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配系统论文_胡文昭,赵骥民,张彦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配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系统,马尾松,父本,花青,标记,种子,有性生殖。

交配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胡文昭,赵骥民,张彦文[1](2019)在《二态混合交配系统的适合度优势及其维持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开花受精花(chasmogamous, CH)和闭花受精花(cleistogamous, CL)构成的二态混合交配系统植物有着特殊的繁殖策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植物交配系统的维持机制、进化趋势以及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应对策略。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CH-CL系统两型花研究的文献资料,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该繁育系统两型花的生长、发育及相对比例的影响,两型花的维持机制及进化意义,阐明了CH-CL系统的研究现状及科学问题,重点评述了基于近年来对CH-CL系统研究成果的新认识。作者提出,精确地检测两种花型的后代在异质生境下以及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的适合度差异是十分必要的;微环境(种子的散布模式及位置效应)对两型花种子萌发和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非常重要;两型花表达的时空差异(即开花模式及对异质生境的敏感性差异)的表达机制可能与内源激素的水平变化相关;对于多年生具CL系统植物来说,不同性质、不同来源的后代在居群中的分布式样及对居群遗传结构的影响很可能是该系统维持的重要机制。因此,深入研究和科学认识二态混合交配系统对认识整个植物界繁育系统的进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4期)

范佳佳,盛继露,李晓红,张小平[2](2018)在《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青檀自然居群交配系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保护遗传学角度来看,保护物种的遗传和进化潜力是其保护和复壮的重点。交配系统(mating system)是植物种群内2代个体间遗传联系的有性系统,决定了其后代居群的基因型分布,与植物演化密切相关,对植物的分布、群体有效大小、遗传结构、基因流和选择、种群演化等均有影响[1],因此,深入了解植物的繁殖信息对遗传育种方法选择和植物保护策略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隶属于青檀属(Pteroceltis Maxim.)[3],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雌雄同株(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杨明柳[3](2018)在《椭圆叶花锚(Halenia elliptica)的花特征变异对交配系统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椭圆叶花锚(Halenia elliptica D.Don)是龙胆科(Gentianaceae)花锚属(Halenia)植物,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海拔700至4000 m的西南部、中部和北部地区。该物种的花具有为传粉者提供报酬的距,而不同种群的距长度随着纬度升高而减小。距长度的变化通常与传粉者的选择密切相关,因此椭圆叶花锚是一个研究花部特征变异与交配系统演化相互关系的理想材料。本论文结合野外和室内实验研究了椭圆叶花锚的传粉生态学、花部特征变化和自交率。在叁个种群开展了实验,证明了椭圆叶花锚的交配系统类型为混合交配系统。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开发了椭圆叶花锚的SSR引物,检测了纬度梯度上7个种群的自交率,同时结合测量的距长度分析了自交率与距长度的相互关系,并分析了16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结果为椭圆叶花锚的交配系统进化与花部特征演化的相互关系提供了证据,并初步探索了椭圆叶花锚种群历史动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传粉生态学研究在丽江草甸种群、湟源草甸种群和湟源林下种群展开了交配系统调查、传粉昆虫调查和传粉者对花部特征的选择压力检测。结果显示:1)人工自交与异交处理的成熟种子数不存在显着差异,表明椭圆叶花锚是一个自交亲和的物种;不去雄套网处理和去雄后不套网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种子数量,表明椭圆叶花锚既可以通过自交产生种子,又可以依靠昆虫传粉产生种子,属于典型的混合交配系统。去雄后不套网结果表明,低纬度的丽江草甸种群比高纬度的两个种群具有更高的异花传粉几率。2)熊蜂和蜜蜂均为椭圆叶花锚的主要传粉昆虫,丽江草甸种群的昆虫访问频率(0.613±0.062次/花/小时)显着高于湟源草甸种群(0.299±0.036)和湟源林下种群(0.239±0.032)。3)结合去雄处理,在每个种群检测了椭圆叶花锚5个花部特征(距长度、花高度、开花时间、开花数量和花离地高度)的自然选择压力,结果表明,在丽江草甸种群中,仅在花距地面的高度中发现了显着的由传粉者介导的选择压力(β_e=0.099);在湟源草甸种群中,只在距长度中发现了显着的由传粉者介导的选择压力(β_e=0.072);在湟源林下种群中,仅在花距地面的高度中发现了显着的由传粉者介导的选择压力(β_e=0.085)。2.转录组分析和SSR分子标记的开发基于椭圆叶花锚的转录组数据开发设计了126对SSR引物,并对这126对SSR引物进行了PCR扩增以验证引物的可用性。结果显示有22对SSR引物具有多态性,这22对SSR引物中有12对SSR引物在不同的种群中存在多态性差异。3.交配系统与花部特征沿纬度梯度调查了7个椭圆叶花锚种群的平均距长度,结果表明距长度与纬度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r=-0.759,P=0.048),即随着纬度的升高,距长度逐渐减小。基于11对SSR引物检测了7个种群的自交率,结果显示平均值为0.427,最低值为0.140,最高值为0.651;自交率与纬度显着正相关(r=0.946,P=0.001),而自交率与距长度显着负相关(r=-0.845,P=0.017),表明高纬度短距种群的交配方式以自交为主;此外,近交衰退系数与纬度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0.824,P=0.023),表明以自交为主的高纬度种群中较高的近交衰退水平阻止了完全自交的进化并维持了椭圆叶花锚的混合交配系统。4.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基于12对SSR引物,16个种群均显着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HWE),表明椭圆叶花锚的种群均经历遗传漂变;基于TPM和SMM两种突变模型,16个种群中只有青海祁连种群经历了明显的瓶颈效应;椭圆叶花锚的多态信息含量表现出高度多态性(PIC=0.7148>0.5),基于239个样本的物种遗传多样性表现出较低水平(He=0.310<0.61);分子方差分析显示55%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表明遗传分化主要体现在种群间;STRUCTURE和UPGMA聚类结果显示地理距离相近的种群则其遗传距离也相近,这与mantel检测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一致(r=0.403,P=0.030)。此外,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两个指标期望杂合度He和观测杂合度Ho与纬度均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He,r=-0.535,P=0.016;Ho,r=-0.571,P=0.01)。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椭圆叶花锚具有混合交配系统的典型特征,距长度的变化与传粉者的选择压力关系不大,椭圆叶花锚的自交率随纬度升高不断增加,而高纬度种群距长度的减小可能与高的自交率以及随之发生的对花资源投资降低有关;高纬度种群较高的近交衰退阻止了完全自交的进化并维持了该物种混合的交配系统;该物种表现出了较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这可能与经历了遗传漂变以及有效种群规模较小和等位基因流失有关,同时可能与该物种在向高纬度扩张过程中由于奠基者效应引起的遗传多样性降低有关。(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5)

董秋月[4](2018)在《基于核荧光标记的果生刺盘孢有性交配系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苹果炭疽叶枯病是我国近几年金冠系苹果上发生流行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对苹果产业造成巨大威胁。主要致病菌果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易于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在该病害的田间流行及远距离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室前期从单个子囊中获得两类不同有性生殖方式单孢菌株:类型一(1104-7-WS)可以以同宗配合方式进行完整有性生殖,产生发育良好子囊和子囊孢子;类型二(1104-6-B)以同宗配合方式进行不完整有性生殖,子囊壳发育良好,子囊及子囊孢子偶见、发育不良。本研究拟以两种不同表型的果生刺盘孢为供试菌株,基于基因敲入技术将荧光蛋白基因GFP、mCherry定点插入到组蛋白H1位点上,实现细胞核荧光标记,并结合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敲除,获得白化突变体。通过对这些菌株的有性行为进行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将标记GFP荧光基因的菌株1104-7-WSGfp与mCherry荧光基因的1104-6-BmCherry菌株对峙培养,发现在两个菌株接触处形成一条明显“交配线”,镜检观察到交配线的黑色颗粒物为子囊壳,内含子囊及子囊孢子,交配线上子囊壳形成时间明显早于类型一菌株,表明两类菌株相遇可以刺激子囊壳发育。进一步对交配线上的子囊壳观察,发现子囊壳中子囊孢子荧光表现有明显差异:(1)纯绿型:所有子囊孢子均含GFP绿色荧光标记,推测其来自自身同宗配合的1104-7-WSGfp;(2)混合型:含有GFP标记和mCherry红色荧光标记子囊孢子,推测其为1104-7-WSGfp和1104-6-BmCherry菌株杂交后形成;(3)纯红型:所有子囊孢子均含红色荧光标记,推测由1104-6-BmCherry菌株形成。推测可育菌株1104-7-WSGfp产生了一种类似于“性激素”物质,能够诱导1104-6-BmCherry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2.通过观察黑色素基因敲除突变体交配行为,证明在两菌株交配过程中,1104-6-B“-”型菌株负责产生子囊壳,发挥“母本”的作用。以上研究显示,果生刺盘孢存在可育同宗配合、半可育同宗配合和可育-半可育同宗杂交叁种有性生殖交配系统。可育同宗配合系统:菌株含有完整有性生殖要件,自身能够进行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壳、子囊和子囊孢子;半可育同宗配合系统:缺少部分有性生殖要件—性激素,自身同宗配合能够产生子囊壳,不能形成或偶尔形成子囊及子囊孢子,但可以接受可育同宗配合菌株提供的性激素,完成有性生殖全过程;可育‐半可育同宗杂交系统:可育同宗配合系统菌株和半可育同宗配合菌株可以杂交,形成杂交后代,产生完整子囊壳、子囊和子囊孢子,但其有性生殖周期明显缩短。在杂交过程中,半可育型菌株充当母本的作用,负责产生子囊壳。该研究解决了多年来刺盘孢属于“非平衡有性生殖”,即有性生殖后代分离难以进行遗传学分析难题。研究结果丰富了真菌遗传学理论,为进一步有性生殖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邹祯[5](2018)在《海南叁亚铁炉港白骨壤和正红树种群的遗传结构和交配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比研究了叁亚铁炉港的白骨壤和正红树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年龄阶段的亚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交配系统、花粉流和种子流以及小尺度的空间遗传结构,以及云霄白骨壤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主要结果如下:(1)在铁炉港,正红树的遗传多样性(I=1.082,He=0.541)高于白骨壤(I=0.644,He=0.393),不同年龄阶段的亚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均不显着。铁炉港的白骨壤种群遗传多样性显着高于云霄种群,且单倍型种类比云霄多一种,两种群间出现显着遗传分化。(2)正红树的多位点异交率(tm=1.055±0.111)高于白骨壤(tm=0.742±0.212),正红树的双亲近交率(tm-ts=-0.050)低于白骨壤(tm-ts=0.111),高水平的异交率和低水平的双亲近交率是正红树遗传多样性更高的原因之一。(3)白骨壤的平均花粉流和种子流大于正红树。通过对种子进行父本分析计算母树与父本之间的距离为花粉流(白骨壤88.9 m,正红树34.3 m),对幼苗进行亲本分析,计算幼苗与母本的距离为种子流(白骨壤37.3 m,正红树20.0 m)。(4)正红树的空间遗传结构强度(Sp=0.083)略高于白骨壤(Sp=0.072),正红树种群在0~12 m的距离内具有显着的空间遗传结构,而白骨壤在0~24 m的距离内具有显着的空间遗传结构。(5)白骨壤在适应上更倾向于以量取胜的r对策,而正红树更倾向于以质取胜的K对策。综上,铁炉港的白骨壤和正红树在生态对策、交配系统和基因流(包括花粉流和种子流)上差异显着,作为嗜热性窄布种的正红树比抗寒性广布种的白骨壤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由此推测演替中后期的建群种正红树正在逐渐取代演替初期的先锋种白骨壤。(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4-01)

何可权,邵苗苗,赵杨,谢维斌[6](2018)在《贵州都匀马尾松1.5代种子园交配系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SR分子标记对都匀马寨马尾松1.5代无性系种子园交配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无性系种子园的多位点异交率tm=1.000(SD=0.000),单位点异交率ts=0.996(SD=0.001),双亲近交比tm-ts=0.004(SD=0.000),tm与ts值之间的差值反映双亲近交程度,tm-ts=0.004接近0,表明马尾松1.5代种子园交配系统以异交为主。(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周娟,刘彤,汤景光,崔向阳[7](2017)在《沙生植物倒披针叶虫实交配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繁育系统是影响生殖后代遗传组成和适合度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优势短命植物-倒披针叶虫实(C.lehmannianum)为材料,研究花粉/胚珠比、杂交指数等探究其交配系统,揭示该物种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广布的原因。结果表明:倒披针叶虫实的花粉-胚珠比、杂交指数和结实率所分别对应的交配系统结果不完全一致。花粉-胚珠比表明该物种为兼性异交;而OCI值表明为兼性自交。授粉试验发现其自交率极其罕见的高达54.75%,自交作用大于异交,即兼性自交。开花期为5-6月,花序开放自下而上。1 d中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在09:30-10:30出现重迭的高峰期。除了常见的1-3枚雄蕊,还发现具有4枚雄蕊的小花。综合研究表明,该物种为适应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流动活化沙丘等特殊环境,拥有较高自交结实率;另一方面产生更多花粉,提高了异交的机率,达到更高结实率的同时,提高了个体间遗传多样性,以适应沙漠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欧阳丽婷,颉刚刚,谢军,刁永强,耿文娟[8](2017)在《野生欧洲李交配系统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野生欧洲李(Prunus domestica L.)为蔷薇科李属植物,于新疆新源、巩留县有分布,是一种珍稀濒危的野生果树资源。由于个体数量少,分布范围狭窄,并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面积急剧减少。植物交配系统是影响植物居群遗传结构最关键的生物学因素之一。为探讨野生欧洲李致濒因素和保育策略,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讨野生欧洲李交配系统对其个体和资源的影响,为野生欧洲李种质资源评价与保护措施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于2017年5月,以野生欧洲李为研究材料,通过联苯胺染色法检测花粉活力、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检测柱头可授性、花粉量/胚珠数法计算花粉胚珠比、杂交指数的估算和交配方式的观测,掌握野生欧洲李的繁殖生物学信息。结果显示,(1)采用联苯胺法检测野生欧洲李的花粉活力,经染色后检测花粉活力为21%。(2)柱头可授性结果显示:大蕾期柱头具有可授性但柱头活力较弱,开放期和散粉期柱头具有较强的可授性,落瓣期柱头可授性明显下降。(3)野生欧洲李的胚珠数为2,花粉胚珠比(P/O)为1967.5。依据Cruden(1977)的标准评判繁育系统类型:当P/O为2.7~5.4时为闭花受精;P/O为18.1~39.0时为专性自交;P/O为31.9~396.0时为兼性自交;P/O为244.7~2588.0时为兼性异交;P/O为2 108.0~195 525.0时为专性异交。因此野生欧洲李的交配系统为兼性异交。(4)野生欧洲李花序直径大于6mm,参照Dafni的标准记为3;通过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检测结果可知柱头在花药未裂开之前就已具有可授性,可认为雌性先熟,记为0;柱头与花药空间位置分离,记为1;故杂交指数(OCI)为4,由此推测野生欧洲李的交配系统为部分自交亲和,异交,需要传粉者。(5)野生欧洲李授粉受精结果显示: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坐果率分别为9.92%和11.95%;自然坐果率较低,为8.46%。自然状态下不存在无融合生殖。这进一步验证野生欧洲李的交配系统为以异交为主的混合交配系统,具有一定的自交可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7年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19)

冯源恒,杨章旗,贾婕,李火根,黄永利[9](2017)在《马尾松种子园交配系统的时间动态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尾松种子园不同时期(建园初期、丰产期及衰老期)产出的子代为材料,采用SSR标记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并结合子代测定数据分析交配系统对子代遗传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建园初期与丰产期的子代家系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I)较高,同为0.53,衰老期的子代家系则为0.47。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均以建园初期子代群体为最高,丰产期子代次之,衰老期最低。马尾松种子园建园初期与丰产期的子代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丰产期参与繁殖的父本数量最多,近交水平较低,从而保证了种子的品质。而种子园衰老期子代的遗传多样性明显下降,说明种子园的老化不仅影响种子产量,而且影响种子遗传品质。在亲本分析中,种子园建园初期、丰产期及衰老期的子代均未检测到自交情况。由此可进一步证实马尾松是典型的异交树种。(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谢宁[10](2017)在《黄竹和巨龙竹交配系统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牡竹属(Dendrocalamus Nees)现知约40余种,云南是其现代分布中心。牡竹属中绝大多数的种类秆型高大,笋材两用,是亚、非洲热带亚热带地区最重要的经济竹子之一,也是当地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林木种质资源。在自然条件下竹子开花结实现象很少见,其有性繁殖机制一直没有被科学家详细的研究。目前,国内外竹子繁育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繁殖生物学方面,尤其是花开放式样、花各性器官的寿命及花粉形态和生活力等方面。近年来云南分布的牡竹属多个竹种出现零星或群体开花结实现象,为研究竹子有性繁殖机制创造了机遇。本研究利用黄竹(零星、群体)和巨龙竹(零星)开花结实种群为研究对象,利用本研究组前期开发的SSR分子标记采用两种亲本分析软件CERVUS 3.0.6和COLONY 2.0对零星开花和群体开花的两种牡竹属竹子进行子代父本分析,估算群体和零星两种开花结实条件下的竹子种群自交、异交比率,分析雄性繁殖适合度和花粉散布式样等交配系统重要参数,从而比较全面地了解两个竹种的繁育系统特征。同时,我们还将两个不同软件的分析结果与经典传粉试验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认为CERVUS 3.0.6软件分析的结果与其相一致。所以本论文摘要仅列出了CERVUS的主要研究结果。另外,本文还调查了零星和群体开花结实的黄竹种群3年中的自然更新过程和结果。CERVUS主要的研究结果有:1、零星开花的巨龙竹。我们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各采集4株零星开花的巨龙竹竹丛(候选父本)分别共获得126个和133个子代个体。其中分别于2013年3月和6月采样2次,且这2次属于不同开花时期,各采集到107个和19个子代。CERVUS在80%的可信度水平下,可分别为2013年零星开花的巨龙竹的87个子代确定父本来源,且均为异交产生,没有检测到自交后代。2015年的样品中,128个个体可以确定父本。其中,自交产生的个数有37个,占已确定父本的28.9%;异交产生的子代数有91个,占已确定父本的71.1%。因此,我们推测,巨龙竹在零星开花结实条件下,其交配系统主要以异交为主,且自交可亲和。2、零星开花的黄竹。我们于2013年采集零星开花的黄竹种群8株作为候选父本,共获得101个子代。在80%的置信区间内,CERVUS可为19个个体确定父本,其中自交个数为12个,占已确定父本的63.2%;异交个数为7个,占已确定父本的36.8%。因此,我们推测零星开花结实条件下的黄竹种群,其交配系统是以自交为主的混合交配系统。3、群体开花的黄竹。2013年采集11株群体开花的黄竹作为候选父本,共获得350个子代进行亲本分析。在80%的置信区间内,可为75个个体确定父本,其中自交后代数为6个,占已确定父本的8%;异交子代数为69个,占已确定父本的92%。2014年采集群体开花黄竹种群的5个候选父本共240个子代,可为36个个体推测出父本来源,有9个为自交子代,占已确定父本的25%;异交子代数为27个,占已确定父本的75%;因此,我们推测群体开花结实条件下黄竹种群,其交配系统是以异交为主的混合交配系统。4、花粉散布的距离和繁殖适合度分析。零星开花结实的巨龙竹样丛中,检测到的有效花粉散布距离为0–4377.9m。巨龙竹的有效花粉散布范围较宽,这可能与土蜂等昆虫在花期传粉有密切联系。零星开花的黄竹种群,有效花粉的散布距离为0-72m,但主要集中在0米处,即为自交产生的后代,这可能与检测出的子代的父本数少有关。群体开花的黄竹种群,有效花粉传播的距离0-90m。有效花粉的散布距离与父本繁殖适合度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母本与父本交配距离的增加,交配成功的几率变小,花粉流的强度减弱。5、零星和群体开花结实的黄竹种群的自然更新。我们调查了零星和群体开花结实的黄竹种群3年内的自然更新情况,结果显示黄竹种群自然结实率较低,为1.76%~7.49%,群体开花的结实率要显着高于零星开花的种群。幼苗死亡率高,零星开花样地的幼苗在2年内全部死亡,由于母本也死亡,导致自然更新失败。群体开花的种群在2年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幼苗存活,而且秆高和秆茎增长显着;同时,在该居群2年后踏查结果显示自然更新状况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7-05-01)

交配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保护遗传学角度来看,保护物种的遗传和进化潜力是其保护和复壮的重点。交配系统(mating system)是植物种群内2代个体间遗传联系的有性系统,决定了其后代居群的基因型分布,与植物演化密切相关,对植物的分布、群体有效大小、遗传结构、基因流和选择、种群演化等均有影响[1],因此,深入了解植物的繁殖信息对遗传育种方法选择和植物保护策略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隶属于青檀属(Pteroceltis Maxim.)[3],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雌雄同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配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胡文昭,赵骥民,张彦文.二态混合交配系统的适合度优势及其维持机制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2019

[2].范佳佳,盛继露,李晓红,张小平.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青檀自然居群交配系统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8

[3].杨明柳.椭圆叶花锚(Haleniaelliptica)的花特征变异对交配系统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18

[4].董秋月.基于核荧光标记的果生刺盘孢有性交配系统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5].邹祯.海南叁亚铁炉港白骨壤和正红树种群的遗传结构和交配系统研究[D].厦门大学.2018

[6].何可权,邵苗苗,赵杨,谢维斌.贵州都匀马尾松1.5代种子园交配系统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8

[7].周娟,刘彤,汤景光,崔向阳.沙生植物倒披针叶虫实交配系统的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8].欧阳丽婷,颉刚刚,谢军,刁永强,耿文娟.野生欧洲李交配系统研究初报[C].中国园艺学会2017年论文摘要集.2017

[9].冯源恒,杨章旗,贾婕,李火根,黄永利.马尾松种子园交配系统的时间动态变异[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7

[10].谢宁.黄竹和巨龙竹交配系统的初步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论文知识图

=2时贝叶斯聚类法的分析结果引物筛选的部分扩增银染图众多因素影响婚配制度的动态变化鸟足兰属中国叁个种的标本采集地分布...花楸树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图1 夏蜡梅花发育进程

标签:;  ;  ;  ;  ;  ;  ;  

交配系统论文_胡文昭,赵骥民,张彦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