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辛伐他汀;脑梗死;神经功能;预后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是由于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发生障碍而导致神经功能缺失,患者因此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目前,静脉溶栓仍是治疗脑梗死的首选方案,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但是部分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并未明显缓解,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寻找一种能够提高溶栓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的药物成为了该病治疗的关键[1]。2016年7月-2017年6月,我科采常规溶栓治疗措施的基础上由于辛伐他汀治疗了62例脑梗死患者,观察其对患者预后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2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所有患者均经过颅脑CT或MRI检测确诊,并均符合《神经病学》中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42-83岁,平均年龄(59.8±10.8)岁。对照组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40-83岁,平均年龄(59.4±10.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比较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组间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应用辛伐他汀片进行治疗,10mg/次,每晚睡前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在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用mRS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总分为0~6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越差。0分为患者完全无临床症状;1分为患者尽管有临床症状,但是无明显的功能障碍,能够独立完成所有的日常工作和生活;2分为患者存在轻度残疾,不能够独立完成所有日常活动,但不需帮助能够照料自己的日常事务;3分为患者存在中度残疾,需要他人部分帮助,但能够独立行走;4分为患者存在中重度残疾,不能独立行走,日常生活需要别人帮助;5分为患者存在重度残疾,只能够卧床,大小便失禁,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他人;6分为患者死亡。其中,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总分0~42分,0~1分为正常;2~4分为轻度卒中;5~15分为中度卒中;16~20分为中重度卒中;21~42分为重度卒中。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来表示,组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组间和组内的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即可以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残疾和死亡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例(%)]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如表2所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更加显著。
表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x±s,分)
3讨论
脑梗死是由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变性坏死而产生的一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发病4.5小时内、有静脉溶栓适应证的可行静脉溶栓。主要治疗以降压、脱水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扩管、清除自由基等措施。高血脂是脑梗死病因中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高血脂又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因,在血流冲击下粥样斑块破裂暴露脂质和胶原纤维激活血小板,导致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患者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炎症反应等引起的血栓,逐渐堵塞脑血管,并最终导致脑细胞缺血、缺氧性坏死[2]。他汀类药物最主要的作用是调节血脂代谢,抑制血管内皮炎症,通过影响血液脂质的合成和分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除了降血脂外,他汀类药物还能够保护脑组织,避免脑神经细胞受损,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从而控制病情,提高患者预后[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残疾和死亡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更加显著。综上所述,辛伐他汀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及预后,具有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梁建尤.不同时机使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期患者对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2016,22(6):677-679.
[2]郭兴春,金红进,刘中海.辛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8):10-11.
[3]王映林,李青叶.辛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7,28(26):3708-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