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探测极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成像系统,探测能力,傅立叶望远镜,成像相关术
探测极限论文文献综述
董磊,卢振武,刘欣悦[1](2019)在《3种主动合成孔径成像技术极限探测能力的分析与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研究可行的中高轨成像技术,本文从探测能力角度(用最低发射激光功率表示)深入分析和比较3种主动干涉合成孔径成像技术——傅立叶望远镜(又称为相干场成像或条纹场扫描成像)、成像相关术(又称为强度相关成像)和剪切光束成像。本文利用光电倍增管的信噪比模型和激光作用距离方程,较为细致地分析每种技术在满足单次信噪比(SNR=5)条件下的极限探测能力。通过仿真分析得出:傅立叶望远镜、成像相关术和剪切光束成像所需的最低单光束单脉冲能量分别为11. 4 J、0. 73 MJ和3. 1 MJ。最终得出傅立叶望远镜是上述3种主动成像技术中在目前技术水平下最适合中高轨目标(约36 000 km)高分辨成像的可用技术的结论。(本文来源于《中国光学》期刊2019年01期)
[2](2018)在《突破理论极限 中国科学家提出超灵敏纳米探测新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粒子或病毒分子的灵敏探测技术,对环境监控、医学诊断和防恐安全等诸多领域有明显的实用价值。如在大气污染物中,相比微米颗粒(PM2.5),纳米悬浮颗粒可穿透人体肺部细胞和血脑屏障,对健康的威胁更大。目前灵敏度最高的光学传感器可检测10纳米的(本文来源于《生命与灾害》期刊2018年12期)
俞慧友[3](2018)在《突破理论极限 我科学家提出超灵敏纳米探测新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长沙12月2日电 (俞慧友)纳米粒子或病毒分子的灵敏探测技术,对环境监控、医学诊断和防恐安全等诸多领域有明显的实用价值。如,在大气污染物中,相比微米颗粒(PM2.5),纳米悬浮颗粒可穿透人体肺部细胞和血脑屏障,对健康的威胁更大。而目前,灵敏度(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8-12-03)
张超,徐德刚,石嘉,钟凯,李绪锦[4](2018)在《基于激光器内腔调制的低探测极限折射率传感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一种基于光纤激光器内腔调制的低探测极限折射率传感系统。将基于单模-无芯-单模的全光纤多模干涉结构作为损耗调制器件插入光纤激光器环形腔内,采用激光器内腔调制技术获得了高灵敏度、高信噪比、窄半峰全宽的传感信号,从而实现了低探测极限的折射率测量。系统的折射率探测极限可达7.3×10-7 RIU。该传感系统具有输出稳定、温度交叉敏感小的特点,在高精度生物化学传感、海洋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8年12期)
刘静,刘瑞敏,沈鑫[5](2018)在《基于极限学习机的火灾探测节点的研究及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智能化水平普遍较低,探测器网络集成度和灵敏度不高;同时,由于传输线路故障导致系统的漏报和误报,并且探测信息不能快速处理。针对上述问题,利用极限学习机算法,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对火灾探测节点进行研究及设计。所设计的新型火灾探测节点能够准确及时地在火灾初期将火灾检测出来,经过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火灾现场状况,便于启动相应设备及时将火情控制住。(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杨鹏[6](2018)在《散粒噪声极限低频信号的相敏外差探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频信号(10 Hz及以下频段)的散粒噪声极限测量在引力波探测、磁致真空双折射效应观测等基础物理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相敏外差探测方法对低频信号具有高灵敏探测能力,在散粒噪声极限低频信号探测中有潜在应用前景,近年来引起国内外科研团队的关注。但是,相敏外差探测作为一种新的探测方法,还需要在理论和实验上进一步研究才能在实际科学研究中发挥作用。本文通过Mach-Zehnder干涉仪产生低频振幅信号、Fabry-Perot干涉仪产生低频位相信号,开展散粒噪声极限低频信号的相敏外差探测理论和实验研究。经过理论计算、方案设计、装置搭建、数据采集,处理以及噪声分析,最后得到如下结果:(1)对低频振幅信号的测量在10 Hz频率附近(最低至0.2 Hz)达到了散粒噪声极限,实现了相干态光信号的高灵敏度测量;(2)对低频位相信号的探测在1 Hz频率附近接近散粒噪声极限,主要受限于该频段的电子学噪声。低频位相信号的探测实验方案利用位相锁定的频率合成光实现了Fabry-Perot腔的锁定,在残余幅度调制伺服系统启动时,探测器的噪声水平在0.3-100 mHz的频段降低了2个量级,比传统的位相调制光锁腔技术的噪声低10 dB,此结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本文的研究为相敏外差探测方法在低频信号(10 Hz及以下频段)的散粒噪声极限测量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可望对低频引力波探测等科学前沿研究产生积极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8-01)
武春[7](2018)在《噪声环境中弱测量信噪比和探测极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弱测量作为间接测量之一,因其所得的观察量的弱值远大于系统观察量的本征值,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到不同领域来观测微小测量效果,比如光学精密测量和引力波探测领域。然而对任意微小测量效果的测量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噪声,因此如何有效抑制环境噪声对测量体系的影响,提高或者改善测量信噪比和探测极限,一直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课题。显然,要想通过抑制噪声来改善测量,就必须清楚系统中影响测量的有哪些噪声。就光学弱测量系统而言,目前研究者们已普遍认可光量子散粒噪声是影响测量的主导噪声。但是系统的另一种基本噪声,即频率噪声,对微弱物理量测量的影响关键与否还尚不明确。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以MZ干涉仪中镜子位移测量为研究对象,定量地研究测量系统中各种环境噪声对测量信噪比和探测极限的影响,进而说明了频率噪声对测量影响的关键性,为进一步改善测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为了更进一步发展光学精密测量,本文还定量地研究了当MZ干涉仪的两个输入端均输入压缩态光场时的测量改善效果。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简单阐述了弱测量在光学干涉仪中的研究现状和噪声环境下弱测量的研究进展,以及论文框架和主要内容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基础理论以及量子弱测量在MZ干涉仪中的实现原理。具体介绍了量子测量和量子弱测量的相关概念、不同量子态的光场、MZ干涉仪中的弱测量实现原理和为何可在光学弱测量中用频移替代动量作为测量信号及其具体推导过程。第叁章研究了MZ干涉仪中对镜子位移进行测量时,不同噪声对信噪比和探测极限的影响。研究表明:(1)输入光产生的辐射压力作用对该测量无影响;(2)弱测量的测量强度越小,其后选择的成功率就越高,探测到的有效信息也越多;(3)指出了影响该测量的噪声除光量子散粒噪声外,频率噪声的影响也较为关键,且两种噪声联合影响下的探测极限比只考虑光量子散粒噪声时精确了 48%;(4)当干涉仪的双输入端均输入压缩真空态光场时,输出端的总光子数、测量信号和频率噪声均不发生变化,但是光量子散粒噪声压缩为原来的e-2rs倍,信噪比提高约ers倍,探测极限改善为原来的e-rs倍,且压缩强度越大,噪声压缩程度越明显,对信噪比和探测极限的改善效果也越好。第四章对本论文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及展望。希望能在本论文的基础上,通过对系统和测量装置的输入态进行调制,达到对频率噪声的抑制甚至消除,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量子测量。(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晏春回,王挺峰,张合勇,吕韬,吴世松[8](2017)在《近距离激光外差探测光学极限位移分辨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统计理论和维纳-辛钦定理推导出激光外差探测系统光电流的功率谱函数,分析了光电流谱线分布与激光光源线宽、中频信号频率以及信号光相对本振光传输延迟时间的关系,修正了相关文献中光电流功率谱的理论公式.根据信号与噪声理论建立了激光线宽引起的相位噪声的一维概率分布模型,并据此得到了基于激光波长、探测距离以及激光线宽的极限位移分辨率的数学模型.对光电流的功率谱和外差光学极限位移分辨率进行了相关的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延迟时间与相干时间的关系决定光电流谱线分布的情况.当激光波长为532 nm,激光线宽在1 kHz,探测距离为100 m时,光学极限位移分辨率为0.266 nm,相关文献中的实验数据与理论推导结果相符合.(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23期)
陈晓青,陆慧娟,关伟,郑文斌[9](2016)在《基于探测粒子群的小波核极限学习机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核极限学习机原理的基础上,将小波函数作为核函数运用于极限学习机中,形成小波核极限学习机(WKELM)。实验表明,该算法提高了分类性能,增加了鲁棒性。在此基础上利用探测粒子群(Detect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DPSO)对WKELM参数优化,最终得到分类效果较优的DPSO-WKELM分类器。通过采用UCI基因数据进行仿真,将该分类结果与径向基核极限学习机(KELM)、WKELM等算法结果进行比较,得出所提算法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16年S1期)
张佳莉[10](2016)在《基于非对称耦合结构的低探测极限折射率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学传感器由于具有抗电磁干扰、可多重检测、尺寸小、灵敏度高以及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检测、医疗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安全中。本文围绕基于微纳光纤非对称耦合结构的光学传感器及基于硅基狭缝波导非对称耦合结构的光学传感器开展工作,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介绍了无标记折射率光学传感器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重点介绍了基于微纳光纤和硅基器件的光学传感器研究现状,微纳光纤和硅基狭缝波导的传输特性及在传感中的相关应用。并对非对称耦合器构进行了理论分析、总结了微纳波导光学传感器件的相关性能指标。提出了一种基于微纳光纤的非对称耦合结构传感器。通过基于时域有限差分算法对该结构进行了仿真优化,分析了该器件的耦合间距和微纳光纤尺寸对传感性能的影响。实现了高达4549 nm/RIU的灵敏度;最终通过对灵敏度和探测极限两种性能指标的仿真优化,可以实现12 nm的透射谱带宽及3212 nm/RIU的灵敏度。提出了一种基于硅波导和狭缝波导耦合结构的光学传感器,通过基于时域有限差分算法的仿真软件来模拟光在该耦合结构中的传输特性,论证了该结构的透射谱具有单凹陷窄带的特性,讨论了该结构波导参数和器件参数对传感性能的影响,实现了6 nm的透射谱带宽以及445 nm/RIU的灵敏度。介绍了该传感器件在上硅层为220 nm的硅基样片上的设计制备流程,进行了初步的器件制作。(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探测极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纳米粒子或病毒分子的灵敏探测技术,对环境监控、医学诊断和防恐安全等诸多领域有明显的实用价值。如在大气污染物中,相比微米颗粒(PM2.5),纳米悬浮颗粒可穿透人体肺部细胞和血脑屏障,对健康的威胁更大。目前灵敏度最高的光学传感器可检测10纳米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探测极限论文参考文献
[1].董磊,卢振武,刘欣悦.3种主动合成孔径成像技术极限探测能力的分析与比较[J].中国光学.2019
[2]..突破理论极限中国科学家提出超灵敏纳米探测新方案[J].生命与灾害.2018
[3].俞慧友.突破理论极限我科学家提出超灵敏纳米探测新技术[N].科技日报.2018
[4].张超,徐德刚,石嘉,钟凯,李绪锦.基于激光器内腔调制的低探测极限折射率传感系统[J].中国激光.2018
[5].刘静,刘瑞敏,沈鑫.基于极限学习机的火灾探测节点的研究及设计[J].信息通信技术.2018
[6].杨鹏.散粒噪声极限低频信号的相敏外差探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7].武春.噪声环境中弱测量信噪比和探测极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8].晏春回,王挺峰,张合勇,吕韬,吴世松.近距离激光外差探测光学极限位移分辨率[J].物理学报.2017
[9].陈晓青,陆慧娟,关伟,郑文斌.基于探测粒子群的小波核极限学习机算法[J].计算机科学.2016
[10].张佳莉.基于非对称耦合结构的低探测极限折射率传感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