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山东省莱西市经济开发区中心中学266600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主要的生活环境是家庭和学校,这二者的影响力究竟各自占多大的比重,我无法下一个结论,我想应该是因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吧。但我知道,每个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学校,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学校接受全面的教育,学到知识技能,同时也发展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施素质教育,呵护孩子健康成长,是学校全部的责任。在学校环境中,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最容易全方位影响学生,因此,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幸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一直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探索。
我认为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班主任必须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呵护,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人。班主任如何培养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坚持赏识教育
现在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影响,他们希望别人尤其是师长能理解自己、尊重自己。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学说,他们一般都具有一定层次的需求,一旦得到满足与赏识,他们内在的潜动力就会像火山喷发一样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从而上升到高一层次的追求,促进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相反,他们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即使这样的伤害是无意的、轻微的,也往往会留下心灵创伤,由此造成情绪低落,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而其表现方式有时是隐性的,有时是显性的,这就势必影响班级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和学习气氛,压抑学生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充分认识学生渴望被欣赏这一心态的积极作用,并努力使自己认同、赏识这一心态。我班里曾经有个女生,学习成绩不够出色,各方面都表现不够积极,是不容易引起老师和同学注意的那类学生,属于人群中的ABCD。有一次我发现她扎的辫子特别好看,就详细询问她怎么个扎法,让她教教我,还招呼了班里其他女生学一学,特别是班里那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女生都跟她学。这件事之后,我发现那个女生变化很大,学习积极主动了,班级的事务也热心了,脸上自尊自信的光彩与以往真的是大不相同。受此启发,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主题班会,主题就是“我的优点知多少”,先让学生自己写出自己的优点,大声读出来。令我吃惊的是,大部分学生只能找出自己一两个优点,而且基本上就是某一科成绩好,或者是作业认真,或者上课认真听讲等等,甚至有几个学生皱着眉头想啊想,最后非常失望,一条优点没找出来,学生脸上那种怅惘自卑的表情真的令人动容。接下来我让学生互相找优点,写到纸条上,送到对方的手里,看谁发现别人的优点多、送出的纸条多,不光学习上,方方面面的优点都可以。尤其是那些不被注意的学生,谁能找出他们的优点,说明这个同学太善于发现了,具有科学家、艺术家的潜质。教室里一下子活跃了:“×××,你乐于助人!”“×××,你跑得真快!”“×××,你读课文声音特好听”、“×××,你一笑的时候真好看。”……每个学生都收到了很多纸条,每个学生都被赞赏包围着,我发现每个学生眼睛都放出了光彩,脸上一片潮红,可能大多数学生从未体验过这样的幸福。我还发现每个学生把收到的纸条都小心地收起来了,可能会珍藏在一个秘密的地方。我猜想以后的时间,他们会多少次拿出来看一看,再次感受被赞赏包围的感觉呢。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批评,不是说教,而是被欣赏。
再看一个孩子给我的来信:我不会忘记,刚来到中学,上课发言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看到其他同学都争着回答问题,我心里发急,明明想好了,却不敢举手,担心出错。想举又不敢举,内心很矛盾,也很痛苦。我知道是我的想法不对,但性格就这样。班主任看出了我的心思,找到我说:“不要害怕回答错了,回答错了,正好老师跟同学帮你指出错在哪,多好啊!况且,你自己有没有发觉有这种情况——你以为答案错了,但当别人回答完了后,是不是感觉自己的答案其实很正确,甚至比别人的答案还要好呢?”我一震:是啊,很多时候,真的就跟老师说的这样的。以后,每节课,提了问题以后,老师总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我慢慢举起了手,回答完问题后,总会得到老师的大力表扬,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现在,举手发言已成了习惯,是老师的鼓励与帮助让我找到了自信,是自信让我产生了勇气。我也不会忘记:那次,老师上全市语文公开课,当老师说请一位同学到台上带领大家学习字词时,我想:在平时没问题,当着这么多老师的面,出错怎么办?但转念一想:这可是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我可不能错过!老师说过,想成功,先得自信。于是,我勇敢地举起了手!当讲完后,看到老师赞许的目光,我知道:我又跨越了一步!是老师对我的表扬让我树立了自信,使我能够阳光地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只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孩子们一定能健康成长。
二、尊重学生的归属需求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之后,都希望满足归属的需求,在一个群体中获得他们的尊重、关心、爱护和帮助。做班主任的可能都发现了:一个班级之中,往往会有三三两两几个同学关系特别好,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关系那叫一个“铁”。学生之间由于性别、学习情况、自身性格、兴趣爱好等等,往往会自发地形成一个个交往密切的小群体,这是自然的,不足为怪。一般说来,这些小群体内的学生个体之间具有较多的共同点,既有积极的正面的共同点,也会有消极的负面的共同点。作为班主任,应当用正确的态度看待这些交往密切的小群体,尤其要能赏识其积极的正面的共同点,使其不断巩固和发展,并着意引导他们与其他群体的积极融合和同化,逐步缩小、淡化和消除自身的消极因素,最终使这些群体求同存异,统一在班级这个大群体中,让每个学生在班集体中获得安全感、愉悦感和依恋感,班级的凝聚力就会大大增强。我班曾经有这样四个男生,他们留一样的发型,买几乎一样的衣服,学习成绩都很差,行为放荡不羁,一起上学,一起迟到,对老师的话爱搭不理的,有的任课老师背后称他们为“四人帮”、“小混队”,称之为“物以类聚”。我认为,如果以挑剔求全的态度,把消极负面因素看成主要问题,一叶障目,主观武断,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其结果只能使学生之间相互猜忌、人心涣散、惶惶无主,这怎么能做好班级工作呢?我理解他们在自己的小群体中所获得的归属感、安全感,我对他们的友谊给予肯定,欣赏他们彼此的忠诚和相互的坦白,给他们创造共同表现的机会,比如一起合唱、一起分角色朗读一篇课文等等。这个小群体在受到欣赏之后,我能感觉到,他们在努力,缺点在收敛,在消失。四个外形打扮差不多的初四男生,带着自尊自信的笑容走在校园里,那种阳光灿烂、青春靓丽,真是一道让人禁不住要赞叹的风景!
尊重学生的归属需求,其实还是源于对学生个体及群体的赏识,班主任要做到能赏识自己的学生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赏识与表扬不同,与一般的师爱也不同,表扬是一种行为,是在一定场合对别人某一成绩的肯定或颂扬,它并不取决于情感。像关心等一般性的师爱,学生已受之有余了,是不会被深刻感动的。赏识是一种心态,是爱的升华,是内心深处对别人某些个性特征的情感体验与倾斜。因此,班主任要能赏识学生,还需具备良好的自身修养。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敏感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举动,却能深深地刺伤别人,面对别人受刺伤后的痛苦,我们又觉得自己是那么无辜和无奈。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敏感区,对外界的刺激会产生心理过敏反应。青少年尤其容易过敏,更加值得关注。
心理过敏性反应,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来自心理上某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畸形的变态的自尊”。据研究,许多客观因素可能成为这些学生的心理敏感区,如外形上的疤、麻、斑、秃,身材矮、胖,比人多一个手指,说话结巴,家庭成员的名声不好或工作不光彩,家庭离异,本人曾经犯过错误等等,这些都会在他们心理上烙下难忘的印记,使自尊心受到强烈的刺激,时时感到隐隐作痛,别人一提起,更是痛上加痛。
学生的个性不同,心理敏感的反应也不完全相同。有的情绪激烈,暴跳叫喊,甚至大打出手;有的脸色陡变,积郁的江流在心中翻腾;有的则如阴云笼罩,多日不开笑颜;有的甚至一时想不开,自寻短见,走上绝路。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该尽可能了解一些心理敏感的知识,仔细观察并多方面把握学生的心理信息。一方面要竭力避免碰撞这些学生的心理敏感区,如果一旦碰撞并引起强烈反应,就必须迅速做好弥补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要做好“心理脱敏”工作。
心理敏感程度较高的学生多数是意志比较薄弱的学生,这就要引导他们加强磨砺,比如引导他们多参加需要意志力的体育锻炼,多让他们进行磨砺意志的实践,帮助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在为远大志向奋斗的过程中逐渐淡化和减弱因个人或家庭等原因造成的心理敏感。
我班里有个学生有口吃的毛病,老师们很少提问他,怕他难堪。我告诉他,人都是有缺陷的,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在身体上,有的在心理上,不必盯着自己的缺陷不放,有一短必有一长,可以努力提高自己书面表达的能力,必要的时候可以扬长避短。这个学生本来就读书很多,在我的鼓励引导下,写作水平提高很大,优美睿智的作文常常令同学们刮目相看。我努力为他创造“露脸”和成功的机会,展现他的长处,塑造他在全班同学心目中和他自己心目中亮丽的形象,满足了他自尊心的需要和成功的欲求。
一个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我想用这样几个词来概括:悦纳自我、敬业、乐群。悦纳自我就是能够坦然欣然地接纳自己以及与自己相关的不可改变的东西。敬业就是保有对学习求知的热情,乐群就是能够正常地人际交往。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多么顺理成章却又充满风险的过程,班主任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从培养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