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忠隆振学
(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膝骨性关节炎作为机体关节退行性病变的一种,多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功能障碍。鉴于医药技术的优化,国内外学者纷纷加入膝骨性关节炎治疗研究中,以治疗观念的改进为前提,为其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对此,笔者着重思考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治疗研究进展,以供借鉴。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膝内翻;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68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2-0007-02
膝骨性关节炎还可称为退变性骨关节炎、肥大性骨关节炎和增生性骨关节炎,而在中医理论中则将其纳入“膝痹”的范畴。同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存在关节痛、关节僵硬等表现,而在病情逐步进展的情况下会演变为关节骨性肥大和功能减退,个别情况下还会引起残废、生活无法自理的状况[1-2]。而在相关疾病探讨中,可知患者多合并为膝内翻现象,有效且合理的方案是治疗该病的关键。综述如下。
1.对膝骨性关节炎的阐述
1.1概念
膝骨性关节炎并非是机体炎症表现,而是关节老化、磨损引起的退行性病变,且该病还是鉴别关节是否衰老的前提。相关数据调查中,可知>65岁群体中,50%以上患者均存在膝骨性关节炎现象,且女性>男性,而在50岁群体中则患病率高达80%,有症状患者占据15~20%。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制约,使膝骨性关节炎患病率逐年攀升[3]。
1.2类别
1.2.1原发性。是指机体长时间重体力劳作,使骨、软骨等部位出现老化性、退行性病变,逐渐演变为骨刺样增生。是目前相对常见的患病类型,和年龄、肺泡、遗传、雌激素、运动劳损、先天关节畸形及关节创伤等因素相关。
1.2.2激发性。是由膝关节外伤、骨折、脱臼,及其它疾病为前提,使之在诱发骨、软骨增生性反应的同时,呈现的膝关节生理性改变[4]。
1.3症状表现
1.3.1胶着现象。机体负重时疼痛加重,待休息时能够自行缓解,若再次进行负重劳作,则会出现短暂性僵硬、疼痛后症状消失,但在持续性活动时仍存在疼痛。
1.3.2疼痛。多集中在膝关节内侧、髌骨、髌股等部位,夜间、负重/劳累状态下痛感加重,且和气温存在相关性,还可称为“老寒腿”。
1.3.3关节畸形。多见膝内翻,即为“O”型腿,甚至在个别情况下还会出现“X”型腿、“K”型腿。
1.3.4功能障碍。常见膝关节僵硬、不稳,若未对其予以及时治疗,则会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屈曲、关节挛缩等现象[5]。
2.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中医治疗
2.1中药内服
依据《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相关标准可知,骨痹涉及风寒湿痹症、痰浊血淤症、湿热郁结证、肝肾亏虚证,这也成为膝骨性关节炎中医治疗的主导。但是,在季节和地域等因素的引导下,使学者对骨痹病理、病因的认知存在不同,致使临床用药的多样性。例如:诸多学者认为骨痹是由肝肾亏虚引起,可通过清热利湿的治疗方式,起到治疗效果;而极个别学者则认为补肝肾是治疗该病的关键,可通过生津固本和生津荣骨疗法,对疾病加以控制,且远期效果尤为理想[6-7]。
2.2中药外敷
中药熏洗作为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常见外治方式,呈现“舒筋通络”、“内病外治”、“由表透里”的功效。相关研究中,于骨伤洗剂熏洗治疗期间,优良率高达91.3%;而在重度膝关节炎患者中,有效率为91.1%,且患者膝关节疼痛、行走困难和功能障碍等症状均明显改善[8]。
针灸在治疗骨痹中呈现悠久性历史,以辨证取穴的方式,使之在调节脏腑功能和气血功能的前提下,起到疾病防治的效果。例如:部分学者以针灸为主导,穴位为阿是穴、内膝眼、足三里、委中、阴阳陵泉、肾俞和关元穴等,总有效率高达90.6%;而在蜕膜治疗中,通过攮法、分筋和揉法、拿法的融合,将患者总有效率控制在87.8%。虽然中药熏洗、针灸和推拿相关研究较多,但因欠缺标准化体系和评价标准,使之丧失相应的规范性价值[9]。
3.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西医治疗
3.1西药治疗
非甾体类消炎药,是目前西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首选药物,但患者往往会存在消化道溃疡、心血管事件等风险,且远期安全性是治疗期间把控的重点。鉴于膝骨性关节炎研究力度的逐步深化,其在科学把控发病诱因的前提下,借助炎症因子和软骨降解、软骨重建等方式,起到治疗效果。目前,常见药物为硫酸软骨素、氨基葡萄糖、玻璃酸钠,臭氧水关节腔冲洗、富血小板血浆关节内注射等。其中硫酸软骨素作为硫化糖胺聚糖,可起到软骨结构维持的目的;氨基葡萄糖作为氨基单糖,可合成蛋白多糖和透明质酸等底物;玻璃酸钠则是通过关节腔注射的方式,提高关节滑液内相对分子量、玻璃质酸浓度,以此起到关节软骨润滑和保护的目的[10-11]。
3.2外科治疗
3.2.1关节镜手术。鉴于关节镜技术的逐步成熟,使之在骨科治疗领域取得优异前景。但在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还有待商榷。原因在于:关节镜虽可对软骨碎片、骨赘和增生滑膜、退变性半月板予以清除,辅之生理盐水冲洗操作,清除腔内炎性介质,以此在改善关节内环境的前提下,起到疾病治疗的目的。但是,关节镜手术却难以对膝内翻力学异常现象予以改变,而这也使关节镜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中存在阻碍[12]。
3.2.2胫骨高位截骨术。因截骨线和膝关节畸形处相近,能够在改善关节结构力线平衡的前提下,使胫关节呈现5~7°外翻位,多适用于膝内侧退变合并膝内翻患者。目前,常见术式为开放性切开楔形截骨,融合钢板固定、加压融合器固定的方式,起到治疗效果。但却存在创伤大的缺陷,使患者神经血管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而胫骨高位微创截骨法,是以保留骨膜为前提,在调节下肢机械轴的前提下,预防下肢长度改变[13]。
3.2.3关节置换术。包含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前者存在数十年治疗史,特别是在材料学、手术技术逐步增强的背景下,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还可改善其生活质量。后者则是以假体设计理念为导向,在减轻疼痛和改善功能的前提下,保证机体行走稳定性、关节日常功能活动。而在远期生存率思考中,10年内假体生存率为95%,15年假体生存率则为80%。但是,在关节置换术中,却存在感染、假体松动和血栓、骨溶解等并发症,且尚未得到解决[14]。
3.3基因治疗
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生物学的逐步深化,使之在交叉渗透的前提下,使基因治疗备受瞩目。例如:在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治疗中,靶向药物的使用是以基因转染技术为前提,通过补充蛋白分子的方式,起到炎症反应抑制的目的,以此预防关节软骨损害[15]。
综上所述,膝骨性关节炎对机体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存在极大影响,特别是在合并膝内翻患者中,往往需要借助手术干预的方式,起到治疗效果。而在此过程中,为保证患者关节功能,则可在保留膝关节的前提下,以微创技术为导向对关节力线予以改变,辅之中药治疗起到强筋健骨的目的,延缓或预防关节置换行为。
【参考文献】
[1]刘寒江,裴孝鹏,白玉.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伴膝内翻畸形的短期疗效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1):35-36.
[2]王善超,王海波,孙卫平.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伴膝内翻畸形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8):1392-1393.
[3]王文哲,陈德生,马丽艳.膝内翻骨关节炎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联合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6,18(5):747-749.
[4]黎贵林.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1):2667-2669.
[5]沈骏,宋元,方浩.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内翻骨关节炎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14):1420-1422.
[6]王记选,王续鹏,王怡康,等.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合并内侧单间隙退变骨性关节炎[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7):54-56.
[7]赵飞,张剑刚,李存祥,等.腓骨截骨与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骨关节炎伴轻度膝内翻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6,22(9):852-855.
[8]黄竞敏,张政,胡文晋,等.胫骨截骨联合关节镜下髁间窝成形术治疗屈曲型膝内翻骨关节炎[J].中华骨科杂志,2017,37(14):848-855.
[9]LiangH,JianW,FengY,etal.Proximalfibularosteotomycombinedwitharthroscopicdebridementfortreatingmedialkneeosteoarthritiswithvarus[J].ChineseJournalofReparative&ReconstructiveSurgery,2016,30(11):1366-1369.
[10]王波,罗建成,王平,等.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内翻及屈曲挛缩畸形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7,32(6):589-591.
[11]吕欣,张志峰,孙智文,等.胫骨内侧高位开放截骨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7,39(6):490-494.
[12]王兴山,柳剑,顾建明,等.改良闭合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畸形的疗效观察[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10(5):5-10.
[13]孙振国,朱佳俊,崔岩,等.基于3D打印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内翻畸形膝骨性关节炎[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21(15):2395-2399.
[14]官建中,周建生,肖玉周,等.腓骨近端截骨与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早期疗效的自身对照研究[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6,21(2):129-132.
[15]王建华,张建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腓骨上段截骨术后膝关节运动与疼痛变化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6,22(2):174-176.