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花叶病毒论文_陈建生,孙生仁,黄小聪,黄美婷,傅华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甘蔗花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花叶,甘蔗,病毒,叶绿体,玉米,血清,高粱。

甘蔗花叶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生,孙生仁,黄小聪,黄美婷,傅华英[1](2019)在《侵染甘蔗的玉米黄花叶病毒分子检测及基因组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黄花叶病毒(Maize yellow mosaic virus,MaYMV)是近年来在玉米上发现的一·个新的病毒,引起玉米叶片出现黄化褪绿的症状。最近,MaYMV被确定为黄症病毒科Luteoviridae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成员。为确定我国蔗区甘蔗是否存在受到MaYMV侵染,本研究收集了315份甘蔗和4份玉米叶片样品,以已报道的MaYMV-F和MaYMV-R为引物进行RT-PCR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在广西、四川和福建省(自治区)共检测到37个阳性样品,其中甘蔗36个、玉米1个,阳性检出率平均为11.6%。随后,通过病毒基因组的分段克隆,共获得了3条MaYMV全基因组序列,分别来自四川内江的玉米寄主(MaYMV-SC1)和甘蔗寄主(MaYMV-SC2)以及福建福州的甘蔗寄主(MaYMV-FZ1)分离物,核苷酸大小均为5 642 bp,它们之间的基因组核苷酸一致性为99.9%,与其他已报道的MaYMV基因组核苷酸一致性为92.4%~98.7%。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这3个分离物与全球其他国家的MaYMV分离物聚在同一进化分支上。基因组序列的重组分析发现MaYMV分离物之间存在遗传重组现象,表明遗传重组也是MaYMV遗传进化的主要动力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陈春峰[2](2019)在《亚细胞定位维持甘蔗线条花叶病毒P1蛋白抑制子活性和致病性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SCS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禾草病毒属(Poacevirus),是引起甘蔗花叶病的叁种主要病原之一。SCSMV的P1蛋白能抑制单链RNA诱导的局部沉默,但尚不了解其能否抑制系统沉默和双链RNA引起的局部沉默,以及其是否具有致病决定因子的功能。植物病毒编码的抑制子蛋白的亚细胞定位,能够显着影响其RNA沉默抑制的活性,继而调控病毒的致病性。本研究首先利用农杆菌浸润本氏烟的瞬时表达实验来确定P1蛋白的沉默抑制活性。将P1与ssGFP及含发夹结构的dsFP在本氏烟上混合注射,番茄丛矮病毒(Tomato bushy stunt virus,TBSV)的抑制子P19作为阳性对照,空载体作为阴性对照。3天后在紫外灯下观察注射叶片,发现P1注射区域与P19一样有很强的绿色荧光,阴性对照基本无荧光,说明P1能抑制单链或双链RNA诱导的局部沉默。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观察结果一致,P19与P1区域的GFP蛋白量明显多于空载体。在16c转基因本氏烟上混合注射P1和ssGFP来确定P1的系统沉默抑制能力。14天后发现表达P1的烟草有17%发生沉默,这表明P1类似于P19,都能够抑制系统RNA沉默。本研究通过PVX异源表达系统证明P1是一个致病决定因子。将P1蛋白构建到PVX异源表达载体得到PVX-P1。通过农杆菌浸润技术在本氏烟上接种PVX-P1和作为对照的PVX-GFP,发现P1能导致寄主花叶症状加剧,随重组病毒侵染时间延长,发现叶片出现大面积坏死,这证明P1是SCSMV编码的一个强致病决定因子。本研究首次发现SCSMVP1蛋白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均有分布,但不进入核仁。通过软件预测发现其具有两个核定位信号,将其核定位信号中的赖氨酸(Lysine,K)和精氨酸(Arginine,R)突变为丙氨酸(Alanine,A)得到nlsⅠm、nlsⅡm、nlsⅢm突变体。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我们发现突变体nlsⅠm、nlsⅡm仍有部分P1蛋白能够入核(35%-40%),nlsⅢm只有少量P1蛋白能定位到细胞核中(小于10%)。进而,我们通过在P1蛋白的N端分别加上入核信号和出核信号得到NLSm和NESm突变体。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突变体NLSm完全入核,而NESm只存在于细胞质中。Western blot检测发现P1及各P1突变体确实发生表达。为了明确核定位信号突变体抑制RNA沉默的活性,我们分别将上述五个突变体与ssGFP共注射,叁天后发现五个突变体注射区域都基本没有荧光,说明GFP蛋白的mRNA被植物沉默,突变体抑制RNA沉默的活性显着降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P1突变体与ssGFP共注射不表达,与P19共注射时表达。通过PVX超表达P1突变体,9天后,植株表现花叶症状,相较于野生型P1,突变体的症状较轻,但是引起的花叶、卷曲症状强于PVX-GFP;其中nlsⅠm、nlsⅡm的症状强于nlsⅢm、NLSm和NESm。14天后,PVX-P1植株上部叶片出现坏死,nlsI、nlsⅡ植株注射叶片也出现坏死,但相对于PVX-P1侵染植株,坏死程度较小。DAB染色和台盼蓝染色结果也证明P1能引起细胞氧爆发及坏死。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结果确定P1及P1突变体发生表达。综上所述,P1能抑制单链RNA诱导的局部沉默和系统沉默以及双链RNA引起的局部沉默,且是一个强致病决定因子。P1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其定位的改变会显着降低P1抑制RNA沉默的活性,并削弱其致病性。(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01)

许小洁,于伟鹏,杨广玲,韩士玲,何梦君[3](2019)在《甘蔗花叶病毒辅助成分-蛋白酶基因原核表达及抗血清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RT-PCR克隆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 SCMV) DWK1分离物辅助成分-蛋白酶(helper component-proteinase,HC-Pro)基因,酶切后连接原核表达载体pEHISTEV,得到重组质粒pEHISTEV-SCMV-HC-Pro。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菌株Rosetta,经IPTG诱导后,表达出57 kD的融合蛋白。切胶回收融合蛋白,多点注射法免疫新西兰长耳兔,制备SCMV HC-Pro抗血清。间接ELISA结果表明,该血清效价为1∶8 192。感染DWK1的玉米叶片病汁液稀释128倍时,该血清仍然能够有效检测出HC-Pro。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该血清可特异性检测SCMV第Ⅰ组分离物DWK1和第Ⅳ组分离物DWK2,与同属的烟草脉带花叶病毒(TVBMV)和马铃薯Y病毒(PVY)均无反应。本研究为准确、快速检测SCMV HC-Pro并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翟玉山,赵贺,张海,邓宇晴,程光远[4](2019)在《甘蔗NAD(P)H脱氢酶复合体O亚基基因克隆及其与甘蔗花叶病毒VPg互作》一文中研究指出NAD(P)H脱氢酶(NDH)复合体介导循环电子传递,对于维持叶绿体高效的光合作用具有重要作用。甘蔗(Saccharum spp. hybrid)中NDH复合体应答及参与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 SCMV)的侵染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克隆了甘蔗NDH复合体的O亚基,命名为ScNdhO,其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长度为471 bp,编码长度为156 aa的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cNdhO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不存在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域;蛋白二级结构元件多为无规则卷曲,具有典型的NDH复合体O亚基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蛋白属于NDH复合体O亚基蛋白家族。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ScNdhO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成熟甘蔗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茎中的表达量最低,在根中几乎不表达;ScNdhO基因在SCMV侵染早期上调表达,后期下调表达。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 ScNdhO定位于叶绿体。酵母双杂交(yeast two hybrid, Y2H)和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complementation,BiFC)实验表明,ScNdhO与SCMV-VPg互作。推测ScNdhO被SCMV选择性利用,可能参与SCMV基因组复制及花叶病症状的产生。(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饶黎霞,黄德青,周雪平,钱亚娟,吴建祥[5](2018)在《甘蔗花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血清学检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 SCMV)是危害玉米(Zea mays)的重要病毒之一,每年造成严重的玉米产量损失。建立特异、灵敏的检测技术是防控SCMV的关键。本研究以提纯的甘蔗花叶病毒云南分离物(Sugarcane mosaic virus Yunnan isolate, SCMV-YN)病毒粒子为免疫原,利用杂交瘤技术获得8株分泌SCM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2A10、10B11、6A1、19F3、15C12、22A2、21H3和21C12),并制备其单克隆抗体腹水。利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ndirect-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IndirectELISA)测得8株单克隆抗体腹水的抗体效价为10-6或10-7,单克隆抗体类型均为IgG1、κ轻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2A2、21H3和6A1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抗体可识别SCMV北京分离物(Sugarcane mosaic virus Beijing isolate, SCMV-BJ)和SCMV-YN分离物的共同抗原决定簇;12A10、15C12、10B11、21C12和19F3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抗体仅识别SCMV-YN抗原位点。以制备的单抗隆抗体作为一抗,建立检测SCMV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dot-ELISA),其特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以22A2、21H3和6A1单克隆抗体建立的dot-ELISA方法检测SCMV-YN和SCMV-BJ分离物都呈阳性,以12A10、19F3、10B11、21C12和15C12单克隆抗体建立的dot-ELISA方法检测SCMV-YN分离物呈阳性反应,检测SCMV-BJ分离物呈阴性反应。该结果表明,上述5个单克隆抗体可用于SCMV-YN分离物的检测和株系鉴定。以不同细胞株单克隆抗体建立dot-ELISA方法检测感染SCMV的病叶,其灵敏度分析结果显示,15C12、10B11、21H3和6A1单克隆抗体检测病叶的最高稀释倍数达到1∶10 240 (W/V, g/mL),19F3和12A10单抗隆抗体检测病叶的最高稀释倍数均为1∶5 120,22A2和21C12单抗隆抗体检测病叶的最高稀释倍数为1∶2 560。本研究制备了SCMV单克隆抗体并建立了dot-ELISA血清学检测方法,为我国作物上SCMV的检测与诊断、株系鉴定、抗病育种以及科学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许小洁,张继武,徐德坤,殷复伟,田延平[6](2018)在《甘蔗花叶病毒衣壳蛋白的原核表达及抗血清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第Ⅰ组分离物DWK1和第Ⅳ组分离物DWK2的衣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分别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HISTEV,得到重组质粒pEHISTEV-SCMV-Ⅰ-CP和pEHISTEV-SCMV-Ⅳ-CP。将两个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经IPTG诱导,均表达出分子量为38 kD的融合蛋白。切胶回收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长耳兔5次,获得了SCMV-ⅠCP和SCMV-ⅣCP的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结果表明,两种血清的效价均达到1∶8192。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利用SCMV-ⅠCP制备的抗血清与DWK1反应更强,而利用SCMV-ⅣCP制备的抗血清与DWK2反应更强。本研究为SCMV检测及CP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陈海,袁昕昕,吕文竹,王坤,温荣辉[7](2018)在《高粱花叶病毒CP蛋白与甘蔗ROC22叶绿体互作蛋白的筛选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蔗是广西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广西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是除真菌病害外造成广西蔗区重大经济损失的病毒性病害之一。大多数病毒在侵染植物后影响了叶绿体的功能,为了解SrMV与甘蔗叶绿体之间的互作关系,探索SrMV影响甘蔗叶绿体功能的机制,我们原核表达SrMV可溶性CP蛋白(CP:Coat Protein),纯化后固定化于亲和磁珠上做为诱饵蛋白。同时利用蔗糖密度梯度超高速离心技术分离纯化甘蔗ROC22叶绿体,对其进行超声波破碎,提取活性蛋白,用抗植物性β-actin抗体(β-actin:只存在于细胞质而不存在于植物叶绿体中的一种蛋白质)进行western blot验证叶绿体总蛋白纯净后,以此作为猎物蛋白,进行GST pull down实验,将得到的蛋白洗脱液进行质谱分析,经UniProt蛋白数据库(http://www.uniprot.org/)比对后得到两次重复以上的候选互作蛋白11个,分别为光系统ⅡD2蛋白质,细胞色素b559α亚基,光系统ⅠP700叶绿素a载脂蛋白A2,光系统ⅡCP43反应中心蛋白,光系统Ⅱ蛋白D1,ATP合酶α亚基,ATP合酶β亚基,光系统ⅡCP47反应中心蛋白,叶绿素a-b结合蛋白,光系统ⅠP700脱辅基蛋白A1,光系统Ⅱ47 kDa蛋白。其中ATP合酶α亚基经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实验验证确定与SrMV CP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其他蛋白仍有待进一步验证。本研究为后期进一步研究SrMV CP蛋白与甘蔗叶绿体蛋白之间的互作机制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李文凤,单红丽,张荣跃,王晓燕,罗志明[8](2018)在《我国新育成甘蔗品种(系)对甘蔗线条花叶病毒和高粱花叶病毒的抗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蔗花叶病是中国蔗区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病,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以中国蔗区甘蔗花叶病的2种主要病原甘蔗线条花叶病毒分离物(SCSMV-JP1,Gen Bank登录号JF488064)和高粱花叶病毒分离物(Sr MV-HH,Gen Bank登录号DQ530434)为接种毒源,采用人工切茎接种和RT-PCR检测相结合方法,于2015年、2016年2次对中国近年选育的71个优良甘蔗新品种(系)进行了双抗SCSMV和Sr MV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71个优良甘蔗新品种(系)中,对SCSMV表现高抗到中抗的有24个,占33.8%,感病到高感的有47个,占66.2%;对Sr MV表现高抗到中抗的有27个,占38.03%,感病到高感的有44个,占61.97%。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福农30号、福农36号、闽糖01-77、桂糖02-467、柳城05-129、粤甘34号、粤甘40号、粤糖55号、粤糖96-86、粤糖00-318、赣蔗02-70、云蔗03-258、云蔗04-241、云蔗05-51、云蔗06-80等15个优良新品种(系)双抗SCSM V和Sr M V 2种病毒,占21.13%,其中粤甘34号、粤糖55号、云蔗03-258、云蔗05-51、云蔗06-80等5个优良新品种(系)对2种病毒均表现为高抗,占7.04%,。研究结果明确了71个甘蔗优良新品种(系)对甘蔗花叶病2种主要致病病原的抗性,筛选出双抗SCSMV和Sr MV的甘蔗优良新品种(系)15个,为生产用种选择和有效防控甘蔗花叶病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凤林,廖永凤,李书巧,林垠孚,黄增飞[9](2017)在《甘蔗高粱花叶病毒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人工合成的高粱花叶病毒P3蛋白的多肽片段作为抗原,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免疫印迹对抗体的特异性进行鉴定,表明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通过方阵滴定法确定抗原和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并分别对包被时间、二抗工作浓度、孵育条件、底物显色时间等进行优化,从而建立了高粱花叶病毒(Sr MV)的间接ELISA高通量检测方法。通过测试确定了阴阳性结果判定的临界值,评估了该方法的灵敏度以及与RT-PCR检测法的符合度。所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抗原、一抗、二抗最佳稀释度分别为1:4、1:600和1:5 000;最佳抗原包被条件为4℃、12 h;抗原抗体最佳孵育条件为37℃、60 min;二抗最佳孵育条件为37℃、45 min;最佳显色条件为37℃、12 min;此检测方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与RT-PCR法的符合度为87.00%。(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7年10期)

党明青[10](2017)在《玉米褪绿斑驳病毒致病性分析及与甘蔗花叶病毒协同侵染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褪绿斑驳病毒(Maize chlorotic mottle virus,MCMV)与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协同侵染可以引起玉米致死性坏死病(Maize Lethal Necrosis Disease,MLND);该病害近些年来流行爆发,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毒病害之一,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为研究MCMV与SCMV协同侵染导致MLND的分子机制以及为防治该病害提供指导,本研究分别从蛋白质组和病毒群体水平进行探索和研究。首先,我们用 iTRAQ(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技术分别分析了玉米(B73)响应MCMV单独侵染以及和SCMV协同侵染引起MLND的相关寄主因子表达量变化。通过使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对若干差异表达蛋白进行了验证。iTRAQ共发现605个蛋白响应MCMV侵染,其中407个为上调表达,198个为下调表达。从中挑选20个进行转录水平分析,发现16个差异表达蛋白在蛋白水平与转录水平应答MCMV侵染的模式一致。KEGG pathway注释及富集分析发现核糖体和光合作用通路发生极显着富集。从差异表达蛋白中选择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L1-1(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likeprotein 1-1)、过氧化物还原酶PRX5(peroxiredoxin5)和蔗糖合酶SUS1(sucrose synthase 1)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使用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诱导的玉米基因沉默系统成功使它们的表达量分别降低,然后摩擦接种MCMV。发现沉默PPDIL1-1和PRX5后MCMV的积累量受到显着抑制;同时MCMV侵染引起的症状也有所减轻。另一方面,研究发现沉默SUS1后对MCMV侵染B73没有显着影响。以MCMV单独侵染作为对照,MCMV和SCMV协同侵染共鉴定到723个差异表达蛋白。对所有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GO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发现57个极显着富集的GO条目。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KEGG pathway注释及富集分析,发现有5个通路为极显着富集。在协同侵染诱发MLND的过程中TCA循环、γ-氨基丁酸代谢、植物激素等途径发生显着变化。两个与磷酸盐(phosphates,Pi)同化有关的蛋白在协同侵染时表达量发生显着上调,即玉米磷转运蛋白 ZmPHT3;3/4(Zea mays phosphate transporter 3;3/4)和玉米紫色酸性磷酸酶 ZmPAP(Zeamays purple acid phosphatase)。运用 CMV诱导的玉米基因沉默系统分别对它们进行沉默,并摩擦接种MCMV和SCMV,发现它们对协同侵染有着不同的影响。沉默ZmPHT3;3/4后协同侵染中MCMV和SMCV的积累量显着降低;而沉默ZmPAP后,协同侵染中MCMV和SMCV的积累量却显着提高。推测降低ZmPHT3;3/4的表达量可能会打破Pi在细胞内不同亚细胞结构中的分配平衡,从而诱导ZmPAP的表达;ZmPAP是MLND的负调控因子,过表达该蛋白能够抑制协同侵染病毒的积累。MCMV和SCMV除了通过调控影响寄主因子的表达进行协同作用外,病毒的基因组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研究两个病毒在协同侵染选择压下病毒基因组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MCMV与SCMV协同作用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中我们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研究了 MCMV、SCMV单独侵染以及协同侵染时病毒群体的变异情况,提供了两种病毒在协同侵染压力下病毒群体的变异信息。通过对高质量二代测序结果进行病毒SNV(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分析,发现第一代MCMV单独侵染时(M1)非编码区变异程度略高于编码区,MCMV单独连续传代至第九代(M9)后,SNVs在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均匀分布。分别对协同侵染中MCMV和SCMV的变异情况进行统计,发现MCMV的变异程度在协同侵染时略有下降;SCMV的总体变异程度在协同侵染时显着下降。进一步分析SNVs碱基替换类型发现协同侵染和单独连续传代都造成MCMV中颠换(transversions)的比例有所增加,主要的颠换类型倾向性于T→G。MCMV和SCMV中发生频率最高的转换(transitions)类型都是A→G。SCMV单独侵染第一代(S1)和第九代(S9)中转换和颠换比例分别为3.3、3.9。选取变异频较大(>1%)的SNV热点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在MCMV第一代、第九代以及与SCMV协同侵染第一代(MS1)和第九代(MS9)存在六个一致的SNV热点,但是在不同样品中突变频率有所不同,暗示这些位点是MCMV自身突变的热点。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第一代MCMV基因组中叁个SNV热点在其单独摩擦传代过程或者协同侵染中都发生变化。单独摩擦MCMV传播到第九代后,发现有十个比较明显的SNV热点,其中五个热点位于P32 ORF内,造成P32蛋白中四个氨基酸的改变。在协同侵染摩擦传播至第九代后MCMV中存在七个SNV热点,值得注意的是位于P32 ORF内的叁个SNVs都造成氨基酸的突变。无论是在单独侵染还是协同侵染中,P32 ORF都在连续传代过程中有比较大的变异,暗示该基因在实验处理下处于较大的选择压力下。研究发现,CP蛋白在MCMV编码的所有蛋白中是最保守的,所有位于CP ORF内的SNVs都没有造成氨基酸的改变;而3'UTR则是变异最高的区域。与MCMV相比,SCMV的3'UTR在协同侵染中趋向于变异程度降低;SCMV CP蛋白中的一些氨基酸在单独摩擦传代中也发生了变化,第一代S1中CP ORF内只有一个SNV热点,而在第九代S9中则有位五个SNV热点,这六个位点都造成CP蛋白氨基酸的改变。我们还发现,MS1中SCMVCPORF内有8631、9324位两个SNV热点;在MS9中只有8631位一个SNV热点。以上结果暗示在单独连续传代过程中SCMV的CP蛋白倾向于积累更多的变异,而在协同侵染中位于CP蛋白内的变异被有效抑制,这种差异可能与SCMV在自然界中的传播方式密切相关。病毒能够编码一个或多个RNA沉默抑制子来抑制植物的RNA沉默。本研究通过GFP瞬时表达系统发现MCMV编码的P7a、CP具有弱的抑制局部基因沉默的能力,进一步研究表明P7a、CP具有明显的抑制系统基因沉默和抑制系统沉默信号传导的能力。BiFC(Bio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结果表明 P7a、CP 与 SGS3(Suppressor of Gene Silencing 3)存在互作关系。推测P7a、CP可能通过与SGS3互作结合,影响SGS3的功能,从而抑制基因沉默。(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10-25)

甘蔗花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SCS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禾草病毒属(Poacevirus),是引起甘蔗花叶病的叁种主要病原之一。SCSMV的P1蛋白能抑制单链RNA诱导的局部沉默,但尚不了解其能否抑制系统沉默和双链RNA引起的局部沉默,以及其是否具有致病决定因子的功能。植物病毒编码的抑制子蛋白的亚细胞定位,能够显着影响其RNA沉默抑制的活性,继而调控病毒的致病性。本研究首先利用农杆菌浸润本氏烟的瞬时表达实验来确定P1蛋白的沉默抑制活性。将P1与ssGFP及含发夹结构的dsFP在本氏烟上混合注射,番茄丛矮病毒(Tomato bushy stunt virus,TBSV)的抑制子P19作为阳性对照,空载体作为阴性对照。3天后在紫外灯下观察注射叶片,发现P1注射区域与P19一样有很强的绿色荧光,阴性对照基本无荧光,说明P1能抑制单链或双链RNA诱导的局部沉默。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观察结果一致,P19与P1区域的GFP蛋白量明显多于空载体。在16c转基因本氏烟上混合注射P1和ssGFP来确定P1的系统沉默抑制能力。14天后发现表达P1的烟草有17%发生沉默,这表明P1类似于P19,都能够抑制系统RNA沉默。本研究通过PVX异源表达系统证明P1是一个致病决定因子。将P1蛋白构建到PVX异源表达载体得到PVX-P1。通过农杆菌浸润技术在本氏烟上接种PVX-P1和作为对照的PVX-GFP,发现P1能导致寄主花叶症状加剧,随重组病毒侵染时间延长,发现叶片出现大面积坏死,这证明P1是SCSMV编码的一个强致病决定因子。本研究首次发现SCSMVP1蛋白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均有分布,但不进入核仁。通过软件预测发现其具有两个核定位信号,将其核定位信号中的赖氨酸(Lysine,K)和精氨酸(Arginine,R)突变为丙氨酸(Alanine,A)得到nlsⅠm、nlsⅡm、nlsⅢm突变体。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我们发现突变体nlsⅠm、nlsⅡm仍有部分P1蛋白能够入核(35%-40%),nlsⅢm只有少量P1蛋白能定位到细胞核中(小于10%)。进而,我们通过在P1蛋白的N端分别加上入核信号和出核信号得到NLSm和NESm突变体。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突变体NLSm完全入核,而NESm只存在于细胞质中。Western blot检测发现P1及各P1突变体确实发生表达。为了明确核定位信号突变体抑制RNA沉默的活性,我们分别将上述五个突变体与ssGFP共注射,叁天后发现五个突变体注射区域都基本没有荧光,说明GFP蛋白的mRNA被植物沉默,突变体抑制RNA沉默的活性显着降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P1突变体与ssGFP共注射不表达,与P19共注射时表达。通过PVX超表达P1突变体,9天后,植株表现花叶症状,相较于野生型P1,突变体的症状较轻,但是引起的花叶、卷曲症状强于PVX-GFP;其中nlsⅠm、nlsⅡm的症状强于nlsⅢm、NLSm和NESm。14天后,PVX-P1植株上部叶片出现坏死,nlsI、nlsⅡ植株注射叶片也出现坏死,但相对于PVX-P1侵染植株,坏死程度较小。DAB染色和台盼蓝染色结果也证明P1能引起细胞氧爆发及坏死。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结果确定P1及P1突变体发生表达。综上所述,P1能抑制单链RNA诱导的局部沉默和系统沉默以及双链RNA引起的局部沉默,且是一个强致病决定因子。P1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其定位的改变会显着降低P1抑制RNA沉默的活性,并削弱其致病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甘蔗花叶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陈建生,孙生仁,黄小聪,黄美婷,傅华英.侵染甘蔗的玉米黄花叶病毒分子检测及基因组序列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陈春峰.亚细胞定位维持甘蔗线条花叶病毒P1蛋白抑制子活性和致病性的作用机制[D].扬州大学.2019

[3].许小洁,于伟鹏,杨广玲,韩士玲,何梦君.甘蔗花叶病毒辅助成分-蛋白酶基因原核表达及抗血清制备[J].山东农业科学.2019

[4].翟玉山,赵贺,张海,邓宇晴,程光远.甘蔗NAD(P)H脱氢酶复合体O亚基基因克隆及其与甘蔗花叶病毒VPg互作[J].作物学报.2019

[5].饶黎霞,黄德青,周雪平,钱亚娟,吴建祥.甘蔗花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血清学检测应用[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8

[6].许小洁,张继武,徐德坤,殷复伟,田延平.甘蔗花叶病毒衣壳蛋白的原核表达及抗血清制备[J].山东农业科学.2018

[7].陈海,袁昕昕,吕文竹,王坤,温荣辉.高粱花叶病毒CP蛋白与甘蔗ROC22叶绿体互作蛋白的筛选及验证[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8].李文凤,单红丽,张荣跃,王晓燕,罗志明.我国新育成甘蔗品种(系)对甘蔗线条花叶病毒和高粱花叶病毒的抗性评价[J].植物病理学报.2018

[9].王凤林,廖永凤,李书巧,林垠孚,黄增飞.甘蔗高粱花叶病毒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7

[10].党明青.玉米褪绿斑驳病毒致病性分析及与甘蔗花叶病毒协同侵染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甘蔗花叶病毒南城分离物CP基因...受甘蔗花叶病毒广东玉米分离物...不同来源甘蔗花叶病毒外壳蛋白氨...甘蔗花叶病毒的I-ELISA检测甘蔗花叶病毒基因组结构高粱花叶病毒和甘蔗花叶病毒外壳...

标签:;  ;  ;  ;  ;  ;  ;  

甘蔗花叶病毒论文_陈建生,孙生仁,黄小聪,黄美婷,傅华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