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性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状,空间,功能,植物群落,人工林,粳稻,籽粒。
空间性状论文文献综述
詹龙飞,于水强,王维枫,王琪,王静波[1](2019)在《水平空间配置对南林-95杨人工林主要细根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主要研究杨树主要细根性状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株行距配置间的关系。【方法】本文选取4种不同水平空间配置(株距×行距分别为3 m×8 m、5 m×5 m、6 m×6 m、4.5 m×8 m)的南林-95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法对细根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平空间配置对杨树人工林细根空间分布特征有显着影响。在垂直方向上,低密度(6 m×6 m)林分表层细根生物量、比根长及根长密度比高密度(3 m×8 m、5 m×5 m)林分显着较高;在水平方向上,长方形配置(3 m×8 m和4.5 m×8 m)的林分细根生物量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正方形配置(5 m×5 m和6 m×6 m)林分的细根生物量以及4种林分的细根根长密度、比根长与取样距离关系不明显。6 m×6 m林分在水平各距离处均高于其他林分。长方形配置林分,株距方向上的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比根长总是显着低于行距方向。【结论】株行距过小,细根生物量会显着减小,生长受限,株行距过大,在距树干较远处细根生物量会显着降低,造成空间浪费,低密度正方形配置(6 m×6 m)杨树人工林主要细根生长特征在4种株行距配置林分中最优,更适合杨树人工林初值株行距。(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鑫,杨磊,赵倩,张钦弟[2](2019)在《半干旱黄土小流域草地群落功能性状空间异质性及环境驱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功能性状能够反映群落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并决定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群落功能性状在小流域尺度的空间异质性及环境驱动,对于植被资源管理以及植被恢复重建意义重大。以甘肃定西典型半干旱黄土小流域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方差分解和冗余分析对7个功能性状的群落加权均值及其与非生物环境因素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辨析影响功能性状空间异质性的关键驱动因子。结果显示,1)非生物因子对群落功能性状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力大小为土壤物理属性>土壤化学属性>地形因子,而且叁者间的相关性较强,表明叁者间存在交互作用,并共同影响植物功能性状。2)土壤有效水分、全碳、速效氮、全氮、有机碳、pH、土壤容重7个因子对群落功能性状异质性有显着影响,其中土壤有效水分是主导因子,表明土壤有效水分是半干旱区植物功能性状变异的关键性驱动因子。(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刘棋,王津军,封幸兵,张留臣,邓小鹏[3](2019)在《耕作方式对山地烟田土壤物理性状及烤烟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山地烟田烤烟产量产值的影响,揭示山地烟田深耕深松增产增效机理,以烤烟‘K326’为研究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旋耕20 cm(RT20,对照)、深耕30 cm(DT30)、深松30 cm(ST30)和深松40 cm(ST40)4个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烤烟生长发育、烟田土壤物理性状和烤烟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RT20相比,深耕、深松措施显着提高烤烟产量、产值,其中DT30、ST30、ST40产量分别提高12.2%、12.3%和16.0%,产值分别提高10.5%、13.8%和21.8%。深耕、深松措施明显改善土壤亚表层(20~40 cm)物理结构,其中DT30、ST30、ST40土壤容重分别比对照低6.1%、5.3%和8.0%,毛管孔隙度分别比对照高11.3%、13.1%和21.6%;团棵期DT30、ST30和ST40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对照高4.9%、2.3%和5.7%,现蕾期分别比对照高4.5%、3.8%和5.6%。深耕、深松措施增加烤烟根系鲜重绝对量,促进烤烟根系纵向下扎生长,缓解上层根系的拥挤度。DT30、ST30和ST40处理根深指数分别比对照高5.32%、8.26%和16.20%。土壤亚表层(20~40cm)不同处理间烤烟根系鲜重差异最显着,其中深耕、深松措施20~30cm烤烟根系鲜重比对照高162.2%~469.0%, 30~40 cm比对照高56.5%~292.9%。研究发现:深耕、深松措施改善山地烟田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水分等土壤物理性状,优化植烟土壤环境,促进烤烟根系生长发育,优化根系空间分布构型,对增加烤烟干物质、提高烟叶产量产值有较好的现实生产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11期)
郝姝珺,李晓宇,侯嫚嫚,赵秀海[4](2019)在《长白山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功能性状的空间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群落构建机制研究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拥有完整的原始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近年来随着物种多样性丧失愈发严重,对该地区开展群落构建机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以长白山不同演替阶段的3块5.2hm2固定监测样地(次生杨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椴树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样地内主要树种的6个关键功能性状(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厚度、叶氮含量、叶磷含量、最大树高),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5 m×5 m, 10 m×10 m, 20 m×20 m, 30 m×30m, 40 m×40 m, 50 m×50 m和60 m×60 m)及不同演替阶段群落性状空间值的变化,结合零模型的模拟结果对长白山温带森林演替过程中的群落构建机制进行讨论。结果表明:种库大小对于研究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在较大的种库下,环境过滤作用影响显着。而在样地水平进行研究时,演替早期和中期,群落性状空间值与零模型模拟值无显着差异,在演替的晚期,群落性状空间值显着高于零模型模拟值。结合多个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环境过滤和竞争作用共同决定该地区顶级群落的物种组成。在演替早期大量物种迁入,群落内物种间存在强烈的资源竞争,而随着演替进行,部分物种逐渐被竞争排除出群落,群落中的物种呈现明显的生态位分化,竞争作用是维持物种共存的主要机制。(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何念鹏,张佳慧,刘聪聪,徐丽,陈智[5](2018)在《森林生态系统性状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基于中国东部样带的整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性状(Trait)或功能性状(Functional trait)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和进化后所呈现出来的可量度的特征,也是人们认识自然、利用或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径和技术手段。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功能性状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在物种水平的植物叶片和根性状的研究领域;然而,自然生态系统是复杂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自身的多种性状间及其不同生物间性状的相互作用是广泛存在的,因此需要跨学科、系统性、集成式地调查和研究。以中国东部南北样带(NSTEC)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开展了植物、微生物和土壤性状的综合测定;基于其核心的研究结论并适当整合NSTEC前期的相关研究成果,希望能给性状研究提供新的调查模式和分析思路。沿NSTEC从热带雨林到寒温带针叶林3700km样带选取了9个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在群落结构调查基础上对群落内所有植物种类(总计1177物种)开展了系统性的性状测定(叶-枝-干-根多元素含量,叶片形态性状-气孔性状-解剖性状-叶绿素含量-多元素含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细根形态性状-解剖性状-多元素含量等),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土壤有机质结构与组成、土壤碳氮周转及其温度敏感性等参数。基于上述数据,不仅按传统途径系统性地探讨了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多种性状的纬度变异规律与影响因素;还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如何科学地将器官水平测定性状推导至天然森林群落水平"科学难题,并从多个性状角度建立了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性状与功能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性状网络"和"生态系统性状"概念,以其更好地用于揭示自然界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为验证和发展生态学理论、探讨多种性状间协同(权衡)的生态系统生产力优化机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希望通过解决性状尺度拓展的技术难题,未来将传统性状研究拓展至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并与高速发展的宏观观测手段(遥感观测、通量观测、模型模拟)有机结合,使性状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乃至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8期)
袁会珍[6](2018)在《基于繁殖性状的西双版纳热带林植物群组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及构建的相关研究,过去主要是基于物种组成、植物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来开展。近年来,出现以叶片性状、树干性状等功能性状为基础来开展的研究。然而,植物种群的更新、个体生活史的完成依赖植物的繁殖过程,由于不同种类的植物采取不同的繁殖方式以维持其种群的延续,并形成多样化的分布格局。本研究拟揭示植物繁殖性状比其它植物功能性状能够直接反映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过程。因此,本文以分布于不同环境因子的西双版纳热带天然林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了69个20m×20m植物群落,16个繁殖性状、8个叶片性状、2个树干性状,以及13个环境因子。首先,采用聚类法将植物群落划分成3个植物群组,分析不同植物群组的物种组成、环境差异;进一步分析不同繁殖性状与其它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及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最后,以主要繁殖性状为基础,用零模型重建不同植物群组空间分布的主要模式,检验生境过滤、竞争抑制和随机作用对各个植物群组空间分布及构建的贡献。主要研究表明:(1)影响植物群组空间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海拔高度及恢复时间,其次为林冠开阔度、坡度、土壤含水量、土壤速效钾、土壤总磷、土壤pH值。群组Ⅰ,主要分布于恢复时间最长、海拔最低的生境中,具最低的林冠开阔度,中等的土壤速效钾、土壤含水量和土壤pH值,最高的土壤总磷。主要组成物种有望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假海桐(Pittospporopsis kerrii)、染木(Saprosma ternatum)等,指示种是木奶果(Baccaurea ramiflora)、葱臭木(Dysoxylum excelsum)、染木(Saprosma ternatum)等。群组Ⅱ,主要分布于恢复时间最短、海拔中等的生境中,具有最高的林冠开阔度和土壤含水量,最低的土壤速效钾、土壤总磷和土壤pH值。主要组成物种是短刺栲(Castanopsis echinocarpa)、普文楠(Phoebe puwenensis)、高山榕(Ficus altissima)、小叶藤黄(Garcinia cowa)、黄杞(Engelhardtia sppicata),指示种有思茅木姜子(Litsea pierrei Lec.var.szemaois Liou Ho)、小叶藤黄(Garcinia cowa)、罗伞(Ardisia quinquegona Bl.)等。群组Ⅲ,主要分布于恢复时间最短且海拔最高的生境中,具有最低的林冠开阔度和土壤含水量,最高的土壤速效钾和土壤pH值,中等的土壤总磷。主要组成物种是细毛润楠(Machilus tenuipila)、湄公栲(Castanopsis mekongensis)、滇银柴(Aporusa yunnanensis)和假海桐(Pittospporopsis kerrii)等,指示种有湄公栲(Castanopsis mekongensis)和短刺栲(Castanopsis echinocarpa)。(2)影响植物群组空间分布的植物功能性状主要是繁殖性状,其次为叶片性状。而树干性状最低。其中,果实类型与果实形状、果实颜色、花序位置、花色及花性、种子传播存在相关性。花序类型与花序位置、花色以及种子传播相关。比叶面积与叶片氮和磷含量存在正相关。(3)群组Ⅰ,具有较大的果实和种子大小,且多为风及大型动物传播种子;果实多为浆果、蒴果、核果;花多为两性,聚伞、总状和隐头花序等特点。群组Ⅱ和群组Ⅲ具有相对较小的种子和果实大小,以风、自体或小型动物传播种子;果实多为坚果和蒴果;花,多为单性、杂性,总状、伞形、头状、圆锥和穗状花序等。(4)对繁殖性状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海拔高度及恢复时间,其次为林冠开阔度、坡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总磷、土壤pH值等。其中,对果实性状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是海拔高度和恢复时间、林冠开阔度、土壤总磷和土壤速效钾等。对种子传播方式影响较大环境因子是林冠开阔度和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总磷等。对花性状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是海拔高度和恢复时间、林冠开阔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总磷和总钾等。(5)在群组Ⅰ中,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模式,主要是竞争抑制,其次是生境过滤和随机作用。群组Ⅱ和群组Ⅲ的空间分布模式,主要是生境过滤,其次是竞争抑制和随机作用。其中,群组Ⅱ的主要限制因子是土壤pH值和土壤总磷;群组Ⅲ的主要限制因子是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总磷。(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5-01)
张丽丽,赵一洲,李鑫,刘研,毛艇[7](2018)在《60份盐粳188空间诱变育成株系的稻米品质性状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粳稻品种盐粳188航天诱变后代株系的稻米品质性状进行分析,以探讨空间条件对北方粳稻诱变后代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及其变异特点.结果表明:盐粳188诱变后代株系稻米品质各性状均发生变异,变异系数为1.94%~37.48%,性状呈现出双向分离,t检验显示部分性状与对照间的差异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表明盐粳188诱变后代与对照相比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部分性状变异幅度较大,发现有益变异,这为北方粳稻品质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依据育种目标进行选择得到5个食味值较高的株系,表明航天诱变育种可以成为稻米品质育种及改良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乔斌,何彤慧,吴春燕,苏芝屯[8](2018)在《银川平原沟渠边坡土壤理化性状空间分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银川平原沟渠边坡植物群落的生态序列更替,在沟渠边坡从堤坝顶部到坡底设置了A区、B区和C区3个样区,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实验室分析,结合经典统计学方法,对沟渠边坡土壤含水量、全盐、pH值、有机碳(SOC)、碱解氮(AN)、有效磷(AP)等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植被的相互反馈机制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银川平原沟渠边坡土壤理化性状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A区、B区、C区的土壤含水量依次呈现递增变化规律;A区、B区、C区的pH值分别介于8.18~10.37、8.29~9.79、8.08~9.75之间,盐碱化程度较高;土壤全盐表聚效应显着,其中以B区0~10 cm土层富集效应最显着(P<0.05),形成了明显的"盐带";SOC、AN、AP分别在B区的0~30、0~30、0~10 cm土层富集效应显着(P<0.05),形成了明显的"肥区"。土壤理化性状间的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土壤理化性状的空间差异,其中,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是植物群落更替效应的本源,进而影响了土壤理化性状。土壤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和植物群落的生态序列梯度相伴而生、相互制约,共同维护着银川平原沟渠湿地的植物多样性和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李胜利,易茂红,陈凯,丁宁,王备新[9](2018)在《渭河底栖动物性状和功能对空间尺度环境变量响应的生态区差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中部渭河南部流域山区和平原生态区的底栖动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29个生物性状类别和7个功能多样性指数,比较了不同生态区的生物性状组成和功能与性状多样性指数差异性;应用综合RLQ和fourth-corner方法探索底栖动物生物性状组成与土地利用和理化变量的关系;通过广义线性模型(GLM)比较不同空间尺度环境变量对底栖动物功能与性状多样性指数影响的生态区差异性。研究发现,共18个底栖动物性状组成在山区和平原间存在显着差异性,其中具有无庇护所和以叶片为庇护所材料、外骨骼轻微骨化和骨化良好、草食性、捕食性等生物性状的底栖动物栖息于栖境状况较好的山区,体壁呼吸、虫体柔软、集食者等生物性状更多的集中在人类活动较严重的平原区。除了功能均匀度指数外,山区的性状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均显着高于平原,说明平原环境干扰显着降低了底栖动物性状和功能多样性。综合RLQ和fourth-corner方法表明底栖动物生物性状对环境胁迫的响应存在可预测性。GLM模型结果表明,山区和平原生物性状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受到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和理化环境变量的影响:流域尺度城镇用地、水温和TN含量是影响山区功能和性状多样性指数模型的重要环境变量,但平原区河段尺度农业用地面积百分比和平均水深是影响功能和性状多样性的主要因子。(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韩微波,唐凤兰,李禹尧,王建丽,刘杰淋[10](2017)在《空间环境诱变和~(60)Co-γ射线对籽粒苋M1代农艺性状和品质的影响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创制优良的牧草育种材料,采用空间环境(卫星搭载)和~(60)Co-γ射线(辐照)处理两种方法诱变处理籽粒苋干种子,研究了M1代与对照(CK)主要农艺性状和化学品质指标的诱变效应,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空间环境处理后籽粒苋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显着高于对照(P<0.05),而~(60)Co-γ射线处理后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P<0.05或P<0.01)。空间环境和~(60)Co-γ射线处理后籽粒苋株高均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P>0.05),粗纤维含量和粗脂肪含量显着或极显着低于对照(P<0.05或P<0.01),粗蛋白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P<0.05)。相关性分析中,发芽势与粗纤维、粗蛋白之间存在显着相关(P<0.05),株高与粗纤维、粗脂肪之间存在极显着相关(P<0.01),粗纤维、粗脂肪与粗蛋白之间存在极显着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中,籽粒苋M1代植株的变异主要通过发芽因子、品质因子两种主成分体系出现,累积贡献率达到95.95%;在田间选择时可重点关注~(60)Co-γ射线30 Gy处理。(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7年21期)
空间性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功能性状能够反映群落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并决定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群落功能性状在小流域尺度的空间异质性及环境驱动,对于植被资源管理以及植被恢复重建意义重大。以甘肃定西典型半干旱黄土小流域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方差分解和冗余分析对7个功能性状的群落加权均值及其与非生物环境因素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辨析影响功能性状空间异质性的关键驱动因子。结果显示,1)非生物因子对群落功能性状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力大小为土壤物理属性>土壤化学属性>地形因子,而且叁者间的相关性较强,表明叁者间存在交互作用,并共同影响植物功能性状。2)土壤有效水分、全碳、速效氮、全氮、有机碳、pH、土壤容重7个因子对群落功能性状异质性有显着影响,其中土壤有效水分是主导因子,表明土壤有效水分是半干旱区植物功能性状变异的关键性驱动因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性状论文参考文献
[1].詹龙飞,于水强,王维枫,王琪,王静波.水平空间配置对南林-95杨人工林主要细根性状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2].王鑫,杨磊,赵倩,张钦弟.半干旱黄土小流域草地群落功能性状空间异质性及环境驱动[J].草业科学.2019
[3].刘棋,王津军,封幸兵,张留臣,邓小鹏.耕作方式对山地烟田土壤物理性状及烤烟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4].郝姝珺,李晓宇,侯嫚嫚,赵秀海.长白山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功能性状的空间变化[J].植物生态学报.2019
[5].何念鹏,张佳慧,刘聪聪,徐丽,陈智.森林生态系统性状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基于中国东部样带的整合分析[J].生态学报.2018
[6].袁会珍.基于繁殖性状的西双版纳热带林植物群组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差异研究[D].云南大学.2018
[7].张丽丽,赵一洲,李鑫,刘研,毛艇.60份盐粳188空间诱变育成株系的稻米品质性状比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乔斌,何彤慧,吴春燕,苏芝屯.银川平原沟渠边坡土壤理化性状空间分异特征[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8
[9].李胜利,易茂红,陈凯,丁宁,王备新.渭河底栖动物性状和功能对空间尺度环境变量响应的生态区差异性[J].生态学报.2018
[10].韩微波,唐凤兰,李禹尧,王建丽,刘杰淋.空间环境诱变和~(60)Co-γ射线对籽粒苋M1代农艺性状和品质的影响初报[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