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状器论文_贺存定

导读:本文包含了尖状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手斧,旧石器时代,丹江口市,周口店,遗址,实验研究,旧石器。

尖状器论文文献综述

贺存定[1](2018)在《巫山玉米洞遗址有柄尖状器的发现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有柄尖状器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狩猎工具或武器,以能够远距离投掷并造成致命创伤而实现安全狩猎着称,被认为与现代的矛头或标枪头具有渊源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具有文化指示意义的工具类型。这类工具的英文名称主要有projectile point、ttanged point和stemmed point,中文名称主要有有柄尖刃(状)器、带铤石镞、投掷尖状器、(本文来源于《黄河.黄土.黄种人》期刊2018年16期)

王益人,杨跃民[2](2015)在《以周口店石英制品和丁村尖状器为例 裴文中学术思想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裴文中先生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者,古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因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而蜚声中外。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和山西襄汾丁村遗址是裴文中先生研究最为深刻的两个旧石器时代遗址,在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学科发展和建设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昭示作用。(本文来源于《大众考古》期刊2015年11期)

赵海龙[3](2012)在《黑曜石两面尖状器实验研究及废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长白山地区的吉林和龙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于2007年,是一处以黑曜石为主要原料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旷野遗址,遗物丰富,分布范围达100万平方米,是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石制品特征主要以黑曜石为主要原料,存在明显的石叶技术、细石叶技术和细石器工艺,同时还伴生大量的废片。在周邻东北亚地区同时期的其他遗址中,不但存在以上石器制作技术,还有一种与狩猎活动关系更为密切的两面尖状器技术的存在。两面加工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从事狩猎活动人群的常用技术,并在新旧大陆广泛分布。但是,在和龙大洞这处大规模遗址中,在具备黑曜石优质原料的条件下,却仅仅发现了一件加工不够典型的两面尖状器,实在令人费解。这种情况与周临同时期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考古遗存极为不符。因此,本文作者提出了该遗址中“理应存在成熟的两面技术”的假说,为了证实该假说的成立,本文选择遗址中的废片作为研究对象,以两面尖状器技术实验和废片分析为基本研究方法。目前,国内缺乏两面技术废片对比材料,两面技术的实验研究尚属我国旧石器研究领域的空白,因此本文通过对国外两面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的梳理,再次定义两面技术和两面尖状器等概念,重新进行两面尖状器的打制实验研究,并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石器和废片进行记录、分析,形成基础数据。首先,两面尖状器的制作过程被分成五个阶段:获取毛坯——初步修型——初步打薄——继续打薄兼修型——定型。针对不同阶段的需要,合理更换硬锤和软锤工具的应用。针对打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针对操作失误采取有效的补救办法。总结了剥片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其次,根据废片的测量结果和形态特征数据,如台面疤痕和背缘疤痕情况、唇面特征、石皮保有量及背面片疤方向等等,统计分析了在两面尖状器制作过程中硬锤和软锤产生废片的不同,不同剥片阶段产生废片的区别,总结了两面技术废片的特征。最后,按照以上总结的两面技术废片特征,对大洞遗址中废片进行技术信息筛选,辨识遗址中两面技术的存在。本文应用打制实验研究方法和废片分析方法证实了和龙大洞遗址存在成熟的两面加工技术的假说,为进一步研究和龙大洞遗址的功能和属性,与周邻文化关系以及该遗址人类技术行为能力提供了有力数据。而且,通过打片实验对黑曜石的物理性质有了深入了解,其独有的脆性和明显的断口对剥片反应非常敏感,这些特征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黑曜石物理剥片研究。同时本文还获得了其他新的认识,例如:打薄剥片是两面加工技术的核心内容,石核边缘角度的调整直接影响打薄效果,古人对此已有认识;以往认为的软锤方法独有的唇面特征,在硬锤的剥片过程中也能出现;两面器去薄过程中石片折断现象比较常见,或可成为解释大洞遗址中两面技术废片多保留近端的一种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12-01)

张晓凌,高星,沈辰,陈福友,王春雪[4](2010)在《虎头梁遗址尖状器功能的微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虎头梁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距今1万年左右,出土的石制品加工精致、器型稳定。本文选择其中代表性的尖状器进行功能研究,通过微痕分析探讨其使用方式,并结合其形态特征探讨器物类型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对5个亚类型共52件标本的研究表明,虎头梁尖状器具有专业分工,并被装柄使用。这种工具的制作和使用特征反映了更新世末期虎头梁人群通过提高工具的效能来应对环境变化的生存策略。(本文来源于《人类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丁建平[5](2004)在《薛关遗址的尖状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概  况196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明镇教授等,在晋西南进行新生代地层调查时, 于山西省蒲县薛关镇晚更新世黄土中,发现了人工石片和石器。为了进一步了解该地点的具体情况,我们于1979年和1980年对该处进行了调查和正式发掘,获得石制品(本文来源于《文物世界》期刊2004年06期)

祝恒富[6](2001)在《湖北十堰发现3件大型尖状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堰市地处秦岭南麓、汉水中上游。近年来在这一区域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多达数 1 0处 ,古人类化石地点 3处 ,本文报道的是来自 3个地点的 3件大型尖状器。图 1 鸳鸯寺大尖状器Thebigpointfromthelateritoidlayerof(本文来源于《人类学学报》期刊2001年04期)

林圣龙[7](1993)在《关于尖状器的定义——中、西方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评论了中国和西方在尖状器的定义方面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人类学学报》期刊1993年01期)

李卫东[8](1992)在《燧石尖状器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尖状器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最主要的石器类型之一。对于尖状器的制作工艺和使用功能,国内学者曾进行过许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系统的实验研究却开展得很少。本文即试图以实验研究的方法,来探讨尖状器的制作工艺和使用功能,并通过显微镜观察总结出不同功能的使用痕迹特点,建立起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尺,用以具体说明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尖状器的功能和使用方式。一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中发现的尖状器及研究现状(本文来源于《考古学研究》期刊1992年00期)

张森水[9](1965)在《桂叶形尖状器在我国首次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这件石器是1958年黑龙江省饶河县中学的同志们发现的,今年叁月寄赠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据他们来信说,石器发现在距该校约一公里的小南山脚下,此山是椭圆形孤山,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400米,海拔约70米。它东临乌苏里江,有侏罗纪安山岩出露,其他叁面均覆盖着较厚的第四纪堆积物,石器就发现于其中。发现时其大部分斜插在土中,约长10厘米暴露在外面。(本文来源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期刊1965年03期)

尖状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裴文中先生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者,古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因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而蜚声中外。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和山西襄汾丁村遗址是裴文中先生研究最为深刻的两个旧石器时代遗址,在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学科发展和建设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昭示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尖状器论文参考文献

[1].贺存定.巫山玉米洞遗址有柄尖状器的发现与启示[J].黄河.黄土.黄种人.2018

[2].王益人,杨跃民.以周口店石英制品和丁村尖状器为例裴文中学术思想初探[J].大众考古.2015

[3].赵海龙.黑曜石两面尖状器实验研究及废片分析[D].吉林大学.2012

[4].张晓凌,高星,沈辰,陈福友,王春雪.虎头梁遗址尖状器功能的微痕研究[J].人类学学报.2010

[5].丁建平.薛关遗址的尖状器[J].文物世界.2004

[6].祝恒富.湖北十堰发现3件大型尖状器[J].人类学学报.2001

[7].林圣龙.关于尖状器的定义——中、西方的比较[J].人类学学报.1993

[8].李卫东.燧石尖状器实验研究[J].考古学研究.1992

[9].张森水.桂叶形尖状器在我国首次发现[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5

论文知识图

山西省晋南四市地理位置图第叁类工具国外两面器制作阶段复原示意图工具第叁阶段1.4.第四阶段(St...大洞遗址C10DD.1059标本总之,通过对...

标签:;  ;  ;  ;  ;  ;  ;  

尖状器论文_贺存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