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后视觉通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视交叉,病变,同向性偏盲,颞侧偏盲
后视觉通路论文文献综述
田国红,朱文卿,孙兴怀[1](2016)在《视交叉及视交叉后视觉通路损害的临床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导致视交叉及视交叉后视觉通路损害的病变多位于鞍区或颅脑视觉皮质,且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各异,故准确定位、定性诊断是处理这类疾病的关键。典型的双眼颞侧偏盲及同向性偏盲结合针对性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快速对病变的部位及性质做出判断。本文着重描述视交叉、视束及枕叶皮质病变的临床特征,结合影像学对典型鞍区病变如垂体瘤、脑膜瘤及脑血管病、脑萎缩进行分析,有助于后视路疾病的诊断与鉴别。(本文来源于《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温楚虹[2](2012)在《鼻咽癌放疗后视觉通路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通过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方法,测量鼻咽癌放射性治疗后视觉通路各DTI参数,分析各参数测值的变化趋势,探索鼻咽癌放疗后视觉通路的改变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鼻咽癌放疗后视觉通路损伤提供参考信息。[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对40例2012年3月至11月我院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患者(放疗组)和同时在我院影像中心常规体检的2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头颅常规MRI扫描,再行视路DTI成像扫描。所有放疗组患者的入选条件如下:1)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鼻咽癌;2)均有明确的放射治疗史,放疗时间为半个月至八年不等;3)放射治疗方案基本接近,均行叁维适形放疗或者调强放疗,总剂量/分割剂量/分割次数接近(65-74GY/1.8~2GY/30~35次);3)所有患者化疗方案接近,主要化疗药物有顺铂、环磷酰胺、吉西他滨等。病例组的纳入标准有:①无鼻咽癌颅内侵犯:②颅内无肿瘤性病变;③无任何神经系统及眼科疾病;④无高血压、糖尿病;⑤常规颅脑MRI上视觉传导通路及其它脑实质内均未见异常信号灶。对照组的纳入标准:同时选取在我院影像中心行常规体检者,所有入选的志愿者年龄、性别与均与患者组相匹配,所有志愿者均无不适临床症状,无任何基础病史,无颅内病变史,无严重血管疾病及肿瘤病变史,无大剂量放射接触史,行常规MR检查视觉通路以及脑实质未见异常信号改变。2.一般资料与分组放疗组共有40例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为44.02±10.7。正常对照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4-54岁,平均年龄为41.87±11.52。放疗组中有7例有视力模糊、视力下降的临床症状。根据放射性视通路损伤的发病期,以及参考放射性脑损伤的常用分期标准,我们将放疗组的40例患者分成3组进行研究。具体分组情况为:(放疗后时间<6个月)为第1组(12例),放射治疗后时间为6~12个月为第二组(8例)和>12个月为第3组(20例)。所有纳入研究对象同意参加试验。3.扫描设备与序列MRI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signa excite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标准八通道头颅线圈。图像后处理采用与之配套的ADW4.3工作站中的Functool后处理软件。MRI头颅常规平扫参数如下:轴位TIWI (TR/TE=600/15ms)、T2WI (TR/TE=5200/140ms)、T2FLAIR (TR/TE/IR=9000/120/2100ms),层厚6mm,间距0mm, FOV240x240mm2,矩阵512×288。视通路矢状位以及轴位T1WI扫描,参数如下:矢状位基线是平行于正中矢状面;轴位扫描基线为视交叉-后联合(CH-PC)连线,范围从侧脑室顶至枕叶下缘。扫描参数如下:矢状位T1WI(TR2500ms, TE24ms),层厚3mm,层间距0mm,矩阵320x192, FOV220x220mm2;轴位T1WI (TR2500ms, TE24ms),层厚3mm,层间距0mm,矩阵320x256, FOV240x180mm2。常规颅脑MRI扫描及视通路MRI结束后,若未发现异常后,则进行轴位视觉通路的DTI扫描。扫描前用ASSET技术进行校准,然后采用SE-EPI序列进行DTI扫描。扫描参数如下:以视交叉-后联合(CH-PC)连线平面为参考平面,范围包括侧脑室顶至枕叶下缘。TR6000ms, TE80.4ms, b=0,1000mm2/s,层厚3.0mm,层间距0mm,矩阵130x126,FOV240x240mm2, NEX=2,扩散方向为25个。共扫描25层,扫描时间为3分15秒。扫描时受试者全程保持头部固定,双眼球呈凝视状态。4.图像后处理4.1DTI图像后处理软件将DTI原始数据传至ADW4.3工作站,使用GE公司提供的后处理Functool功能软件包进行原始图像进行处理,首先对所有图像进行移动校正,消除扫描过程中由于检查对象头部轻微移动所导致的配准不良,再设置ROI进行各DTI参数测量。4.2感兴趣区及评价指标使用Functool功能软件包获得b=0的T2WI图、彩色编码图、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图、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图及叁个本征值的图像,并结合以上各图分别于双侧视觉通路的视神经、视束、视辐射放置感兴趣区(ROI),测量各ROI的FA值、ADC值、最大本征值(λ1)、中间本征值(λ2)及最小本征值(λ3),以FA、ADC、λ∥、λ⊥为评价指标,λ∥=λ1,λ⊥=(λ2+λ3)/2。5.数据分析所得到的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利用SPSS13.0软件,检验水准α取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TI所得数据先行方差齐性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放疗组与对照组间年龄;方差不齐时,用近似t检验(welch法近似t检验);采用x2检验对比组间的性别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放疗组、对照组的左右半球同一解剖位置的各ROI评价指标,如两侧无统计学差异,则将其合并作为该部位的ROI评价指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DTI所得数据先分析对照组与所有放疗组患者两组间同一解剖部位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方差不齐时用welch近似t检验;再将放疗组分成3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放疗3组与对照组各组间ROI各评价指标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先检验方差是否齐性,方差齐性且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者的进一步比较用两两比较法LSD法。方差不齐时用近似F检验Welch法,有统计学差异再进行两两比较用Dunneett'T3法。[结果]1.所有受试者共63例,包括了40例的接受放射性治疗的患者以及23例的正常志愿者,均接受常规颅脑MRI平扫以及视觉通路MRI平扫,序列为T1WI、 T2WI、T2FLAIR,所得图像上均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由于所得图像的视交叉显示欠清,颅底伪影影响明显,不符合研究要求。因此本研究采取折中的办法,只在视神经、视束、及视放射作数据测量。2.放疗组与对照组间对比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6,P=0.458),两组间性别差异比较亦无显着统计差异(x2=0.154,P=0.695)。3.采用配对t检验来比较放疗组的双侧视觉通路、对照组的双侧视觉通路各评价指标,结果发现,对照组双侧各ROI指标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放疗组的视神经段ADC值和λ//值,以及视放射段的λ//值和λ⊥双侧有统计学差异(P<0.01)。4.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来进行放疗组与对照组双侧的各部位下的ROI评价指标的比较(由于对照组各评价指标双侧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故合并双侧各指标并作为对照组各ROI评价指标的代表)。结果发现,放疗组与对照组的视神经段、视束段以及视放射段的FA值有统计学差异(P<0.01);放疗组与对照组的ADC值在视神经段、视束段有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组与对照组的λ//值比较,在右侧视束、左侧视神经以及左侧视束段有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组与对照组的视神经段、视束段以及视放射段的λ⊥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5.将放疗组按照放疗时间分为叁组,分别为第1组(放疗后时间<6个月,n=12)、第2组(放疗后时间6-12个月,n=8)以及第3组(放疗后时间>12个月,n=20)叁组,采用单向方差分析检验评价放疗组各组间与对照组各ROI指标。FA值的统计分析结果:结果发现,对照组与放疗后3组各组组间FA值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用多重比较分析,双侧视神经、视束以及视放射的FA值,放疗后叁组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且放疗后叁组的FA平均值均比对照组低。在第1组(放疗后时间<6个月)的FA平均值出现下降趋势,第2组中(放疗后6-12个月)FA平均值最低,第3组的FA平均值比第2组的FA平均值轻度上升,但仍比对照组的FA平均值低。ADC值的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与放疗后3组的ADC值除了右侧视放射没有统计学差异之外,其他各部位的ADC值在对照组与放疗后3组各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用多重比较分析,双侧视神经、视束以及左侧视放射的ADC值,放疗后叁组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双侧视放射与其他各部位的ADC值稍显不一致。双侧视放射在放疗后时间<6个月的时候轻微上升,之后下降,其余各部位的ADC值呈下降的趋势,且ADC值在放疗后6-12个月内为出现低峰,之后略微上升,均值比正常组低。λ//值的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与放疗后3组各部位的λ//值在对照组与放疗后3组各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λ//值呈先下降后后升的趋势,并除了右侧视束段之外在第1组出现λ//最低值之外,其他各部位都在第2组(放疗后时间6-12个月)出现低峰。λ//值的统计分析结果:双侧视神经、视束以及视放射的λ⊥值在对照组与放疗后3组均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放疗3组的λ⊥值较对照组高。λ⊥值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以第2组(放疗后时间6-12个月)的λ⊥值最高,在放疗后>12个月λ⊥值下降到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1.鼻咽癌放疗后患者的视觉通路在常规的MRI扫描上无明显异常表现,而观察所得鼻咽癌放疗后患者的视觉通路DTI各参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发生变化。因此,DTI用于检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的视觉通路组织的微观性改变较常规MR]敏感。2.正常对照组左右两侧视觉通路神经的DTI参数无统计学差异,符合解剖对称原理;放疗组的视神经段ADC值和λ//值,以及视放射段的λ//值和λ⊥值双侧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了受照射的组织对射线的双侧反应不一;3.所有放疗组患者DTI参数FA值、ADC值、λ//值以及λ⊥值都出现了程度不一的改变,以FA值以及λ⊥值改变最为明显;4.根据放疗后不同时期分成3组与对照组相比,可以得出在接受放疗后FA值、λ//以及ADC值下降,以放疗后6-12个月FA值、λ//以及ADC下降明显,放疗一年后略有升高,但低于正常水平;放疗后的λ⊥值升高,在放疗后6-12个月出现高峰,之后出现回落。随着时间的延长,说明放疗所致的部分神经纤维变性可以自我修复,脱髓鞘程度有所缓解,部分少突胶质细胞也开始更新,部分神经轴突功能得到恢复;但放射性治疗时间大于12个月,FA值、ADC、λ∥值以及λ⊥值恢复到略低于或者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说明了晚期的轴索损伤以及神经元细胞数目的减少难以恢复。(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2-03-20)
陈增爱,许建荣,路青,冯晓源,耿道颖[3](2008)在《弥散张量成像和BOLD-fMRI在后视觉通路病变的联合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联合应用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视觉通路病变的功能变化与解剖结构特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视觉皮层功能区变化的结构基础,从而进一步研究脑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后视觉通路病变11例,其中,胶质瘤3例,脑膜瘤4例,转移瘤3例,枕叶亚急性梗死1例。正常对照组10例。fMRI应用闪烁的棋盘方格作为任务刺激。所有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应用SPM99软件处理fMRI图像,记录双侧视觉皮层激活位置及体积(用激活像素数表示)。DTI采用DTVⅡ软件处理,测量患侧及健侧视放射FA值及3D纤维束的成像,并计算相对FA值及相对激活体积。结果1例视觉皮层脑梗死病变侧激活范围可见明显下降。所有肿瘤患侧视放射FA值与健侧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1)。1例fMRI失败,其他病例fMRI的激活范围均显示左右两侧的明显不对称,病变侧与健侧相比激活范围的明显缩小(P<0.01)。3例纤维束成像后与fMRI结果对照发现,视放射纤维束的移位、破坏程度与激活区的变化也有对应性。将患侧rVOXELS与rFA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存在正相关性(r=0.711,P=0.032)。结论后视觉通路病变的视觉皮层激活范围与病变视放射的破坏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视觉皮层的功能受与之相联系视放射的约束,与视放射的结构完整性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20期)
张庆平,阮林,谢成熹,黄光武,周卫为[4](2006)在《鼻咽癌放疗后视觉通路损伤相关因素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鼻咽癌(NPC)放疗对视觉通路损伤及相关因素。方法观察进行首程放疗的254例NPC患者在治疗前、中及后视功能改变,包括远视力、眼底、视野及视诱发电位(PVEP)检查;对发生放疗性视网膜病变或有脑损伤临床表现的患者予以CT或MRI检查。结果放疗性视网膜病变发生率9.4%(24/254),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6.3%(16/254);视网膜病变早期(Ⅰ~Ⅱ级)PVEP的P100潜伏期(PL)正常[(84.2~102.9)ms],晚期(Ⅲ~Ⅳ级)以及出现视神经、脑损伤时,P100PL均明显延长,分别为112.2~123.2ms、112.4~137.6ms和127.5~168.6ms。本组91.7%(22/24)放疗性视网膜病变和8例脑干损伤发生在治疗后3年内。38.1%(8/24)视网膜损伤后(15.6±8.3)个月发生颞叶损伤,颞叶损伤者均先有放疗性视网膜损伤。有2例在放疗后2和3个月时发生视野损害,于首程放疗结束后9和30个月发生脑干损伤。照射剂量75~79Gy组视网膜病变和脑损伤发生率都明显比70~74Gy组高(均P<0.05)。结论NPC放疗后颞叶损伤均发生在视网膜病变之后,观察放疗性视网膜病变对发现早期放射性颞叶脑损伤可能有一定意义;放射性视网膜病变和脑损伤与照射剂量相关;视野检测对放疗后视路损伤评估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病学杂志》期刊2006年03期)
陈增爱,冯晓源,耿道颖,许建荣[5](2006)在《DTI和fMRI在后视觉通路病变的联合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联合应用fMRI和DTI两种技术,研究视觉通路不同类型的病变的功能变化与解剖结构特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视觉皮层功能区变化的结构基础,从而进一步研究脑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后视觉通路病变(包括视放射、视觉皮层)11例,其中脑膜瘤4例,胶质瘤3例,转(本文来源于《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暨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06-04-01)
后视觉通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通过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方法,测量鼻咽癌放射性治疗后视觉通路各DTI参数,分析各参数测值的变化趋势,探索鼻咽癌放疗后视觉通路的改变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鼻咽癌放疗后视觉通路损伤提供参考信息。[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对40例2012年3月至11月我院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患者(放疗组)和同时在我院影像中心常规体检的2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头颅常规MRI扫描,再行视路DTI成像扫描。所有放疗组患者的入选条件如下:1)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鼻咽癌;2)均有明确的放射治疗史,放疗时间为半个月至八年不等;3)放射治疗方案基本接近,均行叁维适形放疗或者调强放疗,总剂量/分割剂量/分割次数接近(65-74GY/1.8~2GY/30~35次);3)所有患者化疗方案接近,主要化疗药物有顺铂、环磷酰胺、吉西他滨等。病例组的纳入标准有:①无鼻咽癌颅内侵犯:②颅内无肿瘤性病变;③无任何神经系统及眼科疾病;④无高血压、糖尿病;⑤常规颅脑MRI上视觉传导通路及其它脑实质内均未见异常信号灶。对照组的纳入标准:同时选取在我院影像中心行常规体检者,所有入选的志愿者年龄、性别与均与患者组相匹配,所有志愿者均无不适临床症状,无任何基础病史,无颅内病变史,无严重血管疾病及肿瘤病变史,无大剂量放射接触史,行常规MR检查视觉通路以及脑实质未见异常信号改变。2.一般资料与分组放疗组共有40例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为44.02±10.7。正常对照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4-54岁,平均年龄为41.87±11.52。放疗组中有7例有视力模糊、视力下降的临床症状。根据放射性视通路损伤的发病期,以及参考放射性脑损伤的常用分期标准,我们将放疗组的40例患者分成3组进行研究。具体分组情况为:(放疗后时间<6个月)为第1组(12例),放射治疗后时间为6~12个月为第二组(8例)和>12个月为第3组(20例)。所有纳入研究对象同意参加试验。3.扫描设备与序列MRI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signa excite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标准八通道头颅线圈。图像后处理采用与之配套的ADW4.3工作站中的Functool后处理软件。MRI头颅常规平扫参数如下:轴位TIWI (TR/TE=600/15ms)、T2WI (TR/TE=5200/140ms)、T2FLAIR (TR/TE/IR=9000/120/2100ms),层厚6mm,间距0mm, FOV240x240mm2,矩阵512×288。视通路矢状位以及轴位T1WI扫描,参数如下:矢状位基线是平行于正中矢状面;轴位扫描基线为视交叉-后联合(CH-PC)连线,范围从侧脑室顶至枕叶下缘。扫描参数如下:矢状位T1WI(TR2500ms, TE24ms),层厚3mm,层间距0mm,矩阵320x192, FOV220x220mm2;轴位T1WI (TR2500ms, TE24ms),层厚3mm,层间距0mm,矩阵320x256, FOV240x180mm2。常规颅脑MRI扫描及视通路MRI结束后,若未发现异常后,则进行轴位视觉通路的DTI扫描。扫描前用ASSET技术进行校准,然后采用SE-EPI序列进行DTI扫描。扫描参数如下:以视交叉-后联合(CH-PC)连线平面为参考平面,范围包括侧脑室顶至枕叶下缘。TR6000ms, TE80.4ms, b=0,1000mm2/s,层厚3.0mm,层间距0mm,矩阵130x126,FOV240x240mm2, NEX=2,扩散方向为25个。共扫描25层,扫描时间为3分15秒。扫描时受试者全程保持头部固定,双眼球呈凝视状态。4.图像后处理4.1DTI图像后处理软件将DTI原始数据传至ADW4.3工作站,使用GE公司提供的后处理Functool功能软件包进行原始图像进行处理,首先对所有图像进行移动校正,消除扫描过程中由于检查对象头部轻微移动所导致的配准不良,再设置ROI进行各DTI参数测量。4.2感兴趣区及评价指标使用Functool功能软件包获得b=0的T2WI图、彩色编码图、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图、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图及叁个本征值的图像,并结合以上各图分别于双侧视觉通路的视神经、视束、视辐射放置感兴趣区(ROI),测量各ROI的FA值、ADC值、最大本征值(λ1)、中间本征值(λ2)及最小本征值(λ3),以FA、ADC、λ∥、λ⊥为评价指标,λ∥=λ1,λ⊥=(λ2+λ3)/2。5.数据分析所得到的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利用SPSS13.0软件,检验水准α取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TI所得数据先行方差齐性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放疗组与对照组间年龄;方差不齐时,用近似t检验(welch法近似t检验);采用x2检验对比组间的性别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放疗组、对照组的左右半球同一解剖位置的各ROI评价指标,如两侧无统计学差异,则将其合并作为该部位的ROI评价指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DTI所得数据先分析对照组与所有放疗组患者两组间同一解剖部位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方差不齐时用welch近似t检验;再将放疗组分成3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放疗3组与对照组各组间ROI各评价指标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先检验方差是否齐性,方差齐性且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者的进一步比较用两两比较法LSD法。方差不齐时用近似F检验Welch法,有统计学差异再进行两两比较用Dunneett'T3法。[结果]1.所有受试者共63例,包括了40例的接受放射性治疗的患者以及23例的正常志愿者,均接受常规颅脑MRI平扫以及视觉通路MRI平扫,序列为T1WI、 T2WI、T2FLAIR,所得图像上均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由于所得图像的视交叉显示欠清,颅底伪影影响明显,不符合研究要求。因此本研究采取折中的办法,只在视神经、视束、及视放射作数据测量。2.放疗组与对照组间对比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6,P=0.458),两组间性别差异比较亦无显着统计差异(x2=0.154,P=0.695)。3.采用配对t检验来比较放疗组的双侧视觉通路、对照组的双侧视觉通路各评价指标,结果发现,对照组双侧各ROI指标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放疗组的视神经段ADC值和λ//值,以及视放射段的λ//值和λ⊥双侧有统计学差异(P<0.01)。4.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来进行放疗组与对照组双侧的各部位下的ROI评价指标的比较(由于对照组各评价指标双侧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故合并双侧各指标并作为对照组各ROI评价指标的代表)。结果发现,放疗组与对照组的视神经段、视束段以及视放射段的FA值有统计学差异(P<0.01);放疗组与对照组的ADC值在视神经段、视束段有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组与对照组的λ//值比较,在右侧视束、左侧视神经以及左侧视束段有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组与对照组的视神经段、视束段以及视放射段的λ⊥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5.将放疗组按照放疗时间分为叁组,分别为第1组(放疗后时间<6个月,n=12)、第2组(放疗后时间6-12个月,n=8)以及第3组(放疗后时间>12个月,n=20)叁组,采用单向方差分析检验评价放疗组各组间与对照组各ROI指标。FA值的统计分析结果:结果发现,对照组与放疗后3组各组组间FA值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用多重比较分析,双侧视神经、视束以及视放射的FA值,放疗后叁组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且放疗后叁组的FA平均值均比对照组低。在第1组(放疗后时间<6个月)的FA平均值出现下降趋势,第2组中(放疗后6-12个月)FA平均值最低,第3组的FA平均值比第2组的FA平均值轻度上升,但仍比对照组的FA平均值低。ADC值的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与放疗后3组的ADC值除了右侧视放射没有统计学差异之外,其他各部位的ADC值在对照组与放疗后3组各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用多重比较分析,双侧视神经、视束以及左侧视放射的ADC值,放疗后叁组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双侧视放射与其他各部位的ADC值稍显不一致。双侧视放射在放疗后时间<6个月的时候轻微上升,之后下降,其余各部位的ADC值呈下降的趋势,且ADC值在放疗后6-12个月内为出现低峰,之后略微上升,均值比正常组低。λ//值的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与放疗后3组各部位的λ//值在对照组与放疗后3组各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λ//值呈先下降后后升的趋势,并除了右侧视束段之外在第1组出现λ//最低值之外,其他各部位都在第2组(放疗后时间6-12个月)出现低峰。λ//值的统计分析结果:双侧视神经、视束以及视放射的λ⊥值在对照组与放疗后3组均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放疗3组的λ⊥值较对照组高。λ⊥值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以第2组(放疗后时间6-12个月)的λ⊥值最高,在放疗后>12个月λ⊥值下降到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1.鼻咽癌放疗后患者的视觉通路在常规的MRI扫描上无明显异常表现,而观察所得鼻咽癌放疗后患者的视觉通路DTI各参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发生变化。因此,DTI用于检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的视觉通路组织的微观性改变较常规MR]敏感。2.正常对照组左右两侧视觉通路神经的DTI参数无统计学差异,符合解剖对称原理;放疗组的视神经段ADC值和λ//值,以及视放射段的λ//值和λ⊥值双侧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了受照射的组织对射线的双侧反应不一;3.所有放疗组患者DTI参数FA值、ADC值、λ//值以及λ⊥值都出现了程度不一的改变,以FA值以及λ⊥值改变最为明显;4.根据放疗后不同时期分成3组与对照组相比,可以得出在接受放疗后FA值、λ//以及ADC值下降,以放疗后6-12个月FA值、λ//以及ADC下降明显,放疗一年后略有升高,但低于正常水平;放疗后的λ⊥值升高,在放疗后6-12个月出现高峰,之后出现回落。随着时间的延长,说明放疗所致的部分神经纤维变性可以自我修复,脱髓鞘程度有所缓解,部分少突胶质细胞也开始更新,部分神经轴突功能得到恢复;但放射性治疗时间大于12个月,FA值、ADC、λ∥值以及λ⊥值恢复到略低于或者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说明了晚期的轴索损伤以及神经元细胞数目的减少难以恢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视觉通路论文参考文献
[1].田国红,朱文卿,孙兴怀.视交叉及视交叉后视觉通路损害的临床特征[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6
[2].温楚虹.鼻咽癌放疗后视觉通路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
[3].陈增爱,许建荣,路青,冯晓源,耿道颖.弥散张量成像和BOLD-fMRI在后视觉通路病变的联合应用研究[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08
[4].张庆平,阮林,谢成熹,黄光武,周卫为.鼻咽癌放疗后视觉通路损伤相关因素的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
[5].陈增爱,冯晓源,耿道颖,许建荣.DTI和fMRI在后视觉通路病变的联合应用研究[C].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暨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