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历史中间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鲁迅,历史,乌托邦,屈原,乡土文学,绍兴,文化。
历史中间物论文文献综述
萧宝凤[1](2019)在《“历史中间物”意识与乌托邦精神——从刘大任的陈映真评论看当代台湾左翼思潮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大任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陈映真读书会的成员,由于赴美留学,在陈映真案破获时逃过一劫,未被逮捕。后来在美国成为"保钓"运动的核心成员,一心向往社会主义祖国。文革后期回到大陆参访后,又对大陆的政治社会现实大感失望。其后多次旅游大陆,心态有所调整。刘大任本人也是着名的小说家,也有许多杂文集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他所书写的陈映真尤其值得注意,因为从他对陈映真的批评,特别能看出"保钓"之后他自己思想的几度变迁,同时也可以反衬陈映真思想的坚定。(本文来源于《台声》期刊2019年20期)
张博涵,田恩铭[2](2015)在《“历史中间物”:《影的告别》中人与“影”关系剀谈》一文中研究指出《影的告别》一文中鲁迅采用隐喻和象征等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的体验以及对当时社会状态的深刻感受。篇幅不长,但却蕴含着鲁迅浓厚的个人情感。同时,作者将内心的彷徨以及以作者为代表的20世纪20年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高军[3](2012)在《历史中间物的责任》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春夏之交,宣传中局长嘱我组织编写有关绍兴古桥专题的书籍。正在酝酿方案之际,市里召开“文化遗产日”座谈会。会上,冯建荣副市长明确提出,由市文物局牵头,用叁五年时间,编纂出版一套高质量的“绍兴文化遗产”大型丛书。这使我既欣喜又不安。欣喜的是,文化遗(本文来源于《绍兴日报》期刊2012-02-21)
黄文倩[4](2011)在《作为历史“中间物”:重读高晓声1985年后的小说——一个台湾研究者的辩证思考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站在完整搜集、阅读高晓声一生作品的前提下,重新清理及解读高晓声1985年以后小说中的视野、主题及创作困境等问题,期望能成为今日再参照、辨证的资源。涉及的面向包括:农村与经济现代化转型问题及其新保守态度、"文革"历史清理的政治困境与寓言困境、归来知识分子的生活危机与自我安顿的矛盾,以及中美现代化参照、反省与思考的定型。(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商昌宝[5](2010)在《梁启超、鲁迅:两个不同的历史“中间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历史上的梁启超与鲁迅,究竟是否如汪晖所言具有"思维方法和心理的‘同一性'"呢?或说二者同作为历史的"中间物"的"逻辑体系"是否"同一"呢?(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10年08期)
张文东[6](2007)在《“历史中间物”——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传奇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鲁迅的《故事新编》问世以来,对其文本意蕴及叙事策略等问题的认识,一直众说纷纭,有称为"历史小说"的,有看作"讽刺文学"的,也有说是"文化寓言"的,但大多都是将鲁迅置于某个"反传统"的场域中,强调其"现代"意义上的"创造",而忽略了他对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传统的承袭。实际上,以鲁(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07年12期)
谢卓婷[7](2007)在《形而上僭妄与意义永在——作为“历史中间物”的张承志》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20世纪末文化转型中的主体性普遍沉沦,张承志以信仰对作家以及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做出了自身确认和价值坚守,其信仰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心灵自性的呼唤在人本哲学层面对人所作的形而上价值还原,但对现实常态的绝对超越与摒弃又最终使这种形而上的努力沦为单向的价值僭妄,并最终导致反抗的虚无。作为在时代变迁中自觉承担了"历史中间物"悲剧命运的作家个体,张承志的存在既是有限的又是意义无穷的。(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10期)
黄月娥[8](2007)在《论《野草》的“历史中间物”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在1920年代初期提出“历史中间物”意识,并不是对其早期进化论思想的抛弃,而是对进化论思想的深化。这反映了鲁迅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更为深入的思考,表现他对人类无限发展的透彻认识和自身过渡性命运不可把握的悲哀。这种“历史中间物”意识在《野草》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具体表现在鲁迅与自我、与群众、与敌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也是其执着现实的行动体现。(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期刊2007年04期)
陈晓燕[9](2006)在《从“历史中间物”看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启蒙主义思潮——以《畸人手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中间物”是鲁迅先生对于觉醒了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悲剧性历史境遇的形象描述。张天翼的小说《畸人手记》以其对于“历史中间物”的另一种文学书写,反映了中国启蒙主义进程中由于自我启蒙的严重缺位所导致的启蒙链条的断裂。这些关于历史中间物的文学书写深刻揭示出中国式启蒙进程的深层缺陷,表现出作家对于中国启蒙主义思潮的历史反思。(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06年20期)
王亚娟[10](2006)在《试论屈原的“历史中间物”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屈原处在“中间物”的历史文化地位上,面对着战国时期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激烈冲突与交流,对两种文化进行了双重的整合与扬弃。处在“中间物”的位置上的屈原,对自我及其人生过程进行的思考,透露出强烈的现实态度和理性意识,显示出反抗精神和自醒意识。它是我们认识屈原心理、精神结构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文来源于《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历史中间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影的告别》一文中鲁迅采用隐喻和象征等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的体验以及对当时社会状态的深刻感受。篇幅不长,但却蕴含着鲁迅浓厚的个人情感。同时,作者将内心的彷徨以及以作者为代表的20世纪20年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历史中间物论文参考文献
[1].萧宝凤.“历史中间物”意识与乌托邦精神——从刘大任的陈映真评论看当代台湾左翼思潮的变迁[J].台声.2019
[2].张博涵,田恩铭.“历史中间物”:《影的告别》中人与“影”关系剀谈[J].绥化学院学报.2015
[3].高军.历史中间物的责任[N].绍兴日报.2012
[4].黄文倩.作为历史“中间物”:重读高晓声1985年后的小说——一个台湾研究者的辩证思考与实践[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商昌宝.梁启超、鲁迅:两个不同的历史“中间物”[J].中国图书评论.2010
[6].张文东.“历史中间物”——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传奇叙事[J].鲁迅研究月刊.2007
[7].谢卓婷.形而上僭妄与意义永在——作为“历史中间物”的张承志[J].怀化学院学报.2007
[8].黄月娥.论《野草》的“历史中间物”意识[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
[9].陈晓燕.从“历史中间物”看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启蒙主义思潮——以《畸人手记》为例[J].语文学刊.2006
[10].王亚娟.试论屈原的“历史中间物”意识[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