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观论文_李芳,丁年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性教育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教育,主体,卢梭,马克思,语文课堂,权威,自然主义。

性教育观论文文献综述

李芳,丁年青[1](2015)在《试论西方“批判性教育观”对中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批判性教育观强调权力平等、多元文化均衡发展、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分析批判性教育观在美国语言文化教学和跨文化研究领域的运用情况,思考国内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包括立体地理解跨文化交际概念、培养文化平等的观念和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本文来源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刘娟[2](2015)在《浅析卢梭性教育观及其对当代幼儿性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卢梭在《爱弥儿》当中的性教育观为切入点,与研究者在幼儿园实习期间观察相结合,反思当代幼儿的性教育,希望能使人们对儿童性教育的特点和实施有更多的了解。(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5年05期)

华学伦[3](2014)在《休闲性教育观与适应性教育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年大学应确立实施怎样的教育观,才能充分体现老年教育的本质要求与根本目的,全面实现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这是关系到我国老年教育能否全面、协调、可持续、高水平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作者基于老年教育实践发展的形势和在老年教育实践的感悟,对休闲性教育观和适应性教育观作了比较性思考和粗略评述,阐述了休闲性教育观的历史性和局限性;适应性教育观的科学性、适用性。(本文来源于《老年教育(老年大学)》期刊2014年12期)

张春莉[4](2014)在《主体间性教育观下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措施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本身"主客体二元对立"的矛盾,以主体性教育观为主导的教学过程师生很难形成和谐的关系,导致中国的高校外语教学改革进入了发展的"滞后期"。主体间性取代主体性成为高校外语教学的指导理论既是哲学理论基础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外语教学实践基础影响下的产物。主体间性为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阙。在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模式由过去的单向型逐渐过渡到双向交互型,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这一高校外语教学的改革目标。(本文来源于《枣庄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汪家华[5](2014)在《论教师权威性的时代内涵——基于后现代主义主体间性教育观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受信息化时代开放性特征及现代社会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当前教师权威性的时代内涵发生了变化:在形成教师权威性的制度性因素和个人素质性因素中,现代教师权威性的确立更多地依赖教师个人学识、能力、魅力等个人素质性因素,特别是教师是否有能力营造一个良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是直接关涉到教师能否确立权威性的关键。教师权威性的这种新的时代内涵,有着深刻的哲学认识论基础,那就是基于后现代主义的主体间性理论及其教育观。(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吴梦欣[6](2013)在《以主体性教育观构建语文新课堂》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进行,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提出之后,学生主体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主体性教育观是以培养学生主体性为目的的全新理念,旨在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培养能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认识和实践的社会个体。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适应时代要求,以主体性教育观审视自身,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凸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7期)

骆静[7](2010)在《马克思的人之主体性教育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新时期,我们在提出新的教育观点时,不能忽视对马克思教育思想的解读。马克思的教育思想中,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的本质是现实的社会关系,以实践为基础,历史为维度,肯定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实践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郑岗[8](2010)在《还语文课堂给学生——“非指示性”教育观实践心得》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在不断强调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今天,加强师生平等交流对话,共享课堂话语权,能使语文课堂重新闪烁火花,激情四溢。"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倡导平等,力图颠覆语文课堂沉闷枯燥的因素,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获得更多成功体验。(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期刊2010年05期)

邹婷[9](2010)在《透过《爱弥儿》看卢梭的性教育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念,在教育史上影响非凡。他主张把儿童"带到乡村去",相信在大自然的陶冶下,他们能够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在性教育问题上,强调面对孩子的疑惑时顺应自然的要求而给予满足,以窒息其刚刚燃起的好奇花火,保持纯真个性,致力于使儿童形成天真的、发自内心的欣喜与快乐的情感。这种教育理念对于现今社会的性教育有着极大的启示与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性科学》期刊2010年02期)

李玉萍[10](2008)在《从对立到对话的师生关系——后现代视野下的主体间性教育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一个重要而敏感的话题。我国师生关系的历史决定了长期以来相互对立的师生关系,即教师的权威性与学生的受压迫性,这种师生关系的哲学基础是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后现代主义中的主体间性理论进入教育领域形成了后现代视野下的主体间性教育观,它为对话式师生关系的出现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对话以平等为前提,以理解为基础,以合作为途径,以情感为动力。当前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如何实现师生关系由对立向对话的转变。(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08年28期)

性教育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卢梭在《爱弥儿》当中的性教育观为切入点,与研究者在幼儿园实习期间观察相结合,反思当代幼儿的性教育,希望能使人们对儿童性教育的特点和实施有更多的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教育观论文参考文献

[1].李芳,丁年青.试论西方“批判性教育观”对中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启示[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

[2].刘娟.浅析卢梭性教育观及其对当代幼儿性教育的启示[J].才智.2015

[3].华学伦.休闲性教育观与适应性教育观[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4

[4].张春莉.主体间性教育观下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措施初探[J].枣庄学院学报.2014

[5].汪家华.论教师权威性的时代内涵——基于后现代主义主体间性教育观的考察[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6].吴梦欣.以主体性教育观构建语文新课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7].骆静.马克思的人之主体性教育观[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8].郑岗.还语文课堂给学生——“非指示性”教育观实践心得[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

[9].邹婷.透过《爱弥儿》看卢梭的性教育观[J].中国性科学.2010

[10].李玉萍.从对立到对话的师生关系——后现代视野下的主体间性教育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论文知识图

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11)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1)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3)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9)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2)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6)

标签:;  ;  ;  ;  ;  ;  ;  

性教育观论文_李芳,丁年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