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疾病科近3年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措施与分析

感染疾病科近3年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措施与分析

张瑞芬(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疾病科内蒙古包头014010)

【摘要】目的:通过对感染疾病科临床护理人员针刺伤后的监测,有针对性的采取管理对策,降低传染病职业暴露危险性。方法:对感染疾病科近3年来针刺伤后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处理、评估、上报等有针对性的监测管理。结果:44名护理人员31次被污染针头所刺伤,经过正确的处理和预防,并跟踪暴露结论:早期规范处理职业暴露伤口,严格执行标准防范措施,可有效降低降职业暴露感染风险危险。

【关键词】感染疾病科护理人员针刺伤职业暴露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6-0243-02

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职业环境中,有感染和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护士的职业暴露是护理人员职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感染疾病科护士的针刺伤职业暴露率远远高于其他科室人员。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的皮肤损伤[1]资料表明:如不慎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可引起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20多种血液性疾病的传播,其中感染乙肝的概率为2%~40%,感染丙肝的概率为3%~10%、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概率为0.2%~0.4%[2]。由于我可是感染疾病科,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护士经常暴露在血液、体液、排泄物的环境中,存在发生针刺伤而受感染的很大风险中,严重危害着护士的身心健康。下面是对感染疾病科近3年来针刺伤后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处理、评估、上报等有针对性的监测管理,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3月1日—2013年3月1日,在我科工作的44名护士,均为女性,其中副主任护理师2名,主管护理师6名,护理师10名,护士26名,年龄19岁—55岁,从事感染疾病科工作1—33年。

方法:针刺伤暴露后的情况:按照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使用统一的表格,记录每位职业暴露护理人员的情况,包括职业分布、锐器种类、锐器的污染情况、暴露部位及面积、暴露后处理的时间和方法、预防性用药情况,损伤的程度、危险度等[3],跟踪随访1年,并加上暴露年限及上报心理。针刺伤暴露后的处理[4]:首先把针刺伤的皮肤进行离心局部反复挤血,尽量向外挤较多的血,禁止直接按压伤口。然后用无菌水、肥皂水、纯净水(无条件时用温自来水)彻底冲洗,然后用0.5%的络合碘擦拭消毒伤口,或者用1:100的84消毒液反复擦拭,另需根据不同的病种做相应的预防用药。然后报告感染管理科备案、随访、监测:进行预防接种,跟踪随访,以便进一步给予干预治疗。针刺伤后的随访和检测:分别于当天、2、3、6、12个月做针对性的检测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HIV及相关病毒的检测[5]。建立损伤后的监护与健康跟踪制度。

结果

针刺伤的暴露情况44名护理人员3年来针头所刺伤者37人次(84.09%),其中被已污染针头刺伤者19人(43.18%);其中包括1人被针刺伤过3次,2人被针刺伤过2次;被HBV阳性刺伤15人18次,被HCV阳性刺伤4人5次,未接触患者时被针刺伤14次(31.81%),已经被患者用过的针头刺伤23次(52.27%)。

上报情况:登记上报情况,37名护士中发生针刺伤及时上报的有31名(83.78%);未登记的有6人次(16.22%)。针刺伤未上报原因:①未接触患者时被针刺伤,②自身有抗HBV抗体,③丙肝目前没有什么好的预防措施,④不愿让别人知道,⑤自我定期监测,思想上不重视。发生针刺伤原因:①护理工作行为不规范,②护士自我防护不够,操作时不戴手套,③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处理不当,④新上岗人员标准防护差。

暴露后随访和检测结果:19名被污染针头暴露者进行5次定期监测,结果均无1例感染任何病毒,而且抗HBV抗体均为阳性。

讨论

健全职业暴露监测机制:为了降低传染病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医院建立了职业暴露

监测报告流程和执业暴露管理制度,并设立了专门的预防保健科派专人管理监测执业暴露情况和个人检测档案。加强培训,提高认识。每年对新上岗的护士和护生进行岗前培训和理论教育知识培训,并有高年资护士传授工作经验,实时模拟教学方式讲解。对在岗护士每季度进行培训。制定严格的操作制度及合理的实施方法。

规范护理工作行为预防针刺伤:护理人员在为血源性传染病患者进行采血、注射、输液时,应戴手套,如自己手部有破溃或伤口,应戴双层手套,不要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口唇、耳朵、眼睛、头发等;在处理针头时应戴手套,专职细心,避免损伤;用过的针头立即放入锐器盒,不回套针帽;严禁直接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穿刺失败时,禁止将污染的针头悬挂于输液器墨菲氏滴管上,应立即更换针头。

早期、规范处理伤口降低职业暴露后的感染率:快速自我保护措施可以降低感染危险[6]。

发生意外针刺伤应立即从针刺伤口向外挤出尽量多的血液,然后立即用肥皂水或流动水持续冲洗,不仅有稀释病毒浓度的作用,还可以有效降低执业暴露感染危险[6]。

预防用药:首先,对经常在感染疾病科工作的护理人员给予提前预防接种各种必要的疫苗,第二种方法是应急接种乙肝疫苗,在暴露6个月内予血清学随访,并注意有无相关的临床表现与肝功能变化;血清乙肝表面抗体≤10μL/mL的医务人员需加强接种乙肝疫苗1次。使自身免疫力增强。另外,护理人员不慎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时,应尽早抽取血样,检测抗体。(1)职业暴露乙肝病毒后的处理:乙肝易感者与对乙肝疫苗无应答者,即血清抗HBS阴性者,当接触HBSAg(+)血清或血液后,第一种方法是应紧急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gIG),首次注射应在暴露后48h内完成。HgIG的效价必须>1:200000(即>200IU/瓶),用量0.6mL/(体重)的保护效果较理想。对既往接种过疫苗而无血清学应答者,宜接种HgIG两次(相距3~6个月)。暴露后1个月如未发生乙肝,宜重复应用HgIG1次。并接种HgIG1次。(2)职业暴露HCV后的处理:对此类血源性感染尚无适当的预防方案。预防性应用干扰素、抗病毒药是否奏效尚无定论。对暴露者的血清学随访抗HCV十分重要,暴露后24~48h内及6个月、12个月时要检查3次抗HCV。一旦血清抗HCV由阴转阳,应启动抗病毒治疗,不必等待肝功能出现异常。(3)职业暴露HIV后的处理: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d;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2h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h;即使超过24h,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建立损伤后的监护与健康跟踪制度。

心理支持:日常工作中护士长要体谅和宽容护士,适当缓减其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实行弹性排班,加强治疗高峰期人力配备。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增加护士职业满意度、安全感及成就感,使之形成职业选择的认同感。一旦被针刺伤者,要给当事人保密要学会自我应对与减压,尤其被艾滋病患者所污染的针头刺伤者本人心理压力极大,一定在预防用药同时给予必要的心理治疗,减轻恐惧,利于增强抵抗力,减少感染机会。

参考文献

[1]胡艳,王海燕,赵君健等.防针刺海绵泡沫胶布的研制与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7):9-10.

[2]兰赛金,郑祎升,临床护理针刺伤原因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9):1135-1136.

[3]王红红,杨敏,何国平,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2,9(6):865-866

[4]陈少宾.避免急诊手术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05,5(6):41-42

[5]张玉芝,周俊卿,梁霞等.锐器伤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11-13

[6]徐瑞峰,彭元娥.对15名护理人员传染病职业暴露的监测方法及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8,8(3):45

标签:;  ;  ;  

感染疾病科近3年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措施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