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背景线索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背景线索效应,注意引导,眼睛直视,眼睛斜视
背景线索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刘星泽,赵光[1](2019)在《背景线索效应中眼睛注视方向信息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在对背景线索效应产生机制的研究中存在着注意引导与反应选择两种理论的争论,前者认为背景线索效应是由于搜索场景中的稳定空间联结将个体的注意更加直接的引导至目标位置所致;而后者则认为该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个体选择反应相关阶段的易化,注意引导过程与背景线索效应的产生无关,或只起到微弱的作用。场景中的物体除了其物理属性特征能够影响其被编码的加工过程,物体在场景中发挥的功能性作用也是其是否能快速被注意捕获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本研究试图将具有不同眼睛朝向的信息引入经典背景线索效应的研究范式中,通过眼睛直视信息对个体注意系统的影响来探讨注意引导过程是否对背景线索效应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共包含叁个实验:实验一根据眼睛朝向信息与靶刺激和分心刺激的绑定关系分为基线条件(TavertedDaverted,靶刺激与分心刺激均与斜视绑定)和靶刺激-眼睛直视条件(TdirectDaverted,靶刺激与眼睛直视绑定,分心刺激与眼睛斜视绑定),通过与基线条件的比较,探讨眼睛直视的注意偏向是否会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学习产生影响;为了更进一步探讨眼睛直视的注意偏向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实验二中维持靶刺激-眼睛直视条件不变,而将基线条件变为靶刺激-眼睛斜视条件(TavertedDdirect,靶刺激与眼睛斜视绑定,分心刺激与眼睛直视绑定);实验叁新增了将眼睛刺激进行切片和随机重排后的马赛克图片,目的在于探讨眼睛直视信息对背景线索效应影响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当眼睛直视与靶刺激绑定(TdirectDaverted)时,促进了背景线索效应的学习;当眼睛直视与分心刺激绑定(TavertedDdirect)时也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学习造成了影响。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以往有关眼睛朝向信息研究领域中提出的凝视效应。(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魏玲,白学军[2](2019)在《场景知觉中背景线索效应的年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线索效应指当某个场景重复呈现,对该场景中特定位置上的目标搜索会得到促进。有关该效应的年龄差异研究并未获得一致的结论,尤其是关于儿童和老年人能否获得背景线索效应的问题。主要原因是采用的实验材料不同,较少研究采用一致材料同时对比不同年龄段的差异;另外,已有研究多采用人工场景,其结论较难推广到真实场景中。因此,本研究选用适合于各年龄段认知水平的真实室内场景3D图作为实验材料,探讨在真实场景视觉搜索中背景线索效应的年龄差异。具体开展了以下叁个实验。实验1a以112张真实室内场景3D图为实验材料,采用背景线索的视觉搜索范式和回忆任务,以27名小学二年级学生、21名大学生和20名60岁以上老年人为被试,考察他们在视觉搜索过程中背景线索效应的差异;结果发现小学二年级学生和大学生能获得背景线索效应,但老年人不能获得。实验1b采用同实验1a的实验材料,对比20名二年级小学生和20名大学生在视觉搜索各阶段的背景线索效应,结果发现在搜索启动和目标确认阶段均没有出现背景线索效应,在扫描阶段出现了背景线索效应,但小学生比大学生需要更多的学习次数才能获得背景线索效应的逐渐增加,也表现出更多的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间。实验2以正向和倒立的3D图作为实验材料,各40名二年级小学生和大学生为被试,考察真实场景中语义信息对背景线索效应影响的年龄差异;结果发现语义信息对真实场景视觉搜索中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不存在年龄差异,只是影响二年级小学生的搜索行为。实验3通过将场景图镜像翻转,破坏场景结构特征,考察场景结构特征对小学生和大学生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场景结构特征的变化会影响背景线索效应的获得,主要表现在对扫描阶段视觉加工促进作用的减弱,但不存在年龄差异。(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刘星泽,陈明慧,崔佳伟,赵光[3](2019)在《真实场景视觉搜索中的背景线索效应特点与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线索效应揭示了个体在视觉搜索过程中对刺激之间具有的稳定空间关系(刺激间不变的相对空间位置)的学习能够提高搜索效率。本文基于经典背景线索效应在内隐习得空间布局的机制下结合真实场景视觉搜索的相关理论,对真实场景背景线索效应的实验范式、学习性质与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将真实场景视觉搜索中影响背景线索效应的视觉信息分为低水平物理特征及高水平语义信息两个维度进行论述。虽然当前研究涉及真实场景背景线索效应在不同场景维度信息的加工机制,但对于发挥作用的场景信息类别以及作用阶段还较少涉及,未来研究仍需进一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9年04期)
陈明慧[4](2019)在《执行工作记忆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视觉搜索中,利用重复布局信息提高搜索效率的现象称为背景线索效应。近年来,关于工作记忆与背景线索效应关系的研究发现:在双任务条件下,空间工作记忆任务干扰背景线索效应的形成,阻碍对已习得重复布局信息的表达和利用过程,而客体工作记忆任务却对重复布局信息的习得和表达均不产生影响。但现有研究还未对工作记忆在背景线索效应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此外,有关工作记忆的中央执行系统以及其它工作记忆成分在背景线索效应中的作用的研究也较缺乏。本研究通过对比双任务条件下不同工作记忆负载水平中执行工作记忆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探讨执行工作记忆在背景线索效应中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实验一中设置了实验1a(记忆3个数字)与实验1b(3个数字减法运算)两个子实验,对比在视觉搜索过程中保持存储工作记忆(实验1a)或执行工作记忆负载(实验1b)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存储工作记忆负载和执行工作记忆负载下进行搜索任务产生的背景线索效应量并无差异。为了进一步占满工作记忆资源,实验二在实验1a与实验1b的基础上将工作记忆负载量增加到四个项目,发现即使是在进行视觉搜索任务时同时保持存储工作记忆负载(实验2a),在重复场景布局出现时被试的反应时仍明显快于新异场景,且与实验1a(记忆3个数字)中产生的背景线索效应无显着差异。然而,不同于实验1b(3个数字减法运算)的结果,被试在完成执行工作记忆与视觉搜索的双任务(实验2b)时无法产生背景线索效应。实验叁采用被试内设计再次验证了只有在进行搜索任务的同时保持高执行工作记忆负载(4数字减法运算)的条件下,无法产生背景线索效应的结论。此外,实验叁将实验分为双任务与单任务阶段(被试仅需完成搜索任务),探讨执行工作记忆影响个体对重复布局信息的习得还是表达过程,研究结果发现即使在双任务阶段之后释放工作记忆负载,被试仅需完成视觉搜索任务的单任务阶段仍无法出现背景线索效应,说明执行工作记忆负载不仅干扰已经习得的重复场景布局信息的表达,也对被试习得重复场景布局信息的过程产生干扰。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当需要同时完成高负载的执行工作记忆任务与视觉搜索任务,即执行工作记忆资源不足时背景线索效应无法产生,个体在学习重复场景布局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执行工作记忆资源的参与。(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30)
刘星泽[5](2019)在《背景线索效应中眼睛注视方向信息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利用物体与场景空间布局间的关系促进视觉搜索和物体识别,以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有效互动。例如,当我们多次到某个公园游玩时,会逐渐形成公园内各个物体构成的空间位置记忆(长椅位于河边、秋千位于长椅旁边等),这种记忆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在其中找到我们的目标。这种个体学习并利用场景中物体间空间联结关系促进搜索效率的现象称为背景线索效应。以往在对背景线索效应产生机制的研究中存在着注意引导与反应选择两种理论的争论,前者认为背景线索效应是由于搜索场景中的稳定空间联结将个体的注意更加直接的引导至目标位置所致;而后者则认为该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个体选择反应相关阶段的易化,注意引导过程与背景线索效应的产生无关,或只起到微弱的作用。场景中的物体除了其物理属性特征能够影响其被编码的加工过程,物体在场景中发挥的功能性作用也是其是否能快速被注意捕获的重要原因。因此物体具有的社会性属性对场景的搜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奖励、情绪性刺激等等具有较高社会性的水平能够赋予物体新的权重,改变或加快物体的注意引导加工。研究发现,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多种能够影响个体视觉搜索效率的因素,产生自眼睛直视信息的凝视效应便是其中之一:个体在人群中对来自他人眼睛直视的信息具有注意偏向,即与对眼睛斜视的搜索相比,个体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识别直视朝向的眼睛信息。因此,在本研究试图将具有不同眼睛朝向的信息引入经典背景线索效应的研究范式中,通过眼睛直视信息对个体注意系统的影响来探讨注意引导过程是否对背景线索效应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共包含叁个实验:实验一根据眼睛朝向信息与靶刺激和分心刺激的绑定关系分为基线条件(T_(averted)D_(averted),靶刺激与分心刺激均与斜视绑定)和靶刺激-眼睛直视条件(T_(direct)irect D_(averted),靶刺激与眼睛直视绑定,分心刺激与眼睛斜视绑定),通过与基线条件的比较,探讨眼睛直视的注意偏向是否会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学习产生影响;为了更进一步探讨眼睛直视的注意偏向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实验二中维持靶刺激-眼睛直视条件不变,而将基线条件变为靶刺激-眼睛斜视条件(T_(averted)D_(direct),靶刺激与眼睛斜视绑定,分心刺激与眼睛直视绑定);实验叁新增了将眼睛刺激进行切片和随机重排后的马赛克图片,目的在于探讨眼睛直视信息对背景线索效应影响的内在机制。本研究通过对叁个实验的总结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眼睛朝向信息与背景线索效应的学习产生了交互作用,与眼睛斜视相比,当眼睛直视与靶刺激绑定(T_(direct)irect D_(averted))时,促进了背景线索效应的学习;(2)当眼睛直视与分心刺激绑定(T_(averted)D_(direct))时也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学习造成了影响:在该绑定关系下,个体没有表现出背景线索效应;(3)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以往有关眼睛朝向信息研究领域中提出的凝视效应;(4)以往背景线索效应相关研究中发现,当场景中的空间联结保持稳定时,刺激特征的变化并不会对该效应造成明显影响。但本研究中,靶刺激-眼睛直视(T_(direct)irect D_(averted))下产生的背景线索效应受刺激特征变化的影响较大,其深层机制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崔佳伟[6](2019)在《低自尊个体对攻击性线索的注意偏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攻击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典型社会心理现象,过高的攻击性会严重地损害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往的研究证明,一个人自身的自尊特性与其攻击性特性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即自尊水平较低的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出现伤害他人、攻击他人的几率会更大。目前,大多数针对低自尊个体的攻击性线索注意偏向研究中,经常采用点探测范式、空间线索任务等,相对而言,视觉搜索任务的利用率比较少。在视觉搜索任务中,个体的注意系统对其顺利识别物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在视觉搜索背景线索效应研究中,注意的引导过程对背景线索效应具有重要影响:视觉搜索过程中,某些因素对注意引导过程的不同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抑制背景线索效应的产生。因此,本研究拟从攻击性的认知层面入手,结合背景线索效应的相关研究,在进一步验证低自尊大学生攻击性线索注意偏向的同时,探讨当个体对搜索靶刺激或分心刺激存在注意偏向时,是否会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学习产生不同影响,并为背景线索效应内在加工机制——注意引导理论提供新的论据。本研究通过向大学生被试群体发放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并根据量表得分筛选出高、低不同自尊水平的大学生被试。该研究包括叁个实验:实验一采用背景线索效应的经典研究范式,并进一步将攻击性词汇与靶刺激进行绑定操作,将实验分为基线条件(所有刺激均与中性词进行绑定)和靶刺激-攻击词条件(靶刺激绑定攻击词,分心刺激绑定中性词),进而探讨低自尊大学生的这种特殊的注意偏向是否会对其学习背景线索效应造成困难;实验二采用背景线索效应研究范式,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将基线条件变为靶刺激-中性词条件(靶刺激绑定中性词,分心刺激绑定攻击词),将搜索刺激与注意偏向绑定关系上完全相反的两种条件进行比较,最大程度地观察不同刺激注意偏向对背景线索效应造成的影响。此外,为了验证高低自尊水平大学生对攻击性线索的不同注意偏向程度,在实验二中通过问卷调查筛选出部分高自尊大学生,探讨攻击性线索对高自尊水平大学生背景线索效应学习的影响;实验叁采用空间提示背景线索效应范式,探讨低自尊大学生攻击性注意偏向影响背景线索效应的深层机制。本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低自尊大学生对攻击词靶刺激的注意警觉能够较微弱地易化背景线索效应的学习。(2)当攻击性线索与分心刺激绑定时,低自尊水平大学生无法习得背景线索效应;通过筛选出高自尊水平大学生重复实验发现,高自尊大学生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学习不易受到攻击性线索的影响。(3)对分心刺激的注意脱离困难可能是导致低自尊大学生在靶刺激-中性词条件下无法习得背景线索效应的原因。(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史梦娜,孙晓玲,李亦哲[7](2018)在《背景线索与自我控制的能量损耗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眼睛背景和自然背景这两种背景性线索对自我损耗效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3×2的实验设计对120名被试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眼睛背景使得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在能量损耗时执行Stroop任务的成绩更差;而风景背景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能量损耗个体在随后Stroop任务中的成绩.最后,研究指出对那些高负荷工作的人来说,本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王雨薇[8](2018)在《空间参照系对成年人和7-11岁儿童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搜索中,当特定干扰子布局与目标组成的场景在组块间重复出现时,其搜索效率比新异场景高,这一现象被称为背景线索效应。本研究采用背景线索效应范式,共通过叁个实验探究空间参照系对成年人和7-11岁儿童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实验1旨在探究当提供环境参照信息时,成年人能否利用环境参照系进行记忆。被试在学习阶段先学习场景,测试阶段把场景旋转到新的视角,考察先前习得的背景线索效应能否保持。采用2(场景类型:重复场景、新异场景)×8(时间阶段:1-6学习阶段、7-8测试阶段)的两因素被试内设计。结果发现:在场景旋转前,背景线索效应显着;当场景旋转后,背景线索效应能够保持;当场景再次转回到原角度时,背景线索效应依然能够保持。实验2旨在探究7-11岁儿童内隐空间记忆参照系选取的发展特点。采用3(年龄:7岁、9岁、11岁)×2(场景类型:重复场景、新异场景×8(时间阶段:1-6学习阶段、7-8测试阶段)的叁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结果发现:在场景旋转前,叁组被试的背景线索效应均显着;当场景旋转后,7岁组和9岁组的背景线索效应消失,而11岁组能够保持;当场景再次转回到原角度时,7岁组背景线索效应消失,而9岁组和11岁组均能够保持。实验3旨在探究内在参照系对儿童内隐空间记忆的影响。采用2(组别:实验组、控制组)×2(场景类型:重复场景、新异场景)×8(时间阶段:1-6学习阶段、7-8测试阶段)的叁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实验组的实验材料所有刺激朝向同一方向(增加了内在参照信息),控制组的实验材料有两种朝向。结果发现:在场景旋转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背景线索效应均显着;当场景旋转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背景线索效应均能保持,且两组的背景线索效应量没有显着差异;当场景再次转回到原角度时,实验组和控制组该效应均能够保持。在本实验条件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7-11岁儿童和成年人都能够利用背景线索促进任务的进行,并且9岁以上儿童的背景线索效应更稳定。(2)成年人的表征方式更灵活,能够同时整合自我参照系和环境参照系。儿童内隐空间记忆的发展规律和外显记忆相同,也是从自我参照向环境参照发展的。(3)7岁儿童尚不能利用内在参照系对场景进行更好的空间表征。(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郑蕾[9](2018)在《干扰子图像与位置之间的锁定关系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Chun和Jiang(1998)提出人们在特定场景中搜索固定目标时,他们对重复多次出现场景的搜索速度快于对首次出现场景的搜索速度,这种现象被称为背景线索效应。本研究旨在探讨搜索场景中的干扰子图像信息与位置信息之间的锁定关系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锁定关系指的是搜索场景中各个项目的图像特征和它所在的空间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本文包括两项研究,研究一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不同识别强度的图像信息与位置信息的锁定关系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实验一的研究目的是探讨面孔图像信息与位置信息之间的锁定关系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在天津市某大学招募的32名大学生被试,实验材料为面孔图片。采用的是2(面孔特性:相同面孔,不同面孔)× 2(时间阶段:学习阶段,测试阶段)× 35(组块)×2(场景类型:重复场景,新异场景)的混合实验设计,面孔特性为被试间变量。学习阶段的搜索场景提供了不变的干扰子位置信息和对应的独特的图像信息,测试阶段保持位置信息固定但转换各个干扰子之间的图像信息,从而打破二者之间的锁定关系。在保证其空间布局不变的条件下,引起空间布局与图像特征之间的冲突关系。结果发现在学习阶段与测试阶段的转化过程中,背景线索效应量明显地减小。实验二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相对弱化识别强度的图片信息与位置信息之间的锁定关系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在天津市某大学招募的32名大学生被试,实验材料为图像识别强度较弱的面孔图片。采用的是2(面孔特性:相同面孔,不同面孔)× 2(阶段:学习阶段,测试阶段)× 35(组块)×2(场景类型:重复场景,新异场景)的混合实验设计,面孔特性为被试间变量。结果发现在学习阶段与测试阶段的转化过程中,背景线索效应量并没有减小。研究二通过实验叁探讨图像信息与搜索任务的联结紧密性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实验叁探讨当图像信息的特征作为搜索任务的区分标志时,图像信息与位置信息之间的锁定关系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在天津市某大学招募21名大学生被试。采用的是2(面孔特性:相同面孔,不同面孔)× 2(阶段:学习阶段,测试阶段)× 25(组块)×2(场景类型:重复场景,新异场景)的混合实验设计,面孔特性为被试间变量。实验叁将面孔图片的性别作为区分目标与干扰子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在这种情况下图像信息的变化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更大。表现为在测试阶段的五个时间组块中都出现了背景线索效应量的减少。在本研究条件下得出以下结论:(1)锁定关系的打破削弱了已经习得的背景线索效应,视觉搜索中图像信息和空间位置信息是以整体的形式进行储存的。(2)干扰子图像特征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与其图像识别强度有关。(3)干扰子图像特征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与其图像信息与搜索任务的关联紧密程度有关。(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庄茜[10](2018)在《奖赏加快和强化背景线索效应: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线索效应(contextual cueing effect)是指在复杂的视觉场景搜索目标刺激时,相对于完全新异的场景(新异场景)来说,在重复出现过的场景(重复场景)里搜索更快更高效的现象。背景线索效应是一种内隐学习。即随着实验的不断进行,被试内隐习得了重复场景中靶子位置与分心物位置之间的空间关系。因而在对重复场景进行搜索时,视觉注意会被习得的布局信息快速引导到靶子所在的位置,从而缩短了搜索时间。大量文献已经证实了奖赏对视觉搜索的促进作用。那么这种内隐学习能被奖赏影响吗?本研究试图在标准背景线索范式的基础上加入奖赏反馈刺激,通过奖赏期待的一个生理指标——反馈前负波(Stimulus Preceding Negativity,SPN)来考察这一问题。SPN是一种反映情感/动机加工过程的慢波,通常截取反馈刺激呈现至呈现之前200ms时间窗内的平均波幅作为其峰值进行统计分析。实验一中一半的重复场景和新异场景与奖赏绑定(奖赏条件,即只要被试反应正确,该试次后就会呈现奖赏反馈。实验中并不告诉被试该设置,所以被试不知道触发奖赏的条件),另一半的场景没有奖赏刺激跟随(无奖赏条件),以此来比较两种条件下诱发的SPN波幅差异。结果发现,奖赏条件下重复场景的反应时最快,因而获得更大的背景线索效应;并且奖赏该条件下背景线索效应出现的也更早;同时脑电数据显示,奖赏条件下,重复条件在额叶、顶叶诱发的SPN波幅最大。表明奖赏可以调节背景线索效应。实验二沿用实验一的设计,但把奖赏条件细分为高奖赏和低奖赏两种水平,进一步考察奖赏的量级效应是否对背景线索效应产生影响。结果发现重复条件下高低奖赏之间的反应时和SPN波幅均无显着差异,表明背景线索效应似乎对奖赏的量级不敏感。同时,新异场景中低奖赏较低的反应时和较高的SPN波幅暗示在该实验范式中,奖赏还影响到了靶子位置概率效应。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的奖赏水平,利用反应时和ERPs波幅,从行为和生理两个指标上提供了被试能够习得不同重复场景与奖赏之间绑定关系的证据。这种内隐习得的信息促使被试对奖赏条件下的重复场景做出了更快的反应,证明了奖赏可以调节背景线索效应。(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背景线索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线索效应指当某个场景重复呈现,对该场景中特定位置上的目标搜索会得到促进。有关该效应的年龄差异研究并未获得一致的结论,尤其是关于儿童和老年人能否获得背景线索效应的问题。主要原因是采用的实验材料不同,较少研究采用一致材料同时对比不同年龄段的差异;另外,已有研究多采用人工场景,其结论较难推广到真实场景中。因此,本研究选用适合于各年龄段认知水平的真实室内场景3D图作为实验材料,探讨在真实场景视觉搜索中背景线索效应的年龄差异。具体开展了以下叁个实验。实验1a以112张真实室内场景3D图为实验材料,采用背景线索的视觉搜索范式和回忆任务,以27名小学二年级学生、21名大学生和20名60岁以上老年人为被试,考察他们在视觉搜索过程中背景线索效应的差异;结果发现小学二年级学生和大学生能获得背景线索效应,但老年人不能获得。实验1b采用同实验1a的实验材料,对比20名二年级小学生和20名大学生在视觉搜索各阶段的背景线索效应,结果发现在搜索启动和目标确认阶段均没有出现背景线索效应,在扫描阶段出现了背景线索效应,但小学生比大学生需要更多的学习次数才能获得背景线索效应的逐渐增加,也表现出更多的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间。实验2以正向和倒立的3D图作为实验材料,各40名二年级小学生和大学生为被试,考察真实场景中语义信息对背景线索效应影响的年龄差异;结果发现语义信息对真实场景视觉搜索中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不存在年龄差异,只是影响二年级小学生的搜索行为。实验3通过将场景图镜像翻转,破坏场景结构特征,考察场景结构特征对小学生和大学生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场景结构特征的变化会影响背景线索效应的获得,主要表现在对扫描阶段视觉加工促进作用的减弱,但不存在年龄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背景线索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星泽,赵光.背景线索效应中眼睛注视方向信息的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魏玲,白学军.场景知觉中背景线索效应的年龄差异[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刘星泽,陈明慧,崔佳伟,赵光.真实场景视觉搜索中的背景线索效应特点与机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
[4].陈明慧.执行工作记忆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9
[5].刘星泽.背景线索效应中眼睛注视方向信息的作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9
[6].崔佳伟.低自尊个体对攻击性线索的注意偏向[D].辽宁师范大学.2019
[7].史梦娜,孙晓玲,李亦哲.背景线索与自我控制的能量损耗效应[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王雨薇.空间参照系对成年人和7-11岁儿童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8
[9].郑蕾.干扰子图像与位置之间的锁定关系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8
[10].庄茜.奖赏加快和强化背景线索效应:ERP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