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红菌素论文_王萍,岳文胜,唐雪梅,罗玉群,李祖坤

导读:本文包含了竹红菌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菌素,软膏,外阴,超声,疗效,系统,竹黄。

竹红菌素论文文献综述

王萍,岳文胜,唐雪梅,罗玉群,李祖坤[1](2019)在《载竹红菌素纳米靶向探针的制备及其体外对NPC细胞寻靶能力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一种可载竹红菌素(H)并具有叶酸(FA)分子靶向性的纳米级超声分子探针,探讨其基本特性及体外寻靶能力。方法按一定比例将H、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溶解于有机溶剂中,采用双乳化法制备载有H的纳米级超声造影剂(PLGA/H),观察测量PLGA/H的基本特性、包封率及载药量,并优化H的最佳剂量。通过添加偶联叶酸的磷脂DSPE-PEG(2000)Floate在PLGA表面连接FA分子后,采用双乳化法制备出既载有H,又具有FA分子靶向功能的纳米微粒(PLGA-FA/H)。将PLGA/H和PLGA-FA/H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鼻咽癌(NPC)细胞株CNE2(FA受体高表达)和CNE2(FA受体低表达),观察并比较其靶向性。结果成功制备了载有H的纳米微粒PLGA/H,该纳米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20.50±91.37)nm,形态圆整,大小均匀且分散性好。PLGA-FA/H纳米微粒可与人NPC细胞株(FA受体高表达)的CNE2细胞靶向结合,而与NPC细胞株(FA受体低表达)的CNE2细胞靶向结合不明显。结论成功制备了一种可载有H且具有FA分子靶向功能的超声造影纳米微粒—PLGA-FA/H,其对人NPC细胞株(FA受体高表达)的CNE2细胞具有靶向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19期)

邓华祥[2](2019)在《竹黄菌生物合成竹红菌素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竹黄菌为我国传统重要的药用真菌,其活性产物为竹红菌素,该物质能被激发产生活性氧,损伤细胞大分子物质,诱发细胞凋亡。因此,竹红菌素常被作为光敏剂,应用于食品、农业、医药等领域。鉴于其重要应用前景和理论研究价值,国内外专家近几十年来分别对竹红菌素进行了产量优化、纯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仍缺乏有效的竹黄菌分子操作手段,致使竹红菌素的合成机制研究甚少。此外,在高产竹红菌素的条件下,该菌仍能抵御氧化胁迫,维持良好的生理形态,但其抗氧化网络系统,仍未见系统的报道。本课题以竹黄菌Shiraia sp.SUPER-H168为出发菌株,建立了该宿主基因相对表达分析平台、表达与敲除系统,探讨了参与竹红菌素合成的关键性基因,解析了竹黄菌抵御外界环境及自身毒性产物的抗氧化系统,主要结论如下。(1)构建了稳定的竹黄菌基因相对表达分析平台在竹红菌素生产与缺失的2种培养条件下,分析竹黄菌9个内参基因稳定性及表达丰度。这些内参基因包括肌动蛋白(actin,Act),柠檬酸合成酶A(citrate synthase A,CsA),柠檬酸合成酶B(citrate synthase B,CsB),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CyO),磷酸甘油酸激酶(phosphoglycerate kinase,PhoK),丙酮酸脱羧酶(pyruvate decarboxylase,PyrD),微管蛋白(tubulin,Tub),18S核糖体RNA(18S ribosomal RNA,18S rRNA)与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等基因。GerNorm输出结果显示:Tub与Act基因稳定性较弱,不适宜于后期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分析,CyO与GAPDH稳定性较好,NormFinder软件得出类似的结果。随后,运用GeNorm分析备选内参基因的成对变异值(V_n/_(n+1)),确定最优的内参基因组合。其中,V_(2/3)值为0.119,小于阈值0.15。基于CyO与GAPDH内参基因为稳定性最好的2个内参基因,因此,确定用该组合内参基因的几何平均数归化竹黄菌其余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以竹红菌素合成相关的聚酮合酶为目标基因,确定该方法归化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可靠性较好,可将该方法用于竹黄菌其余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分析。(2)建立了竹黄菌表达系统以山梨醇为稳渗剂,萌发的竹黄菌孢子为出发材料,裂解酶、β-葡萄糖醛酸酶、崩溃酶等为破壁酶,得到高质量的竹黄菌原生质体。用聚乙二醇/CaCl_2转化法,转化表达质粒至原生质体,在潮霉素抗性平板上,筛选出阳性克隆子。含过表达质粒的竹黄菌呈现出绿色荧光蛋白信号,在野生竹黄菌中未检测到此荧光蛋白信号。运用GAPDH启动子启动绿色荧光蛋白,根据荧光蛋白信号强弱,筛选合适的GAPDH启动子长度。其中,约为2000 bp的GAPDH启动子呈现出较强的荧光信号,可用于后期竹黄菌基因的表达。(3)建立了竹黄菌CRISPR敲除系统野生型竹黄菌与不同CRISPR质粒的竹黄菌(含Cas9质粒、sgRNA质粒)的菌落形态、生物量及竹红菌素色素产量无明显差异,CRISPR元件对竹黄菌无毒性,可用于后期基因编辑研究。选取竹红菌素全局调控的转录因子为靶向基因,建立竹黄菌敲除系统。为提高敲除效率,制备了同源臂序列,并与敲除质粒共转化至原生质体,敲除效率提高至23.07%。随后,进一步优化竹黄菌内源性U6启动子,启动sgRNA序列。其中,采用竹黄菌U6-1与U6-3启动子时,敲除效率略微提升,分别为27.27%与33.33%;采用竹黄菌U6-2启动子时,敲除效率为20%。(4)探究竹红菌素合成的关键性基因运用antiSMASH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出竹红菌素合成相关的关键性基因,采用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工具初步验证聚酮合成酶、单加氧化酶、转录因子等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与竹红菌素合成呈正相关。运用CRISPR系统敲除这3个基因,敲除菌株均不再生产竹红菌素。相对于野生型菌株,在这3种敲除菌株中,参与竹红菌素代谢途径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此外,竹红菌素代谢途径的多铜氧化酶过表达后,该漆酶基因表达量增加了近5倍,该代谢途径聚酮合酶、单加氧化酶等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增加了7倍以上,基因簇调控因子转录因子提高了9.69倍。多个竹红菌素合成基因的表达量提高,保证了竹红菌素产量提高到3.18 g·L~(-1),相对于野生型菌株,产量提高了5倍。(5)解析了竹黄菌的抗氧化系统经氧化胁迫的刺激,竹黄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迅速增强,保证过多的超氧自由基转化为无毒性的H_2O。过氧化氢酶产量也显着提高,在72 h后,仍处于较高的水平,保证过多的H_2O_2转化为无毒性的H_2O。高浓度的H_2O_2处理初期,竹黄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酶活减少,48 h后,含量迅速提高,促使H_2O_2转化为无毒性H_2O。经H_2O_2诱导,处理组竹黄菌中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明显增强,即使96 h后,GSH含量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GSH与竹黄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协同作用,将外源的H_2O_2迅速催化为H_2O。此外,经基因敲除与回补实验确认,竹红菌素合成途径中的转运蛋白(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SF transporter)将竹红菌素转运至胞外,减少竹红菌素产生的氧化压力。综上所述,竹红菌素来源的氧化胁迫可刺激竹黄菌抗氧化系统,使其维持正常的氧化还原水平,保证该物质连续合成。(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宪军,陈志红,李明,李桂芬,宋永祯[3](2018)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竹红菌素软膏对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组织中P16、CD34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聚焦超声联合竹红菌素软膏治疗对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组织P16、CD34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5年12月在衡水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80例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NNE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3年12月以前入院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与其状况相似的2013年12月以后入院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聚焦超声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聚焦超声联合竹红菌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病变组织P16、CD34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外阴瘙痒评分、皮肤弹性评分和外阴白色病变面积均变小(P<0.05),观察组患者外阴瘙痒评分、皮肤弹性评分和外阴白色病变面积小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外阴组织P16蛋白水平均上升(P<0.05),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16水平较对照组更高(P <0.05),CD34蛋白水平下降(P <0.05),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34蛋白水平更低(P <0.05)。结论聚焦超声联合竹红菌素软膏治疗NNED疗效好,能增加病变组织中P16蛋白含量,降低CD34蛋白含量,提示NNED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细胞周期失调和微循环障碍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33期)

高瑞杰[4](2018)在《竹黄菌高效利用玉米糁固态发酵产竹红菌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竹黄菌(Shiraia bambusicola)是中国常见的一种药用真菌,民间常用其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和虚寒胃痛等疾病。作为竹黄菌的主要活性成分,竹红菌素是一种优良的光敏剂,其在特定的光照条件下能够产生活性氧(ROS)。ROS会损伤生物大分子并导致细胞的凋亡。竹红菌素在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药理活性,在食品,饲料,环保和医疗等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但目前商业应用和科研使用均是基于天然得到的竹红菌素,无法解决量产的问题。天然竹黄具有地域局限性、生长季节短暂和产量低等缺陷,因此通过生物发酵法来获得竹红菌素成为主要趋势。而与液态发酵(LSF)相比,固态发酵(SSF)具有能量消耗低,生产成本低,无废水排放,体积生产率高且不易染杂菌,一些应用无需提取纯化便可直接使用等优势,所以SSF生产竹红菌素成为本研究的重点。本课题组前期已经筛选获得一株高产竹红菌素的竹黄菌Shiraia sp.SUPER-H168,并对竹黄菌的发酵基质和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本论文对竹黄菌进行了以下研究:光照对竹黄菌生长、繁殖及色素产生的影响;竹黄菌SSF时的生长分析;对竹黄菌的SSF培养(种子液类型,搅拌和外源添加淀粉酶)进行了优化;竹黄菌SSF培养时淀粉酶的分离纯化;竹黄菌内淀粉酶的预测与分析;过表达淀粉酶对竹黄菌的影响;过表达血红蛋白对竹黄菌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光照对竹黄菌的影响。暗培养时色素的产量最高,为每平板13.73 mg;蓝光下培养时色素的产量最低,为每平板2.83 mg。与暗培养相比,所有的光照培养都促进了气生菌丝的生长,但降低了色素的产量。气生菌丝在蓝光培养时的生成量最多。光照促进了竹黄菌的有性繁殖但抑制无性繁殖,尤其是蓝光培养时强烈抑制无性繁殖。暗培养时竹黄菌仅进行无性繁殖,并且无性孢子产生的最多。有性孢子呈短棒状,无性孢子呈球状。使用光学显微镜和SEM观察到竹黄菌的四种菌丝:表面菌丝,气生菌丝,生物膜层菌丝和基质菌丝。发现竹红菌素仅在生物膜层菌丝进行合成分泌,暗培养时生物膜层菌丝的厚度为300μm左右。(2)竹黄菌SSF产竹红菌素的优化。以真菌种子培养液接种时,竹黄菌SSF的周期为15 d;初始搅拌在发酵第3 d进行;此后的搅拌间隔时间为36 h;外源添加淀粉酶以细菌中温α-淀粉酶和糖化酶的复合添加为最佳,其中细菌中温α-淀粉酶在固态发酵初始阶段加入,添加量为2.85 U?gds~(-1),糖化酶在发酵第3 d加入,添加量为29.78 U?gds~(-1)。经过搅拌和外加淀粉酶的研究后,色素产量在发酵13 d后达到60.74 mg?gds~(-1),固态发酵物中淀粉的残留量为27.42%。(3)对竹黄菌SSF的淀粉酶进行了分离纯化,经过冷乙醇沉淀,阴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叁步纯化后得到一电泳纯的α-葡萄糖苷酶AMY33,分子量为108.2 kDa,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适pH为4.5。以α-pNPG为底物时,AMY33的K_m,V_(max)和k_(cat)/K_m分别为0.52 mmol·L~(-1),3.76 U·mg~(-1)和1.3×10~4 L·s~(-1)·mol~(-1)。而当以淀粉和麦芽糖为底物时,α-葡萄糖苷酶的K_m分别为2.38 mg·mL~(-1)和0.62 mmol·L~(-1)。AMY33对麦芽糖和蔗糖具有转糖基活性,而对海藻糖没有转糖基活性。同时,AMY33能够水解蔗糖的α-1,2-糖苷键,并且对海藻糖的α-1,1-糖苷键也有微弱的活性。AMY33的基因序列中有长度为2997 bp的阅读框,编码998个氨基酸,其中有22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序列中含有一个长度为48 bp的内含子。AMY33的等电点大约是5.08。对竹黄菌Shiraia sp.SUPER-H168的淀粉酶进行了预测和分析。总共存在24个淀粉酶,其中有10个是α-葡萄糖苷酶,3个葡糖淀粉酶,8个α-淀粉酶,3个支链淀粉酶。(4)以不同碳源(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直链淀粉,支链淀粉酶和玉米粉)对竹黄菌进行培养,对24种淀粉酶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在以麦芽糖,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为碳源进行培养时,amy33,amy365-1和amy130的表达水平分别最高。对淀粉酶进行过表达研究,构建了五株过表达菌株。LSF培养时,与野生菌相比较,五株过表达菌株的生物量和色素的产量随发酵时间逐渐增加,而残糖量逐渐降低。SSF培养时,在amy365-1和amy130共表达的菌株,色素的产量在第13 d达到最高产量71.85 mg·gds~(-1),是野生菌色素产量(25.37 mg·gds~(-1))的2.83倍。当amyAF,amy365-1或者amy130进行过表达时,amy33的相对表达水平得到了增加。经过15 d的发酵后,amy365-1和amy130共表达菌株发酵基质中淀粉的残留量为19.56%。(5)对血红蛋白基因vgb进行了过表达研究,构建了两株过表达菌株。LSF培养时,当amy365-1和vgb共表达时,色素在96 h时到达了最高产量3681 mg?L~(-1),是野生菌色素产量(703 mg?L~(-1))的5.24倍;SSF培养时,在amy365-1和vgb共表达时,色素达到了本研究的最高产量75.89 mg·gds~(-1)。在vgb进行过表达时,amy365-1的相对表达水平得到了提升,同时提高了SSF时淀粉酶的活力;此外,SSF的周期由13 d缩短到11 d。经过15 d的发酵后,amy365-1和vgb共表达菌株发酵基质中淀粉的残留量为16.87%。(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12-01)

张宪军,陈志红,李明,李桂芬,宋永贞[5](2018)在《聚焦超声联合竹红菌素软膏治疗对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妇女血清cAMP、cGMP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聚焦超声联合红霉素软膏对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患者血清cAMP和cGM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6年9月该院妇科收治的94例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聚焦超声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聚焦超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竹红菌素联合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血清cAMP和cGMP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痛痒感消退率、白斑面积缩小率显着优于对照组患者[91.49%比65.96%,78.72%比51.06%,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 AMP和cAMP/cGMP显着高于对照组[(18.58±1.46)ng/ml比(10.25±1.01)ng/ml,(3.08±0.35)比(1.20±0.25),P<0.05],血清cGMP水平低于对照组[(6.03±0.84)ng/ml比(8.55±0.72)ng/ml,P<0.05]。结论聚焦超声联合红霉素软膏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能够有效缩小患者白斑面积,减轻患者痛痒感,同时调节患者血清cAMP和cGMP水平,改善病变组织紊乱的代谢功能与异常的细胞增殖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8年18期)

张宪军,陈志红,李明,李桂芬,宋永贞[6](2018)在《聚焦超声联合竹红菌素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聚焦超声联合竹红菌素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6月至该院就诊的200例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外阴聚焦超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用竹红霉素进行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性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χ2检验结果显示,经不同方案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 00%)明显高于对照组(81.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 168,P<0. 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着降低(P<0. 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性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显着升高(P <0. 05),且观察组患者性生活治疗调查结果显着高于对照组(P<0. 05)。治疗过程中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与单用竹红菌素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相比,聚焦超声联合竹红菌素治疗效果更为显着,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睡眠状态和性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8年17期)

易科琼[7](2018)在《苏白止痒汤联合竹红菌素软膏治疗外阴白斑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苏白止痒汤联合竹红菌素软膏治疗外阴白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2例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外阴白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的竹红菌素软膏治疗,给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苏白止痒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22%)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复发率(2.78%)低于对照组(13.89%),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苏白止痒汤联合竹红菌素软膏治疗外阴白斑,有着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18年08期)

赵宁,陈双林[8](2018)在《竹黄遗传多样性与竹红菌素合成和抗癌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竹黄在我国是一种重要的药用真菌,主要活性代谢产物为竹红菌素等苝醌类光敏色素。前人关于竹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活性成分分析、临床应用和发酵培养等方面。竹黄遗传多样性的存在是不同居群、不同菌株之间竹红菌素生物合成代谢差异的原因,并且随着竹红菌素及其衍生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机制被不断揭示,对于竹黄的遗传多样性、竹红菌素的合成代谢与抗癌作用机理等研究正持续深入。应用不同的分子标记发现,竹黄遗传多样性既可能来源于居群内,也可能来源于居群间;而通过化学修饰或物理修饰都使竹红菌素在肿瘤的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上展现出诱人的前景。同时,影响竹红菌素产生的聚酮合酶基因等新的研究发现最终将会有助于掌握竹黄中竹红菌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综述了竹黄的遗传多样性、竹红菌素及其衍生物对癌细胞的作用和竹红菌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竹黄的资源保育和竹红菌素的深入研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8年04期)

崔荔群[9](2017)在《探讨竹红菌素软膏治疗外阴白斑病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外阴白斑病使用竹红菌素软膏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13年4月—2014年5月接收的60例外阴白斑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分成治疗组和观察组,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共出现2例复发病例,因没有保持良好卫生习惯,观察组有6例复发。治疗组没有不良反应病例,观察组有1例局部疼痛患者,2例局部发热患者。治疗组共有15例治愈,占总数的50.00%,7例显效,占总数的23.33%,6例有效,占总数的20.00%,2例无效,占总数的6.67%,总有效率为93.33%。观察组治愈5例,占16.67%,显效8例,占26.67%;有效10例,占33.33%;无效7例,占23.33%,总有效率为76.67%(P<0.05)。结论外阴白斑病可以选择竹红菌素软膏治疗,临床治疗有效率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期刊2017年20期)

史文玉,张同存[10](2017)在《利用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法进行竹红菌素精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沉淀聚合法合成竹红菌甲素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MIP)和竹红菌乙素MIP,研究了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竹红菌素发酵液的静态吸附和解吸.利用干法填装竹红菌甲素MIP、竹红菌乙素MIP和制备型固相萃取柱,对竹红菌素提取浓缩液进行了竹红菌甲素和乙素的分离与精制.结果表明:混合吸附的最佳填充柱组合为竹红菌甲素MIP 10.5,g、竹红菌乙素MIP为4.5,g,洗脱次序为先洗脱竹红菌甲素,更换淋洗剂后,再洗脱竹红菌乙素.(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竹红菌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竹黄菌为我国传统重要的药用真菌,其活性产物为竹红菌素,该物质能被激发产生活性氧,损伤细胞大分子物质,诱发细胞凋亡。因此,竹红菌素常被作为光敏剂,应用于食品、农业、医药等领域。鉴于其重要应用前景和理论研究价值,国内外专家近几十年来分别对竹红菌素进行了产量优化、纯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仍缺乏有效的竹黄菌分子操作手段,致使竹红菌素的合成机制研究甚少。此外,在高产竹红菌素的条件下,该菌仍能抵御氧化胁迫,维持良好的生理形态,但其抗氧化网络系统,仍未见系统的报道。本课题以竹黄菌Shiraia sp.SUPER-H168为出发菌株,建立了该宿主基因相对表达分析平台、表达与敲除系统,探讨了参与竹红菌素合成的关键性基因,解析了竹黄菌抵御外界环境及自身毒性产物的抗氧化系统,主要结论如下。(1)构建了稳定的竹黄菌基因相对表达分析平台在竹红菌素生产与缺失的2种培养条件下,分析竹黄菌9个内参基因稳定性及表达丰度。这些内参基因包括肌动蛋白(actin,Act),柠檬酸合成酶A(citrate synthase A,CsA),柠檬酸合成酶B(citrate synthase B,CsB),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CyO),磷酸甘油酸激酶(phosphoglycerate kinase,PhoK),丙酮酸脱羧酶(pyruvate decarboxylase,PyrD),微管蛋白(tubulin,Tub),18S核糖体RNA(18S ribosomal RNA,18S rRNA)与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等基因。GerNorm输出结果显示:Tub与Act基因稳定性较弱,不适宜于后期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分析,CyO与GAPDH稳定性较好,NormFinder软件得出类似的结果。随后,运用GeNorm分析备选内参基因的成对变异值(V_n/_(n+1)),确定最优的内参基因组合。其中,V_(2/3)值为0.119,小于阈值0.15。基于CyO与GAPDH内参基因为稳定性最好的2个内参基因,因此,确定用该组合内参基因的几何平均数归化竹黄菌其余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以竹红菌素合成相关的聚酮合酶为目标基因,确定该方法归化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可靠性较好,可将该方法用于竹黄菌其余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分析。(2)建立了竹黄菌表达系统以山梨醇为稳渗剂,萌发的竹黄菌孢子为出发材料,裂解酶、β-葡萄糖醛酸酶、崩溃酶等为破壁酶,得到高质量的竹黄菌原生质体。用聚乙二醇/CaCl_2转化法,转化表达质粒至原生质体,在潮霉素抗性平板上,筛选出阳性克隆子。含过表达质粒的竹黄菌呈现出绿色荧光蛋白信号,在野生竹黄菌中未检测到此荧光蛋白信号。运用GAPDH启动子启动绿色荧光蛋白,根据荧光蛋白信号强弱,筛选合适的GAPDH启动子长度。其中,约为2000 bp的GAPDH启动子呈现出较强的荧光信号,可用于后期竹黄菌基因的表达。(3)建立了竹黄菌CRISPR敲除系统野生型竹黄菌与不同CRISPR质粒的竹黄菌(含Cas9质粒、sgRNA质粒)的菌落形态、生物量及竹红菌素色素产量无明显差异,CRISPR元件对竹黄菌无毒性,可用于后期基因编辑研究。选取竹红菌素全局调控的转录因子为靶向基因,建立竹黄菌敲除系统。为提高敲除效率,制备了同源臂序列,并与敲除质粒共转化至原生质体,敲除效率提高至23.07%。随后,进一步优化竹黄菌内源性U6启动子,启动sgRNA序列。其中,采用竹黄菌U6-1与U6-3启动子时,敲除效率略微提升,分别为27.27%与33.33%;采用竹黄菌U6-2启动子时,敲除效率为20%。(4)探究竹红菌素合成的关键性基因运用antiSMASH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出竹红菌素合成相关的关键性基因,采用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工具初步验证聚酮合成酶、单加氧化酶、转录因子等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与竹红菌素合成呈正相关。运用CRISPR系统敲除这3个基因,敲除菌株均不再生产竹红菌素。相对于野生型菌株,在这3种敲除菌株中,参与竹红菌素代谢途径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此外,竹红菌素代谢途径的多铜氧化酶过表达后,该漆酶基因表达量增加了近5倍,该代谢途径聚酮合酶、单加氧化酶等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增加了7倍以上,基因簇调控因子转录因子提高了9.69倍。多个竹红菌素合成基因的表达量提高,保证了竹红菌素产量提高到3.18 g·L~(-1),相对于野生型菌株,产量提高了5倍。(5)解析了竹黄菌的抗氧化系统经氧化胁迫的刺激,竹黄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迅速增强,保证过多的超氧自由基转化为无毒性的H_2O。过氧化氢酶产量也显着提高,在72 h后,仍处于较高的水平,保证过多的H_2O_2转化为无毒性的H_2O。高浓度的H_2O_2处理初期,竹黄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酶活减少,48 h后,含量迅速提高,促使H_2O_2转化为无毒性H_2O。经H_2O_2诱导,处理组竹黄菌中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明显增强,即使96 h后,GSH含量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GSH与竹黄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协同作用,将外源的H_2O_2迅速催化为H_2O。此外,经基因敲除与回补实验确认,竹红菌素合成途径中的转运蛋白(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SF transporter)将竹红菌素转运至胞外,减少竹红菌素产生的氧化压力。综上所述,竹红菌素来源的氧化胁迫可刺激竹黄菌抗氧化系统,使其维持正常的氧化还原水平,保证该物质连续合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竹红菌素论文参考文献

[1].王萍,岳文胜,唐雪梅,罗玉群,李祖坤.载竹红菌素纳米靶向探针的制备及其体外对NPC细胞寻靶能力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9

[2].邓华祥.竹黄菌生物合成竹红菌素的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9

[3].张宪军,陈志红,李明,李桂芬,宋永祯.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竹红菌素软膏对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组织中P16、CD34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8

[4].高瑞杰.竹黄菌高效利用玉米糁固态发酵产竹红菌素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8

[5].张宪军,陈志红,李明,李桂芬,宋永贞.聚焦超声联合竹红菌素软膏治疗对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妇女血清cAMP、cGMP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8

[6].张宪军,陈志红,李明,李桂芬,宋永贞.聚焦超声联合竹红菌素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8

[7].易科琼.苏白止痒汤联合竹红菌素软膏治疗外阴白斑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8

[8].赵宁,陈双林.竹黄遗传多样性与竹红菌素合成和抗癌作用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8

[9].崔荔群.探讨竹红菌素软膏治疗外阴白斑病的临床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

[10].史文玉,张同存.利用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法进行竹红菌素精制的研究[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5 (a) 负载竹红菌素的微胶囊光动...2竹红菌素标准品的HPLC图谱F...不同浓度竹红菌素粗品叁氯甲烷...激发0.02~1mg/ml竹红菌素不同浓度竹红菌素和竹红菌不同浓度竹红菌素软膏和竹

标签:;  ;  ;  ;  ;  ;  ;  

竹红菌素论文_王萍,岳文胜,唐雪梅,罗玉群,李祖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