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华白锦表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宁波315100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高职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讨论则更是异彩纷呈。本文阐述并分析了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结合医药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提出了“一体化教学、四业联动”的生态型模式,具体绘出了该模式应用流程图,同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理性思考。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四业联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诸多界定,主要是指在特定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基于既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以及评估方式,并施之于受教育者的过程。其涵义基本有四:培养目标和规格;实现目标和达成规格的教育过程;过程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显然,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而这些需求都是具体而真实的客观需求,这就从根本上要求我们的教育以及人才培养模式都必须是务实、可控的,必须具有真实的可实现性。
本文试就新形势、新环境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再作思考,总结探索经验,提出自己的拙见,以起抛砖引玉之功。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分析
有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从未间断且异彩纷呈,但综观其状,也难有颠覆性之见。就目前而言,基本可以归结如下:
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间相互合作,共同培养专业人才。这是提得最多、影响最广的一种主流类型。如天津职业大学孙诚等的《“校会合作、校企合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天津职业大学印刷工程系产学研实践为例》、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刘彩琴等的《高等职业教育“共融共赢”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康兴娜等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深入领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模式在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强调“高素质”与“技能型”,进一步丰富了合作内涵。
产学研合作:即产业方、校方、科研机构以某种机制依据各自优势相互合作、形成合力并体现出综合性优势的过程。如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付瑶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对高职教育模式的影响》、李世国等的《浅析产学研结合的高职教育模式面临的挑战》从大众化教育的特点及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发,通过分析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对如何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的设想,把科研与开发带进合作领域,激发合作的更强力量。
当前,一种新的理念“政产学研”合作在既有基础上被提出,直接嵌入了政府层面的影响因子对高职教育的指导性作用。
类似的探索与思考不胜枚举,但纵观其质,无论是“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校中厂、厂中校”等,始终都在一个共性的范畴之内,即校、企(会)的关系重组,这恰恰也是最难能可贵的一种正确选择。遗憾的是,两者间的合作明细却不具明确操作性,这也正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一直只停留在理论探讨而难以落到实处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换句话说,是我们的理论探讨从某种程度上看已失去了其实现性的最可贵土壤。此其一。
其二,在各种缤纷的模式表述中,都或多或少地强调了素质要求,如专业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但深究其涵却多流于表面,同样很难具有实现的可行性路径。而事实上,任何素质的培养与形成都必须落实于具体实践,只有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因此,欲取其成,必诉诸其行。在人才培养方案或计划中,每一个项目或任务都应该反映和传承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倡导优良社会道德,都必须具有“育人”的内在因素。唯其如此,“素质”的教育才能得以体现与推进,才不会流于形式。
党的十八大再次明确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学术界、教育界等要转变理论思维,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共同着力构建基于现实环境、具备明确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如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思想,把“素质”逐项具体化为生活中的每件实事。如为实现“康健的体魄”目标,规定每生“每天做内体运动一次;每天整洁一次;每天写日记一篇;每天吃开水五大碗和豆浆一大碗;每天大便一次,且有定时;每天看本埠和外埠报各一份;……每年洗澡约八十次到一百次”等,有性有量,操作性极强,无论是教与学都一目了然,只须按程序完成,日久必果。
在国际上,有关职业教育模式虽各有千秋,但总体上也是大同小异。而当尤以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模式以及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最具影响力。
国外的诸多职业教育模式,因其客观背景不同,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国情。但其成熟的运行机制与极强的操作性等依然是我们高职教育必须借鉴之处,也是落实“十八大”有关教育精神的必由之路。
三、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在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并支持职场自我发展能力养成的生态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医药电子商务专业有其独特的思考,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一体化教学、四业联动”生态型模式。“一体化教学”是指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际操作活动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以致用之功,通过设定的教学任务并完成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在边教、边学、边做过程中演绎与推进,全程嵌入素质和技能培养因素,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丰富。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做合一”,因此也叫教、学、做一体化。在整个教学链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或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但理实互依、相辅而进,是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业联动:产业活动为学业提供养分并提出要求,学业在产业活动或活动模拟中进行并完成,同时为就业创造有利环境,也为创业赢得经验与机会。换句话说,产业映射学业,学业支持就业,就业铺就创业,创业升级产业……“四业”紧密联动,互为因果,相扶而进。
“四业联动”之于教学的推进与贡献主要基于:产业活动因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能要求,其活动内容与方式等无不走在市场最前沿。因此,产业活动是在第一时间体现了岗位对知识与技能的最新与最高要求,这就在客观上为学业提供了最富生机的养分即学习内容。课堂教学直接引入企业项目与任务,在老师指导与引领下由学生按企业要求完成,正可最真实地使产业与学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跟踪产业发展可及时准确把握市场信息,透过市场信息反馈市场需求,调整或改造专业学习。该过程同步地培育着学生了解社会活动与企业活动,学会合作与交往、自我控制与团结互助等诸多职业素养。此其一。
其二,学生在完成企业项目与任务中,不断获取最新的知识与技能养分的同时也更真实地了解了企业及其文化,积累了实践经验,丰富了人脉资源。后者对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创业都将产生十分有利的支持。
其三,学生成功的就业与创业,将再次推进与升级产业,产业则进一步丰富学业……周而复始,以至无穷。这样,学业、产业、就业和创业相互贯通、形成联动,最终实现了生态化教学环境,即可以自我生长、自我推进与循环的环境。
本专业凭借深厚的行业背景和业界优势资源,与本地医药企业共建了浙江药店网以满足学生创业历练之需,同时为企业提供信息展示;引入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下属中国药店管理学院的企业服务机制建立了浙江分院。目前已形成以医药电子商务交易(教学版)等校内实训平台及浙江药店网为依托,以中国药店管理学院为资源集聚平面的人才培养机制。我们根据专业既定目标,探索与尝试“行业认知、岗能训练、执行任务、职场定向”的渐进方式,培养医药电子商务业务专员、医药信息维护助理、医药产品网络营销员等技能型人才。全程三分之二时间在校内完成,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出版有《医药电子商务实务》教材,其中“基础知识”主要是完成学生对电子商务及其在医药领域应用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训导的理解与掌握,以课堂讲解、课堂讨论为主;“实务操作”是学生在完成前期基础知识学习后进入的相关岗位技能(分角色)模拟训练,以电子商务鉴定实验室、医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电子商务开发平台、医药物流实训平台等为主;“执行任务”则是直接承接企业外包业务,在教师指导下按企业要求完成并返回企业,由企业提供适当计酬,也即“顶岗作业”,并以校企合作协议形式加以固定。学生在该阶段实际上就是对前三个环节的检验与评估,整个过程完全复制企业管理程式,围绕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综合素质养成为主线,动态实行课程改革。其间学生逐渐明晰了自己的职业定向,值得肯定的是基本体现了预期效果。
在培养手段上则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既定目标达成为终点,倡导个性化培养方案。如在最后一个学年的第一个学期,允许学生在完成固有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根据各自实际需求选择在校内完成企业任务或入企业实训、顶岗等,为学生毕业后正式入职提供客观环境。又如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整合不同专业优势资源合力培养等。同时,从企业角度看,可以让企业提前实现职前培训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方式等融入课堂而形成各种个性方案如“同程班”、“布衣班”、“四明班”等,学生在完成大类课程教学计划的情况下,安排一定时间以企业个案式内容有针对性地施行培训,整个教学链启用“四业联动”。具体做法:1.共同制订培养计划,由校企双方协商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定向培养人才的规划和实施计划。2.采用“2+0.5+0.5”教学模式,即前两年时间在校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技能模拟实训,半年时间在校内完成从企业引进的任务(准员工性质),半年时间进入企业顶岗作业。3.共同管理教学过程,从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合格岗能标准的制订到教学方法、学业评定,从共建“双师结构”师资团队,到互派班主任、共建实训基地,整个教学环节双方全程参与。4.考核、评价标准反映企业管理规则。对学生实行“准员工”式管理,把工作态度、工作纪律、工作业绩、工作质量、创新能力等具体量化到考核指标中,并作为进入企业的重要依据。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提出了如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课堂教学——技能水平评估+基础知识测评——完成虚拟岗位任务——任务完成水平评估——正式入岗(进企业顶岗或引企业任务入课堂)(带薪)——信息反馈——课改(调整、完善或重构教学内容)。流程如下图:
教学过程中,需要具体根据不同课程内容进行细化设计。如同样是一体化课堂教学,但理论性强的基础知识课(医药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可能难以动手操作,但可以引入如非法在互联网上展示药品信息、不具备资质条件却在互联网上销售药品等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案例,让学生在查阅并解读相关法律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剖析并提出正确的商务行为。这样,既避免了死读死记法规的乏味,却在客观上更加深了学生对法规的正确理解,久之则自然形成了强烈的法律意识(素质教育)。
2.模式的理性思考。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提出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分别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已明确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即是“培养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即技能型人才及后期成长结果的技术型人才。该类人才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强调实践应用能力。
人才的职业针对性显然包含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规范,前者如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后者包括职业语言、职业形象和职业行为等。实践应用力正是一个人才的职业能力,它包括通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然而,无论是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规范,还是职业能力,虽然都必须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逐渐成长进而有效付诸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但终究不会是纸上谈兵的结果。它需要在真实环境中获取充分的养料并最终掌握熟练“技能与技术”,即技能与技术都必须在“做”中习得。
事实上,当我们在设计某一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会因只偏向一面而存在各种问题,主要表现为:
(1)目标内涵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一味重视技术和动手能力,轻视对良好素质的培养,在较大程度上遏制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与提高。在此情形下,学生难以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在专业标准方面:对技能的培养比较突出,但对职业上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更多地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可执行的目标和措施。
(3)反映在课程标准上:只重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弱化甚至忽视了创造力、创新力及职业品质的培养目标,失去了“教学的教育性”功能。
(4)教学方法上:只针对为掌握某个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系统性,课时安排上技能操作偏多。其结果是直接导致只注重动手能力,而谈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职业生涯中必备的自我成长能力缺失。
因此,笔者建议如下:
①课程体系中适量增加社会科学课时。人文素养的提高,需要更多地了解与掌握中国历史文化。也只有具备丰富人文素养的人,才最有可能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同时,一个人“高素质”的形成过程,也正是其“高技能”的合成时期,后者是前者的表现形式之一。社会科学正可在高职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中起到潜以默化的关键作用。
②强化非智力因素教学,如待人接物、面对实际问题的处事方法教学与培养等,让学生学会并掌握应变环境的方法以适应不同的生存条件。要培养学生学会并掌握从整体中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从事物的复杂联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不断探索并创新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任何模式都不可能任意共享,其成功之诀在于其环境因素的适应程度。因此,随着主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必须的。“以素质项目为基,以能力教育为核,融知识、技能、情感于一体”的模式具备现实可行性。而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中,宜在具体项目实现过程中真正做到两者的融合,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掌握可迁移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表现形式可以各异,但培养“技能型、技术型”、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社会有用之才的本质不能改变。在该方面的研究与探索是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探索的组成部分,绝不能演变成“职业培训”。因此,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我们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探讨中加以注意:
1.寻找企业合作伙伴一定要优选。与校方合作企业,自己首先要有强烈而良好的合作意愿,而不是唯利是图,更不应该置校方于被动地位。合作中要有极高的参与积极性,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与教材建设以及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和资源共享等诸方面为校方提供支持;其次,应优选在行业中较大规模且具影响力的企业,还应该符合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再者,企业所属行业或产品必须与学校合作专业对接。
2.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只有可共同得利的合作才具有长效性,双方的投入、运作等才会有无限的活力与生机。
3.政府参与统筹与协调,在政策上提供法律保障。校企合作虽是教育行为,但同时也是经济行为,它们都需要政策支持与法律法规的保障。因此,政府的功能不可或缺。
4.双方应该制订详细可控的合作方案,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在整个合作过程中要循章而行、各司其职,但中心只能有一个:育人,育有用之人。校方不能演变成企业的培训机构。
参考文献
[1]韩玉珍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6,(4):60-64。
[2]王丽1934年的素质教育.学习与博览,2011,(07)。
[3]罗时华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9):152-155。
[4]张林龙王春模刘华“前店后场、四业贯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726,(14):38-40。
[5]黄先开杨鹏冯爱秋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5):61-6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7]唐永泽卢兵霍雄飞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47-48。
[8]黄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思考[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23,(3):1-3。
[9]司徒渝杨跃张斌郭杰紧扣需求,创新装备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7):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