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稀土铁金属间化合物论文_黄俊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型稀土铁金属间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化合物,稀土金属,氮化物,稀土,中子,晶格,结构。

型稀土铁金属间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黄俊伟[1](2015)在《CsCl-型和MgCu_2-型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在室温下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磁致伸缩等性质而受到广泛的关注。RAg(R稀土元素)体系中的稀土离子具有局域的f轨道电子,电子的自旋、轨道以及晶格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使得这类材料往往表现出多样的磁性行为;另一方面,在稀土与磁性过渡族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合物RFe2中,由于稀土的4f电子、过渡金属的3d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该类材料中存在着多种磁有序状态,伴随着结构形变引起一系列不同的物理现象,如过冷/过热、磁化跳变、相共存、动态阻滞和缓慢弛豫等。根据晶体结构以及电子耦合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本文首先研究了CsCl型简单立方结构的RAg化合物中4f电子的磁性,进一步地研究了具有MgCu2型Laves相结构稀土金属间化合物Tb0.2Pr0.8(Fe0.4Co0.6)1.93中4f和3d电子的相互作用磁性,以及掺杂对其磁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简单介绍了稀土元素和过渡族金属元素的磁性、以及由它们形成的具有CsCl型简单立方结构的RAg金属间化合物和具有MgCu2型Laves相结构的CeFe2金属间化合物的磁特性,分别从晶体结构、磁结构和研究现状等方面来阐述这两类体系的磁性行为,并讨论掺杂CeFe2中的类马氏体相变行为。二、研制并介绍了脉冲强磁场下的磁化测量系统和近邻探测振荡(Proximity Detector Oscillator:PDO)测量系统。分别介绍了这两种技术的测量原理、系统结构和标定方法等,同时简单地分析了脉冲强磁场的测量中可能引起噪声的几个因素并给出了相应地提高信噪比的手段。叁、研究了具有CsCl型简单立方结构的RAg (R=Gd, Ho, Dy)金属间化合物的4f电子磁性,并使用脉冲强磁场进行了系统的磁化测量,分别得到了叁种化合物的磁相图;重点研究了非磁性Al3+掺杂对Dy50-xAlxAg50(x=0,0.3,1.2和1.8)磁性行为的影响,发现对于掺杂浓度最高的样品(x=1.8)反而具有与纯DyAg最相似的磁化行为,并使用所提出的超晶胞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这种反常的稀释掺杂效应。四、使用PDO方法对DyAg进行了研究,同时测量了铜酸盐超导材料的上临界场。进一步地将DyAg样品的PDO测量结果与电输运、磁化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同时将PDO测量方法在脉冲强磁场下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五、研究了具有MgCu2型Laves相结构的Tb0.2Pr0.8(Fe0.4Co0.6)1.93-xCx (x=0,0.05,0.1,0.15,0.2,0.3,0.4和0.5)金属间化合物由局域4f电子与巡游3d电子相互作用决定的磁化特性:当C掺杂浓度x≤0.2时,观察到磁化强度的跳变行为:当C掺杂浓度x>0.2,磁化跳变行为完全消失;并且在C掺杂浓度x=0.15时,磁化跳变的数量最多。这种磁化的跳变行为归因于反铁磁到铁磁转变过程中的一级结构相变所伴随的应变的爆发式释放。六、详细地研究了C掺杂浓度为x=0.05的Th0.2Pr0.8(Fe0.4Co0.6)1.88C0.05样品的磁化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温区域,与时间有关的磁弛豫行为、与磁场扫描速率和冷却磁场相关的磁化跳变行为表明该样品具有类马氏体相变的磁特性,同时也说明其反铁磁到铁磁有序的转变具有一级相变的特性。七、研究了不同的稀土元素对Tb1-yPry(Fe0.4Co0.6)1.88C0.05(y=0,0.8和1)化合物磁化跳变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轻稀土元素Pr对该体系中磁化跳变行为的出现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在含有重稀土元素Tb的化合物中没有观察到磁化跳变行为。同时,该体系中出现磁化跳变行为的不同样品均具有类马氏体的相变特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伊海波[2](2012)在《平面型稀土金属间化合物微粉/石蜡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不论是电磁屏蔽和抗电磁干扰方面,还是军事雷达隐身方面,都对微波吸收材料有“厚度薄、质量轻、吸波频段宽、吸波能效高”的要求。基于四分之一波长模型,为了得到好的微波吸收性质,对于磁性材料要提高其微波磁导率。基于双各向异性模型,平面型稀土金属间化合物微粉复合材料能够突破Snoek极限的限制,在高的频率下具有高复数磁导率,有望成为新一代的微波磁性材料和微波吸收材料。成分和温度对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磁矩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说来,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磁晶各向异性分为叁类:轴型、锥型和平面型磁晶各向异性。根据上述理论,制备出Ce2(Co1-xFex)17(0≤x≤0.8)稀土金属间化合物微粉,研究了元素替代对磁晶各向异性,以及由此对其石蜡复合材料的微波磁性以及微波吸收性质的影响。对其中具有平面型和锥型稀土金属间化合物微粉/石蜡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质及吸波机理做了深入的分析。同时也研究了氧化物掺杂对磁性微粉/石蜡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特性的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在0≤x≤0.8范围内,随着x值增加,Ce2(Co1-xFex)17的磁晶各向异性有轴型→锥型→平面型的过渡。当x≤0.45时,Ce2(Co1-xFex)17具有轴型磁晶各向异性;当x=0.5和0.55时,Ce2(Co1-xFex)17具有锥型磁晶各向异性;当x≥0.6时,Ce2(Co1-xFex)17具有平面型磁晶各向异性。(2)轴型Ce2(Co1-xFex)17微粉/石蜡复合材料的微波磁性服从Snoek极限限制。在0≤x≤0.45范围内,在同体积浓度下,随着x值增大,轴型Ce2(Co1-xFex)17微粉/石蜡复合材料的起始磁导率升高,自然共振频率降低。(3)平面型Ce2(Co1-xFex)17微粉/石蜡复合材料的微波磁性突破了Sonek极限的限制。在0.6≤x≤0.8范围内,在同体积浓度下,随着x值增大,平面型Ce2(Co1-xFex)17微粉/石蜡复合材料的起始磁导率降低,自然共振频率升高。(4)锥型Ce2(Co1-xFex)17(x=0.5和0.55)微粉/石蜡复合材料微波磁性突破了Sonek极限的限制。(5)在同体积浓度下,锥型和平面型Ce2(Co1-xFex)17(0.5<x<0.8)微粉/石蜡复合材料具有比轴型Ce2(Co1-xFex)17(0<x<0.45)微粉/复合材料高的磁导率。(6)利用微波介电谱和微波磁谱计算得到良好金属短路的单层Ce2(Co1-xFex)17微粉/石蜡复合材料吸波体对应不同涂层厚度的反射损耗曲线。复合材料的反射损耗峰的峰值频率与电磁参数、涂层厚度符合四分之一波长关系。在0.1-18GHz测量频率范围内,随着涂层厚度增加,复合材料的反射损耗峰向低频方向移动;随着涂层增大到一定厚度,复合材料的反射损耗曲线会出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反射损耗峰。(7)在0.1-18GHz测量频率范围内,随着涂层厚度增大,Ce2(Co1-xFex)17微粉/石蜡复合材料的反射损耗峰峰值先降低后增大。对应到Z=|Zin/Z0|随频率的变化曲线中,在Z=1时反射损耗值最小,具有该对应匹配厚度的吸波涂层材料在该匹配频率下实现完全损耗。在完全损耗情况下的匹配频率处咖>1。(8)改变x值能够有效调节Ce2(Co1-xFex)17微粉/石蜡复合材料的反射损耗特性。同体积浓度下,锥型和平面型Ce2(Co1-xFex)17微粉/石蜡复合材料的完全损耗情况对应的匹配频率相对低于轴型Ce2(Co1-xFex)17微粉/石蜡复合材料。(9)改变磁粉浓度都能够有效调节Ce2(Co1-xFex)17微粉/石蜡复合材料的反射损耗特性。随着磁粉浓度增加,复合材料的复合介电常数和复数磁导率均增加,完全损耗情况下的匹配频率呈降低趋势。(10)通过对反射损耗能的分析,电磁波损耗包括吸波涂层内的损耗以及前后界面反射电磁波在前界面处的干涉损耗,其中以干涉损耗为主要损耗机理。(11)通过直接球磨Ce2(Co0.4Fe0.6)17淬火样品与SiO2粉末的混合物得到SiO2包覆的Ce2(Co0.4Fe0.6)17微粉。制得的SiO2@Ce2(Co0.4Fe0.6)17微粉的XRD数据与Ce2(Co0.4Fe0.6)17微粉完全相同,没有SiO2晶体对应的衍射峰。相比于的Ce2(Co0.4Fe0.6)17微粉,SiO2@Ce2(Co0.4Fe0.6)17微粉具有较低的饱和磁化强度,其石蜡复合材料具有相对较低的复数介电常数和复数磁导率。计算得到的反射损耗峰的峰值频率与电磁参数、涂层厚度符合四分之一波长关系,完全损耗峰对应较高的匹配频率和较低的匹配厚度。在完全损耗情况下的匹配频率处ε/μ>1。氧化物掺杂为针对不同需求微波吸收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思路。(12)通过直接球磨Ce2(Co0.4Fe0.6)17的办法,制得了Ce2O3@Co0.4Fe0.6纳米晶复合微粉。晶粒尺寸为7.7nm左右的α-Co0.4Fe0.6(?)内米晶分布在Ce2O3中。微粉的颗粒尺寸为0.3-1μm,饱和磁化强度为152.4emu/g,矫顽力为59.5Oe。制备了未取向和取向的Ce2O3@Co0.4Fe0.6微粉石蜡复合材料(35vol%)。经过取向,复合材料的复数介电常数降低,复数磁导率增大,有效改善了阻抗匹配;在涂层厚度为1.5mm-4mm范围内,在各自的峰值频率处,实现了更低的反射损耗。特别在匹配厚度为2.49mm,在匹配频率3.7GHz处实现完全损耗,在该匹配频率处咖>1。(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2-04-01)

余志,操光辉,邓康,任忠鸣[3](2010)在《B2型稀土金属间化合物DyAg机械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B2型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具有良好的室温塑性而受到人们的关注,通常情况下,应力诱导相变有助于提高材料的塑性。对B2型稀土金属间化合物多晶DyAg首先进行拉伸和压缩试验,然后将经过拉伸和压缩变形的试样进行X射线衍射(XRD)分析以确定在变形过程中是否有应力诱导的相变产生。实验结果显示:DyAg合金的延伸率约为8%、抗拉强度为220 MPa,断裂方式为解理和沿晶断裂;压缩率高达59%、抗压强度为1050 MPa。XRD分析形变后的DyAg试样未发现有应力诱导的相变产生,因此可以排除由于应力诱导相变而导致DyAg合金具有良好室温塑性的这种可能。(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期刊2010年06期)

肖令平[4](2009)在《NaZn_(13)型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结构特性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1前言我国稀土资源丰富,约占全球的70-80%。但是综合利用率不高,随着材料制备和分析手段,凝聚态物理实验技术,量子理论与非平衡态理论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微观层次来对材料的性能进行预测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具有新的结构、新的性能的金属间化合(本文来源于《全国磁热效应材料和磁制冷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04-15)

杨素萍[5](2004)在《1∶12型稀土铁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真空电弧炉制备了RFe10.5-xMnxMo1.5 (R= Sm、Nd 、Y、Tb、Ho)化合物的样品,随后对这些化合物进行真空热处理,再取其中一部分样品进行吸氮处理。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和磁性能测量的方法,研究了Mn替代部分Fe以及吸氮对化合物的结构和磁性的影响。对RFe10.5-xMnxMo1.5 化合物的研究发现,Mn的替代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使化合物呈单相ThMn12型四方结构。随Mn含量的增加,化合物样品的晶格常数和单胞体积单调增大,化合物样品的居里温度和过渡金属次晶格磁矩明显降低;随着Mn含量的增加,Sm和Y的化合物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单调下降,而Tb和Ho化合物先单调下降,然后又随着Mn含量的增加而单调上升。在所有化合物中,Mn-Fe和Mn-R次晶格磁矩呈非共线耦合。对RFe6.5Mn4Mo1.5氮化物的研究发现,氮化物与母相样品一样都是单相ThMn12型四方结构。在RFe6.5Mn4Mo1.5(R= Nd 、Y、Tb、Ho)化合物样品中,晶格常数和单胞体积随稀土元素从Y到Ho单调减小。吸氮后,化合物单胞体积明显增大,居里温度显着提高,饱和磁化强度的变化随稀土而异。在TbFe7.5Mn3Mo1.5化合物、TbFe6.5Mn4Mo1.5Ny化合物和HoFe6.5Mn4Mo1.5Ny化合物样品的热磁曲线上,出现了补偿点,其补偿温度分别为72 K、88 K和50 K。在x=2.0和.x=3.0的HoFe10.5-xMnxMo1.5化合物样品的热磁曲线上,出现了零点补偿点,其温度分别是35 K、54 K和10 K。(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04-03-01)

孙凯[6](2002)在《稀土铁金属间化合物Er_2Fe_(17-x)Al_x和Er_2Fe_(17-x)Mn_xC的结构与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中子衍射、X-射线衍射和宏观磁测量等实验手段较为详细地研究了2:17型稀土铁基化合物Er2Fe17-xAlx和Er2Fe17-xMnxC的晶体结构和内禀磁性。通过观测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能随Al、Mn替代量的变化,探讨晶体结构变化与磁性变化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Er2Fe17-xAlx化合物中,当Al原子含量低(x≤2) 时,Al原子仅占据Th2Zn17型结构中的18f、18h晶位(或Th2Ni17中的12j、12k位)且随Al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替代量的增加(x>2) ,Al原子开始占据6c哑铃位,其占位数随x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同时18f(12j)的上升趋势不变,但18h(12k)晶位的占有率增加趋缓;自始至终,Al原子均不占据9d晶位。样品中,Fe原子磁矩与Er原子磁矩呈现亚铁磁耦合:居里温度初始时随Al含量的增加而升高,但在x=3附近达到最大后下降;饱和磁化强度随替代量的增加近似线性减小。化合物的这些宏观磁性随Al替代量的变化可用交换作用、磁稀释效应以及分子场模型加以理解和解释。Er2Fe17-xMnxC系列化合物均为Th2Ni17型六角结构,空间群P63/mmc。对Er2Fe15Mn2C在室温下的中子衍射数据分析表明:Mn原子在12k、12j、6g和4f四个晶位均发生替代,4f哑铃位的占有率最大。室温下所有磁性原子的磁矩均位于垂直于六重轴的平面内,Er次晶格的磁矩方向与Fe次晶格相反。讨论了磁性Mn原子与非磁性Al原子替代后对R2Fe17化合物的结构和磁性影响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期刊2002-04-01)

杜红林[7](2001)在《稀土—铁金属间永磁化合物间隙原子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子衍射、X射线衍射、气固相反应分析、宏观磁性测量等实验手段以及磁晶各向异性和电子能带结构计算等,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间隙氮、碳、氢原子对R2Fe14B、Pr(Fe,V)12、R(Fe,Mo)12和R(Fe,Si)11Cx(R=Y、Nd、Pr、Ce)几种类型化合物结构与磁性的影响,得到了以下结果: (1)在R2Fe14BNx和Y2Fe14BHx化合物中氮原子占据x和z均接近于0.10的4e(0,0,z)和4f(x,x,0)间隙晶位,氢原子进入16k(0.1311,0.3404,0.3104)晶位,适度氮化可以显着提高R2Fe14B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能。氮化后化合物的居里温度由于体积膨胀效应明显升高;铁原子的平均磁矩降低约2~3%,原因是占据4f和4e晶位氮原子的2p电子与多个晶位Fe原子的3d电子存在着杂化;铁次晶格的磁晶各向异性变化不大,稀土次晶格的磁晶各向异性有所降低,自旋再取向温度降低。单离子模型计算发现随着氮含量的增加Pr2Fe14B化合物的二阶晶场系数的绝对值变小。能带结构计算表明氮原子的介入使Fe(4c)、Fe(8j1)和Fe(16k2)的磁矩降低,Fe(4e)磁矩增大。 氢原子的加入使得居里温度和饱和磁化强度升高,而磁晶各向异性场降低。 (2)1:12化合物中V和Mo原子都优先占据8i替代晶位,其氮化物中氮原子进入2b间隙晶位,使得晶格发生膨胀。氮化以后,饱和磁化强度有明显的增大,居里温度大幅度升高,而且易磁化方向变为沿c轴方向,磁晶各向异性计算表明稀土次晶格的磁晶各向异性常数K1由氮化前的负值变为正值。尽管矫顽力低于钕铁硼,但镨系1:12型氮化物具有更低的价格,更高的居里温度、剩磁和更大的磁能 积,低温下性能更好,因此错系1:12型氮化物磁粉具有一定的应用 价值,而且还有很大潜能。 门)熔炼方法制备的YFe;。伽。人x碳化物中,碳原子基本上是进 入Zb间隙晶位,对磁性的影响与间隙氮原子相似。PrFe;MMo;.;C*化 合物中大部分碳原子择优占据8 i晶位,少量进入了 Zb间隙晶位,表 明碳在晶格中的占位不仅和替代元素种类有关,还和元素配比有很 大关系。由于只有少量碳原子进入Zb晶位,PrFe;。Mo;尤;。化合物仍 为易面的磁晶各向异性。 熔炼碳化物具有与氮化物相仿的忧异内禀磁性能,而且有很高的 高温稳定性,适于做永磁材料并可制备烧结磁体,但化合物中的碳 含量还需提高。 门)ROe,StXG及其氢化物具有BaCd;;型四方结构,硅原子择优 进入sd晶位,碳原子进入SC间隙位置,占位率约70兄 碳原子对结构 起稳定作用;由于近邻Fe干e原子之间电子云的重迭程度较低,Fe原 子磁矩较小,居里温度不高。居里温度和饱和磁化强度将随硅替代 量的减小和碳元素的增加而升高。化合物铁次晶格和稀土离子如Nds“ 的磁晶各向异性为易面的,且易面磁晶各向异性随碳元素的增加而 增强。稀土钵原子的4f电子壳层不稳定。氢化物中氢原子进入晶格 中的叁个间隙位置,分别是sc、32i*)和32iQ。氢化后居里温度 和平均铁原子磁矩由于体积膨胀效应有明显的增大,铁次晶格的磁 晶各向异性有所减小。(本文来源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期刊2001-06-01)

型稀土铁金属间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不论是电磁屏蔽和抗电磁干扰方面,还是军事雷达隐身方面,都对微波吸收材料有“厚度薄、质量轻、吸波频段宽、吸波能效高”的要求。基于四分之一波长模型,为了得到好的微波吸收性质,对于磁性材料要提高其微波磁导率。基于双各向异性模型,平面型稀土金属间化合物微粉复合材料能够突破Snoek极限的限制,在高的频率下具有高复数磁导率,有望成为新一代的微波磁性材料和微波吸收材料。成分和温度对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磁矩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说来,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磁晶各向异性分为叁类:轴型、锥型和平面型磁晶各向异性。根据上述理论,制备出Ce2(Co1-xFex)17(0≤x≤0.8)稀土金属间化合物微粉,研究了元素替代对磁晶各向异性,以及由此对其石蜡复合材料的微波磁性以及微波吸收性质的影响。对其中具有平面型和锥型稀土金属间化合物微粉/石蜡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质及吸波机理做了深入的分析。同时也研究了氧化物掺杂对磁性微粉/石蜡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特性的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在0≤x≤0.8范围内,随着x值增加,Ce2(Co1-xFex)17的磁晶各向异性有轴型→锥型→平面型的过渡。当x≤0.45时,Ce2(Co1-xFex)17具有轴型磁晶各向异性;当x=0.5和0.55时,Ce2(Co1-xFex)17具有锥型磁晶各向异性;当x≥0.6时,Ce2(Co1-xFex)17具有平面型磁晶各向异性。(2)轴型Ce2(Co1-xFex)17微粉/石蜡复合材料的微波磁性服从Snoek极限限制。在0≤x≤0.45范围内,在同体积浓度下,随着x值增大,轴型Ce2(Co1-xFex)17微粉/石蜡复合材料的起始磁导率升高,自然共振频率降低。(3)平面型Ce2(Co1-xFex)17微粉/石蜡复合材料的微波磁性突破了Sonek极限的限制。在0.6≤x≤0.8范围内,在同体积浓度下,随着x值增大,平面型Ce2(Co1-xFex)17微粉/石蜡复合材料的起始磁导率降低,自然共振频率升高。(4)锥型Ce2(Co1-xFex)17(x=0.5和0.55)微粉/石蜡复合材料微波磁性突破了Sonek极限的限制。(5)在同体积浓度下,锥型和平面型Ce2(Co1-xFex)17(0.5<x<0.8)微粉/石蜡复合材料具有比轴型Ce2(Co1-xFex)17(0<x<0.45)微粉/复合材料高的磁导率。(6)利用微波介电谱和微波磁谱计算得到良好金属短路的单层Ce2(Co1-xFex)17微粉/石蜡复合材料吸波体对应不同涂层厚度的反射损耗曲线。复合材料的反射损耗峰的峰值频率与电磁参数、涂层厚度符合四分之一波长关系。在0.1-18GHz测量频率范围内,随着涂层厚度增加,复合材料的反射损耗峰向低频方向移动;随着涂层增大到一定厚度,复合材料的反射损耗曲线会出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反射损耗峰。(7)在0.1-18GHz测量频率范围内,随着涂层厚度增大,Ce2(Co1-xFex)17微粉/石蜡复合材料的反射损耗峰峰值先降低后增大。对应到Z=|Zin/Z0|随频率的变化曲线中,在Z=1时反射损耗值最小,具有该对应匹配厚度的吸波涂层材料在该匹配频率下实现完全损耗。在完全损耗情况下的匹配频率处咖>1。(8)改变x值能够有效调节Ce2(Co1-xFex)17微粉/石蜡复合材料的反射损耗特性。同体积浓度下,锥型和平面型Ce2(Co1-xFex)17微粉/石蜡复合材料的完全损耗情况对应的匹配频率相对低于轴型Ce2(Co1-xFex)17微粉/石蜡复合材料。(9)改变磁粉浓度都能够有效调节Ce2(Co1-xFex)17微粉/石蜡复合材料的反射损耗特性。随着磁粉浓度增加,复合材料的复合介电常数和复数磁导率均增加,完全损耗情况下的匹配频率呈降低趋势。(10)通过对反射损耗能的分析,电磁波损耗包括吸波涂层内的损耗以及前后界面反射电磁波在前界面处的干涉损耗,其中以干涉损耗为主要损耗机理。(11)通过直接球磨Ce2(Co0.4Fe0.6)17淬火样品与SiO2粉末的混合物得到SiO2包覆的Ce2(Co0.4Fe0.6)17微粉。制得的SiO2@Ce2(Co0.4Fe0.6)17微粉的XRD数据与Ce2(Co0.4Fe0.6)17微粉完全相同,没有SiO2晶体对应的衍射峰。相比于的Ce2(Co0.4Fe0.6)17微粉,SiO2@Ce2(Co0.4Fe0.6)17微粉具有较低的饱和磁化强度,其石蜡复合材料具有相对较低的复数介电常数和复数磁导率。计算得到的反射损耗峰的峰值频率与电磁参数、涂层厚度符合四分之一波长关系,完全损耗峰对应较高的匹配频率和较低的匹配厚度。在完全损耗情况下的匹配频率处ε/μ>1。氧化物掺杂为针对不同需求微波吸收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思路。(12)通过直接球磨Ce2(Co0.4Fe0.6)17的办法,制得了Ce2O3@Co0.4Fe0.6纳米晶复合微粉。晶粒尺寸为7.7nm左右的α-Co0.4Fe0.6(?)内米晶分布在Ce2O3中。微粉的颗粒尺寸为0.3-1μm,饱和磁化强度为152.4emu/g,矫顽力为59.5Oe。制备了未取向和取向的Ce2O3@Co0.4Fe0.6微粉石蜡复合材料(35vol%)。经过取向,复合材料的复数介电常数降低,复数磁导率增大,有效改善了阻抗匹配;在涂层厚度为1.5mm-4mm范围内,在各自的峰值频率处,实现了更低的反射损耗。特别在匹配厚度为2.49mm,在匹配频率3.7GHz处实现完全损耗,在该匹配频率处咖>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型稀土铁金属间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黄俊伟.CsCl-型和MgCu_2-型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磁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2].伊海波.平面型稀土金属间化合物微粉/石蜡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质[D].兰州大学.2012

[3].余志,操光辉,邓康,任忠鸣.B2型稀土金属间化合物DyAg机械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2010

[4].肖令平.NaZn_(13)型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结构特性概述[C].全国磁热效应材料和磁制冷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5].杨素萍.1∶12型稀土铁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D].东南大学.2004

[6].孙凯.稀土铁金属间化合物Er_2Fe_(17-x)Al_x和Er_2Fe_(17-x)Mn_xC的结构与磁性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2

[7].杜红林.稀土—铁金属间永磁化合物间隙原子效应的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1

论文知识图

合金氮化过程的物理模型化合物在0.05T磁...化合物的晶格常数...3-17 HoFeMnMo在 4.5 K 温度下的磁化曲...(x=1.0、2.0、3....化合物及氮化物在0.0...

标签:;  ;  ;  ;  ;  ;  ;  

型稀土铁金属间化合物论文_黄俊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