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河论文_冯治天,黄芳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陆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内陆河,水系,黑河,土地利用,矿化度,效应,径流。

内陆河论文文献综述

冯治天,黄芳兰[1](2019)在《内陆河流域黑河中东部子水系水文测验方式改革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网络"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水文发展提出"大水文"发展战略思想,全面推进水文测验方式改革工作。结合张掖水文局目前人力物力资源及技术力量分配现状,初步规划设立一个中心站,两个巡测区全面覆盖流域内各监测站点水位等水文要素的监测。水位采用雷达水位计,降水量自记雨量计及委托人工结合观测;流量经分析论证,水位流量关系能做单值化处理的部分站点采用历年综合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推求,不能做单值化处理的进行流量级划分,对不同流量级分析认证,确定中低水采用历年综合曲线推流,高水巡测实测流量进行推流。水温、蒸发量及辅助项目通过邻站资料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2在0.903~0.994之间相关性较好,可以通过线性相关插补延长资料系列。自动化监测设备与人工巡测相结合测验模式,及时高效的完成水文数据的收集、整编与报汛。增强水文应急监测的时效性与机动性。为防汛抗旱减灾、节水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及时、准确、高效的社会服务。(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9年06期)

王伟军,赵雪雁,张明军,李花,兰海霞[2](2019)在《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公众的水资源感知及节水意向——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缺水已成为困扰干旱区农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之一,理解公众的水资源感知、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对缓解干旱区水资源危机和制定科学有效的节水政策至关重要。文章基于保护动机理论,构建了微观视角下公众节水行为的理论模型,利用河西走廊地区的公众调查数据,分析了公众对水资源变化及其影响的感知,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影响公众节水意向的关键因素及其交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公众对水资源量变化的感知较为强烈,超过80%的公众已感知到水资源量有所减少,而对水资源变化影响的感知和水资源紧缺程度的感知则相对较弱。②叁大流域公众的水资源感知存在差异,其中石羊河流域公众对水资源变化影响的感知显着高于疏勒河流域和黑河流域。③叁大流域公众的节水意向普遍较弱,仅有约10%的公众表现出强烈的节水意向。④公众的节水意向除了受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跨流域调水和水资源统一管理必要性认知等因子的影响外,还受受访者性别、年龄、家庭年收入等因子与水资源紧缺度感知、水资源变化影响感知等因子和节水政策满意度、跨流域调水必要性认知、水价政策满意度等因子间交互作用的显着影响。鉴于此,本文提出通过加大节水、用水政策宣传力度,普及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变化相关知识,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继续实行阶梯式水价政策,科学分配和合理规划内陆河上、中、下游水资源配额及"叁生"用水比例等措施来激发公众节水意向,从而实现当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1期)

李振亚,魏伟,周亮,郭泽呈,颉斌斌[3](2019)在《基于空间距离指数的中国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敏感性时空演变特征——以石羊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敏感性是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反映程度及生态环境问题发生难易程度和可能性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中国西北地区典型的干旱内陆河流域-石羊河流域为例,通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及实地调查研究,将石羊河流域生态敏感性分为生态风险敏感性、水土流失敏感性和生物多样性敏感性叁个方面,并系统构建生态风险敏感性指数、水土流失敏感性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敏感性指数叁个定量评价指标,对石羊河流域综合生态敏感性进行研究。并通过格网编码、圈层分析,探讨近30年石羊河流域生态敏感性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1987—2016年间石羊河流域生态敏感性总体上逐年降低,综合生态敏感性指数(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index,CESI)值从1987年的1.143上升到2016年的1.287,反映出流域生态环境当前还是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2)流域生态敏感性整体偏高,常年极度敏感区和常年重度敏感区占流域总面积的42.26%。此外,敏感性空间分异明显,流域上游及下游荒漠区敏感性相对稳定,中下游绿洲区敏感性波动变化较为频繁,且波动变化区占总面积的51.24%,这表明流域生态敏感性与人类活动及工农业生产有较为密切的关系;(3)目前流域生态敏感性整体趋于好转,但局部地区有恶化的趋势,敏感性波动降低的区域面积为11693.57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8.82%,敏感性波动升高的区域面积为9099.66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2.43%,这表明一方面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当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在全球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大背景下,当地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陈园园,冯文婷,孔璐,王玉刚[4](2019)在《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对土壤无机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盐碱土碳循环在缓解气候变化的贡献与作用等方面受到广泛关注,土地利用是影响干旱区土壤碳动态的主要要素,认识其对土壤碳的影响过程,有助于评估盐碱土的碳汇作用。本研究以叁工河流域绿洲为对象,通过野外定点采样结合室内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对土壤无机碳(SIC)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SIC含量均值为4.81 g·kg-1,其中人工林地和耕地的SIC均值低于4.61 g·kg-1,超过30%耕地与人工林地样点集中分布在小于4 g·kg-1的区域,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高于5 g·kg-1,其70%以上的样点集中分布在大于4 g·kg-1区域,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自然景观SIC含量明显高于灌溉景观;流域中上部SIC含量明显低于流域下部(P<0.05),随地貌单元变化,SIC含量呈现为冲洪积扇中上部<冲洪积平原上部<冲洪积平原下部<地下水溢出带;土壤SIC储量为盐碱地<灌木林地<草地<人工林地<耕地,其中,盐碱地SIC储量最小(仅1.17 kg·m-2),耕地SIC储量最大(1.44 kg·m-2)。表层土壤SIC储量受区域土地利用作用影响明显,灌溉景观土壤SIC储量高于自然景观;方差、多元线性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各因素对SIC含量变化影响明显,其程度大小为地貌单元>土地利用类型>电导率>作物类型。(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高秉俊,张振渊[5](2019)在《地表水中电导率与矿化度相关关系研究——以内陆河流域黑河水系黑河干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地表水中的电导率和矿化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河西内陆河黑河沿线各水质站实测值为例。分析黑河干流2014-2017年4年6个站的实测资料,分析计算出各站的电导率和矿化度的相关关系。通过简便、准确的方法测定水中电导率值,从而间接地推算出水体中的矿化度值。此方法可以减少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省时省力省电,对地表水水质的调查分析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9年05期)

松浦章[6](2019)在《明代内陆河运的盗贼:河盗、湖盗、江贼》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用船进行运输和商业活动的历史。不仅商人将舟船作为水上运输的交通工具,一般民众在出行时船只也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明朝时期也是一样,内陆的人们的出行和运送物资也需要利用河船,但是这些船舶在正常行驶时常常会遭遇出没于江河湖的盗贼的袭击。然而,以往的研究常常忽略了这些明代阻碍内陆河运的盗贼的存在,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明代活动于内陆江河湖的盗贼进行探讨研究。(本文来源于《地方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东,李凯,张百祖,苗俊霞,朱敏翔[7](2019)在《中东亚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环境效应对比研究——以疏勒河和扎因代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中国河西走廊地区的疏勒河流域和伊朗中部的扎因代河流域,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比研究两流域近25 a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过去25 a两流域耕地面积均呈持续增长态势,且疏勒河流域耕地增幅比(0.29%)是扎因代河流域(0.18%)的1.6倍.疏勒河流域增加的耕地面积主要来源于草地,扎因代河流域主要来源于林地.疏勒河流域草地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主要由未利用地向草地转变所致;扎因代河流域呈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主要来源于林地的退化,且波动幅度大于疏勒河流域.疏勒河流域林地面积呈增加态势,主要因未利用地和草地的人工植树造林所致.扎因代河流域林地呈持续减少态势.疏勒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整体呈增加趋势,以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为主导;扎因代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显着减少趋势,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为主导.疏勒河流域未利用地转化成林草地是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扎因代河林地退化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疏勒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可以对扎因代河流域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的干旱区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胤序,刘海红,贾佳丽,杨安,李军[8](2019)在《青海典型内陆河流域地表水溶解性养分组成及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青海典型内陆河地表水溶解性养分组成及分布特征,对青海巴音河、格尔木河及小柴旦湖流域地表水进行了采集,分析了地表水溶解性养分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巴音河流域溶解性养分N、Si可能受水库滞留效应影响;克鲁克湖有较高的NH_4~+-N含量,主要与渔业养殖有关;格尔木河流域溶解性养分含量从上游到下游有升高的趋势,可能与流域内地形差异以及水体沿途蒸发作用有关;托素湖和小柴旦湖溶解性养分含量远远高于河流,主要与湖泊水体蒸发强烈导致的养分含量浓缩有关。研究区水体溶解性养分含量均大于受限阈值,但河流DIN/SRP <10、DSi/DIN> 1,表现为N相对不足,湖泊DSi/SRP <10、DSi/DIN <1,表现为Si相对不足。主成分分析表明河流、水库以及克鲁克湖为Ⅰ~Ⅱ类水体,托素湖、小柴旦湖为Ⅴ类水体。(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9年05期)

聂晶,吴彦昭[9](2019)在《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第3次甘肃省水资源调查评价收集的1956-2016年系列径流资料,对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特性进行分析研究。采用1956-2016年、1980-2016年两系列,对径流年内月分配情况、不均匀系数、集中度、集中期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以降水、冰川融化为补给的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集中度较高,河流调蓄能力较弱;春季融雪区流域调蓄能力强,年内分配相对较均匀;河西灌区由于水利工程的调蓄和灌溉,径流分配较均匀,但完全调节系数较高。(本文来源于《甘肃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赵坤[10](2019)在《草原内陆河浅滩-深潭序列中地表水-地下水交换对降水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密切联系。近几十年来,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等现象频繁出现。探究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降水对地表水-地下水系统的影响对于水资源评价、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水动力学方法和水化学方法在2018年雨季7~8月期间对锡林河流域上游典型河段开展野外定点监测试验,逐日观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位和主要水化学指标,探究浅滩-深潭河床潜流带中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对降水的响应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连续监测期间研究河段的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受到渗流路径长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河段不同位置监测井处的地表水-地下水交换量存在时空差异性。地表水与左岸地下水横向交换方向为地表水补给左岸地下水,平均交换量为0.0291×10~(-6) m/d,地表水与右岸地下水交换方向为地表水补给右岸地下水,平均横向交换量为1.0950×10~(-2) m/d,与河道地下水垂向交换方向为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平均交换量为0.1051×10~(-3) m/d。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垂向和横向交换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降雨后左岸地下水横向交换量大于0.1300×10~(-6) m/d,右岸大于0.0111×10~(-2) m/d,河道地下水垂向渗流量大于0.0923 m/d。(2)浅滩中河床沉积物的水力传导系数变化范围为0.0012~0.1063 cm/d,浅滩中的平均水力传导系数,大于深潭处的平均水力传导系数,其范围为0.0370~0.0766 cm/d,导水系数的差异导致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量存在差异,位于浅滩RC6处在监测期间的平均垂向渗流量为0.1471×10~(-3) m/d而位于深潭RC1处的为0.0808×10~(-3) m/d。(3)研究河段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Ca-Cl型为主,除了左岸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的RB2-L、RB4-L、RB5-L处的化学类型为Mg-Cl型。降水会导致地表水与地下水中的水质指标改变,会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岩溶作用导致地表水与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Ca~(2+)、Mg~(2+)浓度增加,同时消耗溶解氧。降水的稀释作用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电导率和pH降低。(4)河床潜流带对降雨响应非常快,两次暴雨事件使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方向发生逆转,交换量较平均值增加了2.17倍。同时,暴雨事件增加了河水与两岸地下水之间交换量,而右岸地下水与河水的联系较左岸更加紧密,原因为右岸的水力传导系数较左岸大,同时右岸为河漫滩地带,较左岸高程较低。地表水和地下水恢复到降雨前的情况需要2-4日。(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5-25)

内陆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缺水已成为困扰干旱区农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之一,理解公众的水资源感知、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对缓解干旱区水资源危机和制定科学有效的节水政策至关重要。文章基于保护动机理论,构建了微观视角下公众节水行为的理论模型,利用河西走廊地区的公众调查数据,分析了公众对水资源变化及其影响的感知,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影响公众节水意向的关键因素及其交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公众对水资源量变化的感知较为强烈,超过80%的公众已感知到水资源量有所减少,而对水资源变化影响的感知和水资源紧缺程度的感知则相对较弱。②叁大流域公众的水资源感知存在差异,其中石羊河流域公众对水资源变化影响的感知显着高于疏勒河流域和黑河流域。③叁大流域公众的节水意向普遍较弱,仅有约10%的公众表现出强烈的节水意向。④公众的节水意向除了受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跨流域调水和水资源统一管理必要性认知等因子的影响外,还受受访者性别、年龄、家庭年收入等因子与水资源紧缺度感知、水资源变化影响感知等因子和节水政策满意度、跨流域调水必要性认知、水价政策满意度等因子间交互作用的显着影响。鉴于此,本文提出通过加大节水、用水政策宣传力度,普及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变化相关知识,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继续实行阶梯式水价政策,科学分配和合理规划内陆河上、中、下游水资源配额及"叁生"用水比例等措施来激发公众节水意向,从而实现当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陆河论文参考文献

[1].冯治天,黄芳兰.内陆河流域黑河中东部子水系水文测验方式改革浅析[J].地下水.2019

[2].王伟军,赵雪雁,张明军,李花,兰海霞.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公众的水资源感知及节水意向——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

[3].李振亚,魏伟,周亮,郭泽呈,颉斌斌.基于空间距离指数的中国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敏感性时空演变特征——以石羊河流域为例[J].生态学报.2019

[4].陈园园,冯文婷,孔璐,王玉刚.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对土壤无机碳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5].高秉俊,张振渊.地表水中电导率与矿化度相关关系研究——以内陆河流域黑河水系黑河干流为例[J].地下水.2019

[6].松浦章.明代内陆河运的盗贼:河盗、湖盗、江贼[J].地方文化研究.2019

[7].王东,李凯,张百祖,苗俊霞,朱敏翔.中东亚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环境效应对比研究——以疏勒河和扎因代河流域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刘胤序,刘海红,贾佳丽,杨安,李军.青海典型内陆河流域地表水溶解性养分组成及分布特征[J].地球与环境.2019

[9].聂晶,吴彦昭.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特性研究[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9

[10].赵坤.草原内陆河浅滩-深潭序列中地表水-地下水交换对降水的响应[D].内蒙古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辽河代表流域的年径流过程:(a)通...榆神府矿区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图元坝叁维工区须家河组厚度图一3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多年变...一9河西走廊内陆河含沙量多年变化...一5内陆河降水量年内分配图

标签:;  ;  ;  ;  ;  ;  ;  

内陆河论文_冯治天,黄芳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