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编译器论文_赵晔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叉编译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编译器,嵌入式,嵌入式系统,单片机,应用程序,重定向,接口。

交叉编译器论文文献综述

赵晔[1](2015)在《基于LLVM的交叉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处理器在其长久的发展历史和不断地进化过程中,对其性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编译器的质量对评价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仅是编译运行的正确性和编译效率这两方面就会极大程度的影响处理器的运行速度。然而在实际情况下,并不是每一款微处理器都拥有专属的编译器。也就是说,一些微处理器内部并没有安装运行所需要的编译器程序。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微处理器内部存储空间太小或是微处理器可供使用的有效资源不够充裕,造成所要求的编译器不能正常运行;另一方面,由于从零开始研发一款针对特定目标机器的编译器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高昂的资金以及宝贵的时间,有时还会面临较高的专利风险。综合这些方面的原因,微处理器厂商一般情况下都不会为特定的某款处理器提供开发新的编译器的服务,转而在一些已经存在的并且具备可移植性和开源性的编译器架构上实现一款所需的交叉编译器。本文基于LLVM开源编译器架构和PowerPC970处理器,利用LLVM的可复用特性设计并实现了一款交叉编译器。它的主要功能是将高级语言程序通过交叉编译器转成PowerPC970目标机器的汇编代码。本文的工作是借助LLVM相关编译技术设计并以此完成一款交叉编译器的实现工作。交叉编译器由叁个部分组成,前端部分是用于接收高级语言程序,中间部分主要工作是优化代码,后端部分的任务是目标处理器代码的生成。其中对于前端部分以及中间优化阶段是在已有的LLVM框架下,对LLVM进行改造和优化实现的。本文的核心在于完成PowerPC970处理器在这款交叉编译器的后端的移植。整篇论文在对LLVM编译系统整体结构以及各部分功能介绍的基础上,根据需求分析在LLVM编译系统的框架下设计一款交叉编译器,接着在相关设计基础上实现这款交叉编译器。最后,对该交叉编译器进行测试,以此判断其功能是否得到正确合理的实现。实现这款交叉编译器,不仅可以使得PowerPC970处理器开发平台的的软件工具链得到补充和完善,拓展了PowerPC970处理器的应用范围,还使得LLVM优异的性能应用于PowerPC970处理器,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PowerPC970处理器在编译方面的性能。(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5-12-01)

李云飞,刘军清,雷帮军,龚国强[2](2014)在《一种简化鲁棒的ARM-Linux交叉编译器构建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分步方式构建交叉编译器过程复杂且成功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简化鲁棒的交叉编译器分步式构建方法,该方法利用功能完整的交叉编译器代替静态GCC编译Glibc,减少构建过程中的步骤和参数配置数目,降低整个过程的复杂度,提高成功率。结果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分步式方法的复杂度,提高成功率。为了提高该方法的普适性,文中还对该方法中的参数设置、版本选择、库依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程龙,罗克露[3](2008)在《Windows下独立运行的嵌入式交叉编译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支持Windows系统上的嵌入式仿真平台,必须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运行于Windows系统的嵌入式交叉编译器。GCC(GNU Complier Collections)具有可扩展性和高可移植性,所以移植GCC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从嵌入式交叉编译器的概念和结构出发,分析构造Windows平台下独立运行的嵌入式交叉编译器的方法,并用一个对GCC的移植实例对上述分析做了验证,还对测试方法做了探讨。(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张红光,陈鹏[4](2007)在《基于LCC的交叉编译器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嵌入式系统的飞速发展使得必须快速地为之开发相应的编译器。LCC是一款可重定向的开源小型C编译器,基于LCC为嵌入式系统实现交叉编译器是种有效的途径。首先分析了LCC编译器的体系结构,然后说明了基于LCC的交叉编译器移植技术及其实现,并详细讨论了实现中的关键技术:交叉C编译器ABI的制定和DAG归约规则的制定。并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了3条对规约规则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的原则。(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期刊2007年18期)

冯钢,郑扣根[5](2004)在《基于GCC的交叉编译器研究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日前越来越多嵌入式系统的飞速发展,必须快速有效地为之开发合适的交叉编译器。因为GCC(GNU(Compiler Collection)是非常优秀的交叉编译器而且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所以移植GCC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方法。以交叉编译系统ZLTCG的开发为背景,详细分析了交叉编译系统GCC的体系结构,对其高度可移植性所依赖的中间表示和机器描述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如何基于GCC构造用于嵌入式系统开发的交叉编译器。介绍了GCC的内核和工作机制,特别是RTL(Register Transfer Language)代码和汇编代码的生成以及解释GCC的移植方法和移植实例,对测试方法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期刊2004年11期)

侯济恭,余坚,李铮铮[6](1994)在《单片机C语言交叉编译器存贮分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单片机存贮结构的特点和C语言编译器的存贮分配原理,提出单片机交叉C语言编译器的存贮分配方法,并给出一个实用存贮分配算法.(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4年01期)

[7](1988)在《DEC公司将推出XD Ada交叉编译器以增强其Ada市场竞争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航空周刊与空间技术》1988年1月25日报道:DEC公司即将推出XD Ada交叉编译器。它可在VMS操作系统环境下产生Ada代码,用于非VAX的嵌入式微机,例如符(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期刊1988年03期)

交叉编译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分步方式构建交叉编译器过程复杂且成功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简化鲁棒的交叉编译器分步式构建方法,该方法利用功能完整的交叉编译器代替静态GCC编译Glibc,减少构建过程中的步骤和参数配置数目,降低整个过程的复杂度,提高成功率。结果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分步式方法的复杂度,提高成功率。为了提高该方法的普适性,文中还对该方法中的参数设置、版本选择、库依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叉编译器论文参考文献

[1].赵晔.基于LLVM的交叉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

[2].李云飞,刘军清,雷帮军,龚国强.一种简化鲁棒的ARM-Linux交叉编译器构建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程龙,罗克露.Windows下独立运行的嵌入式交叉编译器[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8

[4].张红光,陈鹏.基于LCC的交叉编译器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

[5].冯钢,郑扣根.基于GCC的交叉编译器研究与开发[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4

[6].侯济恭,余坚,李铮铮.单片机C语言交叉编译器存贮分配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

[7]..DEC公司将推出XDAda交叉编译器以增强其Ada市场竞争能力[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1988

论文知识图

交叉编译器版本信息画面图交叉编译器配置结果图交叉编译器版本信息交叉编译器安装界面截图验证交叉编译器是否安装正确交叉编译器安装成功显示

标签:;  ;  ;  ;  ;  ;  ;  

交叉编译器论文_赵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