域水沙条件的变化将对河口发展过程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根据实测资料,研究长江口徐六泾以下各河段不同时期水动力场变化特征、含沙量变化特征以及河床演变特征,重点分析河口动力地貌格局对流域减沙的响应,重要时间节点的对应性。(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期刊2019-10-11)
张群[4](2019)在《水利工程影响下赣江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文学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赣江流域的水沙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赣江流域年径流量没有明显的变化及突变情况,而年输沙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大幅度的下降趋势;上、中、下游的输沙突变点分别位于1998年、1990年和1990年,下降幅度分别达到了47%、67%和62%;大型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等人为活动的干扰对下游河道的泥沙转移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水利技术监督》期刊2019年05期)
徐金鑫,丁文峰,林庆明[5](2019)在《丹江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丹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径流泥沙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准确把握其变化趋势对水资源管理及水土保持工作意义重大。该文基于荆紫关水文站1958~2015年径流和悬移质输沙量资料,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距平累积法、滑动t检验法以及双累积曲线法,阐明了丹江流域近60年径流量和悬移质输沙量变化特征,定量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在径流泥沙变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丹江流域径流量与悬移质输沙量年际变化大,呈显着下降趋势,1958~1972、1982~1989年为丰水丰沙期,1972~1981年与1990~2015年处于枯水枯沙期,径流量和悬移质输沙量分别在1983年与1989年发生突变。人为因素和降水的贡献率分别为58.8%和41.2%,说明人为因素特别是水利水土保持工程是引起丹江流域输沙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8期)
孙妍,王秀茹,王铭浩,阎世煜[6](2019)在《渠村引黄口流域水沙情势变化和丰枯遭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建设前后渠村引黄口流域水沙情势改变和分析其丰枯遭遇变化,选取高村水文站1958—2016年近60a的水沙资料,基于水文变异指标法/变化范围法(IHA/RVA法),对水沙单项水文指标和整体改变度进行对比分析;先后结合边际拟合函数和Copula函数建立水沙联合分布函数,并分析不同时段水沙丰枯遭遇情况.结果表明:1)"引黄工程"建设后,渠村引黄口流域含沙量整体达到67.16%的高度改变状态,相较径流量61.72%的中度改变更为强烈;2)该流域2阶段水沙分别选用Gen Extreme Value、Log-Pearson3、Log-Gamma和Log-Pearson3这4种边际分布函数拟合效果最优;3)根据Clayton Copula建立较优的水沙联合分布函数,工程建设使水沙同丰性频率降低、同枯性频率增加,使不同丰枯遭遇组合频率分布更为均匀.(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晏安平,刘刚,曹林顺[7](2019)在《黄土高原周河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选择北洛河上游周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年滑动平均、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检验、线性趋势估计法以及滑动T检验和Pettitt非参数检验法探讨研究区的水沙变化特征,利用水文分析法分析人类活动和气候因素对水沙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流域年径流和输沙变化均呈现下降趋势,且突变时间均发生在2003年。退耕还林之后,流域的径流深降低49.74%;输沙量变化更加明显,下降了83.26%。突变之后,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变化影响基本一致,贡献率分别为87.16%和89.58%,气候因素影响很小。研究成果为有效分析退耕还林背景下的黄土高原小流域水沙变化可以提供有效指导和参考。(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07期)
韩芦[8](2019)在《大理河流域水沙变化特征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黄河中游开展了大范围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和生态工程建设,这些措施使得流域的下垫面产生了很大变化,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的径流、泥沙呈现显着的减少趋势,一般研究认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使得流域水沙发生改变,本文选取大理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判断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泥沙的贡献,分析流域出口站(绥德站)水沙的年内和年际变化特征,然后使用半分布半集总式水文模型SWAT在大理河流域建立符合流域实际情形的模型来定量的分析流域水沙变化的原因,分析主要包括不同降雨情景、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以及淤地坝情景下水沙的变化情况,得出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流域水文要素的分析可知:流域年内降雨量、径流量以及输沙量分配极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年际径流、输沙量呈显着的减少趋势,且显着性通过0.01检验,而降雨量呈增加趋势,但变化并不显着,绥德站(出口站)的径流量、输沙量在1971~1972年左右发生突变;使用双累积曲线法计算贡献时得出:降雨变化对径流和输沙量减少的贡献分别为23.21%和7.14%,人类活动对径流量、输沙量减少的贡献分别为76.79%、92.86%,由此可知,人类活动是导致1960~2015年间大理河流域径流、输沙量显着减少的主要原因。(2)以大理河流域的真实情况为参考,利用流域的已有的实测资料和数字资料构建能真实反映大理河流域实际情况的数据库,将1991~1993年作为模型的率定期,1994~2000年作为模型的验证期,使用半分布半集总式SWAT水文模型在大理河流域运行。通过SWAT-CUP对模型进行率定与验证,得出率定期(1991~1993)径流的决定系数R2和纳什系数NS分别为0.73和0.70,输沙的R2和NS分别为0.80和0.64,验证期(1994~2000)径流的R2和NS分别为0.84和0.82,输沙的R2和NS分别为0.83和0.82,本次模拟输出结果中的NS和R2均可以满足模型的精度的要求,因此使用SWAT模型得出大理河流域在时空尺度上的水沙值,可以较好的应用到实际分析过程中。(3)利用SWAT模型将大理河流域分成91个子流域,将91个子流域1991~2000年(10年)的输出结果作为基础数据,分析流域1991-2000年降雨、蒸发、地表径流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径流量、输沙量和径流侵蚀功率在流域上的汇聚过程,以及整个流域上径流模数、输沙模数、径流侵蚀功率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得出1991~2000年年均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流域的东南部和西部,蒸散发量也集中在大理河流域的东南部和西部,流域的地表径流主要集中在流域下游,径流模数、输沙模数、径流侵蚀功率从上游到下游整体上呈递增的趋势,支流的径流模数、输沙模数整体小于干流,但支流的径流侵蚀功率大于干流。(4)将大理河流域水沙变化的原因做定量的分析,利用SWAT模型具有的功能进行情景模拟,分析降水以及生态建设对流域径流、输沙的影响,分析得出:日降雨量每增加10%,流量、输沙量分别增加26.72%、25.39%,日降雨量每减少10%,流量、输沙量分别减少23.28%、21.77%;15°、25°以上均为林地、草地时流域的水沙值均会减沙,全流域均为耕地时流域出口的水沙会增加,流域全为林、草地时流域出口的水沙均表现为减少,林地的减水减沙效果要大于草地的减水减沙效果,淤地坝的存在会使流量、输沙量减少,且减沙效果优于减水效果。(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王杰[9](2019)在《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河龙区间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河流域粗泥沙主要来源区,也是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区域。2000年以来河龙区间河流输沙量锐减,为了探究河龙区间泥沙变化特征及减少原因,本研究选取侵蚀性降水、主汛期侵蚀性降水、径流模数、输沙模数等指标,采用Pettitt检验、有序聚类分析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河龙区间1956-2015年气象和水文序列进行趋势突变以及周期性分析。采用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气候变化与流域水沙响应关系进行分析。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确定了河龙区间坡面措施的减沙贡献率,进一步构建淤地坝拦沙贡献率计算模型,确定了沟道措施的拦沙贡献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阐明了河龙区间1956-2015年气象和水文序列的变化趋势。河龙区间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不显着(p>0.1);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均呈极显着减少趋势(p<0.001)。河龙区间年输沙量突变年份为1979、1999年。依据年输沙量的突变检验,并结合前人研究,划分1956-1979年为T1时期、1980-1999年为T2时期、2000-2015年为T3时期。(2)分析了河龙区间典型流域的降水-径流-输沙变化关系。在年、汛期(6-10月)、主汛期(7-8月)叁个时间尺度,大理河流域径流-输沙、降水-径流呈显着(p<0.05)线性正相关。径流-输沙关系从年到汛期,再到主汛期尺度,决定系数一直增加,相关性不断增高。不同时间尺度降水-输沙线性回归的斜率变化较小,显示出降水对输沙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变化;主汛期内的侵蚀性降水-输沙关系优于其他时间尺度的,其中2003-2015年的侵蚀性降水-径流的决定系数(R2)最高,拟合效果好。(3)明确了人类活动是河龙区间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流域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均大于降水,各流域输沙量突变之后,人类活动对流域输沙减少的影响占主导作用。1956-2015年间,河龙区间以及各支流降水变化对流域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范围是0.58%-41.3 1%,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为58.69%-99.42%,平均贡献率达82.45%。(4)量化了河龙区间梯田、植被以及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减沙贡献率。2000-2015年间,河龙区间梯田减沙幅度呈逐年增加趋势,从14.02%增加至25.99%。受植被和梯值为3.21亿t。1956-2011年间,河龙区间淤地坝逐年拦沙量变化于0.04-3.91亿t,多年平均拦沙量为1.31亿t,累积拦沙量为73.12亿t。与基准期T1(1956-1979)相比,T3时期(2000-2015)植被和梯田平均减沙贡献率分别为54%、17%,淤地坝平均拦沙贡献率为17%,水库拦沙和引水取沙合计贡献了 12%。(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蔡蓉蓉,张红武,卜海磊,张宇[10](2019)在《基于水沙组合分类的黄河中下游水沙变化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揭示黄河中下游水沙关系及变化规律,本文通过自组织映射(Self-Organizing Map)-K均值聚类(K-means clustering)耦合方法,利用黄河中游潼关水文站1919—2018年的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数据,对该站的水沙组合进行分类。结果表明:潼关站水沙类型有沙多水多、沙多水中、沙中水中及沙少水中4种。结合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情况,以1960年及2000年为时间节点将研究时段分为3个阶段,分析了上述4种类型在3个阶段的出现频率及变化特点。考虑到黄河水沙条件的变化,又对1986年以来潼关站的水沙组合进行分类。结果表明:该站在1986年后的水沙类型有沙中水中及沙少水中2种。两种时间序列下的分类结果略有差异,体现出黄河水沙变化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水沙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金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流域内新建了一系列梯级水库,但这些水库对该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尚不清晰。作者研究旨在分析金沙江流域径流和输沙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大型梯级水库建设对金沙江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利用中国长江叁峡集团公司在该流域1965—2016年的水沙监测数据,以及近年来对梯级水库冲淤情况的监测结果,结合Mann-Kendall秩相关检验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金沙江中上游的水沙输出呈上升趋势,1998年之后其年均径流和输沙较之前分别提高15. 27%和5. 01%,该类区域的水土保持措施有待加强;下游攀枝花至白鹤滩区间(不含雅砻江)产沙量占流域总量的36. 40%,是金沙江流域的主产沙区,也是控沙的核心区域;下游输沙呈显着减少趋势,1998年后下游年均输沙减少38. 55%,这主要归因于中下游河段溪洛渡、向家坝等一系列梯级水库的建设和运行,与此同时该地区水土保持工程也产生了一定的减沙效应。本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水沙的时空变化复杂,大型梯级水库对金沙江下游出口输沙量减少的贡献在95%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沙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张颖.赣江下游未来水沙变化分析[J].河南科技.2019
[2].陆传豪,董先勇,唐家良,刘刚才.金沙江流域大型梯级水库对水沙变化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3].韩玉芳,路川藤.叁峡工程后长江口水沙变化及河床演变特征[C].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2019
[4].张群.水利工程影响下赣江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分析[J].水利技术监督.2019
[5].徐金鑫,丁文峰,林庆明.丹江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6].孙妍,王秀茹,王铭浩,阎世煜.渠村引黄口流域水沙情势变化和丰枯遭遇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晏安平,刘刚,曹林顺.黄土高原周河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陕西水利.2019
[8].韩芦.大理河流域水沙变化特征的模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9].王杰.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9
[10].蔡蓉蓉,张红武,卜海磊,张宇.基于水沙组合分类的黄河中下游水沙变化特点研究[J].水利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查哈尔滩、吉兰泰潜水阴阳离子叁线图](/uploads/article/2020/01/05/c858846aa026b342648bf568.jpg)
![河龙间皇甫川等5个子流域示意图](/uploads/article/2020/01/05/3887d4926b844429d40288e1.jpg)
![~2010年河龙区间输沙量逐年累积距...](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025836.nh0035&suffix=.jpg)
![沙波不对称性分布特征](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299947.nh0046&suffix=.jpg)
![成库前后寸滩站径流量、输沙量变化比...](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2047233.nh0006&suffix=.jpg)
![工程河段30年末淤积地形Fig.6.28Dep...](/uploads/article/2020/01/05/43b5248f2c200f34b30defb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