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族硝基化合物论文_毛康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芳香族硝基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硝基,芳香族,化合物,联苯,胺基,硝基苯,水合。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毛康成[1](2019)在《两种含氯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加氢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硝基C酸和邻硝基氯苯为原料,采用催化加氢的方法,合成了CLT酸和DHB,考察了反应温度、搅拌转速、氢气压力、反应溶剂、催化剂用量、助剂加入量对反应的影响,得到了反应的最优工艺条件。以载体表面含氧基团和孔道结构为筛选依据,从多种商品化活性炭中筛选出了最适合的作为催化剂载体的活性炭,并采用硝酸对载体进行预处理以增加载体表面含氧基团。采用浸渍法吸附氯铂酸,在高温下通过氢气还原得到了活性炭负载的铂催化剂,该催化剂在CLT酸和DHB加氢合成中有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考察了不同活性炭载体、硝酸用量、还原温度等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SEM、TEM、ICP等手段,发现催化剂失活的原因是:反应中产生的有机杂质导致催化剂孔道堵塞,活性位点被覆盖。在90℃的条件下,采用甲苯和DMF对失活的催化剂进行洗涤再生。经再生后,催化剂的性能与新鲜催化剂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6-17)

吕静[2](2019)在《铁、氮掺杂碳材料催化剂及其还原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芳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合成药物和表面活性剂的中间体,具有极高的工业价值。因此,选择性催化还原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形成对应的芳胺被认为是合成有机化学中最重要和最具挑战的任务之一。过渡金属负载或非金属杂原子掺杂的催化剂,由于其丰富的地球储存量,价格低廉,易获得的高比表面积及热稳定性等优点,可替代贵金属用于选择性催化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加氢反应。因此,通过设计开发具备高催化活性且可稳定循环利用的过渡金属或非金属杂原子基多孔碳材料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主要以水合肼为氢源,探究不同催化剂体系下芳香族硝基化合物选择性加氢的效果。筛选出最优催化剂的制备条件,最佳催化性能的反应条件,通过催化剂的形态特征、结构组成等表征参数分析影响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综合因素。此外,探讨最优催化剂在芳香族硝基化合物中的广泛适用性,并进行多次重复实验考察催化剂的稳定性。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利用豆粕一步法热解制备含氮量丰富(RNC,6.5 wt%)的多孔碳材料,经KOH活化可得到711.9 m~2/g的比表面积,并且详细地解释了原位合成的丰富氮物种可以导致邻位碳电荷离域并产生更多的缺陷位点,形成类金属活性从而提高还原硝基化合物的速率。最终反应结果表明,对氯硝基苯在5小时达到完全转化而且没有脱氯现象发生,该催化剂的优点在于比贵金属催化剂具有显着的化学选择性,比同类的非金属催化剂所需要的反应温度低。第二部分:将二茂铁甲醛和对苯二胺通过简单的热聚合反应形成多孔有机聚合物(POP),然后在惰性气氛下碳化制备γ-Fe_2O_3纳米颗粒负载的含氮多孔碳材料(γ-Fe_2O_3/NPC)。氮原子和铁原子之间通过协同作用实现双功能催化加氢,其中γ-Fe_2O_3纳米颗粒含量为34.5 wt%。结果表明,反应时间达到80分钟时,催化剂可达到99.8%的转化率和接近100%的选择性。即使重复使用多次,催化剂仍能保持稳定的催化活性和超高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何培,潘勇,蒋军成,周炜[3](2018)在《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爆速的定量构效关系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爆速的预测精度,提出基于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性(QSPR)的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爆速的理论预测方法。应用Dragon软件计算21种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分子描述符,利用遗传-多元线性回归方法(GA-MLR)从大量描述符中筛选出4个与爆速关系最为密切的分子描述符,建立相应的4参数线性理论预测模型,并采用内部和外部验证方式,验证模型的拟合能力、稳健性和预测能力。结果表明: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平均绝对误差(AAE)分别为0.048和0.208km/s,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058和0.302 km/s,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和预测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王菲,时作龙,赵琼,张延巍,邢亚飞[4](2017)在《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7种芳香族硝基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7种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采样及分析方法的特点,研究并建立车间空气中蒸气态硝基苯、一硝基甲苯(及其异构体)、二硝基甲苯(及其异构体)和叁硝基甲苯的同时测定分析方法。方法采用硅胶管同时吸附工作场所空气中的蒸气态硝基苯、一硝基甲苯、二硝基甲苯和叁硝基甲苯,使用甲苯作为解吸液,气相色谱分离,ECD检测器检测。结果实现了7种毒物的同时分离,获得了良好的分离效果,所测毒物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在0.999 5~1.000 0,检出限在0.001μg/ml~0.005μg/ml,相对标准偏差均<3.0%,精密度良好,加标回收率为96.3%~104.5%,7种毒物在3个浓度下的平均解吸效率>94.2%。结论本采样及测定方法便捷,可靠,可有效降低成本,适用于同时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的硝基苯及硝基甲苯类有毒物质。(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7年23期)

沈娟,蔡俊,伍斌,冯志明[5](2017)在《Cu(Ⅰ)-BCA催化水合肼绿色选择性还原芳香族硝基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获得了一种温和的将芳香族硝基化合物选择性还原为相应的芳胺的方法,产率高,反应温度仅80℃。这一方法特别适用于分子中存在如Cl,Br和COCH_3等还原性基团的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还原,反应清洁高效,Cu(Ⅰ)-BCA催化剂可重复使用。(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7年17期)

张燕辉,戴荣英,田雨[6](2017)在《Au/Ga_2O_3的制备及其催化还原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简单的浸渍-煅烧法制备了Au/Ga_2O_3催化剂.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光电子能谱表征,发现所制备的Au/Ga_2O_3形貌呈棒状、Ga_2O_3以a和b两种晶相存在、Au以金属态形式存在.以催化还原芳香族硝基化合物为探针反应研究发现,Au/Ga_2O_3能显着促进对硝基苯胺催化还原得到对苯二胺,反应10 min,转化率达82.8%;同时也能促进对硝基苯酚催化还原为对胺基苯酚,反应10 min,转化率达96.0%.(本文来源于《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陈笑笑[7](2017)在《石墨烯表面氧化结构对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吸附—催化性能与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兴的环境功能材料,由于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强疏水性和上下表面均可利用等特点,在环境有机污染物控制方面良好的应用前景引起了科研工作者极大关注,成为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实际环境污染控制应用中,不论是简单的吸附过程,还是化学催化转化作用,污染物分子与石墨烯纳米片层间的界面化学行为均是重要的环节。然而氧化石墨烯(GO)的真实表面结构并不清晰,其片层表面是否附着氧化碎片(Oxidationdebris,OD)仍有争议。此外,由于石墨烯纳米片层上的共轭大π结构,目前对其环境应用主要关注于多环芳烃(PAHs)的去除,对芳香族硝基化合物(NACs)的研究则较缺乏。NACs作为一种常用的工业原料和合成溶剂,是目前环境污染范围最广的一类有机污染物。深入研究石墨烯表面结构,及其与NACs的作用方式,是纳米材料的功能化修饰和改性必要的前端基础研究,也有利于开发高效的环境功能材料。本论文在简介石墨烯材料结构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评述了纳米片层与环境常见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方式,及如何通过表面结构修饰和改性,优化其污染物处理效能。针对氧化石墨烯真实结构的争议及石墨烯材料对NACs污染控制研究的不足,利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Q-TOF-MS)等表征手段,深入探讨了 GO和OD片层结构。基于对GO纳米片层表面微环境的认识,通过等温吸附曲线及吸附前后样品的傅里叶变换红外-衰减全反射光谱(FTIR-ATR)等手段,研究了 NACs在不同还原程度的石墨烯纳米片层上的吸附行为。其次,分别研究了纳米片层上附着的OD对其催化性能和作为催化剂颗粒分散载体的影响。结合催化反应动力学、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测定等各种材料结构表征方法,发现了 OD的去除对纳米片层氧化能力、疏水性、区域褶皱等的影响,提出OD的附着会显着限制石墨烯材料的优异性能的发挥。本研究结果弥补了石墨烯材料环境应用中OD关注的空白,也为如何充分发挥石墨烯材料的环境应用潜能提供了理论参考。论文的主要创新性结论如下:(1)揭示了 GO纳米片层表面OD的存在状态、尺寸大小和分子结构,证实了 GO的双组分结构模型。利用HRTEM等材料表面原位观测手段,首次在GO纳米片层上观察到尺寸小于5nm的OD,直接证实了 GO表面附着的OD的存在,为目前关于GO真实结构模型的争议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结合Q-TOF-MS等材料化学组成表征方法,首次提出OD的分子结构,认为OD是具有石墨化晶体内核,周围存在大量含氧官能团的尺寸小于5 nm的石墨烯量子点结构。它主要通过π-π相互作用附着到纳米片层sp2结构位置。(2)实验结果发现OD去除能够有效提高GO纳米片层对环境中常见污染物(菲、间二硝基苯和Cd2+)的吸附性能。相应的等温吸附曲线表明,去除OD后,纳米片层对菲和Cd2+分别提高了 6倍和2倍。该数据结果进一步强调了 GO的环境应用过程中,对其表面附着的OD的关注的重要性。(3)探明了石墨烯材料表面结构对硝基化合物超强吸附作用及分子机理。研究发现在低浓度条件下,NACs吸附到石墨烯纳米片层上Kd/KHW最高可达105,比文献中报道的萘分子高了将近叁个数量级。石墨烯纳米片层对NACs的吸附性能更是比碳纳米管高了 10-50倍。结合吸附前后样品的红外光谱及等温吸附曲线,深入分析了 NACs与石墨烯片层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是归因于两种结构的双重相互作用,NACs分子除了苯环能与纳米片层产生π-π电子授受作用外,硝基官能团也能与片层缺陷/边缘等富电子区域产生静电作用/极化作用。(4)发现石墨烯表面的OD调控纳米表面的催化性能及作用机理。关注了在厌氧还原环境下,GO对硝基苯(NB)还原过程的催化调节过程,表面附着的OD的作用。本研究表明OD去除能显着提高反应物NB和反应中间体N-苯基羟胺的转化还原速率,有利于纳米片层上含硫催化活性位点的形成,使GO催化性能提高1倍(由kobs=1.17×10-2h-1增至kobs=2.5×10-2h-1)。该研究强调了在碳材料实际应用中,应关注其表面小尺寸碳结构的存在,为优化石墨烯等碳材料的自身性能提供了理论参考。(5)揭示了 OD对GO纳米片层表面贵金属Pt纳米颗粒成核、生长及催化性能的影响。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去除OD能够显着提高纳米片层对贵金属Pt颗粒的负载能力,有效控制金属纳米颗粒的生长尺寸。此外,本研究还发现OD的脱附能够增强纳米片层局部的扭曲和褶皱,减小还原后石墨烯纳米片层的重新堆垛,使复合材料内部存在更多微孔通道。催化性能实验进一步表明OD的去除使复合材料的催化性能提高了将近4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4-01)

闫小惠,李加荣,张奇,史大昕[8](2017)在《微波促进下芳基硼酸合成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促进下,1,2-二氯乙烷为溶剂、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1 min,系列芳基硼酸与五水合硝酸铋反应得到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相对于传统加热条件,微波促进反应具有:选择性高、时间短、副产物少等优点.此外,研究了自由基引发剂对该反应的影响,推测其可能是经过自由基转化.(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7年06期)

解燕龙[9](2016)在《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还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和离子液体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与总结。芳香族硝基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中的硝基表现出很强的电负性,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活性中心,也是电子转移的优良载体。本文中我们采用了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等技术对1,4-二硝基苯(DNB)、4,4'-二硝基联苯(DNP)、4,4’-二硝基二苯醚(DNPE)以及4,4’-二硝基二苯基甲烷(DNPM)的电化学还原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可以概括如下:1、1,4-二硝基苯在离子液体中的电化学还原研究(1)从循环伏安图中可以发现,DNB在BMIMPF6(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和HMIMPF6(1-己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两种离子液体中的电化学还原均只有一对氧化还原峰,这与在质子惰性体系中的两对氧化还原峰有所不同。然而快速扫描红外3D光谱图表明有中间体DNB·-的存在,从而说明DNB的电化学还原经历了两步一电子的电子转移过程。DNB在不同浓度离子液体与乙腈混合体系中的电化学还原表明其电化学产物可与离子液体的阳离子形成紧凑的离子对,从而使其电化学还原表现出一对氧化还原峰。研究发现,由于BMIM+的分子尺寸小于HMIM+的分子尺寸,电化学产物(中间体DNB·-和终产物DNB2-)与BMIM+的离子对作用强于其与HMIM+的离子对作用。结果表明一分子的终产物DNB2-可分别与1.92个BMIM+分子和1.32个HMIM+分子形成紧凑的离子对。(2)在不同浓度的乙醇与BMIMPF6离子液体混合体系中,DNB的电化学还原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乙醇的加入使离子液体的黏度降低以及氢键的生成,从而使得其氧化还原峰-峰电位差减小,同时峰电流增大。DNB的电化学还原过程会因乙醇浓度的不同而改变。在低浓度乙醇混合体系中,其电化学还原依然是简单的两步一电子的电子转移过程;而在高浓度乙醇混合体系中,可观察到归属为亚硝基的红外特征吸收峰1149 cm-1,表明在电化学过程中,有亚硝基的生成,这是因为终产物DNB2-可作为质子受体与乙醇发生质子化作用,从而生成亚硝基化合物。2、4,4'-二硝基联苯、4,4'-二硝基二苯醚与4,4’-二硝基二苯基甲烷在乙腈中的电化学还原研究(1)DNP在乙腈中的电化学还原包含一对氧化还原峰,但是在现场红外3D图中可以观测到中间体DNP·-的存在,因此DNP在乙腈中的电化学还原为两步一电子的电子转移过程。然而在红外3D图中的1504和1600 cm-1两个特征峰的发现表明在电化学过程中有醌式结构的电化学产物生成,因此其电化学还原过程为:(2)DNPE在乙腈中的电化学还原包含两对氧化还原峰,红外光谱中也观测到了中间体的存在,因此其电化学过程表现为两步一电子的电子转移过程。即DNPE在电化学还原过程中先得到一个电子生成中间体DNPE-,中间体继续得到一个电子生成终产物DNPE2-。(3)DNPM在乙腈中的电化学还原较为复杂,其电化学过程伴随着化学反应的发生,且随着反应物的浓度增加,化学反应的程度增大。而当DNPM的浓度较低时,化学反应的程度较小,主要表现为两步一电子的电子转移过程。其电化学还原过程为DNPM首先得到一个电子被还原成DNPM·-,DNPM·-可与未反应的DNPM二聚生成复合物(DNPM)2·-,复合物可以继续得到电子全部生成DNPM·-,最终阴离子自由基DNPM·-得到一个电子生成终产物DNPM2-。其还原过程可表示如下:(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6-03-01)

王斐,马宣宣,刘霞,兰丽娟,徐金光[10](2015)在《Pd/C催化氢化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合成芳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5%Pd/C为催化剂,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在温和条件(30℃,H2/0.1 MPa)下还原成芳胺。研究了芳环上的取代基对催化加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位取代的芳硝基化合物的加氢反应速率为:H>CH3>CO2CH3>CF3>F>OCH3;间位取代芳硝基化合物加氢反应速率为:H>CH3>CF3>F>CO2CH3>OCH3>CN;邻位取代芳硝基化合物加氢反应速率为:H>CF3>CH3>OCH3>F>CO2CH3>CN。(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5年07期)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芳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合成药物和表面活性剂的中间体,具有极高的工业价值。因此,选择性催化还原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形成对应的芳胺被认为是合成有机化学中最重要和最具挑战的任务之一。过渡金属负载或非金属杂原子掺杂的催化剂,由于其丰富的地球储存量,价格低廉,易获得的高比表面积及热稳定性等优点,可替代贵金属用于选择性催化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加氢反应。因此,通过设计开发具备高催化活性且可稳定循环利用的过渡金属或非金属杂原子基多孔碳材料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主要以水合肼为氢源,探究不同催化剂体系下芳香族硝基化合物选择性加氢的效果。筛选出最优催化剂的制备条件,最佳催化性能的反应条件,通过催化剂的形态特征、结构组成等表征参数分析影响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综合因素。此外,探讨最优催化剂在芳香族硝基化合物中的广泛适用性,并进行多次重复实验考察催化剂的稳定性。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利用豆粕一步法热解制备含氮量丰富(RNC,6.5 wt%)的多孔碳材料,经KOH活化可得到711.9 m~2/g的比表面积,并且详细地解释了原位合成的丰富氮物种可以导致邻位碳电荷离域并产生更多的缺陷位点,形成类金属活性从而提高还原硝基化合物的速率。最终反应结果表明,对氯硝基苯在5小时达到完全转化而且没有脱氯现象发生,该催化剂的优点在于比贵金属催化剂具有显着的化学选择性,比同类的非金属催化剂所需要的反应温度低。第二部分:将二茂铁甲醛和对苯二胺通过简单的热聚合反应形成多孔有机聚合物(POP),然后在惰性气氛下碳化制备γ-Fe_2O_3纳米颗粒负载的含氮多孔碳材料(γ-Fe_2O_3/NPC)。氮原子和铁原子之间通过协同作用实现双功能催化加氢,其中γ-Fe_2O_3纳米颗粒含量为34.5 wt%。结果表明,反应时间达到80分钟时,催化剂可达到99.8%的转化率和接近100%的选择性。即使重复使用多次,催化剂仍能保持稳定的催化活性和超高的选择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毛康成.两种含氯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加氢工艺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2].吕静.铁、氮掺杂碳材料催化剂及其还原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催化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何培,潘勇,蒋军成,周炜.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爆速的定量构效关系预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

[4].王菲,时作龙,赵琼,张延巍,邢亚飞.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7种芳香族硝基化合物[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

[5].沈娟,蔡俊,伍斌,冯志明.Cu(Ⅰ)-BCA催化水合肼绿色选择性还原芳香族硝基化合物[J].广东化工.2017

[6].张燕辉,戴荣英,田雨.Au/Ga_2O_3的制备及其催化还原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7].陈笑笑.石墨烯表面氧化结构对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吸附—催化性能与作用机理[D].浙江大学.2017

[8].闫小惠,李加荣,张奇,史大昕.微波促进下芳基硼酸合成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研究[J].有机化学.2017

[9].解燕龙.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还原研究[D].安徽大学.2016

[10].王斐,马宣宣,刘霞,兰丽娟,徐金光.Pd/C催化氢化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合成芳胺[J].合成化学.2015

论文知识图

五苯荑衍生物分子结构示意图含卟啉分子的多孔材料的制备过程示意...双键桥联噻吩嗪齐聚物的结构式的结构式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芳香族硝基化合物(HA)在铂微电极...

标签:;  ;  ;  ;  ;  ;  ;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论文_毛康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